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3月8日下午1时许,乐山市交委党组成员、市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川等7名同志在勘察小凉山精准扶贫交通项目——峨(边)马(边)公路时,突遇道路边岩意外垮塌,不幸因公殉职,永远留在了这片洒满他们汗水与青春的土地。
2010年,在他的努力推动下,乐山市在全省市(州)中率先完成“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这也是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第一个专项规划。从2014年起,王川就提前谋划《乐山市“十三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的编制,其间数十易其稿,到2015年底,《规划》形成,内容包括县乡公路、通村公路、桥梁工程、专用公路、养护管理和农村客运站建设,涉及项目500多个,总里程13505公里,总投资118亿元。为了突出彝区山区脱贫奔小康,他又牵头同步编制完成了乐山市《农村公路三年攻坚规划(2015-2017)》《小凉山交通建设推进方案(2015-2020)》。
这些规划,倾注着王川大量心血,每个项目他都知根知底。长期熬夜加班,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王川患了高血压、糖尿病,但他从不抱怨。
“规划重在落实。”王川多方奔走呼吁,争取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意见》《乐山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意见(试行)》。他推动在区县建立公路机械化养护中心和农村公路质量监督所,在全市211个乡镇成立交通管理站,首次把交通的行业管理职能延伸到最基层政府。
艰辛的努力值得欣慰:“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约34亿元,通车里程达到10288公里,全市211个乡镇全部通油路(水泥路),2042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
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养护科科长黎生元回忆了王川遇难前的几个小时:“9点半到11点半之间,他和我通了三次电话,要求及时对接解决途径沐川县沐舟路五马坪段、省道103线猫猫嘴隧道、103线舟坝镇等地发现的波形护栅被撞坏、路面病害破碎、标牌废旧不清等隐患问题。”其实,只要王川出差在外,同事们常常会接到他沿途打来的电话,告知发现问题,交办维修工作。
“我不相信他真的离开了,我情愿相信他是出差了,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乐山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养护管理科副科长张学俊至今不愿相信王川已经离开。“有记者问我,为啥你们有如此多的项目,为啥王局长的包里背了那么多的文件,一个领导心里面怎么能装得下那么多的东西?我说,你们不了解交通。交通上每处理一个项目,后续还要对项目实施难易程度、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项目方案再优化。”
王川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乐山公路总段(现市公路局)、市交通局(现市交委)、市运管处(现市运管局)等单位工作,“30多年来,他忠于党的事业,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勤勉工作,为我市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乐山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熊建新这样评价道。
2007年9月,王川临危受命,担任乐山市公路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后,面对市路桥公司债务重重、队伍不稳、人心涣散的重重困局,他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和全局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改革,破解迷局,注重民生,妥善安置下岗人员,切实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为实现队伍稳定、单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17日,记者采访乐山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党总支委员、副局长张伟时,一谈起王川,他几次哽咽。他从办公室找来一本《乐山市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试用)》,这本书由王川组织编制,涉及到乐山市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各方面,内容广,具有可操作性。“在编制过程中,根据全市道路运输行业实际,本着客观性、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的思路编制而成,为我们进一步完善提高全市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王川任职期间,积极探索公路建设、养护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大力推进机械化养护、预防性养护,全市国省干线公路PQI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2015年8月,乐山市公路局对口帮扶峨边彝族自治县哈曲乡解放村,开展精准扶贫。由此,王川的牵挂里又增添了重要一页。
2015年11月17日,王川对解放村的6户特困户进行彝族年慰问时,看到一组村民吉部阿沙居住在漏风漏雨的竹子房里,其妻吉克羊布乳腺癌手术后长年卧床,为治病已欠了亲朋好友不少钱。吉部阿沙无子女,抚养着大哥留下的两个孤儿,家庭十分贫困。王川迅速动员单位职工捐款5340元,单位出资6660元,为吉部阿沙修建了新房。 心里装满交通事业,装满困难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女儿王希记忆深刻:“‘5·12’地震发生后,爸爸不顾自身安危,第一时间赶往峨边、马边、沐川考察灾情,只为第一手掌握道路损毁垮塌资料和沿途灾民受灾情况。当时二姑从深圳打电话关心爸爸,他说自己正赶往灾区,还没联系妈妈,请二姑代为联系关心。”
对此,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司机兰洪亲历见证:“当时正在开会,突遇地震,王局长下楼途中脚崴了,脚背肿了也全然不顾,叫上我就往峨边、金口河赶,查看道路损毁情况。返回乐山已经11点过,才想起要去找妻子,脚踝关节全肿了,后来整整医治了3个月。”
从点点滴滴,从细微处关心职工。每年夏天,他总记挂着养路工人在路上晒,室外温度40度,沥青温度100多度,他给职工送清凉茶、降暑药。每年春节都要到道班慰问职工……
峨马路是连接峨边县和马边县这两个彝族自治县的纽带,是两县人民期盼多年的脱贫致富路。王川多次带队深入马边、峨边实地走访、现场勘探规划方案。3月8日早晨8点,和往常一样,他带队再次前往马边实地踏勘,为了节约时间多看一些路段,他备了面包、矿泉水当午餐,然而谁曾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还差17天满53岁的他,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钟爱的公路事业上,他的身影也永远镌刻在了彝区的山山水水之中。
王川走了,如烟的往事化作一幕幕刻骨铭心的记忆,时常涌上妻子谢政的心头。回忆丈夫生前,她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每次出差前,他都要去看看母亲,还会给我和女儿做好饭菜,如果出差时间比较长,他会买很多菜,配好后放在冰箱里。最近我的身体不太好,8号早晨王川还说,从马边回来就陪我去医院抓药,没想到……”
谈到父亲,女儿王希显得很坚强,“爸爸走了,最伤心的人是妈妈。这个时候我必须坚强些。有这样的父亲,我自豪。但最遗憾的是,他都没来得及看到我披上婚纱出嫁。”
“30多年的交通生涯,他早已将自己融入到了乐山的公路事业中,他的智慧,他的实践,已经变成了一幅幅规划图,一个个建设项目,一条条平坦公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他作风严实,情系民生。在其排得满满的工作日程中,深入山区落实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农村公路一线指导、区县协调督导等,至少一半以上的时间沉在基层、钉在一线,且连续多年因忙于工作而未能安排公休假休息,以其模范表率作用忠实践行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高尚情操和情怀。”与王川并肩战斗过的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明文评价说。
“扶贫路上志未酬,因公殉职令人讴。待到山花烂漫时,九泉含笑再回首。”王川的事迹,激励着乐山交通人,乐山市交委党组成员、高管办主任刘凤枢用一首饱含深情的七绝表达了大家的心声。
从事公路交通事业32年的王川,用生命忠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党的“好干部”的良好形象。
李志强:扶贫路上的“工作狂”
【人物档案】李志强,男,现年33岁,汉族,共产党员,研究生学历,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人,2016年2月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下派到马边彝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
“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一直是我的向往,马边将是我的第一站征途。”2016年1月,当从局领导口中得知将要被下派到马边工作时,李志强曾这样对朋友说道。
2015年3月,李志强考入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就参与完成20多项全省公路重点工作。
2016年1月,得知省交通运输厅要选派干部到马边助推精准扶贫的消息后,科班出身的工学硕士李志强踊跃报名,经过层层筛选,如愿成为了省交通厅第一个派驻马边的交通精准扶贫干部。
带着“我要把专业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梦想, 2月2日,李志强赶到了马边。“我来自河北唐山,四川和河北就像两个苦难的兄弟,都曾经发生过大灾难,所以我对马边有很特殊的感情。”他在见面会上的表态发言,同事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第一次来马边,乐山到马边160公里的山路走了三个半小时,让我亲历了马边群众出行的艰辛,对于农村长大的我感同身受。感谢组织给了我服务基层的平台,我一定端正态度、履职尽责,把马边作为青春和梦想飞扬的舞台,为改善马边落后的交通状况尽绵薄之力。”
见面会后,马边县交通局局长冯建平让他过完春节再回马边上班时,李志强说:“我来马边就是为了扶贫,我还是留下来了解了解基本情况再说。”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冯建平带着他开始对县局所有股室进行挨个走访、了解情况。李志强在每个股室都是听得多、说得少,但只有在工程股的时候例外,他在那里一呆就是一个多小时,临走时还带走了马边“十三五”交通规划图和一系列在建的工程项目进度表。随后两天,他一有时间就往工程股跑,同事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下派马边只有1年的时间,不抓紧点把全县的交通建设情况都了解透彻,以后不好开展工作。”2月4日,花了一上午时间整理完马边交通基础资料的他又匆匆乘坐马边直达成都的大巴车赶回省交通运输厅移交、汇报工作……在李志强随身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2016年第一季度的工作计划……
2016年2月,他主动申请来到马边对口扶贫,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走了四分之三的乡镇,行程2000多公里,勾画出了“外通内连、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建设规划蓝图。
春节刚过,为避开春运高峰,赶上上班时间,李志强便辞别父母,开着贷款新购的小车,带着一大皮箱衣服和一摞工具书从河北老家直奔马边。县交通局办公室的邓建说:“李局长,你离家远难得回去一趟,该在家多陪下家人嘛。”李志强却笑着说:“马边也是我的家,想要尽快熟悉、融入这个家,不早点来怎么行。” 面对几乎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新任务、新挑战,从不服输的李志强没有退缩,为了尽快融入工作,他一点一点地克服着困难。从小生活在北方的他尝试着学会了吃辣椒、喝泡水酒;一直讲普通话的他也虚心向同事学起了马边方言和彝语……同事们邀请他去打羽毛球、乒乓球等,他总是笑着拒绝,一有时间就回到办公室潜心研究道路规划。
半个月的时间,李志强对马边交通情况了解得已经非常熟悉,不管是从马边彝族自治县成立到“十二五”期间的交通建设情况,还是从“十三五”开局到多年以后的规划蓝图,他都能如数家珍。身边的同事都说:“李局长真是个‘工作狂’,整个局里,中午从来都不回去休息的只有他一个人。”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有很多同事和朋友都这样评价李志强。刚刚下派到马边,县上考虑到他是外地同志,于是安排他分管项目规划、立项、招投标等工作,可还没等县局重新调整分工,他就主动请缨,要求到项目一线上去。此后,在马边的各条交通战线上,人们经常都可以看到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在整个工地上跑前跑后。
短短一个多月的下派时间里,他多次深入到工程一线,开展现场勘测、工程技术指导,在他的努力下,劳动乡柏香村、下溪镇珍珠桥村11.7公里村道加宽改造工程将在4月如期完工;连接建设、民主两个乡镇的21公里“建民路”也将在6月全线通车……
一份简单的日志记录着他工作的点点滴滴,3月1日,李志强到交通精准扶贫项目——劳动乡柏香村、下溪镇珍珠桥村11.7公里村道达标建设现场指导;3月2日下午下班后,随同乐山市通达交通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到苏坝镇调研苏坝场镇绕线公路规划;3月3日,在局机关连续开完3个会后,庚即到永红乡督导永红至雷波谷堆乡公路建设情况……仅仅20天时间,他便实地踏勘了全县20个乡镇中15个乡镇的交通状况。
“李局长有个习惯,下基层随身都带着干粮,从来不通知乡镇,饿了就啃面包,渴了就喝矿泉水,有时候在工地上,不认识他的人让他帮忙搬个东西他也都乐呵呵地跑去帮忙。”县交通局的司机告诉记者,“他是我们局里最不像领导的一个领导。”
初春时山区昼夜温差大,每天的早出晚归,让一向身体硬朗的李志强患上了重感冒。但在得知市公路管理局王川局长要来马边勘察峨(边)马(边)公路的消息后,李志强又一次主动请缨,要求陪同到一线踏勘。“峨(边)马(边)公路是马边的第二条生命线,是连通小凉山腹地的脱贫路,意义重大,再说抓好这项工作本身就是我的职责,我不去不行。”3月8日上午,李志强从办公室拿了一叠资料后就匆匆下楼,这一去,李志强就再没回来。
同事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办公桌上还放置着马边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交通项目报表、写满工程预算数据的纸条等。“李志强下派的时间虽短,在工作、生活中虽然沉默少言,但他已经融入了马边,他算得上真正的马边交通人,他的不幸我们都非常痛心。”同事们每次说到李志强都是一脸的遗憾。
预计投资2.239亿元,长达58.8公里“峨马路”,是连接峨边到马边的“生命线”,是李志强到马边后接手的第一个重大工程项目,也是他生命中永远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下派以来,李志强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泡在了这条路上,实地勘察、工程预算、方案编制,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几乎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后,他却永远地倒在了这个地方。
苏建荣:足迹遍及每个村镇
【人物档案】苏建荣,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四川省乐山人,共产党员,在职函授大专学历。生前任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农建办主任。曾多次被省市交通系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2010-2015连续6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苏建荣的QQ名叫“砖头”,生活中的他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工作中的他就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为公路建设奉献了整整35年。面对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的艰巨任务,他这些年常常奔波在农村一线,脚步遍及全市211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村。
苏建荣35年工作中,历任乐山公路养护总段峨边分段副段长,乐山市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总支书记,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农建办副主任、主任等职务。“常年战斗在全市农村公路建设一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蹲点在工地,与一线施工人员一同吃住在工地。”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杜有彬说。
苏建荣出生于贫寒农村家庭,197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省交通学校道桥专业,从那时起,他便与交通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在那个知识分子匮乏的年代,他没有迷恋大城市舒适的条件,欣然接受组织安排,到乐山公路养护总段峨边分段工作,成为了该段第一名科班技术人才,一干就是17年。17年里,他扎根彝区,用他的双脚一步步丈量出峨边改革发展、脱贫致富的道路,把他最壮美的青春和热血铺洒在了那里。
峨(边)美(姑)公路是当时成都经乐山通往凉山州的唯一通道,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地质灾害频发。与凉山州美姑县交界的椅子垭口段,海拔3000米,每年近一半时间积雪结冰,交通中断。为保证基本的通行,1984至1985年,苏建荣受命负责椅子垭口道班的设计修建工作,养护峨美路。他长年呆在山上,吃的是干粮腌菜,住的是临时工棚,保质保量组织建成了乐山最为偏远道班,至今仍在为保障峨美公路通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峨边工作的岁月里,苏建荣大部分时间奔波在公路、道班上,难以照顾家庭。妻子徐萍在峨边养路分段驾驶洒水车,她告诉懂事后的儿子:“你是在洒水车上长大的。那时你父亲工作忙,你还不会走路,妈妈只好把你捆在洒水车副驾驶座位上。你从小坐得最多的不是儿童车,是洒水车。”
此后,苏建荣经历多个工作岗位,但他毕生追寻交通梦的拳拳忠心始终没有变。正是在峨边多年的工作,让他深知一条公路对贫困山区老百姓来说是何等的期盼和重要,交通扶贫攻坚是何等的任重道远,他一生都矢志不渝地为此而奋斗。 “工作上他是个一丝不苟、敢于较真但又淡泊名利的人,生活中他是个沉默少言、为人低调但又平易近人的人。”熟悉苏建荣的领导、同事们都这样评价他。
1993年,峨边县组织修建境内第一条水泥路——省道103线(现省道306线)峨边段,苏建荣任指挥部技术组组长。有段100余米的腐质土软基,如不能彻底处置,将成为影响全线通行的瓶颈。在国内没有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苏建荣带领技术组同志现场踏勘、查阅资料,用所学专长,制定出了科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换填处置方案,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2003年,三峡电站发电机转轮需经乐山大件码头,从岷江水路运送至三峡电站。为确保400多吨的“巨无霸”安全从陆路运至乐山,急需对沿线桥梁进行加固改造。责任重大、时间紧迫。时任乐山市公路桥梁总公司总经理的苏建荣立下军令状,主动提出争取20天内完成黑桥加固任务。他通宵达旦坚守在工地,优化方案、检查质量,在近乎以搏命方式的工作下,最终只用了15天圆满完成任务。2003年8月15日,《四川日报》以《巨无霸顺利吊装上船、三峡发电机转轮今日远航》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苏建荣同志一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语言,没有创作鬼斧神工的巨作,他就是乐山交通战线一颗默默无闻的铺路石,用坚强的身躯承受着车轮之荷载。
“要致富,先修路”,但修路又谈何容易。乐山地理“一平二丘七山”,特别是地处小凉山和乌蒙山的“两边一川一区”,人口稀疏、地形陡峭,公路建设造价高、难度大、资金短缺,直接制约着山区和彝区脱贫致富。2007年底,苏建荣调至市公路管理局农建办,负责全市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他常年奔波在农村公路建设一线,对上申报项目计划、争取补助资金,对下督促工程进度、指导工程质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全市211个乡镇、两千多个行政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十二五”末,乐山实现了县乡公路通畅率、通村公路通达率两个100%的目标。
为解决峨边、马边县不直接通公路的问题,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规划建设峨(边)马(边)公路,打通彝区交通瓶颈。2012年3月12日早上7点,苏建荣率队从峨边县杨村乡出发,对峨马公路选址踏勘,穿越荆棘密布的原始丛林,遇到近90度的峭壁,只能双手紧抓蔓藤爬上去,勒得双手剧痛。由于苏建荣患有低血压症,早上10点过,他脸色便卡白、直冒虚汗,随行人员劝他留下休息,他只说了一句:“我一定要把它走完。”途中,当他看到村小里的学生很多还穿着破旧单薄的衣服时,动情地说道:“如果我们这条路不修通的话,这里面的老乡们会一直贫困下去。”下午5点,由于体力透支,苏建荣瘫倒在了地上。他们几乎徒步从峨边走到了马边,不仅为峨马路的选址规划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更是为彝区的交通扶贫踏开了一条希望之路。
2015年,为圆满完成全市“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要求,苏建荣坚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对全市农村公路状况了然于胸。他牵头编制了《乐山市“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乐山市小凉山彝区扶贫交通规划》,描绘出了彝区脱贫致富的交通蓝图,为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曾德林:彝区是他的青春起点
【人物档案】曾德林,男,29岁,汉族,共产党员,西南交通大学本科学历,重庆合川人,2009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马边彝族自治县,生前任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助理、交通建设质量监督管理所所长。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激昂的宣誓声响彻四川师范大学艺体场馆。2009年7月,2311名四川西部计划志愿者起程奔赴全省21个市(州)、92个受援县(市、区),进行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曾德林便是其中一员。
选择马边,作为家中独子的曾德林伤透了父母的心。“本来盼着他四年大学读完回老家,我们能够享享福,没想到他要去那么偏远的贫穷山区”,父母每次想到这个事情都会背着曾德林悄悄抹眼泪。但初进马边路途中的颠簸,更加坚定了曾德林留在马边,服务贫困山区交通事业的信心。
在同为2009届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立明罗根记忆中:“不管走到哪里,曾德林都是我们中间最‘闪光’的那一个。”无论从学生时代还是到参加工作,曾德林便一直把“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曾德林在大学期间就担任了校社团联合会理事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个外地来的毛头小伙,到我们这样的山区,能不能吃得下交通人这份苦?”马边县交通局工程股股长、曾德林的“师傅”刘代明回忆起第一次和曾德林见面的印象。2009年8月,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曾德林以西部志愿者身份到县交通局,在“稀(泥沟)永(红)路”工程指挥部协助刘代明工作。在随后的工作中,曾德林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前辈的疑虑:两个月的时间里,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泡在工地,累了就在工棚里打个盹,饿了就啃几个烤土豆,冷了就和工人们挤在一起烤火取暖……久而久之,刘代明打心底认可并主动收下这个“徒弟”。
从事交通工作,对于刚大学毕业的曾德林来说,困难重重,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要问交通工作难不难,只有到一线经历过才知道。”刚到交通局,同事就对曾德林这样说道。2009年11月,全县交通项目陆续动工,但是工程管理人手紧缺,项目进展缓慢。曾德林主动申请到工程一线蹲点,一蹲就是两个多月。马边的冬天异常寒冷,这个重庆小伙只能和工人们挤在工棚里烤火取暖,有时为了赶工期,啃几个烤土豆填饱肚子又开始忙碌。稀泥沟至永红乡公路改建、三河口乡至涉水坝公路改建、红牌坊至东光公路新建工程等全县重点工程项目中都有他单薄的身影,由于长时间劳累,他多次病倒在工程现场。2010年,项目顺利完工,结束了几个乡多年不通水泥路的历史。
2011年初,曾德林和同是志愿者的成都姑娘张国丽步入婚姻殿堂,一时间传为马边街头巷尾的一段佳话,但是繁重的工作让曾德林无暇照顾怀孕的妻子。为了让自己工作不分心、家庭能得到照顾,曾德林决定在马边定居,并说服远在重庆务农的父母,将他们接到了马边,照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不管在哪里,成家立业就是美满。”朋友问他为什么选择马边定居结婚,他总是这么说。 成了家,然后就是立业。要在交通工作中有所建树,必须在专业能力上有所突破。2011年,曾德林又报考了西南交通大学路桥本科专业。
从报考那天起,曾德林便放弃了休假,白天下乡看工程、晚上加班写材料,几乎每晚都是12点以后才回家,为的就是每月能挤出几天时间到学校学习。妻子为此怨声载道,而他却始终坚持,“修路一定要专业,干交通一定要有技术,我要成为一名专业的技术人员。”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时间,曾德林顺利取得路桥专业毕业证书,获得公路专业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同时,参加马边第十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全国第六期交通局长培训班并顺利结业。
“多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我们的这条路,要不是曾所长坚持跑前跑后,不晓得还要等多久才能通。”曾德林遇难的噩耗传到建设乡水流板村,老乡们至今都难以接受这个现实。他刚到马边工作时,正逢全县启动彝家新寨建设,摆在交通人面前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原本安排在办公室工作的曾德林,主动向领导请求到公路建设指挥部。2009年实施的11个彝家新寨建设村分布在8个乡镇,曾德林坚持每个星期都跑一遍现场,了解群众的想法,参与测量规划、土地调整、纠纷处理……很快就成了群众的“老熟人”。
“他为了公路建设,有时连生命危险都不顾!”同事邓兵回忆道:“记得2010年6月,我们一起勘察银河电站公路建设项目,早上出门时还是晴天,下午返回时突然下起暴雨,公路塌方堵车,为了尽快把资料送出去,他硬是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按时把资料交到了指挥部。”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如果我们不严格把关,那就没法给群众一个交待。”曾德林经常这样说。2015年9月,他牵头检查劳动乡笆子房通村公路,在发现施工方水泥用量未达配合比要求、硬化厚度不够等问题后,立即责令施工方限期整改和返工。施工方老板为争取“手下留情”,私下托人给曾德林送来一个装满现金的信封,他当场拒绝,“质量不是儿戏,搞这个是行不通的,只有整改。”利诱不成,施工方便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威胁,甚至扬言“要找人收拾他”。而此时的曾德林,正在为仁沐新高速马边支线的前期工作和苏民路PPP项目的招商工作忙碌着,早已把对他的威胁抛之脑后。最终,施工单位负责人更换了材料,顺利通过了检测,说了一句让大家都意外的话,“曾德林这个小伙子,我服他。”
“是你让我选择留在了马边,但是你怎么就先走了呢?!”生前的同事梁元桥泣不成声。梁元桥是2011年8月县交通运输局从西南交大引进的专业人才,在他实习期满即将决定去留的时候,曾德林的一番话让他选择了留下:“人这一生不一定要做多大的事,而是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你是科班出身的交通人才,马边需要你……”
“马边需要你”,留下了梁元桥,也是对曾德林在马边7年青春年华最好的注释,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这片美丽的土地。2008年,还未毕业的他就收到了几家企业的邀请函,但都被他婉言谢绝,面对同学和朋友的不理解,他都一笑而过,因为他心中有自己的选择。大学刚毕业,他就奔赴马边,面对依依不舍的父母,作为家中独子的他含泪留下了一句抱歉。近几年,乐山多个市级部门先后准备调他,他都选择了放弃,面对妻子的责怪和抱怨,他总是充满歉意地说“这里需要我,我知道你会理解”。
7年的彝区工作,曾德林对家人亏欠太多,还没有来得及弥补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在送别曾德林的时候,人们一辈子都会记得这样一个心碎的画面:曾德林5个月身孕的妻子牵着4岁的女儿,小女孩抚着遗像望着身边人问:“叔叔阿姨你们知道我爸爸在哪儿吗?妈妈说爸爸去天堂修路了,但他怎么还不回来,我好想爸爸……”
邹杨:用鲜血写就不朽青春
【人物档案】邹杨,男,1982年生,汉族,大学本科,工程师,四川省沐川人,生前任马边彝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工程股副股长。
“踏实、负责、能吃苦”,这是一位老村支书对邹杨的衷心评价。2008年邹杨担任县交通局工程股副股长以来,全县实施交通建设项目共180余个,其中绝大多数项目建设前期他都要到现场踏勘、实地调研。同时,马边地处偏远山区,道路环境恶劣,每次踏勘、调研,对邹杨而言不仅是一次项目设计的难题,更是一次体力的挑战。曾有同事抱怨,每次和邹杨到一线踏勘是最“恼火”的事,因为只要县上任务下达,哪怕是周末,邹杨也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完成踏勘任务,从来不考虑休息,面对同事的抱怨,不善言辞的邹杨总是爱说:“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每次到拟建项目一线,邹杨都要到附近村组和当地村组干部拉拉家常,询问周边是否发生过较大地质灾害,如何修建规划道路更方便出行,有时同事开玩笑说,每次邹杨踏勘完一个拟建项目,和所在村的村干部都是朋友了。
邹杨的籍贯是沐川,但却是在马边出生、成长的当地人,他父亲1979年从重庆合川水产学校毕业后,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马边水务局工作,并在这里组建了家庭,扎根了下来。从记事开始,他便时常跟着父亲下乡体验“生活”。马边乡镇边远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交通状况,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邹杨是家中的独子,也是父母全部的希望,父母期盼着他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展翅高飞。但他的决定却让人意外,2000年高考时,邹杨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的道路桥梁建设专业。2003年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在成都找到一份工作的他,又毅然追寻着父亲的脚步回到了家乡,成为了马边交通局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西南交大科班毕业生。每每同学聚会谈及此事,他总说,“我生在马边,长在马边,父母也在马边,能够回来参与和见证家乡交通事业的发展变化,真的很幸福。”
家人是邹杨心中最大的依恋。在他的钱包里,有一张女儿画的画,画中的他牵着妻子和女儿的手,笑得是那样的开心。而在现实中,他却很少和家人共度欢乐时光,女儿常在电话中问,“爸爸你怎么经常都不回家陪我?”每次出差,他都会尽量给妻子和女儿带上一件小礼物;每次回家,他都要耐心辅导女儿的作业,和女儿分享学校生活中开心的瞬间;每次外出时间久了,他都要按时打电话问候父母。遇难前5天,是邹杨母亲的生日,坚守在工地一线的他,在电话中匆匆对母亲表达了问候,谁想这一通电话,竟成了他与母亲最后的话别。 马边地处平均海拔1500米的偏远山区,80%的道路都是建在邻崖、邻水的地方,规划设计要求高,工程建设难度大。2009年7月,在民建镇通村公路的前期踏勘时,因为时值雨季,降雨浸泡致使要修道路的马儿山段地质发生滑坡现象,邹杨连续3天冒着大雨反复前往现场,观察地形,补充完善之前的踏勘数据,最终规避了危险地段。2015年,县交通局接手官帽舟水电站淹没区改线公路规划报批工作,官帽舟电站前后已拖建了20多年,改线公路规划非常复杂,很多同志都打了退堂鼓,但邹杨却主动请缨负责此项工程。他白天看现场,晚上睡工棚,及时完善环保、水保等不合理问题,多年没有取得进展的项目,仅用了6个月就得到了批复。2015年12月,电站改线公路如期完工,解决了淹没区近5万人的安全出行问题。
在承建业主和亲朋好友眼中,邹杨是个“黑脸包公”。2004年4月,他在管建S103线县城至雷打石段道路整治工程时,发现施工方在搅拌作业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没有达到送审原材料标准,便立即要求停工整改,可现场施工人员根本不予理会。情急之下,他拔掉了搅拌机的电闸,面对施工人员挥拳相向,他毫不畏惧,坚持要求施工方按标准规范施工。2008年,邹杨担任工程股副股长以来,累计经手道路建设招投标项目170余个,身边的亲戚、朋友时不时地会向他打听工程招投标的事情,他总是回答:“招投标公告中说得很清楚,有什么不懂我再解释。”
2010年,邹杨患上了胰腺炎,医生叮嘱他饮食和起居要有规律,并定期接受系统医治,但他只是在兜里揣上药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依然风餐露宿,早一顿、迟一顿,饱一顿,饿一顿。同事回忆说,他干工作太认真,太舍得拼了,曾经因胰腺炎突发晕倒在工地现场,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再迟来半小时,就晚了!”
脱贫攻坚,重点在彝区,瓶颈在交通。长期以来,21万马边彝汉群众心中都有一个“高速梦”,作为土生土长的马边“交通人”,邹杨更是承载了21万马边彝族群众的梦想。
几年前,马边高速路建设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邹杨为了更好地对接高速公路建设的各种新要求,他又挤时间深造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两年努力,2007年顺利取得西南交大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证书。为了加快高速路建设进程,他积极配合省、市相关单位和院所实地调研马边地形地貌,只要有空就查阅资料。有时,带上干粮在档案室一呆就是一整天,就这样,邹杨掌握了详实的一手材料,为高速路建设前期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这个梦想,他往返出差成都、乐山,先后50多次到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省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市交委等单位对接工作,成了穿梭于各个部门年轻的“老面孔”。为了这个梦想,在邹杨的办公桌内,存着13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修建高速路的基础勘察数据和进度大事记,每一页都见证着他为马边高速路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2016年3月6日,为了配合做好仁(寿)沐(川)新(市镇)高速马边支线工程可行性报告现场审查,邹杨在工地一线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周末。
如今,由邹杨负责前期踏勘、调研的马新路(马边至新市镇)、油菠路(油石岩至菠罗大桥)、菠美路(菠罗大桥至美姑)等道路早已经建成通车,在方便群众的背后,正是邹杨用了人生中最后的12年光阴铺垫的生命通道。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广人稀,居民分布较零散,一些乡村相距10多公里,甚至村组之间都要翻几个山头才能到达。早些年,村组道路每逢下雨便泥泞不堪,进乡赶场往往要步行几个小时,给群众出行带来很大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把硬化公路铺到每一个乡村”,刚到工程股工作,邹杨就默默定下奋斗目标。
“多争取一点资金,马边交通建设就能更快一步”,每次看到省市要求报送项目资金申请时,邹杨都异常兴奋,凭借精湛的政策把握能力,他精心研究对策,详细介绍工程建设内容,从技术标准层面严格把关,针对性提出项目实施、资金筹措等方面意见建议,结合实际进行效益分析,并在第一时间上报项目资金申请文件,上报的项目资金申请也往往能率先获批。
工作中的邹杨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在菠美路、马新路、羊油路、羊梅路改建及通村公路新建等30余个项目争取过程中,他多次跟随单位领导跑省跑市,一天一顿饭、半月不回家成了常态。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十二五”末期,全县通村公路通畅率由“十一五”末期的37%提高到90%,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江兵:永远像战士一样冲锋在前
【人物档案】江兵,男,土家族,1970年11月出生,重庆酉阳人,共产党员,在职函授大专学历。生前为乐山市公路管理局驾驶员。多次被上级组织评为“红旗车驾驶员”“优秀共产党员”“安全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
他是一名转业军人,有着精湛驾驶技术,更具有军人硬朗作风。在他二十多年的驾驶生涯里,常年奔走于彝区烂路、乡村小路、山区险路,却保持安全行驶了百万公里无一例事故的纪录。他像一名“医生”,对车能“望闻问切”诊断问题,他更像一名车轮战士,面对紧急任务总是冲锋在前。
1989年3月,18岁的土家族小伙江兵入伍第一天,就被那台军用吉普车所吸引,整天围着东瞅瞅、西转转。老兵们打趣道,“小家伙,你能上得去吗?”谁知江兵麻溜翻上车,骄傲地回答:“这算什么,以后我还要开它呢!”不曾想,就是这么一句玩笑话,让江兵从此与车结缘,把一生都献给了挚爱的驾驶工作。
2001年4月,转业到乐山市公路系统工作后,江兵与车辆依然亲热得如同“初恋”:手机里有驾驶过的每辆车的纪念照片;闲暇时总爱多关照、多检查车辆关键部位;在行驶途中,从不猛打方向、急踩刹车、轰大油门。去边远农村勘察时,江兵总是趁闲暇时认认真真检查胎压,一点点抠出轮胎缝隙中的泥垢、石渣,确保车辆始终在最完好的待命状态。市公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潘永波回忆:江兵对车辆的“治未病”十分拿手。“2016年1月28日,我们在出任务时,江兵半路突然停车,说是风扇皮带快坏了,不能再跑了。我们坐车没感觉到有问题。但江兵一检查,风扇皮带果然出现了裂缝。要不是他及时发现问题,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这又不是私车,你保养得这么把细勤快图啥嘛?!”有人不解地问江兵。江兵总是憨厚一笑,“当兵握的是枪,现在开的是车,战士总要爱护好武器,关键时候才能挺得出来。”
“没事!就安排我出车吧!”这是江兵在接受出车安排时最常说的一句话。他总是不辞劳苦,不惧艰险,只要是组织、单位安排的任务,他都坚决服从,不讲条件。原市公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徐顺烈谈起江兵时说:“这就是一个把军队铁的纪律作风继承发扬到地方工作的大山一样的汉子。”
2015年,乐山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在参与交通脱贫工作期间,江兵每月的行车历程达到以往的两倍。由于彝区山区路途遥远,早出晚归成为家常便饭。道路崎岖,山石塌方时有发生,家人免不了担心,而江兵总是宽慰家人,“我是从大山走出来的,是组织培养了我,现在能为山区修桥修路作点贡献,我心里觉得很值。”
2016年1月22日夜,乐山市普降大雪,省道306线峨眉、峨边受灾严重。第二天是周末,江兵清晨接到通知,须立即赶赴现场。灾情就是命令,江兵顾不上生病的妻子,立即载上同事驱车赶往受灾路段。“这样说走就走的场景,交通人早已司空见惯。然而难得的是,他每每接到紧急任务,从来不会拒绝,也从没有一句埋怨。”公路局养护科科长黎生元回忆道。忙碌了一整天,晚8点江兵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看着妻子关切的眼神,他安慰道:“交通工作就是这样,遇到险情,单位领导还有同事都冲在前面,我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怎么能退缩呢?”
2006年,江兵父亲病故,按家乡土家族规矩,父母去世,子女要烧过“头七”才能走,但因当时项目任务紧,江兵匆匆赶回家处理完父亲后事就返回单位,向领导汇报“家里解决好了,随时可以出发”。凭着过硬的驾驶本领和优质的服务态度,江兵深受领导的信任、同事的信赖。
江兵在家中排行老大,弟弟妹妹都在老家农村务农,经济条件较差。他毅然独立承担起了赡养父母的重任,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他与妻子赵雪丽又把母亲从老家接到乐山照料。因经济条件所限,一家6口共同挤在岳母并不宽敞的家中。2012年底,临时聘用在收费站当收费员的赵学丽下岗了,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江兵肩上,日子更加清苦。
为了帮他减轻生活的重担,妻子眼泪汪汪地央求他去找组织和领导,帮助她安排一份工作。一向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他,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妻子黑起了脸,“现在有吃有穿有住,要知足!”无奈之下,妻子摆起了小茶馆,贴补家用。在他因公殉职后,一名长期与他工作的领导深感懊悔:“看他每天上班脸上都挂着微笑,竟然不知道他过得这么艰苦!”
在老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婿;在妻子的眼中,他是一个好丈夫。因妻子皮肤对水中的某些物质过敏,自结婚以来,他承担起了家里的绝大部分家务活。每逢上班时间,他每天早晨不到六点钟就起床,给一家人准备好早餐和午餐,自己匆忙吃点就赶往单位;下班后,又急急忙忙回家准备晚餐。等一家人吃过晚饭,他又马不停蹄地拾掇碗筷、洗衣服。每当邻居聚在一起摆家常时,岳母总是自豪地说,“我的女婿比儿子还亲呢!”
在儿子的眼中,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因为工作关系,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现就读高二的儿子不止一次抱怨他:“你十几年来没陪我看过一场电影,没辅导过几次我的作业……”从小吃够了没有文化的亏的江兵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比别人更盼着儿子学业有成。看到儿子成绩每况愈下,听着儿子的抱怨,在艰难困苦面前始终保持笑脸的铮铮硬汉流下了愧疚的眼泪。
“江兵军旅生涯12年,地方工作15年,在军队他是一名好战士,在地方他是一名好员工。”乐山市公路管理局人事科科长王萍说,他长年累月驾驶奔波在彝区的烂路、农村的小路、山区的险路,时常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虽然常常因工作而无法照顾家庭,但他总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陈世平:为家乡建设奉献热血生命
【人物档案】陈世平,男,1964年9月出生,汉族,高中学历,四川省马边人,从事县内越野车租赁服务;峨(边)马(边)路勘察项目中,马边彝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的临聘驾驶员。
在马边县红旗社区,有这样一位居民,他是勤劳致富的创业者,虽几经沉浮,却自强不息、乐观豁达;他是与人为善的热心人,孝悌传家、淳朴厚道,深受乡邻好评。他就是普普通通的马边居民陈世平。
上世纪80年代的红旗村,吃饭靠天、出门靠走,居住的几乎都是低矮的土坯房。1982年,陈世平高中毕业,成为当时全村仅有的3名高中生之一。面对家境贫寒,父母还要供养3个弟弟,他东奔西走到处务工,补贴家用。1986年,陈世平买了全村第一台拖拉机,走上了跑运输的创业路子。只要有生意,泥路、险路
他都愿意跑,慢慢地赢得了人们的口碑与人气。1996年,正值马边大规模搞建设,陈世平把拖拉机换成了大货车,这一跑又是10多年。曾一起打零工的工友介绍:“他吃得苦,也舍得干,不仅自己跑货运,还教大家开拖拉机,给大家介绍生意,让大家都有钱赚。”这些年,全村十多人陆续走上跑运输的路子。
经过多年打拼,陈世平有了一定积蓄,在村里盖起了一楼一底的楼房,生活逐渐宽裕。2009年,陈世平在马边县城郊租下两间门面,做起了水泥等建材生意。但生意也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由于建材市场不景气,别人拖欠他的货款无法收回,造成资金链断裂,铺面关闭,多年的付出成为“竹篮打水”。朋友都担心陈世平一蹶不振,但他总是笑呵呵地对大家说:“没有多大问题,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舍得干,总有一条出路。”2016年初,陈世平再次向亲戚朋友拆借资金,购置了一辆长安牌越野车,回到车辆租赁服务的老本行,再次搞起创业。
陈世平作为家中长子,在父亲离世后,主动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中,承担起赡养母亲的责任。在母亲检查出高血压后,陈世平每次出门都要事先提醒母亲按时吃药,定期带母亲去县城量血压。二弟说,“马边夏天气候炎热,在10年前,哥哥就执意给母亲房间安装了一台挂式空调,他自己和儿女的房间都是时隔多年才装空调。”在马边这个国家级民族贫困县,很多村民的子女都早早辍学务农,但陈世平坚持让儿女完成了学业,现在儿女都自食其力找到了工作。女儿经常说:“如果不是父亲的坚持,我也不可能走进大学校园。”
陈世平关掉建材门市后,尚有上百万的货款没有收回。去年年关,他带着一叠欠条转了一圈,仅仅收回2000元。他的朋友说,“别人一说到困难,他总是抹不开情面,狠不下心去逼债”。就这样,有的欠款拖欠五六年之久。在生意受挫的同时,红旗村进行新居改造,陈世平所在的房屋被纳入拆迁对象。虽然经济拮据,但陈世平在征拆补偿上没有提过分要求,按照政策签订了协议,首批和家人搬出了家园,搬进了出租屋。如今红旗新区征地拆迁工作已全面完成,安置房小区正如火如荼修建,但陈世平却没有等到搬进新家的那一天。
这些年来,每逢红白喜事,邻里都请他“帮忙”,运菜、接亲戚,砌灶、摆桌子,里里外外……陈世平总是忙上忙下。“人缘好嘛,个个都要请他”,这是朋友们对他的评价。2011年,村民陈某儿子娶媳妇,陈世平连自家门市都不顾,在陈某家跑前跑后张罗了两三天,面对妻子的抱怨,他安慰说,“钱,今天不挣,明天还可以挣,乡亲的忙必须得帮。”几年前,马边“7·28”特大洪汛期间,陈世平家属于临时避险搬迁范围,亲朋好友陆续赶来后发现,他只是把少许电器搬了出来,正在帮一户邻居紧张搬运。亲友不解地询问“老陈,你自家东西都还没搬完,你在搞啥子?”陈世平解释说:“我家只剩下一些简单的东西,不值钱,被水泡一下没事,这家小卖部全是食品,被水一泡就全完了,先帮他们搬。”
逢年过节,大家没事都喜欢到他家串门;哪里有适合他的生意,也第一个想到他。3月8日事发当天,相熟的叶师傅电话拜托陈世平:“交通局要去下乡,我有事去不到,你就帮忙跑一趟。”陈世平一口答应下来,开上越野车就去交通局接人……这也成为陈世平帮的最后一次忙。
陈世平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出,妻子哭得几次昏厥,儿女久久沉默不语,兄弟三人都只敢跟母亲说他还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听闻噩耗的村民无不神色黯然。红旗社区7组,78岁高龄的李婆婆伤心地说:“陈娃子这么好的一个人,老天爷不应该收走他啊!”
“陈世平厚道、勤劳、热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马边人。”这是红旗社区支部书记对陈世平最朴实而生动的评价。
2010年,在他的努力推动下,乐山市在全省市(州)中率先完成“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这也是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第一个专项规划。从2014年起,王川就提前谋划《乐山市“十三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的编制,其间数十易其稿,到2015年底,《规划》形成,内容包括县乡公路、通村公路、桥梁工程、专用公路、养护管理和农村客运站建设,涉及项目500多个,总里程13505公里,总投资118亿元。为了突出彝区山区脱贫奔小康,他又牵头同步编制完成了乐山市《农村公路三年攻坚规划(2015-2017)》《小凉山交通建设推进方案(2015-2020)》。
这些规划,倾注着王川大量心血,每个项目他都知根知底。长期熬夜加班,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王川患了高血压、糖尿病,但他从不抱怨。
“规划重在落实。”王川多方奔走呼吁,争取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意见》《乐山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意见(试行)》。他推动在区县建立公路机械化养护中心和农村公路质量监督所,在全市211个乡镇成立交通管理站,首次把交通的行业管理职能延伸到最基层政府。
艰辛的努力值得欣慰:“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约34亿元,通车里程达到10288公里,全市211个乡镇全部通油路(水泥路),2042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
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养护科科长黎生元回忆了王川遇难前的几个小时:“9点半到11点半之间,他和我通了三次电话,要求及时对接解决途径沐川县沐舟路五马坪段、省道103线猫猫嘴隧道、103线舟坝镇等地发现的波形护栅被撞坏、路面病害破碎、标牌废旧不清等隐患问题。”其实,只要王川出差在外,同事们常常会接到他沿途打来的电话,告知发现问题,交办维修工作。
“我不相信他真的离开了,我情愿相信他是出差了,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乐山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养护管理科副科长张学俊至今不愿相信王川已经离开。“有记者问我,为啥你们有如此多的项目,为啥王局长的包里背了那么多的文件,一个领导心里面怎么能装得下那么多的东西?我说,你们不了解交通。交通上每处理一个项目,后续还要对项目实施难易程度、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项目方案再优化。”
王川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乐山公路总段(现市公路局)、市交通局(现市交委)、市运管处(现市运管局)等单位工作,“30多年来,他忠于党的事业,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勤勉工作,为我市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乐山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熊建新这样评价道。
2007年9月,王川临危受命,担任乐山市公路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后,面对市路桥公司债务重重、队伍不稳、人心涣散的重重困局,他团结带领班子成员和全局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改革,破解迷局,注重民生,妥善安置下岗人员,切实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为实现队伍稳定、单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17日,记者采访乐山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党总支委员、副局长张伟时,一谈起王川,他几次哽咽。他从办公室找来一本《乐山市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试用)》,这本书由王川组织编制,涉及到乐山市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各方面,内容广,具有可操作性。“在编制过程中,根据全市道路运输行业实际,本着客观性、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的思路编制而成,为我们进一步完善提高全市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王川任职期间,积极探索公路建设、养护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大力推进机械化养护、预防性养护,全市国省干线公路PQI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2015年8月,乐山市公路局对口帮扶峨边彝族自治县哈曲乡解放村,开展精准扶贫。由此,王川的牵挂里又增添了重要一页。
2015年11月17日,王川对解放村的6户特困户进行彝族年慰问时,看到一组村民吉部阿沙居住在漏风漏雨的竹子房里,其妻吉克羊布乳腺癌手术后长年卧床,为治病已欠了亲朋好友不少钱。吉部阿沙无子女,抚养着大哥留下的两个孤儿,家庭十分贫困。王川迅速动员单位职工捐款5340元,单位出资6660元,为吉部阿沙修建了新房。 心里装满交通事业,装满困难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女儿王希记忆深刻:“‘5·12’地震发生后,爸爸不顾自身安危,第一时间赶往峨边、马边、沐川考察灾情,只为第一手掌握道路损毁垮塌资料和沿途灾民受灾情况。当时二姑从深圳打电话关心爸爸,他说自己正赶往灾区,还没联系妈妈,请二姑代为联系关心。”
对此,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司机兰洪亲历见证:“当时正在开会,突遇地震,王局长下楼途中脚崴了,脚背肿了也全然不顾,叫上我就往峨边、金口河赶,查看道路损毁情况。返回乐山已经11点过,才想起要去找妻子,脚踝关节全肿了,后来整整医治了3个月。”
从点点滴滴,从细微处关心职工。每年夏天,他总记挂着养路工人在路上晒,室外温度40度,沥青温度100多度,他给职工送清凉茶、降暑药。每年春节都要到道班慰问职工……
峨马路是连接峨边县和马边县这两个彝族自治县的纽带,是两县人民期盼多年的脱贫致富路。王川多次带队深入马边、峨边实地走访、现场勘探规划方案。3月8日早晨8点,和往常一样,他带队再次前往马边实地踏勘,为了节约时间多看一些路段,他备了面包、矿泉水当午餐,然而谁曾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还差17天满53岁的他,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钟爱的公路事业上,他的身影也永远镌刻在了彝区的山山水水之中。
王川走了,如烟的往事化作一幕幕刻骨铭心的记忆,时常涌上妻子谢政的心头。回忆丈夫生前,她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每次出差前,他都要去看看母亲,还会给我和女儿做好饭菜,如果出差时间比较长,他会买很多菜,配好后放在冰箱里。最近我的身体不太好,8号早晨王川还说,从马边回来就陪我去医院抓药,没想到……”
谈到父亲,女儿王希显得很坚强,“爸爸走了,最伤心的人是妈妈。这个时候我必须坚强些。有这样的父亲,我自豪。但最遗憾的是,他都没来得及看到我披上婚纱出嫁。”
“30多年的交通生涯,他早已将自己融入到了乐山的公路事业中,他的智慧,他的实践,已经变成了一幅幅规划图,一个个建设项目,一条条平坦公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他作风严实,情系民生。在其排得满满的工作日程中,深入山区落实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农村公路一线指导、区县协调督导等,至少一半以上的时间沉在基层、钉在一线,且连续多年因忙于工作而未能安排公休假休息,以其模范表率作用忠实践行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高尚情操和情怀。”与王川并肩战斗过的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明文评价说。
“扶贫路上志未酬,因公殉职令人讴。待到山花烂漫时,九泉含笑再回首。”王川的事迹,激励着乐山交通人,乐山市交委党组成员、高管办主任刘凤枢用一首饱含深情的七绝表达了大家的心声。
从事公路交通事业32年的王川,用生命忠实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党的“好干部”的良好形象。
李志强:扶贫路上的“工作狂”
【人物档案】李志强,男,现年33岁,汉族,共产党员,研究生学历,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人,2016年2月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下派到马边彝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任党组成员、副局长。
“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一直是我的向往,马边将是我的第一站征途。”2016年1月,当从局领导口中得知将要被下派到马边工作时,李志强曾这样对朋友说道。
2015年3月,李志强考入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就参与完成20多项全省公路重点工作。
2016年1月,得知省交通运输厅要选派干部到马边助推精准扶贫的消息后,科班出身的工学硕士李志强踊跃报名,经过层层筛选,如愿成为了省交通厅第一个派驻马边的交通精准扶贫干部。
带着“我要把专业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梦想, 2月2日,李志强赶到了马边。“我来自河北唐山,四川和河北就像两个苦难的兄弟,都曾经发生过大灾难,所以我对马边有很特殊的感情。”他在见面会上的表态发言,同事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第一次来马边,乐山到马边160公里的山路走了三个半小时,让我亲历了马边群众出行的艰辛,对于农村长大的我感同身受。感谢组织给了我服务基层的平台,我一定端正态度、履职尽责,把马边作为青春和梦想飞扬的舞台,为改善马边落后的交通状况尽绵薄之力。”
见面会后,马边县交通局局长冯建平让他过完春节再回马边上班时,李志强说:“我来马边就是为了扶贫,我还是留下来了解了解基本情况再说。”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冯建平带着他开始对县局所有股室进行挨个走访、了解情况。李志强在每个股室都是听得多、说得少,但只有在工程股的时候例外,他在那里一呆就是一个多小时,临走时还带走了马边“十三五”交通规划图和一系列在建的工程项目进度表。随后两天,他一有时间就往工程股跑,同事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下派马边只有1年的时间,不抓紧点把全县的交通建设情况都了解透彻,以后不好开展工作。”2月4日,花了一上午时间整理完马边交通基础资料的他又匆匆乘坐马边直达成都的大巴车赶回省交通运输厅移交、汇报工作……在李志强随身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2016年第一季度的工作计划……
2016年2月,他主动申请来到马边对口扶贫,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走了四分之三的乡镇,行程2000多公里,勾画出了“外通内连、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建设规划蓝图。
春节刚过,为避开春运高峰,赶上上班时间,李志强便辞别父母,开着贷款新购的小车,带着一大皮箱衣服和一摞工具书从河北老家直奔马边。县交通局办公室的邓建说:“李局长,你离家远难得回去一趟,该在家多陪下家人嘛。”李志强却笑着说:“马边也是我的家,想要尽快熟悉、融入这个家,不早点来怎么行。” 面对几乎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新任务、新挑战,从不服输的李志强没有退缩,为了尽快融入工作,他一点一点地克服着困难。从小生活在北方的他尝试着学会了吃辣椒、喝泡水酒;一直讲普通话的他也虚心向同事学起了马边方言和彝语……同事们邀请他去打羽毛球、乒乓球等,他总是笑着拒绝,一有时间就回到办公室潜心研究道路规划。
半个月的时间,李志强对马边交通情况了解得已经非常熟悉,不管是从马边彝族自治县成立到“十二五”期间的交通建设情况,还是从“十三五”开局到多年以后的规划蓝图,他都能如数家珍。身边的同事都说:“李局长真是个‘工作狂’,整个局里,中午从来都不回去休息的只有他一个人。”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有很多同事和朋友都这样评价李志强。刚刚下派到马边,县上考虑到他是外地同志,于是安排他分管项目规划、立项、招投标等工作,可还没等县局重新调整分工,他就主动请缨,要求到项目一线上去。此后,在马边的各条交通战线上,人们经常都可以看到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在整个工地上跑前跑后。
短短一个多月的下派时间里,他多次深入到工程一线,开展现场勘测、工程技术指导,在他的努力下,劳动乡柏香村、下溪镇珍珠桥村11.7公里村道加宽改造工程将在4月如期完工;连接建设、民主两个乡镇的21公里“建民路”也将在6月全线通车……
一份简单的日志记录着他工作的点点滴滴,3月1日,李志强到交通精准扶贫项目——劳动乡柏香村、下溪镇珍珠桥村11.7公里村道达标建设现场指导;3月2日下午下班后,随同乐山市通达交通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到苏坝镇调研苏坝场镇绕线公路规划;3月3日,在局机关连续开完3个会后,庚即到永红乡督导永红至雷波谷堆乡公路建设情况……仅仅20天时间,他便实地踏勘了全县20个乡镇中15个乡镇的交通状况。
“李局长有个习惯,下基层随身都带着干粮,从来不通知乡镇,饿了就啃面包,渴了就喝矿泉水,有时候在工地上,不认识他的人让他帮忙搬个东西他也都乐呵呵地跑去帮忙。”县交通局的司机告诉记者,“他是我们局里最不像领导的一个领导。”
初春时山区昼夜温差大,每天的早出晚归,让一向身体硬朗的李志强患上了重感冒。但在得知市公路管理局王川局长要来马边勘察峨(边)马(边)公路的消息后,李志强又一次主动请缨,要求陪同到一线踏勘。“峨(边)马(边)公路是马边的第二条生命线,是连通小凉山腹地的脱贫路,意义重大,再说抓好这项工作本身就是我的职责,我不去不行。”3月8日上午,李志强从办公室拿了一叠资料后就匆匆下楼,这一去,李志强就再没回来。
同事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办公桌上还放置着马边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交通项目报表、写满工程预算数据的纸条等。“李志强下派的时间虽短,在工作、生活中虽然沉默少言,但他已经融入了马边,他算得上真正的马边交通人,他的不幸我们都非常痛心。”同事们每次说到李志强都是一脸的遗憾。
预计投资2.239亿元,长达58.8公里“峨马路”,是连接峨边到马边的“生命线”,是李志强到马边后接手的第一个重大工程项目,也是他生命中永远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下派以来,李志强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泡在了这条路上,实地勘察、工程预算、方案编制,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几乎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后,他却永远地倒在了这个地方。
苏建荣:足迹遍及每个村镇
【人物档案】苏建荣,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四川省乐山人,共产党员,在职函授大专学历。生前任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农建办主任。曾多次被省市交通系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2010-2015连续6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苏建荣的QQ名叫“砖头”,生活中的他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工作中的他就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为公路建设奉献了整整35年。面对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的艰巨任务,他这些年常常奔波在农村一线,脚步遍及全市211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村。
苏建荣35年工作中,历任乐山公路养护总段峨边分段副段长,乐山市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总支书记,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农建办副主任、主任等职务。“常年战斗在全市农村公路建设一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蹲点在工地,与一线施工人员一同吃住在工地。”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杜有彬说。
苏建荣出生于贫寒农村家庭,197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省交通学校道桥专业,从那时起,他便与交通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在那个知识分子匮乏的年代,他没有迷恋大城市舒适的条件,欣然接受组织安排,到乐山公路养护总段峨边分段工作,成为了该段第一名科班技术人才,一干就是17年。17年里,他扎根彝区,用他的双脚一步步丈量出峨边改革发展、脱贫致富的道路,把他最壮美的青春和热血铺洒在了那里。
峨(边)美(姑)公路是当时成都经乐山通往凉山州的唯一通道,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地质灾害频发。与凉山州美姑县交界的椅子垭口段,海拔3000米,每年近一半时间积雪结冰,交通中断。为保证基本的通行,1984至1985年,苏建荣受命负责椅子垭口道班的设计修建工作,养护峨美路。他长年呆在山上,吃的是干粮腌菜,住的是临时工棚,保质保量组织建成了乐山最为偏远道班,至今仍在为保障峨美公路通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峨边工作的岁月里,苏建荣大部分时间奔波在公路、道班上,难以照顾家庭。妻子徐萍在峨边养路分段驾驶洒水车,她告诉懂事后的儿子:“你是在洒水车上长大的。那时你父亲工作忙,你还不会走路,妈妈只好把你捆在洒水车副驾驶座位上。你从小坐得最多的不是儿童车,是洒水车。”
此后,苏建荣经历多个工作岗位,但他毕生追寻交通梦的拳拳忠心始终没有变。正是在峨边多年的工作,让他深知一条公路对贫困山区老百姓来说是何等的期盼和重要,交通扶贫攻坚是何等的任重道远,他一生都矢志不渝地为此而奋斗。 “工作上他是个一丝不苟、敢于较真但又淡泊名利的人,生活中他是个沉默少言、为人低调但又平易近人的人。”熟悉苏建荣的领导、同事们都这样评价他。
1993年,峨边县组织修建境内第一条水泥路——省道103线(现省道306线)峨边段,苏建荣任指挥部技术组组长。有段100余米的腐质土软基,如不能彻底处置,将成为影响全线通行的瓶颈。在国内没有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苏建荣带领技术组同志现场踏勘、查阅资料,用所学专长,制定出了科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换填处置方案,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2003年,三峡电站发电机转轮需经乐山大件码头,从岷江水路运送至三峡电站。为确保400多吨的“巨无霸”安全从陆路运至乐山,急需对沿线桥梁进行加固改造。责任重大、时间紧迫。时任乐山市公路桥梁总公司总经理的苏建荣立下军令状,主动提出争取20天内完成黑桥加固任务。他通宵达旦坚守在工地,优化方案、检查质量,在近乎以搏命方式的工作下,最终只用了15天圆满完成任务。2003年8月15日,《四川日报》以《巨无霸顺利吊装上船、三峡发电机转轮今日远航》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苏建荣同志一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语言,没有创作鬼斧神工的巨作,他就是乐山交通战线一颗默默无闻的铺路石,用坚强的身躯承受着车轮之荷载。
“要致富,先修路”,但修路又谈何容易。乐山地理“一平二丘七山”,特别是地处小凉山和乌蒙山的“两边一川一区”,人口稀疏、地形陡峭,公路建设造价高、难度大、资金短缺,直接制约着山区和彝区脱贫致富。2007年底,苏建荣调至市公路管理局农建办,负责全市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他常年奔波在农村公路建设一线,对上申报项目计划、争取补助资金,对下督促工程进度、指导工程质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全市211个乡镇、两千多个行政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十二五”末,乐山实现了县乡公路通畅率、通村公路通达率两个100%的目标。
为解决峨边、马边县不直接通公路的问题,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规划建设峨(边)马(边)公路,打通彝区交通瓶颈。2012年3月12日早上7点,苏建荣率队从峨边县杨村乡出发,对峨马公路选址踏勘,穿越荆棘密布的原始丛林,遇到近90度的峭壁,只能双手紧抓蔓藤爬上去,勒得双手剧痛。由于苏建荣患有低血压症,早上10点过,他脸色便卡白、直冒虚汗,随行人员劝他留下休息,他只说了一句:“我一定要把它走完。”途中,当他看到村小里的学生很多还穿着破旧单薄的衣服时,动情地说道:“如果我们这条路不修通的话,这里面的老乡们会一直贫困下去。”下午5点,由于体力透支,苏建荣瘫倒在了地上。他们几乎徒步从峨边走到了马边,不仅为峨马路的选址规划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更是为彝区的交通扶贫踏开了一条希望之路。
2015年,为圆满完成全市“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要求,苏建荣坚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对全市农村公路状况了然于胸。他牵头编制了《乐山市“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乐山市小凉山彝区扶贫交通规划》,描绘出了彝区脱贫致富的交通蓝图,为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曾德林:彝区是他的青春起点
【人物档案】曾德林,男,29岁,汉族,共产党员,西南交通大学本科学历,重庆合川人,2009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马边彝族自治县,生前任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助理、交通建设质量监督管理所所长。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激昂的宣誓声响彻四川师范大学艺体场馆。2009年7月,2311名四川西部计划志愿者起程奔赴全省21个市(州)、92个受援县(市、区),进行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曾德林便是其中一员。
选择马边,作为家中独子的曾德林伤透了父母的心。“本来盼着他四年大学读完回老家,我们能够享享福,没想到他要去那么偏远的贫穷山区”,父母每次想到这个事情都会背着曾德林悄悄抹眼泪。但初进马边路途中的颠簸,更加坚定了曾德林留在马边,服务贫困山区交通事业的信心。
在同为2009届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立明罗根记忆中:“不管走到哪里,曾德林都是我们中间最‘闪光’的那一个。”无论从学生时代还是到参加工作,曾德林便一直把“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曾德林在大学期间就担任了校社团联合会理事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个外地来的毛头小伙,到我们这样的山区,能不能吃得下交通人这份苦?”马边县交通局工程股股长、曾德林的“师傅”刘代明回忆起第一次和曾德林见面的印象。2009年8月,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曾德林以西部志愿者身份到县交通局,在“稀(泥沟)永(红)路”工程指挥部协助刘代明工作。在随后的工作中,曾德林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前辈的疑虑:两个月的时间里,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持泡在工地,累了就在工棚里打个盹,饿了就啃几个烤土豆,冷了就和工人们挤在一起烤火取暖……久而久之,刘代明打心底认可并主动收下这个“徒弟”。
从事交通工作,对于刚大学毕业的曾德林来说,困难重重,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要问交通工作难不难,只有到一线经历过才知道。”刚到交通局,同事就对曾德林这样说道。2009年11月,全县交通项目陆续动工,但是工程管理人手紧缺,项目进展缓慢。曾德林主动申请到工程一线蹲点,一蹲就是两个多月。马边的冬天异常寒冷,这个重庆小伙只能和工人们挤在工棚里烤火取暖,有时为了赶工期,啃几个烤土豆填饱肚子又开始忙碌。稀泥沟至永红乡公路改建、三河口乡至涉水坝公路改建、红牌坊至东光公路新建工程等全县重点工程项目中都有他单薄的身影,由于长时间劳累,他多次病倒在工程现场。2010年,项目顺利完工,结束了几个乡多年不通水泥路的历史。
2011年初,曾德林和同是志愿者的成都姑娘张国丽步入婚姻殿堂,一时间传为马边街头巷尾的一段佳话,但是繁重的工作让曾德林无暇照顾怀孕的妻子。为了让自己工作不分心、家庭能得到照顾,曾德林决定在马边定居,并说服远在重庆务农的父母,将他们接到了马边,照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不管在哪里,成家立业就是美满。”朋友问他为什么选择马边定居结婚,他总是这么说。 成了家,然后就是立业。要在交通工作中有所建树,必须在专业能力上有所突破。2011年,曾德林又报考了西南交通大学路桥本科专业。
从报考那天起,曾德林便放弃了休假,白天下乡看工程、晚上加班写材料,几乎每晚都是12点以后才回家,为的就是每月能挤出几天时间到学校学习。妻子为此怨声载道,而他却始终坚持,“修路一定要专业,干交通一定要有技术,我要成为一名专业的技术人员。”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时间,曾德林顺利取得路桥专业毕业证书,获得公路专业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同时,参加马边第十三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全国第六期交通局长培训班并顺利结业。
“多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我们的这条路,要不是曾所长坚持跑前跑后,不晓得还要等多久才能通。”曾德林遇难的噩耗传到建设乡水流板村,老乡们至今都难以接受这个现实。他刚到马边工作时,正逢全县启动彝家新寨建设,摆在交通人面前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原本安排在办公室工作的曾德林,主动向领导请求到公路建设指挥部。2009年实施的11个彝家新寨建设村分布在8个乡镇,曾德林坚持每个星期都跑一遍现场,了解群众的想法,参与测量规划、土地调整、纠纷处理……很快就成了群众的“老熟人”。
“他为了公路建设,有时连生命危险都不顾!”同事邓兵回忆道:“记得2010年6月,我们一起勘察银河电站公路建设项目,早上出门时还是晴天,下午返回时突然下起暴雨,公路塌方堵车,为了尽快把资料送出去,他硬是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按时把资料交到了指挥部。”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如果我们不严格把关,那就没法给群众一个交待。”曾德林经常这样说。2015年9月,他牵头检查劳动乡笆子房通村公路,在发现施工方水泥用量未达配合比要求、硬化厚度不够等问题后,立即责令施工方限期整改和返工。施工方老板为争取“手下留情”,私下托人给曾德林送来一个装满现金的信封,他当场拒绝,“质量不是儿戏,搞这个是行不通的,只有整改。”利诱不成,施工方便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威胁,甚至扬言“要找人收拾他”。而此时的曾德林,正在为仁沐新高速马边支线的前期工作和苏民路PPP项目的招商工作忙碌着,早已把对他的威胁抛之脑后。最终,施工单位负责人更换了材料,顺利通过了检测,说了一句让大家都意外的话,“曾德林这个小伙子,我服他。”
“是你让我选择留在了马边,但是你怎么就先走了呢?!”生前的同事梁元桥泣不成声。梁元桥是2011年8月县交通运输局从西南交大引进的专业人才,在他实习期满即将决定去留的时候,曾德林的一番话让他选择了留下:“人这一生不一定要做多大的事,而是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你是科班出身的交通人才,马边需要你……”
“马边需要你”,留下了梁元桥,也是对曾德林在马边7年青春年华最好的注释,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这片美丽的土地。2008年,还未毕业的他就收到了几家企业的邀请函,但都被他婉言谢绝,面对同学和朋友的不理解,他都一笑而过,因为他心中有自己的选择。大学刚毕业,他就奔赴马边,面对依依不舍的父母,作为家中独子的他含泪留下了一句抱歉。近几年,乐山多个市级部门先后准备调他,他都选择了放弃,面对妻子的责怪和抱怨,他总是充满歉意地说“这里需要我,我知道你会理解”。
7年的彝区工作,曾德林对家人亏欠太多,还没有来得及弥补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在送别曾德林的时候,人们一辈子都会记得这样一个心碎的画面:曾德林5个月身孕的妻子牵着4岁的女儿,小女孩抚着遗像望着身边人问:“叔叔阿姨你们知道我爸爸在哪儿吗?妈妈说爸爸去天堂修路了,但他怎么还不回来,我好想爸爸……”
邹杨:用鲜血写就不朽青春
【人物档案】邹杨,男,1982年生,汉族,大学本科,工程师,四川省沐川人,生前任马边彝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工程股副股长。
“踏实、负责、能吃苦”,这是一位老村支书对邹杨的衷心评价。2008年邹杨担任县交通局工程股副股长以来,全县实施交通建设项目共180余个,其中绝大多数项目建设前期他都要到现场踏勘、实地调研。同时,马边地处偏远山区,道路环境恶劣,每次踏勘、调研,对邹杨而言不仅是一次项目设计的难题,更是一次体力的挑战。曾有同事抱怨,每次和邹杨到一线踏勘是最“恼火”的事,因为只要县上任务下达,哪怕是周末,邹杨也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完成踏勘任务,从来不考虑休息,面对同事的抱怨,不善言辞的邹杨总是爱说:“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每次到拟建项目一线,邹杨都要到附近村组和当地村组干部拉拉家常,询问周边是否发生过较大地质灾害,如何修建规划道路更方便出行,有时同事开玩笑说,每次邹杨踏勘完一个拟建项目,和所在村的村干部都是朋友了。
邹杨的籍贯是沐川,但却是在马边出生、成长的当地人,他父亲1979年从重庆合川水产学校毕业后,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马边水务局工作,并在这里组建了家庭,扎根了下来。从记事开始,他便时常跟着父亲下乡体验“生活”。马边乡镇边远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交通状况,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邹杨是家中的独子,也是父母全部的希望,父母期盼着他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展翅高飞。但他的决定却让人意外,2000年高考时,邹杨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西南交通大学的道路桥梁建设专业。2003年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在成都找到一份工作的他,又毅然追寻着父亲的脚步回到了家乡,成为了马边交通局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西南交大科班毕业生。每每同学聚会谈及此事,他总说,“我生在马边,长在马边,父母也在马边,能够回来参与和见证家乡交通事业的发展变化,真的很幸福。”
家人是邹杨心中最大的依恋。在他的钱包里,有一张女儿画的画,画中的他牵着妻子和女儿的手,笑得是那样的开心。而在现实中,他却很少和家人共度欢乐时光,女儿常在电话中问,“爸爸你怎么经常都不回家陪我?”每次出差,他都会尽量给妻子和女儿带上一件小礼物;每次回家,他都要耐心辅导女儿的作业,和女儿分享学校生活中开心的瞬间;每次外出时间久了,他都要按时打电话问候父母。遇难前5天,是邹杨母亲的生日,坚守在工地一线的他,在电话中匆匆对母亲表达了问候,谁想这一通电话,竟成了他与母亲最后的话别。 马边地处平均海拔1500米的偏远山区,80%的道路都是建在邻崖、邻水的地方,规划设计要求高,工程建设难度大。2009年7月,在民建镇通村公路的前期踏勘时,因为时值雨季,降雨浸泡致使要修道路的马儿山段地质发生滑坡现象,邹杨连续3天冒着大雨反复前往现场,观察地形,补充完善之前的踏勘数据,最终规避了危险地段。2015年,县交通局接手官帽舟水电站淹没区改线公路规划报批工作,官帽舟电站前后已拖建了20多年,改线公路规划非常复杂,很多同志都打了退堂鼓,但邹杨却主动请缨负责此项工程。他白天看现场,晚上睡工棚,及时完善环保、水保等不合理问题,多年没有取得进展的项目,仅用了6个月就得到了批复。2015年12月,电站改线公路如期完工,解决了淹没区近5万人的安全出行问题。
在承建业主和亲朋好友眼中,邹杨是个“黑脸包公”。2004年4月,他在管建S103线县城至雷打石段道路整治工程时,发现施工方在搅拌作业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没有达到送审原材料标准,便立即要求停工整改,可现场施工人员根本不予理会。情急之下,他拔掉了搅拌机的电闸,面对施工人员挥拳相向,他毫不畏惧,坚持要求施工方按标准规范施工。2008年,邹杨担任工程股副股长以来,累计经手道路建设招投标项目170余个,身边的亲戚、朋友时不时地会向他打听工程招投标的事情,他总是回答:“招投标公告中说得很清楚,有什么不懂我再解释。”
2010年,邹杨患上了胰腺炎,医生叮嘱他饮食和起居要有规律,并定期接受系统医治,但他只是在兜里揣上药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依然风餐露宿,早一顿、迟一顿,饱一顿,饿一顿。同事回忆说,他干工作太认真,太舍得拼了,曾经因胰腺炎突发晕倒在工地现场,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说,“再迟来半小时,就晚了!”
脱贫攻坚,重点在彝区,瓶颈在交通。长期以来,21万马边彝汉群众心中都有一个“高速梦”,作为土生土长的马边“交通人”,邹杨更是承载了21万马边彝族群众的梦想。
几年前,马边高速路建设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邹杨为了更好地对接高速公路建设的各种新要求,他又挤时间深造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两年努力,2007年顺利取得西南交大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证书。为了加快高速路建设进程,他积极配合省、市相关单位和院所实地调研马边地形地貌,只要有空就查阅资料。有时,带上干粮在档案室一呆就是一整天,就这样,邹杨掌握了详实的一手材料,为高速路建设前期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这个梦想,他往返出差成都、乐山,先后50多次到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省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市交委等单位对接工作,成了穿梭于各个部门年轻的“老面孔”。为了这个梦想,在邹杨的办公桌内,存着13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修建高速路的基础勘察数据和进度大事记,每一页都见证着他为马边高速路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2016年3月6日,为了配合做好仁(寿)沐(川)新(市镇)高速马边支线工程可行性报告现场审查,邹杨在工地一线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周末。
如今,由邹杨负责前期踏勘、调研的马新路(马边至新市镇)、油菠路(油石岩至菠罗大桥)、菠美路(菠罗大桥至美姑)等道路早已经建成通车,在方便群众的背后,正是邹杨用了人生中最后的12年光阴铺垫的生命通道。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广人稀,居民分布较零散,一些乡村相距10多公里,甚至村组之间都要翻几个山头才能到达。早些年,村组道路每逢下雨便泥泞不堪,进乡赶场往往要步行几个小时,给群众出行带来很大困难。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把硬化公路铺到每一个乡村”,刚到工程股工作,邹杨就默默定下奋斗目标。
“多争取一点资金,马边交通建设就能更快一步”,每次看到省市要求报送项目资金申请时,邹杨都异常兴奋,凭借精湛的政策把握能力,他精心研究对策,详细介绍工程建设内容,从技术标准层面严格把关,针对性提出项目实施、资金筹措等方面意见建议,结合实际进行效益分析,并在第一时间上报项目资金申请文件,上报的项目资金申请也往往能率先获批。
工作中的邹杨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累,在菠美路、马新路、羊油路、羊梅路改建及通村公路新建等30余个项目争取过程中,他多次跟随单位领导跑省跑市,一天一顿饭、半月不回家成了常态。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十二五”末期,全县通村公路通畅率由“十一五”末期的37%提高到90%,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江兵:永远像战士一样冲锋在前
【人物档案】江兵,男,土家族,1970年11月出生,重庆酉阳人,共产党员,在职函授大专学历。生前为乐山市公路管理局驾驶员。多次被上级组织评为“红旗车驾驶员”“优秀共产党员”“安全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
他是一名转业军人,有着精湛驾驶技术,更具有军人硬朗作风。在他二十多年的驾驶生涯里,常年奔走于彝区烂路、乡村小路、山区险路,却保持安全行驶了百万公里无一例事故的纪录。他像一名“医生”,对车能“望闻问切”诊断问题,他更像一名车轮战士,面对紧急任务总是冲锋在前。
1989年3月,18岁的土家族小伙江兵入伍第一天,就被那台军用吉普车所吸引,整天围着东瞅瞅、西转转。老兵们打趣道,“小家伙,你能上得去吗?”谁知江兵麻溜翻上车,骄傲地回答:“这算什么,以后我还要开它呢!”不曾想,就是这么一句玩笑话,让江兵从此与车结缘,把一生都献给了挚爱的驾驶工作。
2001年4月,转业到乐山市公路系统工作后,江兵与车辆依然亲热得如同“初恋”:手机里有驾驶过的每辆车的纪念照片;闲暇时总爱多关照、多检查车辆关键部位;在行驶途中,从不猛打方向、急踩刹车、轰大油门。去边远农村勘察时,江兵总是趁闲暇时认认真真检查胎压,一点点抠出轮胎缝隙中的泥垢、石渣,确保车辆始终在最完好的待命状态。市公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潘永波回忆:江兵对车辆的“治未病”十分拿手。“2016年1月28日,我们在出任务时,江兵半路突然停车,说是风扇皮带快坏了,不能再跑了。我们坐车没感觉到有问题。但江兵一检查,风扇皮带果然出现了裂缝。要不是他及时发现问题,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这又不是私车,你保养得这么把细勤快图啥嘛?!”有人不解地问江兵。江兵总是憨厚一笑,“当兵握的是枪,现在开的是车,战士总要爱护好武器,关键时候才能挺得出来。”
“没事!就安排我出车吧!”这是江兵在接受出车安排时最常说的一句话。他总是不辞劳苦,不惧艰险,只要是组织、单位安排的任务,他都坚决服从,不讲条件。原市公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徐顺烈谈起江兵时说:“这就是一个把军队铁的纪律作风继承发扬到地方工作的大山一样的汉子。”
2015年,乐山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在参与交通脱贫工作期间,江兵每月的行车历程达到以往的两倍。由于彝区山区路途遥远,早出晚归成为家常便饭。道路崎岖,山石塌方时有发生,家人免不了担心,而江兵总是宽慰家人,“我是从大山走出来的,是组织培养了我,现在能为山区修桥修路作点贡献,我心里觉得很值。”
2016年1月22日夜,乐山市普降大雪,省道306线峨眉、峨边受灾严重。第二天是周末,江兵清晨接到通知,须立即赶赴现场。灾情就是命令,江兵顾不上生病的妻子,立即载上同事驱车赶往受灾路段。“这样说走就走的场景,交通人早已司空见惯。然而难得的是,他每每接到紧急任务,从来不会拒绝,也从没有一句埋怨。”公路局养护科科长黎生元回忆道。忙碌了一整天,晚8点江兵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看着妻子关切的眼神,他安慰道:“交通工作就是这样,遇到险情,单位领导还有同事都冲在前面,我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怎么能退缩呢?”
2006年,江兵父亲病故,按家乡土家族规矩,父母去世,子女要烧过“头七”才能走,但因当时项目任务紧,江兵匆匆赶回家处理完父亲后事就返回单位,向领导汇报“家里解决好了,随时可以出发”。凭着过硬的驾驶本领和优质的服务态度,江兵深受领导的信任、同事的信赖。
江兵在家中排行老大,弟弟妹妹都在老家农村务农,经济条件较差。他毅然独立承担起了赡养父母的重任,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他与妻子赵雪丽又把母亲从老家接到乐山照料。因经济条件所限,一家6口共同挤在岳母并不宽敞的家中。2012年底,临时聘用在收费站当收费员的赵学丽下岗了,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江兵肩上,日子更加清苦。
为了帮他减轻生活的重担,妻子眼泪汪汪地央求他去找组织和领导,帮助她安排一份工作。一向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他,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妻子黑起了脸,“现在有吃有穿有住,要知足!”无奈之下,妻子摆起了小茶馆,贴补家用。在他因公殉职后,一名长期与他工作的领导深感懊悔:“看他每天上班脸上都挂着微笑,竟然不知道他过得这么艰苦!”
在老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婿;在妻子的眼中,他是一个好丈夫。因妻子皮肤对水中的某些物质过敏,自结婚以来,他承担起了家里的绝大部分家务活。每逢上班时间,他每天早晨不到六点钟就起床,给一家人准备好早餐和午餐,自己匆忙吃点就赶往单位;下班后,又急急忙忙回家准备晚餐。等一家人吃过晚饭,他又马不停蹄地拾掇碗筷、洗衣服。每当邻居聚在一起摆家常时,岳母总是自豪地说,“我的女婿比儿子还亲呢!”
在儿子的眼中,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因为工作关系,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现就读高二的儿子不止一次抱怨他:“你十几年来没陪我看过一场电影,没辅导过几次我的作业……”从小吃够了没有文化的亏的江兵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他比别人更盼着儿子学业有成。看到儿子成绩每况愈下,听着儿子的抱怨,在艰难困苦面前始终保持笑脸的铮铮硬汉流下了愧疚的眼泪。
“江兵军旅生涯12年,地方工作15年,在军队他是一名好战士,在地方他是一名好员工。”乐山市公路管理局人事科科长王萍说,他长年累月驾驶奔波在彝区的烂路、农村的小路、山区的险路,时常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虽然常常因工作而无法照顾家庭,但他总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陈世平:为家乡建设奉献热血生命
【人物档案】陈世平,男,1964年9月出生,汉族,高中学历,四川省马边人,从事县内越野车租赁服务;峨(边)马(边)路勘察项目中,马边彝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的临聘驾驶员。
在马边县红旗社区,有这样一位居民,他是勤劳致富的创业者,虽几经沉浮,却自强不息、乐观豁达;他是与人为善的热心人,孝悌传家、淳朴厚道,深受乡邻好评。他就是普普通通的马边居民陈世平。
上世纪80年代的红旗村,吃饭靠天、出门靠走,居住的几乎都是低矮的土坯房。1982年,陈世平高中毕业,成为当时全村仅有的3名高中生之一。面对家境贫寒,父母还要供养3个弟弟,他东奔西走到处务工,补贴家用。1986年,陈世平买了全村第一台拖拉机,走上了跑运输的创业路子。只要有生意,泥路、险路
他都愿意跑,慢慢地赢得了人们的口碑与人气。1996年,正值马边大规模搞建设,陈世平把拖拉机换成了大货车,这一跑又是10多年。曾一起打零工的工友介绍:“他吃得苦,也舍得干,不仅自己跑货运,还教大家开拖拉机,给大家介绍生意,让大家都有钱赚。”这些年,全村十多人陆续走上跑运输的路子。
经过多年打拼,陈世平有了一定积蓄,在村里盖起了一楼一底的楼房,生活逐渐宽裕。2009年,陈世平在马边县城郊租下两间门面,做起了水泥等建材生意。但生意也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由于建材市场不景气,别人拖欠他的货款无法收回,造成资金链断裂,铺面关闭,多年的付出成为“竹篮打水”。朋友都担心陈世平一蹶不振,但他总是笑呵呵地对大家说:“没有多大问题,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舍得干,总有一条出路。”2016年初,陈世平再次向亲戚朋友拆借资金,购置了一辆长安牌越野车,回到车辆租赁服务的老本行,再次搞起创业。
陈世平作为家中长子,在父亲离世后,主动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中,承担起赡养母亲的责任。在母亲检查出高血压后,陈世平每次出门都要事先提醒母亲按时吃药,定期带母亲去县城量血压。二弟说,“马边夏天气候炎热,在10年前,哥哥就执意给母亲房间安装了一台挂式空调,他自己和儿女的房间都是时隔多年才装空调。”在马边这个国家级民族贫困县,很多村民的子女都早早辍学务农,但陈世平坚持让儿女完成了学业,现在儿女都自食其力找到了工作。女儿经常说:“如果不是父亲的坚持,我也不可能走进大学校园。”
陈世平关掉建材门市后,尚有上百万的货款没有收回。去年年关,他带着一叠欠条转了一圈,仅仅收回2000元。他的朋友说,“别人一说到困难,他总是抹不开情面,狠不下心去逼债”。就这样,有的欠款拖欠五六年之久。在生意受挫的同时,红旗村进行新居改造,陈世平所在的房屋被纳入拆迁对象。虽然经济拮据,但陈世平在征拆补偿上没有提过分要求,按照政策签订了协议,首批和家人搬出了家园,搬进了出租屋。如今红旗新区征地拆迁工作已全面完成,安置房小区正如火如荼修建,但陈世平却没有等到搬进新家的那一天。
这些年来,每逢红白喜事,邻里都请他“帮忙”,运菜、接亲戚,砌灶、摆桌子,里里外外……陈世平总是忙上忙下。“人缘好嘛,个个都要请他”,这是朋友们对他的评价。2011年,村民陈某儿子娶媳妇,陈世平连自家门市都不顾,在陈某家跑前跑后张罗了两三天,面对妻子的抱怨,他安慰说,“钱,今天不挣,明天还可以挣,乡亲的忙必须得帮。”几年前,马边“7·28”特大洪汛期间,陈世平家属于临时避险搬迁范围,亲朋好友陆续赶来后发现,他只是把少许电器搬了出来,正在帮一户邻居紧张搬运。亲友不解地询问“老陈,你自家东西都还没搬完,你在搞啥子?”陈世平解释说:“我家只剩下一些简单的东西,不值钱,被水泡一下没事,这家小卖部全是食品,被水一泡就全完了,先帮他们搬。”
逢年过节,大家没事都喜欢到他家串门;哪里有适合他的生意,也第一个想到他。3月8日事发当天,相熟的叶师傅电话拜托陈世平:“交通局要去下乡,我有事去不到,你就帮忙跑一趟。”陈世平一口答应下来,开上越野车就去交通局接人……这也成为陈世平帮的最后一次忙。
陈世平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出,妻子哭得几次昏厥,儿女久久沉默不语,兄弟三人都只敢跟母亲说他还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听闻噩耗的村民无不神色黯然。红旗社区7组,78岁高龄的李婆婆伤心地说:“陈娃子这么好的一个人,老天爷不应该收走他啊!”
“陈世平厚道、勤劳、热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马边人。”这是红旗社区支部书记对陈世平最朴实而生动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