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但大多数老师有这样的困惑:小学生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可说话、作文却“词汇贫乏”。笔者认为原因有二:1.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机械记忆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2.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带有盲目性,缺乏有规律地组织学生加强记忆。为此,必须重视语言的“内化”,加强语言训练的系统性,及时复习巩固运用,使其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并能在需要时招之即来,挥之即出。
一、在准确理解词语中内化语言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从理解词语入手,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准确理解。
1.从词语的深刻性中内化。如《争论的故事》中的“不以为然”的学习,第一步,结合字典,初步理解。第二步,联系语境,具体理解。第三步,根据关系,深入理解。第四步,造句。这样逐步深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还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对语言内涵的领悟力,而且对词的理解深刻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2.从词语的形象性中内化。再如《争论的故事》中的“争论不休”的学习,第一步,理解词语。第二步,展开想象,加上表情、动作分角色争论,形象感受“争论不休”的场面。第三步,列举生活中“争论不休”的场面。这样理解直观、形象,学生对“争论不休”一词的语言感知也已由最初的表层感知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就不再抽象,而是具体的表象。
3.从词语的准确性中内化。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对句中的“冒”理解还很不够。换用“长”、“钻”,让学生细细推敲,找出细微差别,可得出“冒”字写出了荷花充满生机。这样,通过词语比较,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欣赏到汉语言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认识、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词汇。
二、在加强语言训练中吸纳语言
词语教学中,需在引导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引入记忆仓库,变成语言库存。
1.由内引外,以扩展促贮存。如由《槐乡五月》中的“甜丝丝”引出表示味道的“甜津津”、“酸溜溜”;表示高兴的“笑哈哈”、“笑咪咪”;表示声音的“轰隆隆”、“哗啦啦”等。
2.由词带词,以搭配促积累。教学中,可在学生接触新学的词语时,根据词语搭配规律,以词带词,以一词引一类,以促其贮存。
三、在重视语言实践中贮存语言
1.提供运用机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个词语,要看他能不能把这个词语恰当地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对意思相近、以及多义的词语辨析训练,启发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这样能使学生对词语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
(1)前后联系,加深印象。对于已经学过的词语,反复抄写固然可以产生机械记忆的效果,但用这样的方法积累起来的词语往往是消极的。要把消极词语变为积极词语,就需要经常运用。
(2)同义聚会,归类积累。在汉语词汇中,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如“马上”、“立刻”、“迅速”这几个词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说同义词。另外进行归类整理,对积累词语是很有帮助的,如让学生写出与“看”意思相同的词,学生就写出了“看望”、“注视”、“俯视”等,在积累的同时,还掌握了词语之间的差别。
(3)多义辨析,开阔记忆。同一个词在与不同的词组合时有不同的含义,如“首”字,“回首”作“头”解,“自首”作“出头告发”解,“祸首”作“领头人”解等等。教学中适时作这样的辨析,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会深刻,运用就会自如。
2.创设运用情境。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贮存,是以其“运用”为关键条件,因此,需加强词语运用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
(1)感悟情境,理解中积累。如在《西湖》教学中,为让学生真正把握“心旷神怡”,可让学生看画面,想象语言环境所描述的情景,然后,要求学生借助动作、神情、语言作“心旷神怡”状,进而让学生以“心旷神怡”说话。
(2)联系生活,拓展中积累。如《三袋麦子》中“迫不及待”一词的学习,第一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猪急于享用,不能再等待的样子;第二步,描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迫不及待”的心理;第三步,写话。
3.构筑运用阶段。语言的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有个过程,教学中需架设语言转换的阶梯,以引导拾级而上,逐步内化。
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文字的意蕴是深刻的,在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抓住语言的这种张力,赋予词语灵魂,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并能在扎实的系统的语言训练中,张开记忆的翅膀,达到积累词语,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在准确理解词语中内化语言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从理解词语入手,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准确理解。
1.从词语的深刻性中内化。如《争论的故事》中的“不以为然”的学习,第一步,结合字典,初步理解。第二步,联系语境,具体理解。第三步,根据关系,深入理解。第四步,造句。这样逐步深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还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对语言内涵的领悟力,而且对词的理解深刻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2.从词语的形象性中内化。再如《争论的故事》中的“争论不休”的学习,第一步,理解词语。第二步,展开想象,加上表情、动作分角色争论,形象感受“争论不休”的场面。第三步,列举生活中“争论不休”的场面。这样理解直观、形象,学生对“争论不休”一词的语言感知也已由最初的表层感知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就不再抽象,而是具体的表象。
3.从词语的准确性中内化。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对句中的“冒”理解还很不够。换用“长”、“钻”,让学生细细推敲,找出细微差别,可得出“冒”字写出了荷花充满生机。这样,通过词语比较,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欣赏到汉语言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认识、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词汇。
二、在加强语言训练中吸纳语言
词语教学中,需在引导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引入记忆仓库,变成语言库存。
1.由内引外,以扩展促贮存。如由《槐乡五月》中的“甜丝丝”引出表示味道的“甜津津”、“酸溜溜”;表示高兴的“笑哈哈”、“笑咪咪”;表示声音的“轰隆隆”、“哗啦啦”等。
2.由词带词,以搭配促积累。教学中,可在学生接触新学的词语时,根据词语搭配规律,以词带词,以一词引一类,以促其贮存。
三、在重视语言实践中贮存语言
1.提供运用机会。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个词语,要看他能不能把这个词语恰当地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对意思相近、以及多义的词语辨析训练,启发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这样能使学生对词语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
(1)前后联系,加深印象。对于已经学过的词语,反复抄写固然可以产生机械记忆的效果,但用这样的方法积累起来的词语往往是消极的。要把消极词语变为积极词语,就需要经常运用。
(2)同义聚会,归类积累。在汉语词汇中,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如“马上”、“立刻”、“迅速”这几个词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说同义词。另外进行归类整理,对积累词语是很有帮助的,如让学生写出与“看”意思相同的词,学生就写出了“看望”、“注视”、“俯视”等,在积累的同时,还掌握了词语之间的差别。
(3)多义辨析,开阔记忆。同一个词在与不同的词组合时有不同的含义,如“首”字,“回首”作“头”解,“自首”作“出头告发”解,“祸首”作“领头人”解等等。教学中适时作这样的辨析,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会深刻,运用就会自如。
2.创设运用情境。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贮存,是以其“运用”为关键条件,因此,需加强词语运用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
(1)感悟情境,理解中积累。如在《西湖》教学中,为让学生真正把握“心旷神怡”,可让学生看画面,想象语言环境所描述的情景,然后,要求学生借助动作、神情、语言作“心旷神怡”状,进而让学生以“心旷神怡”说话。
(2)联系生活,拓展中积累。如《三袋麦子》中“迫不及待”一词的学习,第一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猪急于享用,不能再等待的样子;第二步,描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迫不及待”的心理;第三步,写话。
3.构筑运用阶段。语言的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有个过程,教学中需架设语言转换的阶梯,以引导拾级而上,逐步内化。
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文字的意蕴是深刻的,在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抓住语言的这种张力,赋予词语灵魂,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并能在扎实的系统的语言训练中,张开记忆的翅膀,达到积累词语,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