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绝不是从属与其它心理活动的“副现象”、“副产品”,而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大影响,起着强烈而明显的动机功能。儿童年龄越小,情绪在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中的影响就越大。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对其社会交往有着重要影响,从而情绪理解能力的缺乏也是儿童情绪问题产生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的根据和意义
1.情绪理解的研究
(1)情绪理解概念的依据
情绪理解就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情绪体验的推测和理解。综合前人对情绪理解的定义,情绪理解指的是一种能力,是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情绪的作用机制的能力。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情绪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属认知层面;其次是对情绪作用机制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属操作层面。
(2)情绪理解的研究
有研究将情绪理解分为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两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包括面部表情识别、情绪观点采择、冲突情绪理解。
2.同伴互动的研究
(1)概念
同伴是指幼儿的那些与自己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人。同伴互动是指青少年儿童自由结合而形成的同伴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青少年儿童社会互动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中的同伴互动指的是幼儿同伴互动行为。
(2)同伴互动的测量
同伴同伴互动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的基础,有研究表明家庭对同伴互动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上,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是儿童社会性行为和社会交往,包括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母亲与儿童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以后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形成。而父亲则给予儿童较多的鼓励,对于男孩来说,他们能从父亲那里模仿、学习男子汉的气概,女孩则从父亲那里学习与异性交往的经验。
3.情绪理解与同伴互动的关系研究
研究发现,幼儿园大班儿童在准确采择他人观点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6到10岁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10岁左右的小学儿童能够根据有关事件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
二、讨论
(一)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
幼儿情绪理解的是与幼儿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就与幼儿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情绪理解能力受幼儿个体经验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无论是幼儿的高兴动因,还是害怕、难过动因都表明,幼儿的情绪与同伴交往有着密切的聯系,所以社会性交往、人际关系对儿童情绪影响都很重大,是左右其情绪产生的最主要的。
儿童同伴互动的四个维度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两两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引起儿童攻击行为的前提条件和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婴儿期儿童的攻击主要由物品或空间争夺引起,进入学前期,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如游戏规则、行为方式等)引起的儿童间的攻击行为逐渐增多。儿童的同伴互动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和被排斥高于女孩,而其利社会行为小于女孩。这说明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而女孩较男孩更具有亲社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攻击行为、退缩行为以及被排斥都显著增长,以往研究对此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其随年龄的变化发展状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幼儿情绪理解与同伴互动之间的关系
幼儿的情绪理解与同伴互动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表现在表情再认与攻击行为以及退缩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与利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三、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结论
从整体上看,三至五岁儿童情绪理解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且性别差异显著,女孩的情绪理解能力显著高于男孩;儿童的表情再认能力显著高于表情命名能力;3岁儿童就有情绪观点采择能力,但5岁儿童还不具备情绪表达规则能力;儿童对四种基本情绪的识别除高兴外,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表情再认与利社会行为正相关,与攻击行为、退缩行为负相关;且表情再认在一定程度上能正向预测其利社为行为,负向预测其攻击行为与退缩行为。
(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启示
对幼儿情绪理解与同伴互动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幼儿情绪理解的提高、良好的同伴互动提供一些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本研究发现幼儿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等不良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这些行为的发生发展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还与老师的引导以及幼儿自身的认知因素等有关系,不是受情绪理解单一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待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而日益增多的不良行为时,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考虑。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对同伴的行为表示不满时,很多幼儿的回答都是:“打他!”“也把他的画弄湿"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生活中,如遇自己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家长就要进行适时的教育,要让幼儿弄明白这个“侵犯”是善意还是恶意,解决办法都有哪些等等。家长应尽量避免采取惩罚方式,而是耐心地同孩子讲道理,让幼儿渐渐明白有礼貌小朋友才会受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喜爱。其次,当幼儿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引导,耐心地与孩子讲解其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适时地举一些正面的例子,将其往好的方向引导等等。再次,行为是受认知支配的。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可以看出幼儿有什么样的认知发展状况,家长和教师可以从认知的角度来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比如,幼儿园罩有一种情绪卡片,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人物会有不同的表情,根据故事情境的变化,人物的表情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把正确的人物表情放在正确的故事情境下,这样的训练强化了幼儿对人物情绪的理解,从而从认知上改善幼儿的行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绝不是从属与其它心理活动的“副现象”、“副产品”,而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大影响,起着强烈而明显的动机功能。儿童年龄越小,情绪在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中的影响就越大。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对其社会交往有着重要影响,从而情绪理解能力的缺乏也是儿童情绪问题产生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的根据和意义
1.情绪理解的研究
(1)情绪理解概念的依据
情绪理解就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情绪体验的推测和理解。综合前人对情绪理解的定义,情绪理解指的是一种能力,是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情绪的作用机制的能力。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情绪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属认知层面;其次是对情绪作用机制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属操作层面。
(2)情绪理解的研究
有研究将情绪理解分为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两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包括面部表情识别、情绪观点采择、冲突情绪理解。
2.同伴互动的研究
(1)概念
同伴是指幼儿的那些与自己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人。同伴互动是指青少年儿童自由结合而形成的同伴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青少年儿童社会互动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中的同伴互动指的是幼儿同伴互动行为。
(2)同伴互动的测量
同伴同伴互动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的基础,有研究表明家庭对同伴互动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上,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是儿童社会性行为和社会交往,包括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母亲与儿童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以后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形成。而父亲则给予儿童较多的鼓励,对于男孩来说,他们能从父亲那里模仿、学习男子汉的气概,女孩则从父亲那里学习与异性交往的经验。
3.情绪理解与同伴互动的关系研究
研究发现,幼儿园大班儿童在准确采择他人观点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6到10岁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10岁左右的小学儿童能够根据有关事件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
二、讨论
(一)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
幼儿情绪理解的是与幼儿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就与幼儿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情绪理解能力受幼儿个体经验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无论是幼儿的高兴动因,还是害怕、难过动因都表明,幼儿的情绪与同伴交往有着密切的聯系,所以社会性交往、人际关系对儿童情绪影响都很重大,是左右其情绪产生的最主要的。
儿童同伴互动的四个维度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两两相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引起儿童攻击行为的前提条件和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婴儿期儿童的攻击主要由物品或空间争夺引起,进入学前期,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如游戏规则、行为方式等)引起的儿童间的攻击行为逐渐增多。儿童的同伴互动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和被排斥高于女孩,而其利社会行为小于女孩。这说明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而女孩较男孩更具有亲社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攻击行为、退缩行为以及被排斥都显著增长,以往研究对此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其随年龄的变化发展状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幼儿情绪理解与同伴互动之间的关系
幼儿的情绪理解与同伴互动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表现在表情再认与攻击行为以及退缩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与利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三、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结论
从整体上看,三至五岁儿童情绪理解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且性别差异显著,女孩的情绪理解能力显著高于男孩;儿童的表情再认能力显著高于表情命名能力;3岁儿童就有情绪观点采择能力,但5岁儿童还不具备情绪表达规则能力;儿童对四种基本情绪的识别除高兴外,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表情再认与利社会行为正相关,与攻击行为、退缩行为负相关;且表情再认在一定程度上能正向预测其利社为行为,负向预测其攻击行为与退缩行为。
(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启示
对幼儿情绪理解与同伴互动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幼儿情绪理解的提高、良好的同伴互动提供一些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本研究发现幼儿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等不良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这些行为的发生发展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还与老师的引导以及幼儿自身的认知因素等有关系,不是受情绪理解单一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待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而日益增多的不良行为时,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考虑。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对同伴的行为表示不满时,很多幼儿的回答都是:“打他!”“也把他的画弄湿"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生活中,如遇自己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家长就要进行适时的教育,要让幼儿弄明白这个“侵犯”是善意还是恶意,解决办法都有哪些等等。家长应尽量避免采取惩罚方式,而是耐心地同孩子讲道理,让幼儿渐渐明白有礼貌小朋友才会受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喜爱。其次,当幼儿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引导,耐心地与孩子讲解其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适时地举一些正面的例子,将其往好的方向引导等等。再次,行为是受认知支配的。有什么样的行为就可以看出幼儿有什么样的认知发展状况,家长和教师可以从认知的角度来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比如,幼儿园罩有一种情绪卡片,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人物会有不同的表情,根据故事情境的变化,人物的表情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把正确的人物表情放在正确的故事情境下,这样的训练强化了幼儿对人物情绪的理解,从而从认知上改善幼儿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