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 构建学习支架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lg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图片拼接(电影蒙太奇)梳理出与小说人物有关的四种关系。
  2.运用四种关系分析人物命运的成因。
  3.通过对人物不同命运的对比,养成积极的人生观。
  【设计理由】四篇小说在主题上都对人物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探讨。前两节课已经深入研究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打开生命、叹问生命应当成为本节课的目标。与此同时,以怎样的方式达成这一目标,同样也是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考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需要处理四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因此也需要协调上述四种关系。他们置身于这四种关系之中,如何适应、如何处理,往往影响着他们的命运走向。基于此,将小说中的人物放置于“关系”中加以审视,才能读出人物的内在价值。所以,本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教师结合情境,通过图片拼接或画面蒙太奇的手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存在的四种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利用四种关系去分析人物的命运,最后由文及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该如何处理实际生活中的四种关系,养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四种关系分析人物命运的成因。
  2.教学难点:人物对不同关系的处理对命运造成的影响。
  【设计理由】在以往的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会将人物放置于事件中探究其命运,本节課要引导学生以一种崭新的视角进行分析,因此教学重点应当设置在如何运用四种关系分析人物命运的成因上,这样才能促使教学能够深入有效地开展,不流于形式。同时,由于小说人物是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之中的,而初中生往往只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很难做到全面、综合地从多种关系中分析人物,所以教学难点要瞄准不同关系对人物命运所造成的影响上。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语:“同学们,前两节课中,大家的表现让我惊喜。如果大家的设想能够落实成作品,我想一定会被热捧。但是花费心血完成的作品如何能让观众真正看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让作品更容易被影迷接受,我们打算办一场名为‘叹问生命’的影迷见面会,与影迷深入分享一些创作者的想法和深意,以便影迷能更好地欣赏作品。”
  【设计理由】承接前两节课“我们都是电影人”的主题情境,本节课以“影迷见面会”这种形式,引出对文章主题和人物命运的深入探讨,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国内电影市场的现状,在激发学生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关注生活。
  2.镜头语言很神奇。
  (1)教师用PPT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明确答案。
  A.问题:这只狼在干什么?(PPT展示一只狼的照片。)答案:瞭望、寻找猎物……
  B.问题:这个人在干什么?(PPT展示一个人在地上爬的图片。)答案:爬行……
  C.问题:你得到了什么信息?(PPT先展示狼,再展示人。)答案:狼想吃人。
  D.问题:一只饥饿的狼和一个虚弱的人放在一起,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意义——这只狼想吃人?答案:因为他们之间发生了联系,形成了一种关系。
  【设计理由】如何引出“关系”有多种途径,最简单的就是直接告诉学生,但是这种方式太过死板,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关系的意义。两张意义单一的图片拼接在一起后,就能产生新的意义,这种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很好地展示了关系的价值和意义。教师结合《热爱生命》中的内容,用三张图片逐一展示,就能让学生发现关系的存在。
  (2)教师承接上一步骤,提出问题:“两张图片相互联系就产生了新的意义,而小说中的人物产生联系的内容更多,这样看来,小说中的人物需要面对哪些关系呢?”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理由】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在知道“关系”存在的前提下,对文本进行探索。这样既对前面两节课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顾,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审视文本的全新视角,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新鲜感提升学生阅读的趣味性。
  (3)教师以图片拼接的方式来使学生加深印象。首先,教师用PPT展示一个人物的照片,然后陆续增加一个自然环境、一个人物、一个社会事件,引导学生明确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
  【设计理由】教师紧扣镜头语言(蒙太奇手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和总结,正式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通过不同关系去分析人物命运提供依据。
  3.叹问生死。
  (1)教师用PPT投影几个人物形象,提出问题:“当人物处于不同的关系中时,本单元中的几个人物命运有何异同?”继而引导学生明确答案:“孔乙己死了;淘金者活了;‘变色龙’活着很拘谨、难受;‘蒲柳人家’活得很自在。”
  【设计理由】聚焦教学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形成整体意识,打通不同文本的界限,将人物从不同的文本中汇聚到一起,发现人物各自命运的异同,从而初步认识不同的生命状态。
  (2)教师提出问题:“生死是人生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孔乙己真的死了吗?今天我们不妨从关系的角度入手,将孔乙己放置在关系网中进行观察。请同学们将孔乙己作为中心,分别绘制一张关系图,来进行探究。”学生自主探究并讨论,继而明确:在那样的社会制度下,在那样寒冷的自然环境中,在那样的人际关系里,孔乙己必然死亡。
  【设计理由】以《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话为抓手,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一个学习支架,让学生在绘制关系网的过程中,结合文本探究孔乙己是否真的死了,同时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梳理孔乙己死亡的原因。
  (3)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孔乙己的死与他人和社会密切相关,那么,如果将孔乙己放到一个无人的荒原中,他还一定会死吗?”继而引导学生明确:“孔乙己还是会死,源自于他对自身的放逐与放弃。”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而最终决定人的生死的既不是他人,也不是社会、自然,而是自我。”   【设计理由】教师将《孔乙己》和《热爱生命》两篇文章关联起来,让学生在看似“天马行空”的假设情境中,探究孔乙己最主要的死因——自我放弃,从而整理出与人物相关的四种关系,为后面探究活着的人物的生命状态奠定基础。
  4.叹问生存。
  教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生活为什么会那么憋屈呢?‘蒲柳人家’为什么能那么自在?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答案,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理由】逝者已逝,对学生成长更有价值的是懂得人应以何种生命状态活着。因此,在叹问生死的基础上,本环节引导学生叹问生存。“蒲柳人家”的那种自由自在和奥楚蔑洛夫的窘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支架,继续深入探究对于不同关系的不同处理是怎样影响人物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继而加深学生对生命的全面认识。
  5.叹问生命。
  (1)教师提出问题:“人的生死与生存状态并不是天注定的,与之相关的诸多关系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这些关系是单一起作用的吗?”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答案,并完成板书:生活,网。
  【设计理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受限于已有的心智能力,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仅仅以某一种关系来简单分析人物命运。因此,教师可借助板书总结前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引用现代诗人北岛极具特色的小诗《生活》来收束前面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人物命运是在多种關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将生命和生活联系起来,为后续反思自己的生命做好铺垫。
  (2)教师提出问题:“在这张关系网中,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处理身边的关系,又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做一个能认识自我、明白自我的人;一个能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人;一个能够选择环境、利用环境的人。”继而,教师进行总结:“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在这张大网中好好生活,同时也要热爱生命,因为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会热爱生活。”
  【设计理由】如前文所述,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识某一篇文章的好处,而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语文,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该如何处理四种关系,将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6.作业。
  作业内容:请你为一篇小说设计一张“海报”,并配上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作为文案,表达对生命的体悟。
  【设计理由】教师回溯教学情境,以生动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巩固所学,从而完成“电影”的拍摄和宣传工作。
  四、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我认为,当下的阅读教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和前两节课一样,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阅读变得真实而有意义,让学生将生活和阅读、学习关联起来,融入课堂、参与课堂,感受到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书,而更是在解决问题。其次,教师构建支架,为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提供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正处于逐渐成熟的过渡阶段,如果教师能够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一个有趣并有效的支架,学生就会感觉到学习的乐趣。第三,重构教材,教师通过单元整体建构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提出过“例子说”,认为课文也好,教材也罢,都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如能基于学情,瞄准学生的学科素养,综合利用单元内外的一切资源,就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调动已经掌握的内容和积累的学习经验,进行综合性、整体性学习,从而达到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朝阳中学 )
其他文献
【学习目标】  通过游戏活动,感悟生活中描述物体位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和数学情境,感受确定位置的方法,感受数量变化和位置变化的联系,发展数形结合意识、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并运用坐标法、方向角加距离法确定物体位置;了解运用经纬法、区域定位法确定物体位置。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体悟数量变化与位置变化的联系—
期刊
这学期,我们开始正式阅读《格列佛游记》。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乃至拥有最美的“遇见”,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几番思量之后,我决定实行“小步轻迈式阅读”——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对于整本书阅读,我们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现做简要梳理。  一、走马观花  我们开始似易实难的第一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此阶段的学习完全交由学生,每周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紧接着,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远没有想象中理想——
期刊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单元教学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这一综合性品质的养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个体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求索的精神上。因为只有具备对知识积极求索的态度,才能积蓄探究科学知识和改善生活的力量。其次,表现在灵活的认知策略与行动效率上。独特的认知策略,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得
期刊
摘要  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在中考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甚至以阅读题的形式出现。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训练,忽视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本文以江苏省近三年语文中考题为例,从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考核点出发,探索此类阅读文本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 能力考核 教学策略 中考题  近几年,非连续性文本的考题逐渐向新课标提出的“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方向靠拢,从不同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电影预告片,关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重点场景,明确人物的个性特点。  2.在交流鉴赏中,赏析作家进行人物刻画的主要方法,体会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  【设计理由】文学就是人学。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从而表现作品主题。所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小说教学的主要任务。在第一节课中,学生对本单元四篇作品的情节有了准确的把握,那么,
期刊
近期笔者有机会听某年轻教师的一节汇报课,教材上并没有相关的课例。该教师针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新授课之后,学生家庭作业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增设出一节习题课,精心选题,归类讲解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角形面积的探究,题型比较丰富,训练量很大,应该说对这类问题的应试辅导是到位的,也是有效的。要想让课堂教学更有品质,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更有关联,不同例、习题之间更有联系,我们还可以怎样设计与构思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文
期刊
一、学习目标  1.概述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2.说出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  【设计理由】单元教学要求教师针对学情首先整合单元教材,进行合理调整和完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九年级的小说教学,学习目标不能只定位在让学生说清主要的故事情节上,而且要让学生能说出单元中每一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艺术特色。  二、课前准备  学生认真阅读四篇小说,从以下三方面做批注:  1.生字新词的注音释义;  2
期刊
摘要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教师可依据主题情境探究式教学,带着细心走进生活,将主题情境生活化;带着巧心走进情境,将探究教学问题化;带着真心走进课堂,将情境探究自然化。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  主题情境 生活化 问题化 自然化  翻开统编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教材更贴近学生成长的需求,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这样的教
期刊
钱建江名师工作室由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钱建江领衔主持。  工作室以“慧心语文,诗性教学”为理想追求,确立了如下语文教育思想:通过引导学生,把面向结果的学习活动与面向过程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把学习语文课本与学习“生活课本”结合起来,把学习课文、体验生活、增长知识、启发思维、培養能力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工作室成员不追求标新立异,唯愿深
期刊
一、已有基础  (一)文化传承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是我校首届初中毕业生。学校以“华罗庚”命名,旨在引领全校师生踏着大师的足迹,践行华老“自强不息,精勤不倦”的精神,在实践中体悟华老精神的内核——“自育、自觉”,从而凝练成学校的“自觉文化”。目前,“自觉、自育”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  (二)师生结构  我校现有教师300名,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