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案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492195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为致力于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也为转变教师“重教轻学”的教育观念,改善“耗时多,负担重,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厌学情绪日益增强”的不良现状,我校在一些学科中推行使用“助学案”,以“助学案”为载体,推进学校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面对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总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蜕变过程。教师从最初的茫然无措、怨声载道,到接下来的多渠道学习,反复探讨,不断完善,又到如今的教學模式的初步成型,几年来,每一个投身于这次教学改革的教师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更看到了此次教学改革的诸多成效。这里,我主要说说语文“助学案”的使用,以及其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没有使用助学案之前,每一次新的阅读教学开始前一天,教师也会布置一定的预习要求,例如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生字字音、字形等,但这基本落实在口头上,一些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会自觉认真地去完成,但对另一部分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这种预习要求等于没有。此外,这种提前的学习作业因停留在口头上,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师难以监控,更难以评价,这样就导致到了课堂教学阶段,只有真正进行了充分自学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研讨中来,而另一部分学生,对课文根本还没有学习过,哪来的体会、理解、感受?于是日复一日,恶性循环,这样的学生就逐渐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始终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学习兴趣降低,厌学情绪日益增强。而一堂语文阅读课,常常只是几个学生发挥的舞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在使用助学案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助学案上,我们设计了“提前自学”部分,有朗读课文的要求,有生字检测的题目,有作者情况、创作背景的资料查阅,有就整体感知课文设计的问题等。提前一两天下发给学生,学生按助学案要求完成提前自学部分,教师再收上来批阅。这样,一方面,学生的提前自学有明确的要求,还有基础的考查、知识的链接、阅读的思考,同时还有阅读习惯养成指导,学生的自学可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助学案的批阅,可以对学生的自学效果实时监控,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进入课堂教学时也能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多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就能预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对课文的深入探讨和理解。还有,教师通过对助学案的批阅并给予相应的评价,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同时,教师教学时也会发现一堂课上学生的参与面越来越广,更可喜的是,因学生有了提前充分的学习,对课文有了基本了解,进入课堂探讨阶段时,学生思维的火花更容易得到碰撞,对课文的理解远远比以前当堂短时间内学习时更深入全面些,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得到加强,急于表现自我的欲望得到提升。如此活跃的课堂氛围,其高效性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更好地使用助学案,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在使用助学案的前期,学案上设计的“课堂研讨”内容只是在助学案上呈现出来,要求学生在完成提前自学要求后浏览一下“课堂研讨”内容,是要在课堂教学阶段才去落实。但通过与外校的沟通交流,我们的理念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其实,仅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提前自学”部分,这样的自主学习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贯穿整篇文章,整个过程。学生只有事先对“课堂研讨”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体验、感受、理解,才能在课堂上拥有与他人交流探讨的自信和“资本”,而且在课堂上还能节省出独立思考的时间,用于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探讨,而不是如以前那样,因时间匆忙,小组内的交流和全班范围内的探讨只能流于形式,草草收场,不见高质量的分析结果。于是,我们对学案的使用又作了新的部署,学生的课前自学,要完成“提前自学”和“课堂研讨”两部分内容。不过,为了不增加学生自学和教师批阅的负担,在学案的设计上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为此,我们在每一个助学案设计定稿前,都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再明确下来,保证了助学案的高质量,更重视让语文助学案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载体。
  这几年,我校语文教研组还就课题——“语文助学案中目标引领和主问题设计的研究”开展细化研究,确定“语文学科助学案中教学目标的细分和具体呈现方式的问题”“语文学科教学中各类课型中依据目标进行助学案教学的问题”“语文学科课前预习情境、主问题的设计与确立的问题”三个子课题,并通过具体的阅读课文助学案的设计去尝试、摸索、探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日常化,更使助学案设计走向模式化、精细化、高效化,已初步形成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赏析、作文教学、复习课等不同类型的语文助学案,进一步使助学案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载体。
  教育改革的道路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对于学科“助学案”,我们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还有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但这些都阻止不了我们改革的步伐!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学习目标  1.概述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2.说出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  【设计理由】单元教学要求教师针对学情首先整合单元教材,进行合理调整和完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九年级的小说教学,学习目标不能只定位在让学生说清主要的故事情节上,而且要让学生能说出单元中每一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艺术特色。  二、课前准备  学生认真阅读四篇小说,从以下三方面做批注:  1.生字新词的注音释义;  2
期刊
摘要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教师可依据主题情境探究式教学,带着细心走进生活,将主题情境生活化;带着巧心走进情境,将探究教学问题化;带着真心走进课堂,将情境探究自然化。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  主题情境 生活化 问题化 自然化  翻开统编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教材更贴近学生成长的需求,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这样的教
期刊
钱建江名师工作室由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钱建江领衔主持。  工作室以“慧心语文,诗性教学”为理想追求,确立了如下语文教育思想:通过引导学生,把面向结果的学习活动与面向过程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把学习语文课本与学习“生活课本”结合起来,把学习课文、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启发思维、培養能力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工作室成员不追求标新立异,唯愿深
期刊
一、已有基础  (一)文化传承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是我校首届初中毕业生。学校以“华罗庚”命名,旨在引领全校师生踏着大师的足迹,践行华老“自强不息,精勤不倦”的精神,在实践中体悟华老精神的内核——“自育、自觉”,从而凝练成学校的“自觉文化”。目前,“自觉、自育”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  (二)师生结构  我校现有教师300名,其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图片拼接(电影蒙太奇)梳理出与小说人物有关的四种关系。  2.运用四种关系分析人物命运的成因。  3.通过对人物不同命运的对比,养成积极的人生观。  【设计理由】四篇小说在主题上都对人物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探讨。前两节课已经深入研究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打开生命、叹问生命应当成为本节课的目标。与此同时,以怎样的方式达成这一目标,同样也是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考
期刊
有机会听名师的课,对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幸运,而有机会长期听名师的课,对于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而言更是一种幸福。因为工作关系,我成了钱建江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于是能日入宝山,满载而归,体验着作为一名教者,又是一名学生的幸福。  从《风筝》到《那树》,从《散步》到《爸爸的花儿落了》,从《窗》到《水调歌头》,凡是听过的钱老师的课,我都能如数家珍。每次听课,我都感悟深深、收获满满。钱老师的课堂
期刊
许多时候,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更多是对已有结论与观点的被动接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生长、能力生成、生命成长的过程。这里的关键词是“引导”与“生成”,如何引导?生成什么?这些
期刊
一、理论支撑  1.数学实验活动。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2.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某一个领域所表达出的综合性能力。初中数学课程应该培养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有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  通过展开、折叠
期刊
学校名片  近年来,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秉承“集贤”校訓,开展了“学生·学法·学案”的课改探索。具体而言,就是研究学生,建立学生立场,整体规划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学法,设立学习方法工作室,践行“教是为了推动学”的理念;研究学案,以学案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指导学习、推动学习、评价学习。学校致力于打造研训一体的机制,即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培训教师,培养教师,把课题研究的成果作为教师行动的基础,逐步培养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落实该理念呢?本文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温度计”教学实践为例,简要谈谈具体做法。  一、教学实践  片段1:创设情境,置疑激趣。  师:同学们好!请观察一幅图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1),这是日常生活中用水壶烧开水时的情景,针对这一生活现象,你最想知道哪些物理知识?  生1:我想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