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及应对措施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教师必须顺应潮流,从语言规范、思想文化等方面给予学生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大学生 语言素养 冲击 应对措施
  陈一民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
  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从以上数据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必然受到网络的影响。其中,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尤为显著。
  一、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与传统语言相比,少了很多规范与束缚,更加民主化、多元化,新鲜别致、形象幽默,带有娱乐性和不规范性,流行速度非常快,同时又容易被人遗忘,网民主体年轻化的特点又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因此,有人把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称为“第三次语言革命”。网络流行语符合大学生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改变法则、挑战权威等心理特点,它的盛行对大学生语言素养造成了巨大冲击。
  1.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积极影响
  (1)丰富大学生日常词汇
  2012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紧跟时代步伐,收录了多个网络流行语,如“微博”“月光族”“醉驾”“团购”“宅男”等,甚至连东北方言“忽悠”等也被收录其中。2010年11月10日,“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汉语新鲜词汇的重要来源,被大学生高频使用,成为日常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丰富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内容
  有些网络流行语虽然出现时间短,但符合语法规范,表现力强,能够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比如“被”字,用在动词或名词前,表示情况与事实不符或者是被强加的意思(含讽刺、戏谑意),网络流行语“被就业”“被小康”丰富了“被”的表达内容。
  (3)丰富了大学生的语言及情感表达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展示人的思维和情感,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形象、幽默夸张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展示了大学生内心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网络流行语还可以释放大学生的各种情绪,达到宣泄效果。如“杯具”“神马都是浮云”,前者改变了原词语的感情色彩,后者则是新造语,两者都反映了大学生一种自嘲却又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更加具有娱乐精神。
  (4)感受文化交流和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密切,对大学生影响最深的就是英语文化。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的碰撞自然更容易创造新鲜的网络语言,如“爱豆”是idol(偶像)的中文音译;还有些娱乐性极强的音译,如“狗带”即go die的音译;最能体现文化交流融合的应该是“no zuo no die”这样的表达,这条短语源自中式英语,汉语意思是“不作死就不会死”;韩剧在我国热播之后,韩语中的词汇也开始成为网络流行语,如“欧巴(哥哥)”“Wuli(我们)”。
  2.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消极影响
  (1)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符号化、碎片化破坏了大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互联网信息的高速更新频率使网民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流行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网络流行语还未来得及沉淀就已经消失,而语言素养需要沉淀和积累。网络流行语符号化、碎化的特点,使大学生交流语言浅层化,阅读文字快餐化,无力领略更深层的语言之美,排斥厚重、艰深的文字,导致大学生的深入阅读和思考能力退化。
  (2)网络流行语的自由与不规范表达破坏语法规范
  很多网络流行语不符合语言表达的逻辑,有的过于缩简,和传统缩略习惯相差甚远,还有些网络流行语必须配以表情包或图片,否则会让人不明所以,这不利于大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
  (3)过于追求新异、调侃和戏谑,破坏汉语的传统美感
  汉语和汉字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其能稳定发展到现在,有多种因素,其中文字的美感是重要原因。网络流行语基于互联网平台,常常在极短时间内就以某一流行语发起网络狂欢,如“良辰体”,良辰最喜欢对那些自认为能力出众的人出手;良辰不介意奉陪到底。诸如此类的句子,像病毒一样消解着汉语的传统美感。
  (4)过于最求网络流行语,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糊”“吃土”“吃藕”“扩列”,这些极为新鲜的网络流行语固然可以在相似的群体中找到认同感,拥有共鸣,但是在更大的交流范围中就会造成沟通障碍。
  (5)一些不健康字眼横行,破坏汉语的纯净
  “撕逼” “逼格”“草泥马”等,这些趣味低级、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的风行,极大地破坏了汉语的纯净,对大学生的语言素养是一种精神污染。
  二、应对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冲击的措施
  网络流行语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新的语言潮流和语言方式。在网络面前,教师该怎样应对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呢?
  1.顺应新的语言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在不断变化。网络流行语既然已经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教师就应顺应潮流,在日常交流中活学活用。但在接受、传播和使用网络流行语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两面性,不盲从、不滥用,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加强语言规范教育,树立语言榜样
  语言规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学、文字类课堂及相关教师更是肩负重任。教师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在日常的师生交流、课后阅读、舆论宣传、书面写作等各种途径和环境中,都要充当积极、规范的语言榜样。
  3.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做好思想和文化引导
  教师应构建文明校园,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变迁。因此,除了在语言规范上进行引导,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文化现象,学会甄别,从思想上和文化上防止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教师制笑话语(LPTT)是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工具,其制笑机制在于对语言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和背景因素的顺应。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广大英语教师课堂制笑提供一定的启示。
实践教学是确保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精心规划假期实践与毕业实习,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确保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完成的
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先决条件。随着二语心理词汇研究的深入,如何把该理论应用到词汇教学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二语心理词的性质与特点的角
近十几年来,构式语法作为语言研究的一种新理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构式语法创立于认知语言学的宏观背景下,又与框架语义学紧密相连。构式语法提出
名、字意义相反,史上诸多名人皆如此。如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唐初著名诗人王绩,字无功;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晏殊,字同叔;《广雅疏证》的作者王念孙,字怀祖。如此种种,
“语言与性别”是社会语言学热门主题之一,但以往的研究都忽视了语言行为的语境,只是基于生理性别来分析。本论文主要从“社会性别”来研究两性的语言差异,具体表现在语言结
摘 要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中最活跃敏感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新词语也层出不穷。本文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对现代汉语中的新词语从构词法和产生原因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新词语;产生原因;来源;构词法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自2007年国家汉办开始组织海外中学生来华参加“汉语桥”夏令营活动以来,每年的营员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对适用教材的需求日益迫切。在国家汉办的组织和指导下,在各省市承办中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研究门诊医患会话患者答语信息过量现象,试图解释这一现象的顺应特征。我们把患者信息过量应答理解为:在门诊医患交际问答过程中,患者除了提供医生所期望的
方言本字的考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事务,如《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13年卷289—301页所刊登的笔者的《陕西方言本字集考》就是一篇考据文章。其实,就本字而言,在研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