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幽幽有道循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悉心研究教学技巧,创设诱人的学习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探索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新课标改革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想在课堂中表达自如,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学富有成效,应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唱好开头,唤起注意力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开头很重要,头开得好,引人入胜,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使他们自觉地跟着老师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容易走失的,外界的一点“引诱”就会使学生思想“脱轨”,因此,能否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地备好课,抓住课堂前15分钟的教学。怎样开头才算好?这就要依据内容,课堂气氛和教师个人的素质来定。
  开头常用的方法有:1、直接破题,温故知新,提出问题开头。如学习《石榴》时,笔者问:“同学们,你看见过石榴吗?你能把石榴的外形特征描述给大家听一听吗?”直接破题,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同学们对照郭沫若笔下的“石榴”比较有什么不同,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去剥茧抽丝,达到最终学习目的。2、讲故事开头,一段短小赋予情感的小故事,往往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讲故事一定要紧贴课题,恰如其分,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当然,开头亦无固定形式,有的时候,还可以取材于课堂,随时设计。
  二、锤炼语言,增强感染力
  语言是课堂的最基本要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要借助于语言表达: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老师推理严密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到语言的魅力。因此,教者要想做好语言的组织和应用,力求准确、通俗、生动、风趣,以至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就必须在语言表达艺术上下功夫,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在要求。
  1、语言要新颖避免别人讲过多遍,早已没有棱角的语言;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八股”调语言,做到言之有物,耐人寻味。
  2、语言要准确防止信口开河,言过其实。语言失之于宽,可信度差,学生就会有一种受骗之感,不能“取信于生”,即使课讲得再好,也难免使学生反感。
  3、语言要风趣,要注意吸收相声语言的诙谐和逗趣等,让课堂语言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进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疑提问,开发想象力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大凡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诱导学生的思维。
  设疑,一般采用三种方法:1、摆矛盾,使学生的思维在横的方面扩展开来,去思考更多的问题。2、解包袱,使学生在纵的方面能上下联系,去研究和探讨更深层次的东西。3、留悬念,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沸腾”状况,去反复琢磨问题。提问设疑不宜提太难谁也答不上来的问题,也不要去找答不上来的学生,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设疑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真正使学生有疑敢问。
  四、形象直观,加强记忆力
  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帮助学生的眼、耳、手、脑同时并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使教学形象直观呢?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形象化教学。形象化教学主体感强,容易使抽象变具体,对增强课堂效果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如在学习《阿里山纪行》这篇游记散文时,笔者大胆地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中,用课件制作将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特别是“神木”更让同学们叹为观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要精辟巧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要树立一种观念,即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主要知道怎么做,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跃起来。
  总而言之,“曲径幽幽有道循”,我们教师只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把握契机,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给学生以大量创新思维的时空,学生一定会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不断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结论教学”现象。只重视知识传授,“缺失学习过程”,导致学生不会阅读。  在运用“三疑三探”模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回车二中“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法如下: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解读课文。首先根据文体特点,从题目、开头、结尾和关键句、段入手,整体感知,生疑发问,自主探究,合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结束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就这个问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是这样回答的:  这些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自私。  此说游离于问题之外,语焉不详,过于笼统。  《漫谈〈孔乙己〉的语言》中这样写:  小说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期刊
新课标确立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确立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那么在班级授课中就要注重阅读教学的方法,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现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总结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罗列如下:  一、以情动人,重在引导。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学科要充分挖掘人文精神,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播,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包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
期刊
夸美纽斯曾说:“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优美的曲调,用不着督促就会欣赏。”这是为什么?因为艺术能引发趣味,而出色的课堂教学,也常常 能做到不加督促,引发趣味。在我国古代,早就注意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了。《礼记·学记》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不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音乐呢?  一、 内容求美,知识求精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才能的黄金时代,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胆想象,埋下创造的种子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
期刊
事事有目标,目标是我们进军的方向,目标是万里长征的终端,有目标的指引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目标明确尤为必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学目标不现实,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目标过高过低都不行,目标过高教师急于求成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尤其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以读为主。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我认为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文与图相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
期刊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预习,大胆质疑  在教学中我们都经常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我觉得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预习首先要解决字词,疏通文意。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订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程
期刊
一、探究性教学的概念  探究性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础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性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期刊
当前,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更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然而,仅仅依赖教材(主要是教科书)这一课程资源的教学活动显然已不能胜任这一艰巨的任务。基于此,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在这一要求的指引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现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