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与治国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a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知书识礼这一朴素愿望的驱使,众多普通家庭以农耕商贾所入,供其子弟上学读书,不少寒门子弟通过读书受到乡民的尊重。而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里,他们又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安庆桐城,不仅因文风昌盛几近全省之冠,也因是科举大县而远近闻名。更重要的是,从桐城走出去的历朝历代为官者,无论官阶高低,身处之世稳定与否,大多数人都能尽忠保国、勤政为民、兴学育才、廉洁自律、秉公直言。于是,好官、清官,不仅作为很多艺术舞台展现的生动形象,也成为桐城百姓在生活中经常念叨的话题,以此为榜样,传言正身。
  浓郁的科举氛围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他们读书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在“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情境下,他们很难摆脱科举功名的诱惑,读书入仕,成为很多不满足于以耕作为业的家庭的首要选择。
  在尊师重教风气浓郁的桐城,科举氛围也同样浓郁。这从明清时代桐城的乡俗可以看出:凡中秀才、举人、进士等功名或是得到诰封和授予官职,在接到报帖或起行时,亲友乡里都要馈赠礼品金钱以相祝贺,人称“锦上添花”;受贺之家也要大摆宴席作为酬谢。另据清乾隆秀才姚兴泉回忆,那时桐城闹洞房喝酒的酒令叫“百子令”,用骰子六枚,掷盆中,得到红色的即计数行令,令名如一五为朝天子,二八为花轿女子,三十为状元郎子,四六为麒麟子,七九为登科子,多与科举有关。
  乾隆年间桐城秀才姚兴泉在其《龙眠杂记》中留下了桐城学子应试前后的真实记录。“桐城好,小考府中跑。半车行李推将去,百里程途走着瞧,腿上有飞毛。”这一小令描述了桐城学子赴安庆参加童试即小考的情形,试期多在四月。参加考试时要自带笔墨、餐具、卧具,行李须装载半车。因为应试者都是经过县试录取的童生,心情自然不错,年龄还不甚大,体力充沛,加上桐城至安庆的陆上路程不过百里,所以半车行李推将起来,仍是健步如飞。科举功名对每位童生的诱惑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清朝桐城著名文学家姚莹,幼时家中灾难不断,困境中姚莹开始发奋苦读,决心以科举入仕实现兴家与经世之志。21岁在从祖姚鼐资助下,以府试第一名补府学附生;23岁从安庆经长江水路赴金陵参加乡试,在安庆与兄姚朔相见,兄客居旅寓,将衣服典当,购龙眼一斤,辛苦一夜剥其肉塞进枣中,第二天揣在怀里步行数里送给姚莹,曰:“三场辛苦,弟每持此食之,可资补助。”在家人的激励下,姚莹于24岁那年就中了进士,自此家声重振,扬名四方。
  姚莹24岁成了进士,而24岁的吴汝纶才出应县试。次年,吴汝纶娶同乡官桥汪家女子为妻。办喜事那天,他遵从乡俗,撰写花轿上联:“十三经,二十四史,十载寒窗,未脱得那领蓝衫,愧把白身偕绿鬓。”蓝衫,指秀才穿的衣服;白身,指无功名的人;绿鬓,借指新娘子。这个上联表达了吴汝纶功名未就而完婚既喜又愧的复杂心情。照例下联要由女方来续,结果汪家无人能对出下联,吴汝纶便拿出自己预拟的下联交给汪家,联曰:“甲子年,癸酉月,甲戌良辰,且牵着这条红线,行看黄榜点朱衣。”这个极有气魄的下联表达了吴汝纶对科举入仕的必胜信心。果不其然,这天的秋闱,吴汝纶就中了举人,次年春闱联捷,中了进士。
  在科举制度实施后,桐城一地共产生10万余进士。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地区产生进士数量的多少,代表了该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据统计,明清时期,桐城共有举人近800人,进士244人。桐城以一县之地,在明清进士与人才榜上,即使与北京、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相比,也并不逊色多少。
  如今,科举制度已经离我们远去,桐城人也不再将“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但是“入仕” 的传统依然可以见到。居住在桐城的人都知道当地有这样一种小吃:朝牌。发酵好的面饼一面撒上几粒芝麻,另一面贴在炉壁上,在木碳火烘烤下,几分钟就可出炉。因为是长方形,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给了它一个让人神往的名字:“朝牌”或“朝笏儿”。“说白了就是一种烧饼,两头宽中间窄,酷似以前大臣们上朝时怀里抱着的朝笏。”当地人这样介绍,“清朝的时候,我们这当官的多,上朝的时候记词儿用的”。
  令人传诵的为官之道
  明清时期桐城为官者多,但无论官居何位,他们都坚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口碑甚好。
  明朝嘉靖年间,赵釴任佥都御史,巡抚贵州。他发现当地民风淳朴,但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百姓甚至不懂得引水灌溉,许多肥沃土地废弃抛荒。赵釴至此,“教民引水为田,黔民知水耕自是始”,赵釴赢得贵州百姓的爱戴。明万历期间,孙继陛在江苏海门任职,适逢大旱,他因势利导,疏通沟渠,修建石闸,引水灌溉,根据需要关闭自如;还使泛海商船,都从海门闸进出。第二年又遇到洪水灾害,泰州、通州、海门及如皋等地的洪水都从此闸排出,田庐无损,百姓称此闸为“孙公闸”。清光绪年间,江召棠在江西上高等地任知县长达17年,每到一县,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兴办新学,教化民众,留下了诸如“江公桑”、“江公堤”、“江公藏书楼”等永远让百姓铭记的“政绩工程”。百姓称他为“江青天”,为他建立生祠,替他祈福祷告。这在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成风的清末官场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像他们这样不顾个人荣辱,真心为百姓办事的好官,在桐城的为官者中不胜枚举。
  桐城人为官十分看重名节,甚至视之如生命,“忠节”、“忠贞”成了他们的代名词。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独揽朝纲,许多人巴结都唯恐不及,而桐城人张淳,虽是张居正提拔的礼部郎中,但宁可辞官归里,也不接受张居正的请托,违心做事。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胡作非为,许多桐城官员与之党羽展开激烈斗争,成为一代忠贞之士。先是巡抚方大任弹劾魏忠贤,反遭其报复、栽赃,流放外地。其次是左光斗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上书弹劾魏忠贤等“三十二可斩”之罪,也反遭迫害,摧残致死。再有方孔炤在朝堂之上,公开反对熹宗赐封魏忠贤的侄子为肃宁伯,认为这不合国法祖制,后方孔炤被削去官职。此后,凡是对朝政不满、设法搭救谏言大臣的桐城官员,都被魏忠贤上书弹劾,理由是其为同乡好友,交谊深厚,属于同党。   桐城明清时读书之风犹盛,许多人依靠读书,通过科举,走上为官之路,所以他们深知兴学育人的重要性。那些到外省做官的桐城人,官到哪里,也把“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桐城古训带到哪里。每到一地任职,总是察民风,观民俗,建文庙,兴学校,培养人才。萧世贤到浙江任嘉兴府知府,大兴学校,培养诸生,一府之内,文风蔚然,朝廷考核,治行位列第一,迁升湖广副使。汪淳在江西玉山任知县,修建端明书院,集合诸生,亲自授课。姚文烈在汉阳为官,打击豪强,平反冤狱,扶危济困,为百姓创造安适的生活环境。他在办理官府公务之余,就到书院去讲经论史,课艺授文,还常常告诫诸生:“读书,当出为名宦,处为真儒。”还有像张廷璐、张廷瑑这样的地方教育最高长官,更是以兴教为第一要务。张廷璐在正文体、选拔人才等方面,卓有成效。时人赞誉他在学政任上培养的人才,“足备国家数十年桢干之用”。他任职期满离开江苏时,百姓“皆环泣走送,千里不绝”。张廷瑑在学政任上,亲力亲为,选拔出许多优秀人才,以至张廷璐兄弟逝世后多年,乾隆皇帝还对身边的大臣说:“张廷瑑兄弟皆旧贤臣者,今尽也!安可得也?”从许多资料看来,明清时期,江南学风大盛,这和桐城人在此地为官,全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大力发展教育外,桐城人在一地为官,对当地的不良习俗也尽力革除。明朝隆庆年间,张淳到浙江永康任知县,其时,永康土地贫瘠,百姓穷困潦倒,生下女孩,大多弃而不养。张淳了解情况后,不断训诫弃养女婴者。他说,豺狼虎豹都知道爱子,弃女行为,“狠于豺狼也”,严禁抛弃女婴。同时,针对那些确实无力养活幼童的家庭,张淳捐出自己的俸禄,予以接济。永康还有女婢终身不嫁之俗,张淳便召集乡绅商议,凡是检举有婢女不嫁的,给予奖励,同时还要追究女婢主人的责任。此后,“婢尽有夫”。一时间,永康之地,被救活的女孩或婢女所生的女孩,都取名叫“张生”。清顺治年间,吴道观在河南商水县任知县,同样纠正了当地溺女之风,后来,民有生女者,名为“桶女”。
  流传至今的家教传统
  在桐城,无人不知张英、张廷玉父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桐城出的最大的官,先后做到了文华殿大学士,人称父子宰相,更重要的是他们留下良好的家训家风,不仅流传于张氏家族,而且享誉桐城,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关于六尺巷的故事。
  据姚永朴《旧闻随笔》、《桐城县志略》载:老宰相张文端公(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当时宰相张英在京做官),公批诗于后寄归,云:“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的故事流传甚广,脍炙人口,毛泽东在1958年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此诗。至今,六尺巷都是外地游客必来之地,拍照时伸开双臂,不及便说:“还真宽,我胳膊伸开还不够六尺,大度!”这种宽厚谦让的教化风俗,不仅仅属于张氏家族,更属于桐城百姓,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这才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真实写照。
  张廷玉虽身居极品,但时时心怀百姓,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他42岁得长子张若霭,自幼聪颖,6岁授句读,8岁学作诗,咏鸟声曰:“一枕梦初觉,满园花正开”,传诵一时;书画也绝有风神。张若霭参加殿试,雍正皇帝阅到第五卷时发现该卷字画端楷,文精意绝,语极恳挚,便欣然将其提至一甲三名(探花),在场大臣皆称皇帝公正得当。等到拆卷一看,方知是张廷玉之子。雍正大喜,立即告知张廷玉:“尔子张若霭取中探花矣。”不料,张廷玉大为惊惧,恳辞数四,又面见皇上,叩首,泣下,奏曰:“臣家世受皇恩,无所不极其至。臣子若又占科名最高之选,臣实梦寐难安,愿让与天下寒士。”雍正帝动容嘉叹,将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这就是名扬京城、事载史册的“张廷玉让探花”的故事。
  其实,张氏能成为有名的科举望族,固然与张氏子弟的勤勉和聪慧有关,亦与以科举为贵的家教风气密不可分。为督促子侄辈在幼年时专攻举业,张英在居京为官时,虽然政务繁忙,也要求他们“自来岁正月为始,每三六九日一会,作文一篇,一月可得九篇”,不可间断,不可草草塞责。写好后悉数寄至京师,由他亲自阅看,定其优劣。他还规定少作诗,禁填词,以免分散精力。可见,为保证下一代的科举成功率,张英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不遗余力。
  不仅如此,张英主张持家要以“俭”为宝,不管是暂住乡里,还是久居京城,他都要求家人,把一年的动支费用,精心筹划,分为12股,一月用一股,每月底总结所余,“别作一封”,用来应付贫寒之急,或者“多作好事一两件”。到了晚年,虽处优养尊,仍不改节俭之习,极力反对浪费。他六旬之时,反对家人、学生、同僚为他贺寿,与妻子商量,用设宴之资,“制锦衣袴百领,以施道路饥寒之人”。
  张英晚年在龙眠山构筑“双溪草堂”,以一位山间老人与百姓交往。往来山中,遇到担柴人,他便主动让路,与人方便。他说:“如果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如鸾风,宅之如参苓。”他要求子孙从点滴小事做起,“治家节用,待人接物,事事合于矩度,无有乖张”,他认为每个人所言所行不可能“全是”,遇到别人“非之、责之”或“不以礼者”,要“平心和气”,做到有理“恕人”。张英共有六子,其中廷瓒、廷玉、廷璐、廷瑑四人均中进士,这些都与张英的言教、身教和良好的家风有关。其后孙子、曾孙亦均有入翰林者,古人称“自英后,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为讲官”。
  2013年清明节期间,桐城清河张氏家族举行公祭联谊活动,张氏各族后人从全国各地赶到桐城,接受祖训,交流感情,组织者张泽国说:“对于先人,我们怀着虔诚的敬畏之心去祭拜,重要的不是来宣扬我们先人官至多高,而是要让现在的人知道并践行我们的家训,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称,过去的张家地位显赫,为国效力不遗余力,如今的张氏后人多为普通人,但是他们在每一个普通的岗位上恪守职责、尽心尽力,依然值得尊敬和褒扬。
其他文献
年轻的查尔斯·戴罗居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德国城,他本来是一家采暖设备公司的推销员,但在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后,他失业了。为了给赋闲在家待产的妻子带来一些快乐,以打发漫长而无聊的时光,他开始利用自己对木工的爱好,试着给妻子做一些棋盘游戏和智力拼盘游戏。  在一次游戏的过程中,妻子笑着向他抱怨经济拮据,无力购买许多生活的必需品。戴罗开始感到很难过,但后来灵光一现,心想,不如制造一种游戏,让妻子能在其中
期刊
今年夏天的一个清晨,浙江衢州常山县五联村的稻田边,三岁的笑笑小心翼翼地将脚丫子踩入田里,湿滑粘腻的触感让她心里发麻,她嘴上一撇,皱着眉头哭了起来。跟在身后的父亲立即拿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刻。  就在这片名为“父亲的水稻田”里,来自浙江省各地的10户家庭正在农田里亲手插下秧苗。不同于以往的农家乐,这次郊游的参与者拥有一个相同身份——这片稻田的“股东”。  今年年初,“父亲的水稻田”项目一亮相,就吸引了
期刊
“H7N9”一出现,对于养了十几年鸡的内蒙古农民刘长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词,他甚至还不能准确地读出它的发音,但是当看到随即出现的“禽流感”三个字时,他心中不禁一震,在经历了一次次类似事件的冲击之后,他敏锐地感觉到,禽类养殖业的“寒冬”来了,这样的“冷”,比村民们口中的“气候反常”更可怕。“4月份之前,鸡蛋卖得一直挺好的,价格也稳定,我正觉得今年的光景不错,打算把这批老鸡淘汰了,过几个月再进一批小
期刊
诸葛恪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东吴大将军诸葛瑾之子,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北)人,字元逊。  诸葛恪自幼聪明多智,一次孙权大会群臣就与诸葛谨开玩笑,诸葛谨脸长,孙权让人将一头挂有“诸葛子瑜”(诸葛谨字子瑜)牌子的毛驴牵进大堂,文武众臣哄堂大笑。小诸葛不慌不忙地跪在孙权面前,要求在牌子上加上两字,孙权答应了,诸葛恪便在诸葛子瑜的后面加上“之驴”两字,在场人无不为他小小年纪有如此应变能力而惊异,孙权也为他
期刊
走在石垒的村路,我摄下石垒的风景。青石路布满苍苔和雨水滴落的凹痕。曾经拥有的往年回忆渐归沉沦。石路顽强地在崇山峻岭中延伸,抵达云霭迷蒙的山巅。我石垒的原乡,早已静默经年。村路带我回家,每块路石回响我空空的足音,铭记我心头的少年梦。  我曾每天沿着这条青石路上学归家,走过谷底的老石桥,桥端石垒的古庙早已破败,石碑上的文字早已漫漶不清,不知道祖上哪一辈垒砌了它们;石桥板和石亭栏残缺不全,桥身挂满如帘的
期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点缀安徽徽商古道之间的古民居,几度寂寞,几经风雨。而今,渐渐成为人们热衷收藏的文化瑰宝,散发着时光掩映的乡土之光。前不久,香港演员成龙透露,在所收藏的十栋徽州乡村民居中,他将拿出价值超亿元的四栋,捐献给新加坡的高校,此事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有人认为,乡村徽派民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它与当地的自然水土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人为割裂,否则就失去灵魂和精神,希望它们最好还是
期刊
塔莎·杜朵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插画家,曾经两次获得有美国绘本图书“奥斯卡”之誉的凯迪克大奖,及女王终身成就奖。她的绘本大都刻画19世纪初期的乡野生活。《纽约时报》称,塔莎的作品有“早春夜晚般的柔弱之美”。然而,她本人的生活和经历更令人着迷。在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里,她过着和自己作品中人们一样的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的19世纪庄园里,养育了四个孩子。戴着碎花头巾,穿长裙,吃粗面包,喂鸡养
期刊
荷兰的春天应该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春天,每年3月至5月期间,荷兰大地被鲜花湮没。荷兰是种植葱属植物的全球领袖,有大约44430英亩鲜花,花卉产值占荷兰农业总产值的3.5%。而郁金香是其中种植最广泛的花卉,也是荷兰的国花,是美好、庄严、华贵和成功的象征,它与风车、木鞋和奶酪被称为荷兰的“四大国宝”。  地势决定产业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很多地方地势接近甚至低于海平面。沼泽变良田,是荷兰人努力
期刊
由北京向西偏北约6500公里,有个城市叫基辅,它是一个名叫乌克兰的国家的首都。  对于乌克兰,放在过去两年,如果不是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普通人能讲个大概已属难得。但在今年以来,乌克兰因为出了许多事而被中国大众所熟知,尤其是7月17日,又一架马航客机在其境内坠毁,更使“乌克兰”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到底是谁把马航MH17客机打下来的?这个问题目前正在调查,虽然一时半会儿难有结论,但毫无疑问与乌克兰乱
期刊
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今年,我国正式取消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为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收储政策从何而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