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斯密斯:站在世界之巅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a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急速发展的城市空间变得局促,人类社会开始向空中索取生活空间。设计一座伸向云端的摩天大楼是许多建筑师的梦想,它代表着支撑的力量、耸立的雄心以及登高的梦想。Adrian Smith在美国加州的海边长大,小时候他常常用沙子搭建城堡,看自己能把它盖多高。多年后他成为建筑师,设计了数十幢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成为高层建筑设计领域的顶级大师。“究竟能盖多高”是他最常被问及的问题。他的最新答案来自沙特的摩天大厦Kingdom Tower——1000米,这是人类智慧在建筑领域达到的最新高度。
  19年前,美国建筑师Adrian Smith来到上海,设计一座在当时中国颇为罕见的摩天大楼。那时候的陆家嘴只有孤零零的一座东方明珠电视塔,附近空地正待开发。Adrian Smith所属的SOM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了轰动一时的金茂大厦。近20年间,陆家嘴转眼间成了超高层建筑林立的金融中心。Adrian Smith则成为中国与全世界不断 “增高” 的见证者和实现者。
  据统计,全世界最高的10座超高层建筑中有4座出自他手,包括迪拜828米高的哈里发塔(Burj Khalifa),以及即将建造的世界第一高建筑——沙特阿拉伯1000米高的Kingdom Tower。2011年,Adrian Smith被世界高层建筑学会 (CTBUH) 授予 “终身成就奖”。当今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建筑竞技中,无出其右者。今年秋天,68岁的Adrian Smith作为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建筑事务所的联合创始人,再次出现在金茂大厦,在他设计的第一座摩天大楼里回溯了他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历程,讲述他如何站上了亲手搭建的世界之巅。
  S=surface A=Adrian Smith
  S:在你的学生时代,你曾经想过自己会成为超高层建筑的建筑师吗?
  A:那时候我还没有这样的想法,虽然我总是对高层建筑有浓厚的兴趣。我成长在加州的沙滩,我曾经用沙子盖城堡,看看我能将它们建多高。在高中的时候,我在建筑绘图课上画的第一幅草图是一个40层高的摩天大楼,带着非常戏剧化的外观。所以,我的兴趣也是一直存在的。大学毕业之后,我开始在SOM工作,我的导师Bruce Graham设计了芝加哥的John Hancock Center和Sears Tower。但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才有机会设计超高层建筑。那时候SOM赢得了上海的金茂大厦项目。金茂大厦是那时中国最高的建筑,如今也排在世界前列。从那以后,我就设计了相当多的超高层建筑。
  S: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你主要受到来自哪些领域的启发?
  A:一直以来,我都在利用文化语境来设计建筑。我会将设计的建筑放在所在的国家、文化、气候的环境之下来综合考虑。对我而言,好的设计是不会与本地情况割裂的。建筑总是要回应和重新诠释本地的语境,因此弘扬其文化内涵。以金茂大厦为例,中国人喜欢8这个数字,认为它象征着好运、吉祥,我参考了中国传统的八角楼以及竹节的造型,设计了金茂大厦,后来其楼高就设定为88层,给这座商业建筑带来更多财富的象征意义。还有在韩国做的项目Dancing Dragons中,我截取了他们文化中赞美的龙的形象,将鳞片的部分放大,体现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依然本着文化参照的原则。
  S:摩天大楼设计最大的挑战什么?
  A:设计中最大的挑战可能是风力。由于流动空气冲击建筑,风力漩涡会导致建筑摇摆。为了减少位移,我们设计了一个“让风迷惑”的过程。本质上,我们创造一种不规则形状来防止漩涡叠加、发生作用。在Burj Khalifa这座建筑中,我们利用了螺旋上升的退台和收分来实现这个效果。此外,另一个挑战是减少建筑材料、建造成本以及因此产生的排碳量。Kingdom Tower和Burj Khalifa就很典型地借助锥形造型实现了建材的节约。
  S:关于摩天大楼的高度,成本是唯一的限制条件吗?
  A:很显然,超高层建筑造价昂贵——所以至今世界上这类建筑依然相对少。除了成本,另一个问题是建筑内部的垂直交通。超高层建筑中有多种升降电梯系统,与空中大堂相连接。1000米的超高建筑中,往往转乘几次电梯才能到达顶端,这是需要技术发展解决的问题。
  S:高层建筑如今主要出现在哪些地方?如此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A:我的工作场地大都在亚洲、中东地区,因为那儿是机会出现的地方。比如,迪拜政府致力于将迪拜打造成一个中东地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建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中国在近20年来的变化十分值得瞩目,现在是有着惊人工业基础的国家,有漂亮的机场,丰富多样的都市空间,统一的制造系统和大规模劳动资源。这里有种文化,认为任何事都是可能、可实现的。在建筑方面,中国对于高质量以及独特的设计方面都比较重视。2008年奥运会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美国近些年来高层建筑就并不太多,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原因,另一方面,在高层建筑常出现的大城市里,虽然能找到建筑用地,却很难在周边开发一片相关的区域使得整个项目更经济实用。无论如何,城市会继续成长和发展,否则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S:在建设了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后,你还有更高的目标吗?
  A:当然有。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在建筑可持续性方面的努力,设计更节能,更低碳的建筑。另外,现有的建筑需要从能源的角度进行科学合理的翻新。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是我关注的另一个领域,建立高能效、低碳的卫星城。摩天大楼从本质而言是可持续的,因为其将大量人口聚居于更小的水平空间里;可以利用高空的风能和光电系统来生成能源。更深的地基也是对地热系统和辐射性冷却系统更理想的环境。不过,因为能源越来越昂贵。人们不得不回应气候带来的挑战。目前,是建筑而非汽车,成了最大的碳排放源。建筑师是这一课题中的主要角色。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工作做好,显然可以拯救这个世界。
其他文献
“所有赠予钻石的时刻都是人们幸福的时刻,钻石关乎情感和美好的事物。”Mike Asscher边说边摸着衬衫上那颗 “非洲之星” 钻石袖扣。他生于有着160年钻石制造历史的Asscher家族。这个荷兰家族从1854年起便致力于打造最完美的钻石,不断改进自己的切割制造工艺,被荷兰女王朱莉安娜授予皇家头衔。Royal Asscher (璐艺雅诗) 钻石享誉世界珠宝界,每一颗都可以作为传世珍藏。负责Roy
期刊
独特的文化尝试,展示着不同的审美,也是一种冒险。尽管可能不被认同,但是尝试者们正在分享一种热情,这正是发掘新锐的意外之喜。本期新锐,来自耶尔时装周,他们表达了时装的亘古真理:有一种时尚,只与自由有关。  Daniel Hurlin:过程体味情感  Daniel Hurlin的创作过程是去体味灵感源泉中所蕴含的那些真实情感,就像玩电脑游戏,把自己带入到角色里。他的作品,每一件的比例和造型都不同,从1
期刊
栖居在废弃老房子中的岁月传说,成为德国摄影师斯文·芬内马(Sven Fennema)苦苦追寻的奇境。  为了拍摄那些被遗弃的老房子,德国摄影师斯文·芬内马(Sven Fennema)不知经历了多少空手而归的长途跋涉。他利用互联网、旧照片、新闻报道以及卫星地图定位这些废弃建筑的位置,然后不远万里地前往,只为一探究竟。斯文说:“从了解这些建筑的存在,到真正目睹它们,要经历很长时间,谁也不能保证,你要找
期刊
把印满字体的纸张折叠成多角形状,层层叠套出600多个形状完全一致的手工折纸,然后紧密而精确地连接,形成一条造型感十足,可以弯曲的项链,让人不禁想到童年时的折纸游戏,这正是女设计师Lital Mendel想传达给佩戴者的思想:赋予首饰以情感,让它们饱含“人情味”。  私密情绪的载体  来自以色列的珠宝设计师Lital Mendel,试图通过制作首饰来保存特殊的回忆。在新系列 “Just One Mo
期刊
在刚刚落幕不久的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Maison&Objet)上,博览会观察室发布了三项趋势主题,充分展现了其展品的高标准、跨界特点,以及与当今时代和潮流相符的独特性。  “精粹”主题引领流行趋势  作为当今最负盛名的家居时尚盛会,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成功的保持其影响地位及吸引力。尤其是来自亚洲、中东等地区的参观人数持续增长。  自10年前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观察室首次发布流行趋
期刊
解决个体孤独是大学育人教育的新课题,Supermachine Studio的建筑师同时扮演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为曼谷大学开辟了一片热闹的青年营地。  当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入侵校园,成为年轻人更易获取知识讯息的渠道,教育发生的场所究竟是课堂、图书馆、宿舍还是咖啡馆?当今人们对此的争论从未停止,新式的学习生活需要建筑师考量校园空间设计的新视角。  泰国的建筑设计工作室Supermachine Studi
期刊
白雪皑皑的冬天里隐藏着更多奇遇,雪山客栈是设计师为严冬量身定做的温暖梦想。  Kimamaya:山巅牧屋  在日本北海道最热门的滑雪胜地Niseko坐落着新奇有趣的Kimamaya精品酒店。仅有的9间客房由设计师Andrew Bell设计,将郊外雪山的神韵与大都会氛围成功融合在一起。  经营者Nicolas Gontard与合作伙伴竭力打造一个朴素、放松、充满灵气的木质小屋,一座旅客们能够取悦自己
期刊
11月2日至8日,名为“Unfolding Landscape”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生作品展在伦敦苏富比画廊举行。这是作为中国首席艺术学府的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次在海外举行毕业生作品展,策展人布莱克本说:“一切都是为了志同道合者之间的分享。”  策展人贾尼斯·布莱克本(Janice Blackburn)是英国著名的设计策展人、作家和收藏家,曾因对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资助获得过1999年的“万宝龙
期刊
2000年,一个中国青年在美国纽约一家医院的病床上缓缓醒来,耳边模糊响着医生的话:“如果晚送10分钟,你就没命了。”青年猛然警醒,那件重物毫无征兆地砸向自己,却仿佛是艺术之神为他开启了一盏觉悟之灯。  这是艺术家向阳在美国曾经经历的一件生死之事,对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如他所说“完全趴下了,以前所有的虚荣、高傲、抱怨、挣扎忽然间变得好笑起来”;其二便是问了自己:我这一生究竟要做什么?真正想做的是
期刊
由全球青年文化传播机构Vice和英特尔Intel合作主办的2012创想计划以多元化的视觉呈现,全方位的互动体验,密集的灵感碰撞,为“创想”二字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现代城市的写意  那潺潺溪流间竟有飘渺的霓虹?那巍峨山脉间竟有林立的高楼?这一切看似矛盾的视觉焦点切换都出自上海多媒体艺术家杨泳梁之手。他将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数码科技相结合,将过去与现在频繁地交相辉映在一幅幅写意的水墨画之中,在诗情画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