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数字出版成为行业发展大势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依然对于数字出版顾虑重重。更有企业管理者直言,虽然政府对民营书业给予了更多的认可和扶持,但同样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民营书业在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改制后的出版集团和专业化的出版社反而拥有更多的机会。
本刊专访了搏集天卷总经理王勇、弘晔传媒公司总经理王成国,被访者一致认为:出版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内容,技术可以提供工具、平台和解决方案,而读者最终消费的还应该是内容。“数字出版”虽然看上去很美,但要真正实现并非易事,对民营书业尤其如此。也许,在中国数字出版的“初级阶段”,坚持“内容建设”依然成为民营书业角逐出版业的最后疆土?
出版广角:都说今年是数字出版年。回顾今年数字出版,热点聚焦在哪些块面?
王勇: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迅速但不平衡,呈现出“外热内冷”的现象,即技术提供商热,内容提供商冷。今年3月以来,汉王科技股票在创业板有非常好的市场表现。但是这是否就能够代表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会有良好势头,数字出版是否能在将来能够形成较好的盈利模式,都是值得切磋的问题。
王成国:目前甚至未来3至5年,中国的数字出版还将处在“初级阶段”,所以2010年数字出版的热点仍将聚焦在内容的抢夺和载体的实现两个方法。内容的抢夺方面,解决购买者能看什么,能看多少的问题;载体实现方面,解决购买者阅读的方便性、经济性和舒适性问题。
出版广角:目前制约中国发展数字出版的瓶颈问题有哪些?
王成国:就目前来看,制约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问题,二是传统出版业的认识问题,三是数字出版载体的选择方向问题。政策问题最为关键,好在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表明将对电子书行业整体产业链各环节全面设置准入许可,同时还将加紧相关标准的制定,并促成制造行业的整合重组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并将搭建“国家级电子书内容资源投送平台”。这就给了数字出版或者电子书一个身份的确认,并有了政策支持和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出版必将走上—个快速、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避免出现无序竞争和走偏、走歪等现象。
王勇:外部看,各个行业都在为追求利益而不断进军数字出版市场,群雄逐鹿,都想从中分一杯羹。而数字出版的核心——内容提供商——传统出版单位却对此并不热衷。在我看来,虽然数字出版为出版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媒介渠道,一种新的阅读体验,但由于缺乏整体战略规划、商业模式不清晰、缺乏标准的合作平台等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数字出版产业目前还处鱼龙混杂、群雄并起的混乱时期。
出版广角:据了解,目前民营书业对数字出版的参与热情并不高,虽然有一些民营公司也有“被出版”的个案,但大多数仅仅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勇:作为民营书业,我们并不排斥数字出版。数字出版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从以前较单一的纸质阅读,发展为手持阅读、数字阅读。这使我们在内容发布渠道上增加了选择,也将促使产生更多不同形式的内容和产品,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这对于出版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由于上述提到的数字出版瓶颈问题,我们还是将继续持观望态度。
王成国:民营出版对于数字出版其实是一种无奈状态,可谓爱恨交加,如同谈恋爱一样,不是缺乏热情,不是不喜欢,而是高攀不起。中国的民营出版由于各种原因,做大做强的属于凤毛麟角,而数字化出版真正要有所作为,所需资金数量不是—般的民营企业所能承担的起。所以在数字化浪潮中很难施展拳脚,大多数选择在这汹涌的浪潮中自保或者退出。最多也就是在这个浪潮中提供一些内容,就是所谓的“被出版”,分一杯半杯的残羹冷炙。当然民营的几个领军企业在这方面也在积蓄力量,试图博弈,但是前景未知。
王勇:博集天卷在数字出版方面有过相关尝试,比如在2007年发出的《杜拉拉升职记》的数字版权授权,但至今为止收益甚微。内容提供商赚不到钱,自然热情不会高。如何通过数字出版渠道来获取盈利,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一、电子图书的价格究竟应该由谁来制订?在定价权方面,目前中国的数字出版领域中,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里面的定价权是掌握在终端设备厂商,还有像中移动这样的运营商手中,而本应作为数字出版主体的内容提供商、传统出版商却是没有话语权的。由于利益分成不统一、后台操作的不透明,这些都导致了内容提供商对设备商的不信任。
二、数字版权谁来保护?可以看到,目前很多畅销书目前都处于“被数字出版”,著作人和出版方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证,网络用户可以随意在网上下载和复制作品,这些都导致作者和出版方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缺乏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和使用机制也是制约数字出版的一个重要问题。
环节的竞争?
王成国: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不仅仅是改写游戏规则的问题,在某些方面甚至是致命打击。比如就一般性小说出版来看,据开卷等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从2009年开始2010年除个别畅销书外,—般性的小说销量同比下降30多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以前能卖10000册的书,现在最多卖7000册。这也就是今年很多主要做小说类出版的民营出版机构纷纷转移出版方向的本质原因。民营出版在数字出版中,目前切实可行的也只能在内容提供方面做一点文章,其它方面短时间难有作为。
王勇:我并不认可这种说法,数字出版只是在媒介技术上的一个改进,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载体及阅读方式,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原有的大众阅读习惯。阅读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还是有很多人习惯从纸质书本来获取知识,而并非电子阅读器。特别是在社会公信力上,传统出版物的权威性远大于数字出版物,即使是大众类图书,也大都是建立在纸质书的公信力之上,数字出版的关键未来还是要以内容为主。因此我认为,在大众阅读习惯未改变之前,称其为重大历史性变革还为时尚早。
关于游戏规则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企业存在的基础是为了盈利,不管是数字出版也好,还是传统出版也好,大家的目标都是生存。从纸质印刷到电子墨水,或许在产品制作环节上有所不同,媒介表现形式的不同,但最基本的市场游戏规则是不变的。我们始终坚持:客户的需要是我们存在的基础,读者的认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谁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最终取得读者的认可,谁就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并获得利润。
民营书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历练,积累了丰富的出版经验,更凭借着敏感的选题策划能力,始终占据畅销书和大众社科书策划的最前端,具备了相当强的市场化竞争的能力。放眼书市,近些年销售火爆的 图书,几乎都由民营出版商操作。从夹缝中生存到突飞猛进发展,民营书业在作者资源、选题挖掘、市场包装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未来的数字出版市场竞争中,我相信民营书业的主要优势也会突出体现在这些方面。
出版广角:对于众多的民营出版商的来说,出路在哪里?
王成国:受制于大多数民营出版的规模和实力限制,民营出版的出路一定是避开锋芒实现缝隙化差异化生存,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大多数民营出版而言。那么出路在哪里,还在传统出版方面,只不过要求转型。说到底,数字出版不是要替代传统出版,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问题。上面说了,一般小说出版遭受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但是可以避开,毕竟有很多领域、数字出版不能替代或者暂时不能替代。我个人认为,低龄化、专业化、实用化和畅销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图书的出版的趋势。民营出版围绕这“四化”还有大有文章可做。毕竟出版行业是一个智慧、创意产业,不是规模化产业。
王勇:外部看来一片火热,内容提供商、硬件设备商、运营商、传统出版集团割据混战,纷纷加入了全媒体出版的阵营。但从整个数字出版环境来看,我相信数字出版的未来绝不是由终端或者载体来决定。在未来的图书数字出版方阵中,主导行业走向的仍是我们的用户需求,而“内容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也是残酷的,作为民营出版商,要坚持做好内容提供商的角色,提供优异的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持续提升企业的价值和品牌。我们不去模仿任何人,也不会拒绝与任何人合作。只要市场允许,只要是适合企业发展的,我们都会去积极观察,审h真决策。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数字出版进程中,民营书业作为重要内容供应商,是有能力为读者提供优秀内容资源的。
出版广角:最近,盛大文学也推出“锦书计划”——开发自己的移动设备终端。有人认为,盛大文学可能成为唯一能快速复制亚马逊“内容+终端”模式的中国企业。中国有没有可能形成像亚马逊Kindle或者苹果应用商店那样成功的数字出版模式?
王成国:目前看,也只有盛大符合复制亚马逊“内容+终端”模式,但是如果没有“国家级电子书内容资源投送平台”,单靠单兵作战,盛大再强再大,也短时间内难以复制亚马逊的模式。
王勇:所谓商业无国界,未来的科技发展也是不可估量的,或许几年以后,Kindle或者苹果阅读器会像诺基亚手机——样在遍地开花,被中国大众所接受,这都是有可能的。“亚马逊+Kindle”的模式固然可鉴,但目前看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技术及商业模式上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企业如果完全靠模仿复制,其成本和难度也是相当巨大的。虽然我很希望中国能出现像亚马逊Kindle或者苹果应用商店那样成功的数字出版模式,但短时期内恐怕还不太可能。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盛大文学从创立至今,其内容定位一致非常趋同,多是青春、悬疑、穿越文学等一些受年轻人喜欢的网络作品。但由于网上的同类产品非常多,而且多是免费资源,想要吸引这类读者付费阅读目前看起来不太可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创新,其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出版广角:在目前的七大中文模式中,您认为那一种最具发展前景?阅读器混战是今年显著的一个特点,不少人认为,它只是一种过渡性产品,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快就会被替代。而类似于iPhone模式的手机阅读,它可以整合更多功能,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王勇: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很有可能是颠覆性的,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不能说阅读器就一定是一种过渡性产品。从iPhone模式的手机阅读受到大众的欢迎,可以看出部分用户对于这种简单轻便的阅读载体的需求,未来的技术还可能发展成怎样,满足怎样的用户需求,不是我们所能估计的。
目前的七大中文模式究竟谁能最终取得发展,被广泛应用,我想这也需要靠市场和时间来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最终胜出的一定是有利于受众的阅读和使用,叉有利于纸质图书电子化的模式。
王成国:我—直坚持认为,手持阅读器是个过渡产品,有观点认为,未来影响我们生活的有三块屏,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分别为电视机、电脑和手机。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这三块屏足以替代这些专一的产品。当然我不是说其必定会消亡,只是不会具备像手持游戏机那样大的市场份额,更大的可能会沦为小众产品。大多数人会选择改良后的手机阅读。因为这是最方便的途径。
出版广角:虽然现在数字出版喊的热热闹闹,实质上还一直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的状态,而关于电子书和纸书的博弈,也许只能等待时间给我们一个答案。不少人也逐渐认可这样一个观点,电子书不可能取代纸书,但会有很多不同面貌的数字内容,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瓜分纸书市场,纸书将会退守到几个无法取代的利基上。从长远来看,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有没有可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王成国:我赞同这个观点。上面我也有所论述。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电子书和纸书会和平共处,但是在长远看,纸书命运确实很难不被取代,但是不会是被电子书取代。而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我的想象是这样的,到时书店基本不会有纸质书,但是会有强大的一个数据库,读者在这个数据库里随便邀游选择,选择到满意的书后,通过快速印刷技术,实现纸书阅读。这样达到按需印书,实现无库存状态。
王勇: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意境体验,电子书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书。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来看,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到网络,虽然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会对原有媒介产生较大的冲击。但原有媒介并不会因此而销声匿迹。更多新媒介品种的出现,使大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人类也因此步入了信息时代。同样的,我们的大众阅读方式也将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新兴的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正在哨然兴起,既满足了用户的阅读体验,叉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需求。而我们的责任正是不断提供高品质的内容,通过各种市场渠道的通路开放,给读者以更多选择空间,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出版广角:最后,我们想了解,博集天卷和弘晔传媒在数字出版上的动作和战略构想。
王勇:回顾2007年,我们往外放了约100本图书的数字出版版权,甚至把代表作《杜拉拉升职记》的数字版权授权给了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但实际收益非常小,版权收入仅4位数,这非常影响我们图书的数字化推广进程。目前我们对数字出版还是抱着“积极观察、审慎决策”的态度。未来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平台合作,我们要求必须能够满足两个条件:其一,要有定价权;其二,要有对全流程的管控权,要能知道自己的书怎么卖,通过哪里卖,卖给谁。
未来的战略构想,我们还是要坚持做好内容提供商的角色,以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坚持“内容为王”。强化并发挥我们的内容资源优势,力求将更多高品质的作品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专注于我们的内容,成为我们的忠实客户。
王成国:我们公司目前短时间内,还会驻守在传统图书出版方面,不会轻易涉足数字出版。在传统出版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上多下功夫。
出版广角:感谢你们接受《出版广角》的访问!
本刊专访了搏集天卷总经理王勇、弘晔传媒公司总经理王成国,被访者一致认为:出版产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内容,技术可以提供工具、平台和解决方案,而读者最终消费的还应该是内容。“数字出版”虽然看上去很美,但要真正实现并非易事,对民营书业尤其如此。也许,在中国数字出版的“初级阶段”,坚持“内容建设”依然成为民营书业角逐出版业的最后疆土?
出版广角:都说今年是数字出版年。回顾今年数字出版,热点聚焦在哪些块面?
王勇: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迅速但不平衡,呈现出“外热内冷”的现象,即技术提供商热,内容提供商冷。今年3月以来,汉王科技股票在创业板有非常好的市场表现。但是这是否就能够代表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会有良好势头,数字出版是否能在将来能够形成较好的盈利模式,都是值得切磋的问题。
王成国:目前甚至未来3至5年,中国的数字出版还将处在“初级阶段”,所以2010年数字出版的热点仍将聚焦在内容的抢夺和载体的实现两个方法。内容的抢夺方面,解决购买者能看什么,能看多少的问题;载体实现方面,解决购买者阅读的方便性、经济性和舒适性问题。
出版广角:目前制约中国发展数字出版的瓶颈问题有哪些?
王成国:就目前来看,制约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问题,二是传统出版业的认识问题,三是数字出版载体的选择方向问题。政策问题最为关键,好在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公布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表明将对电子书行业整体产业链各环节全面设置准入许可,同时还将加紧相关标准的制定,并促成制造行业的整合重组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并将搭建“国家级电子书内容资源投送平台”。这就给了数字出版或者电子书一个身份的确认,并有了政策支持和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出版必将走上—个快速、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避免出现无序竞争和走偏、走歪等现象。
王勇:外部看,各个行业都在为追求利益而不断进军数字出版市场,群雄逐鹿,都想从中分一杯羹。而数字出版的核心——内容提供商——传统出版单位却对此并不热衷。在我看来,虽然数字出版为出版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媒介渠道,一种新的阅读体验,但由于缺乏整体战略规划、商业模式不清晰、缺乏标准的合作平台等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数字出版产业目前还处鱼龙混杂、群雄并起的混乱时期。
出版广角:据了解,目前民营书业对数字出版的参与热情并不高,虽然有一些民营公司也有“被出版”的个案,但大多数仅仅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勇:作为民营书业,我们并不排斥数字出版。数字出版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从以前较单一的纸质阅读,发展为手持阅读、数字阅读。这使我们在内容发布渠道上增加了选择,也将促使产生更多不同形式的内容和产品,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这对于出版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但由于上述提到的数字出版瓶颈问题,我们还是将继续持观望态度。
王成国:民营出版对于数字出版其实是一种无奈状态,可谓爱恨交加,如同谈恋爱一样,不是缺乏热情,不是不喜欢,而是高攀不起。中国的民营出版由于各种原因,做大做强的属于凤毛麟角,而数字化出版真正要有所作为,所需资金数量不是—般的民营企业所能承担的起。所以在数字化浪潮中很难施展拳脚,大多数选择在这汹涌的浪潮中自保或者退出。最多也就是在这个浪潮中提供一些内容,就是所谓的“被出版”,分一杯半杯的残羹冷炙。当然民营的几个领军企业在这方面也在积蓄力量,试图博弈,但是前景未知。
王勇:博集天卷在数字出版方面有过相关尝试,比如在2007年发出的《杜拉拉升职记》的数字版权授权,但至今为止收益甚微。内容提供商赚不到钱,自然热情不会高。如何通过数字出版渠道来获取盈利,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一、电子图书的价格究竟应该由谁来制订?在定价权方面,目前中国的数字出版领域中,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里面的定价权是掌握在终端设备厂商,还有像中移动这样的运营商手中,而本应作为数字出版主体的内容提供商、传统出版商却是没有话语权的。由于利益分成不统一、后台操作的不透明,这些都导致了内容提供商对设备商的不信任。
二、数字版权谁来保护?可以看到,目前很多畅销书目前都处于“被数字出版”,著作人和出版方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证,网络用户可以随意在网上下载和复制作品,这些都导致作者和出版方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缺乏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和使用机制也是制约数字出版的一个重要问题。
环节的竞争?
王成国: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不仅仅是改写游戏规则的问题,在某些方面甚至是致命打击。比如就一般性小说出版来看,据开卷等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从2009年开始2010年除个别畅销书外,—般性的小说销量同比下降30多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以前能卖10000册的书,现在最多卖7000册。这也就是今年很多主要做小说类出版的民营出版机构纷纷转移出版方向的本质原因。民营出版在数字出版中,目前切实可行的也只能在内容提供方面做一点文章,其它方面短时间难有作为。
王勇:我并不认可这种说法,数字出版只是在媒介技术上的一个改进,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载体及阅读方式,却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原有的大众阅读习惯。阅读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还是有很多人习惯从纸质书本来获取知识,而并非电子阅读器。特别是在社会公信力上,传统出版物的权威性远大于数字出版物,即使是大众类图书,也大都是建立在纸质书的公信力之上,数字出版的关键未来还是要以内容为主。因此我认为,在大众阅读习惯未改变之前,称其为重大历史性变革还为时尚早。
关于游戏规则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企业存在的基础是为了盈利,不管是数字出版也好,还是传统出版也好,大家的目标都是生存。从纸质印刷到电子墨水,或许在产品制作环节上有所不同,媒介表现形式的不同,但最基本的市场游戏规则是不变的。我们始终坚持:客户的需要是我们存在的基础,读者的认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谁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最终取得读者的认可,谁就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并获得利润。
民营书业经过多年的市场历练,积累了丰富的出版经验,更凭借着敏感的选题策划能力,始终占据畅销书和大众社科书策划的最前端,具备了相当强的市场化竞争的能力。放眼书市,近些年销售火爆的 图书,几乎都由民营出版商操作。从夹缝中生存到突飞猛进发展,民营书业在作者资源、选题挖掘、市场包装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未来的数字出版市场竞争中,我相信民营书业的主要优势也会突出体现在这些方面。
出版广角:对于众多的民营出版商的来说,出路在哪里?
王成国:受制于大多数民营出版的规模和实力限制,民营出版的出路一定是避开锋芒实现缝隙化差异化生存,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大多数民营出版而言。那么出路在哪里,还在传统出版方面,只不过要求转型。说到底,数字出版不是要替代传统出版,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问题。上面说了,一般小说出版遭受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但是可以避开,毕竟有很多领域、数字出版不能替代或者暂时不能替代。我个人认为,低龄化、专业化、实用化和畅销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图书的出版的趋势。民营出版围绕这“四化”还有大有文章可做。毕竟出版行业是一个智慧、创意产业,不是规模化产业。
王勇:外部看来一片火热,内容提供商、硬件设备商、运营商、传统出版集团割据混战,纷纷加入了全媒体出版的阵营。但从整个数字出版环境来看,我相信数字出版的未来绝不是由终端或者载体来决定。在未来的图书数字出版方阵中,主导行业走向的仍是我们的用户需求,而“内容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也是残酷的,作为民营出版商,要坚持做好内容提供商的角色,提供优异的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持续提升企业的价值和品牌。我们不去模仿任何人,也不会拒绝与任何人合作。只要市场允许,只要是适合企业发展的,我们都会去积极观察,审h真决策。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数字出版进程中,民营书业作为重要内容供应商,是有能力为读者提供优秀内容资源的。
出版广角:最近,盛大文学也推出“锦书计划”——开发自己的移动设备终端。有人认为,盛大文学可能成为唯一能快速复制亚马逊“内容+终端”模式的中国企业。中国有没有可能形成像亚马逊Kindle或者苹果应用商店那样成功的数字出版模式?
王成国:目前看,也只有盛大符合复制亚马逊“内容+终端”模式,但是如果没有“国家级电子书内容资源投送平台”,单靠单兵作战,盛大再强再大,也短时间内难以复制亚马逊的模式。
王勇:所谓商业无国界,未来的科技发展也是不可估量的,或许几年以后,Kindle或者苹果阅读器会像诺基亚手机——样在遍地开花,被中国大众所接受,这都是有可能的。“亚马逊+Kindle”的模式固然可鉴,但目前看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技术及商业模式上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企业如果完全靠模仿复制,其成本和难度也是相当巨大的。虽然我很希望中国能出现像亚马逊Kindle或者苹果应用商店那样成功的数字出版模式,但短时期内恐怕还不太可能。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盛大文学从创立至今,其内容定位一致非常趋同,多是青春、悬疑、穿越文学等一些受年轻人喜欢的网络作品。但由于网上的同类产品非常多,而且多是免费资源,想要吸引这类读者付费阅读目前看起来不太可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创新,其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出版广角:在目前的七大中文模式中,您认为那一种最具发展前景?阅读器混战是今年显著的一个特点,不少人认为,它只是一种过渡性产品,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快就会被替代。而类似于iPhone模式的手机阅读,它可以整合更多功能,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王勇: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很有可能是颠覆性的,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不能说阅读器就一定是一种过渡性产品。从iPhone模式的手机阅读受到大众的欢迎,可以看出部分用户对于这种简单轻便的阅读载体的需求,未来的技术还可能发展成怎样,满足怎样的用户需求,不是我们所能估计的。
目前的七大中文模式究竟谁能最终取得发展,被广泛应用,我想这也需要靠市场和时间来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最终胜出的一定是有利于受众的阅读和使用,叉有利于纸质图书电子化的模式。
王成国:我—直坚持认为,手持阅读器是个过渡产品,有观点认为,未来影响我们生活的有三块屏,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分别为电视机、电脑和手机。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这三块屏足以替代这些专一的产品。当然我不是说其必定会消亡,只是不会具备像手持游戏机那样大的市场份额,更大的可能会沦为小众产品。大多数人会选择改良后的手机阅读。因为这是最方便的途径。
出版广角:虽然现在数字出版喊的热热闹闹,实质上还一直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的状态,而关于电子书和纸书的博弈,也许只能等待时间给我们一个答案。不少人也逐渐认可这样一个观点,电子书不可能取代纸书,但会有很多不同面貌的数字内容,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瓜分纸书市场,纸书将会退守到几个无法取代的利基上。从长远来看,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有没有可能“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王成国:我赞同这个观点。上面我也有所论述。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电子书和纸书会和平共处,但是在长远看,纸书命运确实很难不被取代,但是不会是被电子书取代。而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我的想象是这样的,到时书店基本不会有纸质书,但是会有强大的一个数据库,读者在这个数据库里随便邀游选择,选择到满意的书后,通过快速印刷技术,实现纸书阅读。这样达到按需印书,实现无库存状态。
王勇: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意境体验,电子书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书。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来看,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到网络,虽然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会对原有媒介产生较大的冲击。但原有媒介并不会因此而销声匿迹。更多新媒介品种的出现,使大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人类也因此步入了信息时代。同样的,我们的大众阅读方式也将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体,新兴的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正在哨然兴起,既满足了用户的阅读体验,叉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需求。而我们的责任正是不断提供高品质的内容,通过各种市场渠道的通路开放,给读者以更多选择空间,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出版广角:最后,我们想了解,博集天卷和弘晔传媒在数字出版上的动作和战略构想。
王勇:回顾2007年,我们往外放了约100本图书的数字出版版权,甚至把代表作《杜拉拉升职记》的数字版权授权给了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但实际收益非常小,版权收入仅4位数,这非常影响我们图书的数字化推广进程。目前我们对数字出版还是抱着“积极观察、审慎决策”的态度。未来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平台合作,我们要求必须能够满足两个条件:其一,要有定价权;其二,要有对全流程的管控权,要能知道自己的书怎么卖,通过哪里卖,卖给谁。
未来的战略构想,我们还是要坚持做好内容提供商的角色,以我们的耐心和恒心坚持“内容为王”。强化并发挥我们的内容资源优势,力求将更多高品质的作品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专注于我们的内容,成为我们的忠实客户。
王成国:我们公司目前短时间内,还会驻守在传统图书出版方面,不会轻易涉足数字出版。在传统出版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上多下功夫。
出版广角:感谢你们接受《出版广角》的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