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英国警察权力受到的限制,是存在于欧洲警察中的普遍现象。这与欧洲法律所遵循的“人善论”相关。
英国警方近期为破获一起在英中国留学生手机丢失案,不惜自掏腰包安排往返机票及住宿,让破案成本远远高过被丢失的手机。这样看似“得不偿失”的做法,在当地人看来其实是寻常事。《世界博览》特约记者在英国生活期间,碰到的和听说的类似例子也有很多,但千奇百怪的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相同的道理:警方有责任保护所有的好人。
相信好人是为警本分
英国的警察制度起源于三个世纪前的伦敦“苏格兰场”,直到今天,一些英国新闻在提到伦敦警察局时还是会用“苏格兰场”作为代名词。与欧洲各国相比,英国的治安环境其实只能算是中上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伦敦作为国际性城市,鱼龙混杂,英国警察不得不非常忙碌。伦敦的人口大约有700万,城市警力总数突破3万,位列英国城市之首。
类似找回手机的例子,我在英国也遇到过。十年前,我还是留学生时,不慎在火车站丢失了手机。报警之后两三天,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说“可以去认领”,没料到走进警察局的档案室,警察拉开抽屉问:“你找找哪一部手机是你的?”。
当时抽屉里至少有三四十部手机,而警察连查都没查,就让我自己挑一部,不免让我有些意外。后来在英国生活久了,就习惯了英国警察的这种办案理念,那就是警方总愿意或必须相信报案者是一个好人,而这种互信的感觉,最好大家都不要破坏它。
在伦敦的大街小巷,只要稍作停留就不难看到身穿亮绿色或深黑色警服的警察们在沿街巡逻。他们一般都会两人结伴,据说这主要是警方出于对警员的安全考虑,同时也是对警员是否会玩忽职守的的相互监督。直到今天,英国警察在日常巡逻时还是不配枪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维持社会治安的能力。无论男女,每个警察的身上都配备了警棍、对讲机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对付顽劣歹徒的的镇静针。
英国由于街道狭窄,道路繁忙,警察很少会像美国警察一样开着警车围城巡逻,工作时间多是在走路巡逻。虽然同和路人走在街道上,英国警察的作风却非常低调,多数时候都是在沿着路角前行或是低声交谈。不过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漫无目的地散步,相反他们是在暗暗观察周围人群的行踪。
2005年,伦敦发生地铁连环爆炸案后不久,我曾背着摄影包在伦敦市区的维多利亚车站附近等同伴。仅仅在一个电话亭外站立等待了两三分钟,两名伦敦警察就走到我的身旁。他们虽然很有礼貌地问我是否需要帮助,但两个人的眼睛一直盯着我身后鼓鼓囊囊的背包,直到仔细审核了我的记者证件后,才露出礼貌性的微笑。
很多长期在英国生活的人都说,英国的警察其实也不是一些人心中所想的一脸严肃、不苟言笑,只要和他们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后就会发现,每一枚警徽下都是一张生动的面孔。来过英国的人几乎都同警察打过交道,不过不是为了报案而是为了问路。在英国,警察早已经被人们习惯地当作城市向导,一旦走到十字路口不知所措时往往都会向附近巡逻的警察求助。英国的警察都会热情耐心地帮人们指明方向,不忙的警察还会亲自带路。
另外,英国人在突遭遇友重病、需要紧急送往医院时,也会慌不择路地招呼街上的警察来帮助,英国警察在这种时候都不会拒绝要求,而是帮忙安排救护车,俨然成了家庭一员。这些只是小小的帮助,让英国的警察成为了这个国家极具象征性的标志,常常被人在打招呼时尊重地称为“SIR”。很多来英国的观光客都会争相和遇到的警察合影,还常常会在离开前去礼品店买上一个警察模样的小雕塑类的纪念品。
警察权力普遍受限
其实英国警察的多重社会身份与其数百年来的规章制度有直接的关系。翻开英国的警察规章制度第一页,上面并没有写什么除暴安良的口号,而是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写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身利益,身为警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每一个人的权益。除了传统名称被继承下来外,英国警察的整体装束数百年来也变化不大:大盖帽、黑警服还有长桶靴的设计都和当年“苏格兰场”的侦探装束一样。更重要的是,现代的英国警察还继承了早年的绅士风范。
英国其实也有所谓的“片警”,被称为社区警员。这些警员并不是从警校毕业的,而是由当地社区的普通居民担任。英国推行社区警员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主要是为了减缓正式警员的压力,同时也让民众具备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在英国政府多轮财政紧缩的压力下,这样的社会警员的年薪已经从原先的2.3万英镑削减到1.9万英镑(1英镑约合9.5元人民币)左右,算是英国的“起步”工资。
虽然收入并不吸引人,还是有很多英国人争着到警局注册申请,多数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塞蒙是在我住处附近的一位英国“片警”,闲聊时他告诉我,他是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在找到对口工作之前,很希望借此能过过当警察的瘾,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份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对他今后申请新的工作,平添了不少社会责任感的分数。
而如果再找到2012年英格兰骚乱期间的警民对峙的电视画面,不难看到头戴警盔、手持盾牌和警棍的英国警察采取的多是“敌不动我不动”的防守战术。更让外界吃惊的是,局面乱到这个地步,警察也没有佩枪执勤。
这是因为其上级英国内政部还没有批准他们更多的权限。《卫报》曾质问警方为什么除了控制骚乱向外扩散以外,没有对发生的抢劫纵火行为采取过多的制止行动,还有舆论呼吁当局出动军队,实施宵禁,让警方使用高压水枪。但这些呼吁均被政府否决,内政大臣特里莎·梅只是表示,“希望地方政府与警方采取更多合作,一同阻止骚乱。”
英国警察权力受到的限制,可以说是存在于欧洲警察中的普遍现象。欧洲之所以让警察面对不法之徒多少显得有些手软,同欧洲的法律宗旨有关。不论是英国、德国还是法国,司法部门长期以来对警察的要求是首先要把拘捕或是需要控制对象看作是好人,或是对现象存有误解的民众。这种“人善论”在欧洲警界几乎一直影响到上世纪80年代。
致力研究警察执法和公共秩序的伍尔弗汉姆顿大学教授彼得·沃丁顿认为,英国警察在应对犯罪事件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永远都是与歹徒对峙控制局面还是先保护好人。在英国,警方需要先做的工作是通过排除证据,查出面对的对象是否的确犯下罪行。与此同时,司法系统通常偏重通过纪律处分来规范警察行为,这就让警察往往会担心一旦出手过重,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饭碗。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过去10年中,英国的警察人数在不断增多,但警员人数增加并不意味着加班需求减少。以2010年6月追击连环杀人案凶嫌伯德为例,当时为了抓住伯德,事发辖区的诺森比亚警方派出了4000多警力,而邻近的大曼彻斯特警局、约克郡警局也都抽调了大批警力增援,就连伦敦警察局也派出了40名武装特警,其中包括多名狙击手加入追捕,北爱尔兰警方还送去了20辆装甲越野车。如此庞大的警力队伍与凶嫌周旋,直到逼得伯德自杀身亡才算案结。这也让英国人心里犯嘀咕:如此大的阵仗抓一个罪犯,是不是有点太过分?
英国警方近期为破获一起在英中国留学生手机丢失案,不惜自掏腰包安排往返机票及住宿,让破案成本远远高过被丢失的手机。这样看似“得不偿失”的做法,在当地人看来其实是寻常事。《世界博览》特约记者在英国生活期间,碰到的和听说的类似例子也有很多,但千奇百怪的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相同的道理:警方有责任保护所有的好人。
相信好人是为警本分
英国的警察制度起源于三个世纪前的伦敦“苏格兰场”,直到今天,一些英国新闻在提到伦敦警察局时还是会用“苏格兰场”作为代名词。与欧洲各国相比,英国的治安环境其实只能算是中上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伦敦作为国际性城市,鱼龙混杂,英国警察不得不非常忙碌。伦敦的人口大约有700万,城市警力总数突破3万,位列英国城市之首。
类似找回手机的例子,我在英国也遇到过。十年前,我还是留学生时,不慎在火车站丢失了手机。报警之后两三天,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说“可以去认领”,没料到走进警察局的档案室,警察拉开抽屉问:“你找找哪一部手机是你的?”。
当时抽屉里至少有三四十部手机,而警察连查都没查,就让我自己挑一部,不免让我有些意外。后来在英国生活久了,就习惯了英国警察的这种办案理念,那就是警方总愿意或必须相信报案者是一个好人,而这种互信的感觉,最好大家都不要破坏它。
在伦敦的大街小巷,只要稍作停留就不难看到身穿亮绿色或深黑色警服的警察们在沿街巡逻。他们一般都会两人结伴,据说这主要是警方出于对警员的安全考虑,同时也是对警员是否会玩忽职守的的相互监督。直到今天,英国警察在日常巡逻时还是不配枪的,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维持社会治安的能力。无论男女,每个警察的身上都配备了警棍、对讲机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对付顽劣歹徒的的镇静针。
英国由于街道狭窄,道路繁忙,警察很少会像美国警察一样开着警车围城巡逻,工作时间多是在走路巡逻。虽然同和路人走在街道上,英国警察的作风却非常低调,多数时候都是在沿着路角前行或是低声交谈。不过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是漫无目的地散步,相反他们是在暗暗观察周围人群的行踪。
2005年,伦敦发生地铁连环爆炸案后不久,我曾背着摄影包在伦敦市区的维多利亚车站附近等同伴。仅仅在一个电话亭外站立等待了两三分钟,两名伦敦警察就走到我的身旁。他们虽然很有礼貌地问我是否需要帮助,但两个人的眼睛一直盯着我身后鼓鼓囊囊的背包,直到仔细审核了我的记者证件后,才露出礼貌性的微笑。
很多长期在英国生活的人都说,英国的警察其实也不是一些人心中所想的一脸严肃、不苟言笑,只要和他们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后就会发现,每一枚警徽下都是一张生动的面孔。来过英国的人几乎都同警察打过交道,不过不是为了报案而是为了问路。在英国,警察早已经被人们习惯地当作城市向导,一旦走到十字路口不知所措时往往都会向附近巡逻的警察求助。英国的警察都会热情耐心地帮人们指明方向,不忙的警察还会亲自带路。
另外,英国人在突遭遇友重病、需要紧急送往医院时,也会慌不择路地招呼街上的警察来帮助,英国警察在这种时候都不会拒绝要求,而是帮忙安排救护车,俨然成了家庭一员。这些只是小小的帮助,让英国的警察成为了这个国家极具象征性的标志,常常被人在打招呼时尊重地称为“SIR”。很多来英国的观光客都会争相和遇到的警察合影,还常常会在离开前去礼品店买上一个警察模样的小雕塑类的纪念品。
警察权力普遍受限
其实英国警察的多重社会身份与其数百年来的规章制度有直接的关系。翻开英国的警察规章制度第一页,上面并没有写什么除暴安良的口号,而是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写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身利益,身为警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每一个人的权益。除了传统名称被继承下来外,英国警察的整体装束数百年来也变化不大:大盖帽、黑警服还有长桶靴的设计都和当年“苏格兰场”的侦探装束一样。更重要的是,现代的英国警察还继承了早年的绅士风范。
英国其实也有所谓的“片警”,被称为社区警员。这些警员并不是从警校毕业的,而是由当地社区的普通居民担任。英国推行社区警员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主要是为了减缓正式警员的压力,同时也让民众具备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在英国政府多轮财政紧缩的压力下,这样的社会警员的年薪已经从原先的2.3万英镑削减到1.9万英镑(1英镑约合9.5元人民币)左右,算是英国的“起步”工资。
虽然收入并不吸引人,还是有很多英国人争着到警局注册申请,多数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塞蒙是在我住处附近的一位英国“片警”,闲聊时他告诉我,他是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在找到对口工作之前,很希望借此能过过当警察的瘾,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份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对他今后申请新的工作,平添了不少社会责任感的分数。
而如果再找到2012年英格兰骚乱期间的警民对峙的电视画面,不难看到头戴警盔、手持盾牌和警棍的英国警察采取的多是“敌不动我不动”的防守战术。更让外界吃惊的是,局面乱到这个地步,警察也没有佩枪执勤。
这是因为其上级英国内政部还没有批准他们更多的权限。《卫报》曾质问警方为什么除了控制骚乱向外扩散以外,没有对发生的抢劫纵火行为采取过多的制止行动,还有舆论呼吁当局出动军队,实施宵禁,让警方使用高压水枪。但这些呼吁均被政府否决,内政大臣特里莎·梅只是表示,“希望地方政府与警方采取更多合作,一同阻止骚乱。”
英国警察权力受到的限制,可以说是存在于欧洲警察中的普遍现象。欧洲之所以让警察面对不法之徒多少显得有些手软,同欧洲的法律宗旨有关。不论是英国、德国还是法国,司法部门长期以来对警察的要求是首先要把拘捕或是需要控制对象看作是好人,或是对现象存有误解的民众。这种“人善论”在欧洲警界几乎一直影响到上世纪80年代。
致力研究警察执法和公共秩序的伍尔弗汉姆顿大学教授彼得·沃丁顿认为,英国警察在应对犯罪事件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永远都是与歹徒对峙控制局面还是先保护好人。在英国,警方需要先做的工作是通过排除证据,查出面对的对象是否的确犯下罪行。与此同时,司法系统通常偏重通过纪律处分来规范警察行为,这就让警察往往会担心一旦出手过重,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饭碗。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过去10年中,英国的警察人数在不断增多,但警员人数增加并不意味着加班需求减少。以2010年6月追击连环杀人案凶嫌伯德为例,当时为了抓住伯德,事发辖区的诺森比亚警方派出了4000多警力,而邻近的大曼彻斯特警局、约克郡警局也都抽调了大批警力增援,就连伦敦警察局也派出了40名武装特警,其中包括多名狙击手加入追捕,北爱尔兰警方还送去了20辆装甲越野车。如此庞大的警力队伍与凶嫌周旋,直到逼得伯德自杀身亡才算案结。这也让英国人心里犯嘀咕:如此大的阵仗抓一个罪犯,是不是有点太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