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和水平的苹果树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yue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有位在涂抹了底色的画布上画十字的画家,被称为前卫艺术家。他的画尺寸很大,满满的密密麻麻的十字图形在尺寸很大的画布上让你觉得意味深长。
  十字使我想起了一个叫蒙德里安的人。上个世纪初期的画家,在现代绘画从传统绘画嬗变的历史上,蒙德里安也是先锋之一。水平和垂直的交叉,蒙德里安的绘画符号。
  蒙德里安,在1912年,从荷兰来到巴黎。马蒂斯的平涂色彩、毕加索的立体风格和莱热的形式分析使他看到纯绘画的可能性。
  但蒙德里安比他们走得更进一步,纯造型是他理想中的绘画精神。他主张美感的普遍性特征,否定自然形式或可视现实的具体表现的价值,认为绘画应该是一种对本质生活的表现,以唤起纯粹的美感。于是,一种垂直和水平线条——对立中的和谐,以及简单的用色的风格——用色已经减少至红、黄、蓝三原色的范围内,画面上无具体事物的特征,和谐和冷静的抽象意味,形成了蒙德里安的作品“符号”,让他在那个才华和活力都要溢出来的时代中浮现。
  蒙德里安的风格形成与“风格派”有着密切的渊源。“风格派”是蒙德里安与荷兰画家杜斯堡、莱克、建筑家欧德、设计家里特维尔德一起于1917年创建的一个理想主义艺术团体。垂直线条组成的格子风格是“风格派”好多成员的艺术特征。比如:里特维尔德的《红色和蓝色椅子》,椅子的整体框架、扶手的线条乃至椅背的长方形,样样都是垂直线条的理念呈现。再比如:杜斯堡的采用拼贴、透明描图纸,用钢笔和墨水制作的《大学会堂》,也是格子色块的交错构成,与堪称蒙德里安标志的矩形图形很是相似。可以说,蒙德里安的抽象画是风格派艺术家作品的一种代表。
  《开花的苹果树》还不是蒙德里安典型的垂直和水平线风格的作品,但线条的意味已经形成。没有凡高的《盛开的桃花》那样充满阳光的灿烂,也没有苹果挂满枝头的累累,只有在一片蓝色中的线条:曲线、弧线,纵横交错,或聚密或疏漫地组合着。没有苹果树的枝影,只是让你感到苹果树可能的烂漫,线条的运动仿佛就是开了花的苹果树的喜悦。形式——线条的视觉,代替了具体的事物,而欣赏当然需要有一个停顿,一种转换,经过了想象,视觉穿透了线条,将形象和气味弥漫。
  《红、蓝、黄构图》则是典型的蒙德里安式矩形构图。垂直和水平线的交错,色块,矩形本身并不代表什么,它不是目的,而是由于线条的逻辑结果,是由水平和垂直线条的交汇而产生的。最重要是线条和色彩形成了关系,它们对话了,互相影响,是微风掠过,湖面虽然瞬间复归平静,涟漪终已经散开收拢,水和风产生了关联,空气颤动了,变化了。抽象并不是具象的前台,而只是属于自己。在《橄榄形和浅色的构图》中,蒙德里安进一步发展他的抽象形式,色彩的块面不如《红、黄、蓝构图》中那样明晰,趋于分离,垂直和水平线条的交错形式却十分多样,于是,色彩和线条之间的关系反而活跃起来。就好象音符串联起了音乐,绘画所拥有的笔触、光线、造型等等骄傲在此瓦解,垂直和水平主宰了一切。
  于是,在《百老汇》中是没有跳舞的人和唱音乐剧的舞台的,或许红黄蓝白交错让你想起音乐舞蹈的流动,是演员的裙裾?还是舞台的追光?或者更像纽约的街道?1940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国,据说晚年成了一个爵士乐舞蹈迷。以垂直水平的交叉是否更能表达爵士乐舞的乐律?矩形的色块仿佛切分韵律在调音台上闪烁的刹那定格。
  蒙德里安给自己的单纯画风起了个名字叫“新造型主义”,早年还办了一份同名的杂志《新造型主义》。蒙德里安的所有艺术实践都是为了阐述他的艺术主张。世界的基本秩序的表达是他认为的绘画使命,而秩序又是建立在男性和女性、静止和运动、精神和物质等一系列对立的和谐中的,垂直和水平线正好是这种对立的一种本质的表现。如果说蒙德里安的垂直和水平表现了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永恒和本质,倒不如说蒙德里安的艺术实践将色彩和线条之间的一种关系推向一种本质的高度,用绘画的表现性将形式意味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看蒙德里安的画,其实对于视觉而言是一次简单的遭遇。有一种雨后踏行石板街的感觉,是简净的。或许线条的交错让人联想到“十字架”、“红十字”,甚或瑞士军刀的十字招牌;也或许十字蕴蓄着理性的严谨和感性的内敛,但如果只是面对视觉的情感,我想那就是一种简单的愉快了。线条交叉的愉快,如同小蝌蚪在水中游弋的姿态。它是美的,和谐的。
  蒙德里安以垂直和水平的抱负诠释世界的本质,俄国的至上主义将蒙德里安的艺术主张推到了极致。至上主义以马利维奇为代表。他的代表作《红方块和黑方块》于1915年在圣彼德堡展出,同时另有单色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排列。即使你看过蒙德里安的矩形风格绘画,也许《红方块和黑方块》还是能让你吃一点惊的。灰白色的底子上,一个大些的黑方块,和一个紧随黑方块斜置的小红方块,因为红方块不是在水平位置上,原本简洁宁静的方块却给人一种下坠感。想象一下如果将这幅画倒置,那红方块就有了漂浮感,也许这就是至上主义的魅力,艺术返回到事物最基本的形式,圆、方块等。在这些形体中,视觉游弋、延展。
  重要的是形式,而非逼真。
  如果说古典画家们希望通过对现实的真实的描摹反映事物的本质,那么抽象是蒙德里安们期翼把握这种本质的途径。
  只是,无论十字还是方块,世界的本质秩序似乎并不涵盖心灵的细微颤动,如果是一个秋天的午后,我还是更愿意随着温暖的风吹过康斯泰布尔的《天空与树林》,沉浸在柯罗《摩尔特枫丹的回忆》中。
  当然,蒙德里安或许会撇一撇嘴。好在,一代的艺术家们是要努力地从传统中蛹变,而后世的欣赏者没有限制,斑斓的蝴蝶图正好赏春。
其他文献
百合    我多么怀念从前那个时代,我只是一朵普通的花,象征纯洁无邪,人人见了喜爱。有人摘下我的花瓣,撒在姑娘与淑女经过的地方,传递天意的仙子停息在我的花冠上;第二天她们捧了我作为带来佳音的信物献给大家。我靠空气、太阳和阳光过日子。我夜夜观察星星,陶醉于黑暗中错错切切的籁声,而现在……  现在法国国王对我说把我镌刻在王冠上的好处,以及让人爱有多么美妙。然后还说我必须给他和他的家族带来幸福。这样我成
期刊
弗里茨·J·拉代茨(以下简称弗):把您称作皈依的基督徒合适吗?  约翰·厄普代克(以下简称厄):合适,我愿意别人这样称呼自己。  弗:您可是教会作家?  厄:教会作家的义务是为基督教的伪善效忠,我是一位常去做礼拜的教徒,但我和普通人一样审视这个世界,审视上帝与上帝创造的世界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我必须自由地写下我所看到的东西。贴上教会标签的作家写作受到局限。  弗:您的作品中信仰重不重要?  厄:我坚
期刊
初次阅读《简·爱》,是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一翻开书就放不下来了,直到一口气把它读完。小说写得太生动了!但吸引我的与其说是缠绵悱恻的故事,还不如说是高雅独特的语言。我觉得作者用的词很雅,常常出其不意,巧妙而又得当。记得小说中有一句话,一直令我回味咀嚼,并与同学一起分享其中的妙处。那是对简·爱与罗切斯特久别重逢时刻的描写。双目失明的罗切斯特,突然听到简·爱的声音,却不敢肯定,便用劫后余生的一只手去摸索
期刊
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寻找我的脸面》是一部传记,主要用第一人称单数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霍普·查菲茨(Hope Chafetz)的美国女人的故事,她以美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的妻子和遗孀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  说到的这位画家在《寻找我的脸面》中名叫扎克·麦科伊(Zack McCoy)。即便读者不知道波洛克家的家谱中隐藏着麦科伊一家,但是很显然,从头到尾扎克·麦科伊的原型就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
期刊
刚译完普鲁斯特七卷本小说的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恰好有机会去法国小住两个多月。在我,这可以说是一次“追寻普鲁斯特之旅”( A la Recherche de Marcel Proust)。    伊利耶-贡布雷    到巴黎的第四天。清晨五点半起床,八点一刻从蒙帕纳斯车站出发,乘火车前往伊利耶-贡布雷。中途到夏特勒后要转车,换乘仅一节车厢的小火车驶往伊利耶。伊利耶(Illiers)是普鲁斯特父亲
期刊
我爹名叫克利夫·雷蒙德·卡弗。家里人都叫他雷蒙德,朋友则叫他克利夫·雷蒙德。而我的名字却是小雷蒙德·克利夫·卡弗。我讨厌那个“小”字。在我小时候,爹总是管我叫弗罗格,那倒不错。可后来,他也开始像家里人那样,叫我小雷蒙德了。这样叫,一直叫到我十三四岁,那时我就扬言说了,谁要再这么叫我,就不睬他,爹只好改叫我道克。从此,直到他1967年6月17日去世,他都叫我道克,要么管我叫儿子。  爹死了,母亲打电
期刊
《蓝丝绒》标志着林奇一个新的开始。他经人介绍认识了作曲家安吉洛·巴德拉门蒂,正是由于他,林奇才得以将他对旋律与忧郁的天赋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他影片中令人难忘的特质。他还帮助林奇以音乐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他们的合作成就了两张朱丽·克鲁斯的唱片、《第一工业交响曲》的演出,而且影片的原声大碟罕见地超越了影片,成为独立存在的音乐“经典”。  在“就地取材”方面,林奇堪称当代影坛最敏锐的导演。在他那强烈、极
期刊
当代日本最受国外读者欢迎的作家,一位是村上春树,另一位就是吉本芭娜娜。  他们同样是描写沉重却能引起向来只容轻松阅读的畅销排行榜的青睐。不同的是,村上决不写“家”,吉本则正相反,她锁定剧变中的“家庭”,以管窥天,由细微之处洞察大宇宙。  她的“家庭”包括“家庭的分裂”,如死亡、离异、乱伦,以及纠葛其中的“个人的分裂”,如超能力、变性、同性恋。这些社会边缘人轻灵哀愁,乍看之下也许离经叛道,但却触及性
期刊
1998年,急欲拓宽发展道路的好莱坞“玉女”梅格·瑞安想投资拍摄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传记电影,被六十八岁的老诗人泰德·休斯一口回绝。可是自从于1999年患癌症去世后,无论他生前怎样抗拒,他和流星一般早逝的妻子西尔维娅·普拉斯之间的爱恨故事,注定要越出文学的范畴,被大众反复咀嚼。2001年,第一部休斯传记Ted Hughes: The Life of a Poet就问世了。2003年是普拉斯自杀四十周
期刊
他宣布《一千零一夜》是他最钟爱的作品。年轻的博尔赫斯把这部阿拉伯风格的作品的风情万种的伯顿版译本读了又读,清楚地发现了一桩他以前从不知道的事,那就是他极有可能被排除在“性”之外。  《非小说作品选》  原著: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编辑:埃利奥特·卫恩伯格  翻译:埃斯特·埃伦、苏珊娜·吉尔·莱文、埃利奥特·温伯格  企鹅出版社,560页,17.00美元(纸面)    1    “浪漫的自我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