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el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才能的黄金时代,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胆想象,埋下创造的种子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只有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无所顾忌,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教师要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思考,还要勇于创新。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师要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多种情景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揭开疑惑,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内涵都应该是广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也有激情满怀的时代赞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利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加强合作学习,激发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质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这样,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反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群性、集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是组织讨论。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想象的空间,同桌或几人组合交流,自己发现想法,然后在全班学生中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再充分汇报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同伴的叙述过程中吸取他人的长处。
  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要抑制他们的想象力。不要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大自然。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如果教师能给予学生肯定,肯定他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就会学得很快乐。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
一、 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语文教学事业,热爱学生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  一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自然会淡泊名利,正确对待教学中的苦与乐,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会认真研读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情,在教学过程中饱含深情地面对教学任务。  一个对学生充满热情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对学生投以亲切鼓
期刊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教师是以语言为载体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要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纯洁、文明、健康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一)教师语言要富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融合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感染。教师语言的
期刊
众所周知,构成语言的两大要素是词汇和语法。最新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就已经大致会运用本国的基本语法了。这也就是说,从小学开始母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放在词汇上,然而,长期以来,错别字多,汉字书写潦草难看,词汇贫乏却一直是广大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通病。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违背了母语教学的根本规律: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没有把词语教学摆在语文教学的中心位置
期刊
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师生之间融洽沟通的基石,也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试想一名中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
期刊
一、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必须弄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吸纳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对学习对象实际上并不可能完全处于纯被动接受状态,但如果不强化其参与意识,不能将主体自身与对象有意识地结合起来,那么主体就不可能积极调动其主动性,发挥能动性,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重者则对学习对象产生厌倦、排斥,最终放弃学习。  如何才能使学生增强
期刊
语文教学如何来教?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各方名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真正思考,付出行动,进行高效语文教学的却为数不多。再加上,如今减负行动如春风化雨,四处开花。减负不减质口号的提出,让许多语文老师无所遁行,不得不面临减少作业,同时又担心提高不了课堂质量的矛盾心理。于是就出现了语文教学如何来教与学生作业如何来减的纠结与困惑。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减负,其实不仅仅是减少学生作业数量的负担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结论教学”现象。只重视知识传授,“缺失学习过程”,导致学生不会阅读。  在运用“三疑三探”模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回车二中“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法如下:按“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的顺序解读课文。首先根据文体特点,从题目、开头、结尾和关键句、段入手,整体感知,生疑发问,自主探究,合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结束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就这个问题,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是这样回答的:  这些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酷自私。  此说游离于问题之外,语焉不详,过于笼统。  《漫谈〈孔乙己〉的语言》中这样写:  小说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期刊
新课标确立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确立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那么在班级授课中就要注重阅读教学的方法,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现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总结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罗列如下:  一、以情动人,重在引导。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学科要充分挖掘人文精神,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播,也要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包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
期刊
夸美纽斯曾说:“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优美的曲调,用不着督促就会欣赏。”这是为什么?因为艺术能引发趣味,而出色的课堂教学,也常常 能做到不加督促,引发趣味。在我国古代,早就注意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了。《礼记·学记》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不引发兴趣,就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音乐呢?  一、 内容求美,知识求精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