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缝中的童年(散文)

来源 :少年文艺(上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缝是我童年读到的第一本书。
  童年时代我住在江北的小城栖镇。小镇蛰伏在水墨的色调里,无论春秋水总是无色的白,曲曲绕绕,将小镇的街织成水道的网:街檐下小船穿梭,船篷和屋檐一律是墨迹淋漓的黑。黑白之间横着的灰黯单孔石桥,是路的过渡也是颜色的过渡。从水埠拾阶而上,青石街道上印着成串光润的脚印,临水的茶馆里,紫砂壶袅出的轻烟迷迷蒙蒙,说不清白或者绿。茶馆与满街木楼的表情都是百年孤寂的,驳蚀的牌匾和砖瓦间嵌满铁青的苔痕,苔痕上密布着时间和沧桑的字样。童年时代我每天从夹在灰黯木楼之间的小街上走来走去,把时光年复一年地走掉。
  现在我在回忆里恍惚看见一只鸽子穿过屋檐下的雨滴,孤独地落在木门的阴影里。鸽子对面是一罐快熬干的中药。还有一个病猫般静静趴在草席上的孩子。那个孩子可能是小我两岁的妹妹,也可能就是我。黄昏、雨滴、中药和生病的孩子,可以组成我的童年时代最常见的场景。
  事实上,我很少怀想童年,童年的我总是坐在门槛上心事重重地咬手指甲。那时我父亲远在省城,每月回小镇度几个周末,把在外面积攒的郁闷和暴怒加倍地挥霍掉。母亲独自在栖镇阴暗的老屋里照看我和妹妹,终日忙着做手工活或者熬药,偶尔也忙着和父亲争吵。她年轻时光洁的脸不到40岁就浮肿着,可以想见当时的日子是怎样的黯淡无光。
  在这样的家庭里,门缝和我贴近起来,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我最初贴门缝,一半是机敏地缩进安全的角落旁观父母吵闹,一半是因为出错而躲避父亲的暴风骤雨。如今我也有了孩子,父亲也老了,看到我对小孩皱眉,他倒感叹了一句我不敢相信的话:不犯错的孩子也就不是孩子了。这话不知从什么地方捡来的,当年他心里肯定没闪过这种念头。每当我出了差错,如打酱油丢了硬币,吃饭摔了碗,他就竖起眉,像扔垃圾那样把我丢出门外,罚我一餐不吃饭。我饿了、困了或者怕了,往往习惯地蜷在一个门角,怯怯地往门缝里瞅。家庭的温馨就依赖这道缝,拴着一颗孤独的心灵,直到黄昏的巷子里响起母亲细长哀切的呼唤。
  而今说到童年,我的意识中首先闪过的总是一道阴沉沉的门缝。小镇木楼的门除了赶集,终日寂寂无声地关着。每扇门后都关着一段红尘烟雨世事沧桑,推一道门缝,一个浓缩的世界也随之敞开。百年老镇,日光之下总有新事。
  栖镇的端午,白鱼黄酒红菱青粽,风俗近似江南,稍稍有点独特的地方大概是满街田螺河蚌。河蚌炖咸菜豆腐,浓白的汤汁中微微透点咸腥,不难吃也不好吃。田螺用黄姜红醋炒过,佐以葱白椒末,盛在青瓷盘里色彩夺目,用细竹签挑着吃,味道也比河蚌好一些。但男孩更喜欢吃过螺肉后,把螺壳套在田螺弓上射出去。田螺弓是镇上小天工作坊竹制的小弓,牛筋弦上扣一支小箭,非常精巧。空螺壳套上箭头,男孩们挽弓如满月,朝天空啪地射出一片欢乐。每年接近清明,小天工作坊门口拥来拥去的全是男孩,大中小各式的田螺弓用桐油刷过,明晃晃逗得孩子两眼发亮。清明一到,栖镇木楼顶上噼噼啪啪雨点般到处落着田螺壳。这种时候我照例孤独着,直勾勾望着别人玩得上蹿下跳。父亲不是栖镇人,对田螺弓怀着一种奇怪的蔑视,既不给我买,也绝不允许我在那玩意上纠缠。他心情好的时候宁肯给我买比较高级的象棋或者木马。结果,清明的栖镇只有我索然地守着一盒象棋,两手空空。我还是羡慕田螺弓,经常溜到老白家的门缝前偷看他的田螺弓。
  老白是小天工作坊的技师,也就是管手工师傅的工头,手头向来比较滋润,日子过得却是异常的崎岖不平。镇上传说他的命硬过钢刀,先后克死了两房半老婆,其中半个老婆是和他订亲的第四天暴病死了。老白忿忿然和命运抗争到五十多岁,始终傲骨嶙峋孑然一身。他无儿无女,每年清明却要在门前挂一张特大的田螺弓,朱红的田螺弓制作得精美而油光可鉴,和男孩们手中的玩意比起来简直就是豪华。他这张弓谁都可以玩,条件是叫一声“爸爸”。朱红的螺弓年年都诱来一堆叽叽喳喳的孩子,打赌它能射多远,可惜谁也没摸过。后街的豆豆曾经怯怯地伸出手,但一声爸爸没喊出口,后脑勺就狠狠一巴掌,“不要脸!”女人拧着男孩的耳朵,指桑骂槐掺杂哄笑把半条街折腾得异常热闹。
  我当然也不敢摸这张弓,就是瞅着解解馋。清明过后,田螺弓周围的眼光渐渐稀少,唯有我时常还来。我把老白小天工作坊的门推开一道缝,探视。弓弦后总见到四娘在作坊里糊火柴盒。作坊的工匠多是男人,四娘是唯一的例外,她是一个要强的寡妇,家里供养婆婆和女儿。栖镇凡富裕一点的人家都请她帮过短工。她干活是相当勤快的,一脸苍黄,终日低头无声地忙,从来不与人搭话。整个作坊里老白对她最为关照,可以歇工回家做饭也可以预支工钱。这当然会招来一些嘀嘀咕咕,还有泥巴小崽在她家墙根乱涂“老白家里有,四娘锅里有……”几个挤眉弄眼的字。我没有写过,有时还用鞋踩掉几个字。四娘很喜欢我,遇上父亲罚掉我一餐,饿得迫不及待就跑到四娘的门槛边,很有希望混来一块赤豆米糕。
  我怔怔地瞅着四娘糊火柴盒的手指,苍黄地抖着,一个纸盒怎么也粘不平整。然后又瞅见老白说:“这个月多给你五块钱,不要再偷着卖血了。”四娘不说话,过了半晌才摇摇头说:“小燕的学费又涨了……”
  老白摇摇头向大门走来,我顾不上瞅那张弓,溜了。
  半夜,我起床朝当街撒尿,瞥见斜对门小天工作坊门缝还隐隐透出灯光。我猫一样凑过去窥视。作坊里不是四娘,也不是老白,而是四娘的女儿小燕。一个豆芽般纤细的女孩,正凑在灯下糊火柴盒,手工非常熟练。大约是偷偷替母亲做未完的活。过去四娘从不让小燕进作坊,女儿安安静静地坐在课桌前捧一本书她就心满意足了。我不小心将门推出一声怪叫,小燕惊恐地全身一抖。我急忙钻回家,一觉醒来事情如梦一样忘得了无痕迹。
  日子在懵懂中走过。秋天,四娘的眉眼渐渐舒着笑意。能让四娘高兴的事,可能是超额做工多挣了一份工钱,也可能是小燕功课又考了全校第一。我见她买了半斤五花肉做成的喷香的糯米蒸肉等小燕放学,猜她大概是多赚了几张工钱。
  然而,很久的一个午后,四娘这里打骂哭叫声又闹得一街沸腾。我和一群孩子趴在她家门缝张望,四娘一扫平日的低眉顺气,拼命撕打小燕。打够了坐在地上鼻涕一把泪一把:“你要我怎么办,血都熬枯了你才考个及格!你死了我倒还落个清闲……”小燕捂着脸,一阵风似的从我身边掠过,消失。全镇人找了半夜,不见踪影。次日从一口深井里捞出来,已让秋寒彻骨的井水泡得惨白如纸。四娘趴在井边抽自己的耳光,头发一把把扯下来,哭声掀起一片黄叶在风中回旋。
  事后,老白说,小燕是发觉母亲卖血供她上学,才求老白让她半夜替四娘做工的,还恳求他一定要瞒着四娘——但成绩是瞒不过的,彻夜做工白天上课自然东倒西歪。两年后我读小学三年级。有节课文叫《小抄写员》,叙述的也是一个孩子偷着帮父亲干活的故事。小燕是不是受课文启迪才那么做的呢?已无人知道。老师讲课文再三感叹这种爱是如何深沉感人,但只到现在我还觉得这种爱并非了无缺憾。爱之深沉,其实是将爱埋在心底,埋到别人无法沟通的距离,如果四娘和小燕能够将心敞开一道门缝呢……
  那眼井就此被抛弃在这个深秋的早晨,没有人再来提水,也不再有哭声,霜降的时候总看见井边盘旋着一片片相似的黄叶,像不成调的歌被风扯得时聚时散。
  隔年秋末,外公去世了。我在楼下咬着指甲,听母亲在楼上收拾遗物,楼板上传来秋雨扫过的声音,听不清哪一滴是母亲落下的泪水。外公患癔症到去世不过两年,我总记得他在夕照浓烈的傍晚,手执一卷《周公解梦》孤零零立在木楼窗边,风一吹,衣袂飘荡,形同空空的衣架。他漠然站着,目光定定地投向天空。那是永远见不到人的世界。   我也给他送过饭,一日两餐,大多是皮蛋和稀粥,黑与白搭配出单调而神秘的味道。饭只能送到门外,从门缝递进去。母亲说,他怕见到人。母亲说的人是指窗下碌碌奔走而外公从不俯视的芸芸众生,也包括她和我这些与外公血脉相承的人。他就这样日日在木楼窗边站着,直到有一天悄然倒下。去世时,手心潮湿地攥着半张早已字迹模糊的饭票。
  不久我们全家离开栖镇,母亲渐渐老去。十一年后我陪她回到这座江北小城,外公住过的木楼荡然无存,眼前拔地而起一幢豪华的商场。母亲颤颤的目光越过喧嚣的彩带气球,仰望蓝天。她应该是回想起外公孤独守望的天空。母亲说,她居然曾经恨了外公那么多年,从四岁起外公挑一担货架乘坐夜航船离开栖镇,她就再也记不起自己父亲的模样,而父亲带来的灾难却络绎不绝。先是让全家人突然沦为叛徒家属,不久又换了一顶劳改犯的帽子,多少年他没给家里寄过一分钱添过一把米,让外婆捡垃圾让大女儿抢半筐木炭摔断一条腿,母亲也因为他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莫明其妙地付出代价。在无数个充斥困窘与侮辱的日夜,母亲都在愤怒地想像外公该是怎样一个面目可憎的人,直到她三十七岁那年,西岭农场派人把一个目光呆滞形销骨立的老头送到她面前,数十年的积怨瞬间竟化作泪水夺眶而出。
  连同外公一起交到母亲手上的只有菲薄的积蓄和一张油印的纸,算是冤案平反的通知。那时母亲才确切知道做货郎的外公曾流落到苏北参加过新四军,在团部负责核算记账。“皖南事变”他和团部机关人员陷入重围,受当兵的同乡诱骗向敌军自首,他没有出卖任何人,但自首的污迹就此永远难以清洗。那位投敌的同乡担保他自首后就能回家,结果又胁迫他加入国民党军队做炮灰。解放后再遭同乡反咬诬陷入狱,历经九年劳动改造后分配到西岭农场卖饭票。只为害怕牵连家人他不敢回栖镇,谨小慎微卖了十几年饭票,所有亲情全寄托在跟他学算账的徒工身上。“文化大革命”后期,农场仓库被盗,情同父子的徒工却把责任全推给他。劳改最后那几年他倾尽仅有的钱和精力写申诉,终于在不停地书写中彻底崩溃……
  现在我还清晰记起他永远目不视人的孤寂,也记得他警惕地打翻母亲辛苦熬的莲子汤查看汤里是否掺了老鼠药,抑或瞪起眼睛不允许我拿削尖的铅笔上楼。也许他这一生经历过太多的伤害和出卖,只能用一扇门把自己和人彻底隔绝。偶尔他还习惯像写申诉似的在桌上划字,包括写一串串的“人”,但他不再相信这个字,即使是面对仅有的亲人。他甚至不敢看看窗下,只能把眼光投向无人的天空。
  念完小学那年,全家迁出栖镇,幽深的木门离我渐渐远去,而城市的门缝里依旧压缩着形形色色的故事。
  初一年级暑假,我到武汉看望小姨。小姨为一位姓唐的老师刚离婚。那时,谁知道离婚是一种解脱,还是一种包袱?小姨就背着这种包袱,低头走在形形色色目光交织的网里。
  我记得她时常在家里坐卧不宁地等候,等候那位唐老师的安慰和承诺。很漫长的两个星期,她没有等到任何结果,就熬了绿豆汤,连同一封信悄悄地叮嘱我上洞庭街中学送给那个老师。
  我兴奋地扛起这个使命,端起汤盆去学校。临近开学,老师差不多都上了班。路上我偷偷地喝了一口绿豆汤,真甜!整个夏天都被这甜味浸透了。
  下班的人流淹着我,我逆流走到四楼办公室,把门推出一道缝……
  办公室里空空荡荡的,有吊扇沉闷的呻吟。那个唐老师身边树着一个表情严厉的女人,居高临下逼视着他。他歪着头抽烟。我在门缝里向他悄悄地挥动那封信,他看见了,旁边的女人——大概是他的妻子——当然也看见了。
  “你还抵赖!”女人愤怒地指着我,“约会信都送来了!”
  “又疑神疑鬼,”他有些尴尬,苍白地笑了笑:“我怎么可能跟那种人……这孩子是找肖老师吧?”他瞟我一眼,“肖老师不在……”
  我端着绿豆汤,撒腿就跑。开门声、关门声、嬉笑声……全在身后闹。我跑到阴沟前,撕掉信,顺便把汤泼个干净,抱着空盆回去了。
  回到小姨家,我告诉她:“唐老师看了信,说汤很甜,谢谢你。”
  她抿嘴一笑,甜甜的羞涩花也比不上。这是我童年撒得最流畅的一次谎,也只给小姨编织了一夜的幸福。很快她的笑容就凋谢了,人在夏天怕冷似的变得很虚弱。
  几天后,有敲门声。我把门拉开一道缝,看见唐老师张望着候在门外。我很自然很用力地把门关紧。
  我不再是孩子了。
  童年的门缝是我窥视人世的第一个角落,是一页撕裂的教科书,让我知道人长大后会小心翼翼把心藏在门后,再不停往自己心底那扇门后面积攒机智经验爱心私欲伤痛或者快乐,而流失的是童年一尘不染的纯真,就像在十二岁我念初一的那个暑假,我关上门缝的那一刻,童年的门也就此在身后轻轻关闭。
其他文献
2003年11月28日凌晨6时,陈凌走在通往公园的马路上,满眼都是尚沉浸在暗色里的苍凉冬景。每天他都要这个时候起床,到公园和师父一起练拳。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寒流突然袭来的早晨,北风从西伯利亚浩浩荡荡地刮过来,在所有的裸露出来的皮肤上刀子一样刮过,直至让人睁不开眼。好在从家里到公园不太远,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吧。  陈凌被寒冷驱赶得很匆忙,口鼻呼出的白汽迅速从脸颊向后掠去。前面马路边上有一个绿色的垃
期刊
1.打电话的女孩    嘴在这边说  心在那边听  调皮的风  绕着女孩转  女孩剪下大堆童话  为凋零的往事找寻水土  匆匆的路人没有表情  小巷深处  古老的风铃在轻轻碰响  流动的影子  在视野中融入大地  它们争着和女孩分享一个  深远的名字    2.打工仔    似乎是为了向太阳做一个  承诺  他们背起深秋的最后一场  冷雨  如一行炊烟  被高高剪开  黄土放逐了自己的孩子  在城
期刊
小男孩哑童住在离我们村子不远的刘家村,那里是我们放学回家必定会经过的。  记忆中的哑童总是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黑黑的脸盘上,一双明亮的眼睛总是充满了好奇;黑蓝色的短褂上,缀着一个灰布大口袋,里面永远都装着一本没有封皮的小人书;哑童非常爱笑,每当有人走过,他总是会调皮地冲人做鬼脸,嘴里呜呜哇哇地说着什么,如果你假装不高兴,他便会躲进门背后,偷偷地露出一双眼睛看着你,要是他确信你在跟他开玩笑,他便会坐
期刊
春风    走出蛰伏一冬的小屋  面对嫩芽初绽的高树  我分明惬意地感受到  你那轻柔和煦的抚拂    微笑伸手想将你留住  你却从我的指间逸脱  只在空荡荡的掌心里  留下明媚的阳光一朵    春音    总爱在万籁俱寂之夜  屏息静气地倾情谛听  大自然脉搏悄然颤动  隐隐荡激我诗的魂灵    那是母体分娩的喜音  那是万物成长的祥音  确信无声中蕴含有声  无与伦比神圣的春音
期刊
1    “坏精”是响水河一带的方言,是说那些想着法子做坏事、坏得让人哭笑不得、往心里恨他又拿他没有办法的人。  响水河是一条小河,它从赣东北的大山里起源,一路蜿蜒逶迤,流向鄱阳湖水系的一大支流——饶河。河水一年四季呼呼啦啦地流,千百年来好像总有唱不完的歌,人们便给它起了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  村里人都说,我这个“坏精”开始变得不那么调皮,是我养的那只八哥死了以后的事。  我决心要养活一只八哥,只
期刊
1    喜泉爸是沙原上出色的猎人。一次,他打死了一只苍狼,并把它的崽子带回村里。当他举手想摔死那个狼崽时,喜泉赶到了。  喜泉抢下了那个狼崽。    2    喜泉把那个狼崽抱回家,并给它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阿力。喜泉想,有了这个名字,人们就会把它看成是一条狗了。  喜泉相信阿力会信任和忠实于他的。  喜泉很想得到一条狗,一条好狗,像村上几条出色的猎狗一样高大,勇敢,懂人性。可他没有如愿。  
期刊
本期嘉宾作家介绍:  我生长在北方一个不足两万人口的小农场里,当我在十三岁时创作并出版了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宇宙新世纪》时,我的世界是绚丽而虚无的。而当我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后,我用了八年的时间来积累、沉淀,不断地提炼,并且重新认识生活、融入生活。所以你现在才会看到一个真实的我了。  “米琪,我怀孕了。”小莫站在窗边,望着窗外的草坪,在我们刚讲完一个笑话而笑痛肚皮之后一个短暂的空隙里,她带着还未完全消
期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与万里长城同行    你去过河西走廊吗?即便没去过,你也一定听说过,当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走的就是这条道;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起步。它的北面是内蒙古高原,南面是祁连山和青藏高原。这条夹在高原和山脉之间的狭长通道,足足有一千多公里长。一路上,时而是大漠戈壁,时而有青青绿洲。  在漫长的古代,河西走廊是从中原通往新疆,通往西域
期刊
长歌当哭:513?!GOD,离重点线只差2分,你这个更DM,我好歹还差十来分!!  风云飘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要讥笑???  长歌当哭:太上皇对你可曾有笑?  风云飘飘:有,绝对的冷笑,像极《大话西游》里的老唐,成天废话堆成山,念得我直想寻短见。  长歌当哭:你这个臭妈,为她死,还不如赖活着。  风云飘飘:不准这样称呼母亲大人!  长歌当哭:SORRY,我一定加个DEAR。  风云飘飘:非
期刊
生活在依山傍水、六条河流穿城而过的美丽的世界文化遗产都压堰的人们,如今家家户户煮饭不是用天然气,用电,就是烧蜂窝煤,以前那种全靠烧柴煮饭的人家已经绝少了。但倘若退回去三四十年,依山造屋,逐水而居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煮饭都烧柴,大多数百姓人家想来都曾有过上山下河捡柴的苦恼经历吧,当然也有极少数有钱人家,便到新东门柴市上去买木柴来烧,三四分钱一斤,那年月,这价钱贵得吓人呢。父亲母亲虽然都是有薪水的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