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老头”的壶趣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没有品读过他的藏品,很难把他同紫砂壶收藏家联系在一起。瞧!长长的头发,胡子拉碴,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一个洗的发白、还有个漏洞的黄军挎包,斜挎在了他的肩上。有时,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行在闹市的街头巷尾中,犹如一道别样的风景,引起了不少路人的“唏嘘”,有人说他的外貌酷似“齐白石”的造型,更有人说他像个“疯子”。然而,他这样打趣地告诉笔者:“我喜欢别人封我的‘怪老头’雅号!”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走进了离合肥市包河区江淮汽车厂不远、城乡结合部两层楼的民房。一进那间不足25平米的屋子,你会惊奇地发现,苏圣道先生的桌前铺后堆满了他十几年来收藏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紫砂壶藏品,足有700多把。屋子里的藏品虽落满了灰尘,但他每每向来访者谈起紫砂壶的收藏都颇为自豪。这些藏品都是他退休后,跑遍了皖南古镇的村落以及全国的一些主要的古玩市场,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历经千辛万苦才收集买到的。苏老告诉我,16年前的一个初秋的下午,他从合肥卫岗的十字路口顺青年路往南无事闲溜达着,至公交公司大门旁,看到一个地摊前摆着几件造型美观的旧紫砂壶,于是好奇地凑到了旁边蹲在了地下并把壶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后几经讨价还价,便用身上仅有的76块钱“狠心”地买下了其中的三把。那时,他并不知道壶的价值所在,只凭自己对工艺美术的爱好,把壶当作一件美术品而收藏起来,甚至根本不知道壶还有茗款,制壶有名家大家之分。
  早些年苏老就有点美术的基础。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初被单位派往上海中百一店、十店学习橱窗、店面的设计与布置。1976年与画家韩美林共同负责“安徽省第八次工业学大庆展览”的总设计,担负实物馆的总设计与施工。2010年,得到一位朋友的热心指点,买了本与紫砂壶有关的书籍学习之后,方觉受益匪浅。苏老说,在他收藏的紫砂壶中,尽管有不少为仿品。但是,即便是仿品,很多的都是精品。如仿美国三落市亚洲美术馆收藏的时大彬制的“瓜棱壶”,一位朋友给他看时就讲到此壶不是蒋燕亭就是蒋蓉做的,其壶的绿色纯度高,紫砂制作得十分细腻;还有仿香港收藏的陈子畦的“南瓜壶”等。在他的藏壶中,大的高有尺余,小的则可在掌心把玩。用苏老自己的话来说,只要自己喜欢,不论作者名头的大小,文凭的高低,只看作品的艺术效果。
  一次,一位浙商慕名来到他的藏屋,愿出高价购买他收藏的一把惠孟臣的紫砂壶,该壶外形十分的精美与考究,为藏品中不可多得。惠孟臣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茗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他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所制壶式有圆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圆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17世纪末外销欧洲各地,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很大。据说安妮皇后在定制银质茶具时,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壶。惠孟臣所造小壶大巧若拙,夺人心目,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这种小壶特别适合于饮功夫茶,因而风靡南国。后期专制朱砂几何形小壶,造型奇、体积小、工艺精。这种壶式为后世水平壶的前身。有评论家这样赞誉:孟臣壶工艺手法极洗练,富节奏感,尤其是壶的流嘴,不论长或短,均刚直劲拔,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成为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
  我随手将苏老的那把孟臣壶拿到眼前欣赏着,从壶的外形上看为纯手工制作。壶上有孟臣作字样,清晰可见。壶盖随手用泥巴捏了个钟馗人物塑像,其面部用刀线刻成,惟妙惟肖。壶底刻着“招忠魂,赐宫袍,生不求,千钟票没老,万古豪”字句,笔法苍劲有力、十分大气!谈及此壶的收藏,苏老尤为得意。他没有因为浙商不断加价的筹码而诱惑心动,倒是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而自得其乐!诚然,如果能够约上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再品上他用紫砂壶沏泡好的石台野茶谈古论今,岂不悠哉乐哉!苏老说,壶,应该是我们的朋友,是平等的,需要用真心去对待,去感受。这时,壶就有了活气,有了灵性。反过来,才会与我们产生互动,才会善待你。一件艺人的心血之作,是会讲话的。不同的阶段,会喜欢不同的壶,也就是和不同的壶来做朋友。选壶,就是选朋友;养壶,就是交朋友,感情越来越深。这些朋友当中,有的是泛泛之交,有的却是你一辈子的挚友。
  归根到底,玩壶就是文化修养提高的过程,陶冶了心性,也收获了朋友。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寻找闪光点,这也是乐趣之所在。苏老风趣地告诉笔者,十年来他身上穿的衣服总共只花去他400块钱的费用,大部分的衣服都是他玩收藏的一些朋友送给他的。可是买起紫砂壶来,他宁愿赊账也不惜重金购买。一位部队的团级军官看到他那身着装与打扮,特地送给了苏老一个崭新的军用挎包。合肥政务区古玩城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画家,还特地为苏老画了一幅他的人物肖像,颇有“老顽童”的意味,十分传神。或许,这个1948年出生的“怪老头”生活中并不多见,不过,当你阅过我的这篇文章再遇见到他时,也许你就会见怪不怪了。
其他文献
中贸圣佳2014春拍3.2亿圆满收官  7月6日下午1B时,中贸圣佳201 4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经过两日鏖战,11个专场,携总成交额3.2亿元的佳绩,圆满落下帷幕。在新老客户、海内外藏家的鼎力支持下,为迎接明年中贸圣佳20周年打了一场漂亮的前战。  上海敬华2014春拍以4.15亿元圆满收槌  敬华201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于7月1日晚在上海静安香格里拉大酒店圆满落幕,总成交额4.15亿元。本次春
期刊
编者按:西王母神话是铜镜常见的装饰题材,阜阳博物馆藏有两枚该题材的铜镜,保存完好、铸工精整、纹饰华美。本刊上期刊登了本文上篇,记述了两枚铜镜的形制与纹饰,并通过分析各地所藏及见于著录的22面西王母禽兽镜的图式物象构成,总结出西王母图像系统的组合特征。本期将刊登本文中篇,分析西王母图像的神话学内涵。  四、几类图像的神话学内涵  汉禽兽镜西王母图像系统的物象组合,看似庞杂、松散而随意配置,实则彼此之
期刊
俑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按类型可以分为泥俑、木俑、陶俑等等。  身披光明甲、脚踏一小鬼,浓眉倒立,双目圆瞪,左臂上举……这个威风凛凛的天王木俑就是新疆博物馆藏的国宝级文物——彩绘天王踏鬼木俑。  这件木俑是1973年考古学家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206号墓葬中发现的,木俑通高86厘米,由一个彩绘天王和一个素面小鬼组成。  天王踏鬼木俑采用的是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纹饰描绘一丝不苟,惟妙惟肖。天王
期刊
伦敦佳士得:古典装饰艺术备受追捧  近日,伦敦佳士得成功举办了《超凡珍品》主题晚场拍会,引发了现场和线上藏家的激烈竞夺,竞拍热线持续火爆,最终以3104.8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28亿元)的成交总额顺利收官,创下了不同所有者古典装饰艺术精品拍会的历史新高,打破了佳士得同题材拍会于201 1年创造的287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03亿元)的纪录。  北京保利第27期7月底举槌  携北京保利第13次蝉
期刊
禹之鼎(1647~1716年)是一位名噪一时的画家,在中国传统人物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位置。史上关于禹之鼎的生平事略记述不多,偶尔散见于扬州、江都、兴化当地旧志,民国《清稗类钞》等典籍文献,以及昔人留下来的一些诗文、题跋,从中可以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现代美术史论家胡艺先生著有《禹之鼎年谱》,算得上是研究画家个人的重要资料之一了。  禹之鼎,字尚吉、上吉,“一字尚基,一作尚稽”,号慎斋,又号涛上渔人,原
期刊
编者按:武汉博物馆珍藏有许多近现代书画作品,其中不乏著名艺术大师的传世名迹。上期本刊刊登了吴昌硕《寿桃图》轴、齐白石《喜从天降图》轴、黄宾虹《山城青色图》轴、何香凝《墨梅图》轴、徐悲鸿《墨马图》轴,本期将继续赏析武汉博物馆藏的名家名作。  溥儒《寒山归去图》轴(图6)  纵29厘米,横34厘米,绢本设色。画幅之上有溥儒题草书七言诗一首,笔锋力道粗犷,用墨浑厚,酣畅淋漓,与画幅的淡雅俊逸情景交融,使
期刊
1980年,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RewiAlley)将他在华50多年收集的3600多件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了他的第二故乡甘肃山丹。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保护和展示他捐赠的珍贵文物,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在山丹县修建了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馆内珍藏和展示路易·艾黎的生平图片、实物、事迹以及他捐赠的数千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种类繁多,品位较高,
期刊
文人高士常以玉喻君子之德,帝王权贵习用玉琢凭信之玺。玉,这种被历代中国人视为珍玩的美石,数千年来不仅是物质上的珍宝,还承载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其中,以玉为印尤是这种文化现象最完整的体现。秦汉是用印制度化的开端,而这一开端便造就了玉印的辉煌。这小小的方寸之印,背负了千万枭雄政客的重望,也凝聚了无数工官匠隶的血汗。虽为小技,足显富贵;方寸之料,尽显奇姿。  《汉旧仪》曰:“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犀、
期刊
青铜鼎是青铜礼器家族出土最多、最具时代特征的器物。“夏铸九鼎”揭开了我国青铜鼎铸造的序幕,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是1987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网纹铜鼎(图1)。及至商代,青铜鼎的铸造进入了一个空前的时代,鼎的数量不断增加,鼎的造型渐趋成熟,铸造工艺不断提高,装饰艺术日臻完美,并出现了铭文。本文将从造型、纹饰和铭文等方面分早、中、晚三期探讨商代青铜鼎的发展演变规律。  一、商代早期  商代
期刊
笔者的祖父辈,酷爱收藏古陶瓷器。在留传下来的古瓷器中,有一件青瓷油灯,老气开门,器形独特,为不凡之器。灯柱上贴塑的观音菩萨像甚是罕见,几经方家同好考证鉴别,可推断为西晋青瓷佛造像蓬花灯(见图)。  灯的发明,源于人类火的发明与照明需要。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我国最早对灯做出表述的是晋代著名学者郭璞,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镫)”。灯具真正成形是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出现了人物形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