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代领导人著作翻译看国家翻译实践新趋势——黄友义先生访谈录

来源 :中国翻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领导人的言说著述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智慧结晶,其对外翻译是构建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新时代领导人著作翻译的新特点、新规范,政治概念话语的引进与输出,翻译如何助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中国国家治理等问题,对黄友义先生做了专访,以期为读者了解党政文献翻译,特别是新时代领导人著作的翻译打开一扇窗,也借此说明我国国家翻译实践的新趋势,为日后的国家翻译实践指明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翻译行业的发展,翻译系统在社会环境中的定位及功能愈发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借鉴卢曼社会系统论的视角,研究者得以重新审视翻译系统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内部运行机制以及翻译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间的互动联通.本文尝试从卢曼社会系统论的“系统”和“沟通”等核心概念出发,梳理其与翻译研究结合的方法路径,为翻译系统定位,对其价值和功能做出描述.
智能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场域,学校对其支持作用日益凸显.基于“赋权增能”理论,可提出涵盖学校组织、教师成长中心、学科组、教师个体意愿和行为以及校外机构及社区支持为一体的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支持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学校组织通过教师成长中心、学科组、校外机构及社区支持教师个体意愿和行为;将教师成长中心、学科组和校外机构及社区支持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检验,得出学科组在学校组织与教师个体意愿和行为间起正向显著中介作用,教师成长中心在学校组织
文质“厥中论”于早期佛译“文质之争”中所产生,是中国古代翻译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取法于儒家的文质人格论,但又有创新发展:不仅仅停留于文质理解的策略层面,还从“经文义理”与“译文语体”间的关系来看待文质矛盾,在文与质间寻求平衡,本文称之为“翻译叙事语篇平衡论”.其也表现出独有的文化特质:翻译的“信言”与“美言”互为有体的传统辩证性、“折中观”均衡意识下的中和思维意识以及从传统文论先觉中汲取营养的学习性.厥中论的理论格局不止于文与质间的均衡,还有翻译的内外因素间的均衡,这一双重意识,较之于之前佛译思想,明
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术语的译介不仅呈现出显著的道德情感化特征,而且对通过术语译介引进的新学语也形成截然对立的道德立场.西学术语译介因此一度被上升到文化安全的高度,促使清政府通过国家机构规范译名以加强国家治理.从先秦名学来看,这种道德情感化现象的实质是术语翻译的正辞问题,对正辞的研究说明术语翻译对维护文化安全、国家治理和西学中国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翻译研究的机体主义建构方式是近几十年来或隐或显地渗透翻译学领域但并没有明说的一个趋向.目前践行机体主义建构有四条路径:来世生命说、生态翻译学、大易翻译学与翻译生成观.它们均具有机体主义的哲学特质,并与西方翻译研究的实体主义建构具有本质区别.机体主义建构引发了包括翻译概念的重新定位、阐释基底从文本转向文本生命、认识论从实体主义转向机体主义等观念嬗变,表明翻译就是一种文本生命在异域中表征、孕育、延续与创造的“生生”过程,从而建构了一个以“翻译即生命表征、翻译即生命孕育、翻译即生命延续、翻译即生命创造”为思想构
本文通过对名著重译概念的重新界定、对其本质和评价方法的梳理、审视,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设计并论证了名著重译等级评价模型及相关变量,并以《老人与海》与《红楼梦》“香菱学诗”三首诗的原文及其多个译本进行了验证考察.该评价模型体现了远读和近读的即时切换,打通了质性和量性评价的路径,期望能为名著重译或文学翻译及译本身份构建评价提供借鉴.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借鉴中西方幸福观思想尤其是教师幸福感研究的相关成果,通过调查我国23个城市3641名中小学教师,编制了中国中小学教师综合幸福感测评量表.量表包含健康生活幸福感、尚德敬业幸福感、积极心理幸福感、人际和谐幸福感、经济如意幸福感和环境宜人幸福感6个分量表21个维度,共85个题项.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为有关中国中小学教师综合幸福感的后续研究提供一种适用的工具.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儒,在绘画艺术上同样成就斐然.他的书画遗迹虽少,但是关于绘画的理论在艺术史上影响巨大.西方学界对苏轼绘画艺术及理论的关注肇始于19世纪末,经翟理思及韦利等早期汉学家的译介,已形成一定影响.艺术界对其绘画艺术成就及理论的深挖则是在20世纪上半叶,如喜龙仁、汉斯·弗兰克等人对其绘画理论的翻译和阐释,对其理论的构成、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20世纪初期苏轼绘画理论的翻译与研究对中国绘画艺术在西方的传播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苏轼的“诗画一律”“气韵”“笔法”“功夫”等核心术语,经
本文详细分析了许钧的翻译文化观点的缘起、特征、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本文认为许钧的翻译文化观点形成于其语言转换观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有机融合,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立足翻译研究,语言与文化并重;其次,着眼文化差异,关注文化多样性;第三,紧扣文化内涵,多视角研究翻译.许钧翻译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的文化本质、翻译的文化意义、译者身份的文化属性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视野,对当代翻译研究不无启示意义.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思政元素融入翻译课堂对全面推进翻译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翻译专业“笔译工作坊”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挖掘思政元素,采用“微课+慕课+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针对“思政育人、知识积淀、技能提升和就业拓展”等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动态推进教学评价,旨在整合翻译课程思政内容资源,探讨翻译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推进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翻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