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中国当代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jin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提问。好的提问常常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拨逗着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然而能真正把握提问艺术的老师并不多。笔者认为目前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误区:第一,接二连三的满堂问,不少老师把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专门回答问题的场所,学生也感到十分厌倦。并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间隙太短,让学生忙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第二,对问题的设计没有梯度,不能按照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并且问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是一样的问题;第三,学生难以理解问题本身,而老师又不能化直为曲,不善于用另一个问题来诱导学生;第四,把答案限制得太死。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1 提问要有精度
  “学则须疑”,但并非问得越多越好。提问还得用心捕捉时机,选好突破口,选在要害处,要问得精当。一个好的提问往往能起到穿针引线,以一当十的作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节点和枢纽点往往会变成理解和深化知识的拦路虎,如能在此处精心提问,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就能迅速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掌握和深化知识扫除障碍,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率。如讲《孔乙己》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话:“现在大约的确已经死了”。有的同学可能一读而过,不假思索。在这时老师要善于发问:“‘大约’表示猜测,‘的确’表示肯定,两个相反的词用在同一句话中,而且指同一个人,不矛盾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开始思索、思考。最后得到了答案:大约死了指从孔乙己最后一次走进咸亨酒店的窘况看,推测可能死了;但是从孔乙己生活在那个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社会中,从他的恶习不改中注定是逃脱不掉死亡的悲剧,所以用了“的确”。
  2 提问要有梯度
  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当学生回答一个小问题成功并得到鼓励时,他们会认真思考,更愿意回答更多更难的题,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如对一篇文章未作分析就直接问该文的思想意义及写作特色,学生定会觉得云里雾里,久而久之会认为语文深不可测而拒学习于千里之外了。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3 提问要有曲度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小橘灯》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的性格特点。如钱梦龙老师曾经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为了讲清“孀妻”的含义,他设计运用的一个问题:“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吗?”钱老师一发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急需找出正确答案。随即当学生埋头读课文和注释之后,很快弄懂了“孀”的意思,达到不教自教的效果。
  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曲问的另一种方式是创设情景。创设形象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引导下调动脑海中贮存的感知表象,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对所学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如我在教《繁星》这篇文章时,学生对“我仿佛听见他们在小声说话”这句话的深层意蕴不够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声说的往往是什么话,对什么人你会这么说话?”学生在脑海里勾勒情景,想到了经常是对最亲密的人说悄悄话的情景。从而很快领悟到作者的情感:将星星当作自己的知己,进一步体会到他对星天的热爱。
  4 提问要有角度和深度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伤仲永》一文后,你从方仲永的悲剧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尽管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依旧堪忧,其效果多数时候任属无效或低效。阅读活动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深思:面对
期刊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己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
期刊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内阅读教学范围比较狭窄,学生的阅读量难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视野不开阔,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课内教学性阅读与课外阅读积累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收到更好的效果。  1 以故事诱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作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改的能力。"鲁迅先生也曾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正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发生的发展为本"的生本理念的体现,由此可见修改作文在习作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本理念下,把作文的评价修改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批自改作用的能力呢?  1 选取范文,示范修改  教师先浏览一部分作文,了解此次作文共同的
期刊
【摘要】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小学阅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基本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有:创设主动参与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巧设问题,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讨论,激发创新动机;开展语言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新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社会知识化的浪潮,正
期刊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学活动绝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
期刊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宗旨的教育。如今,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生本教育逐渐完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特色的教育方式。  “生本教育”的全新理念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结合课堂中的几个教学案例,粗浅地谈谈对
期刊
【摘要】 物理总复习是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的最后组成部分,是中学生迎接最后考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次总练兵。从高处、深处、广度上再一次认识从前所学的内容,加以复习巩固,强化知识。同时又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提炼、综合,从而达到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物理教学;总复习;思维方法  物理总复习是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的最后组成部分,是中学生迎接
期刊
【摘要】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语文素养,我认为需从以下几处入手:第一、注重朗读、默读、背诵习惯意识,第二、注重自学习惯的养成。第三、注重阅读并做好笔记。第四、 注重学生间的互帮互助。第五、 注重语言积累习惯。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得从小培养。  【关键词】注重; 学生; 语文; 习惯  1 注重学生朗读、默读、背诵  (1)在语文课堂上朗读、默读、背诵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项训练方式,教师应在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推荐了80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这些古诗博大精深,凝练含蓄,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由于其特殊性,它与时代、与社会、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景材料的丰富是无可比拟的,重视古诗教学中背景材料的运用研究,对于促进古诗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颇为有益的。  1背景材料的多角度获取  古诗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背景材料主要依靠教学参考书提供,因而获得的渠道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