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拍摄,与死神较量的游戏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c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大学史上最年轻正教授诞生,年仅26岁!对主人公侯逸凡来说,不过是自己传奇生涯的延长线罢了。10年前,她16岁,是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棋后。
  侯逸凡下棋的天赋是在5岁那年开始显露的。
  当时,小朋友们一起玩玻璃球跳棋,她上手很快,甚至打败了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哥哥姐姐。父母决定送她去学国际象棋。两年后,她在老家已难寻对手。母亲又带着她去山东投奔名师童渊铭。有了名师辅导,侯逸凡进步飞快。
  2003年,她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少儿分龄组赛,获得了冠军。一战成名后,她进入中国国际象棋队,随即拉开了国际象棋史上属于她的时代:她在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上四次成为世界棋后,在女子领域拿奖拿到手软后,逐渐放弃女子赛事,转战男子赛场,成为比尔国象节特级大师组比赛中首位夺冠的女棋手。
  2012年,正处于职业生涯黄金年龄的她决定去北大上学,“哪怕上学会耽误我的竞技成绩,我也要上学。”18岁那年,她如愿走进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期间,不仅在各种国际象棋大赛上拿奖,还打败一众学霸,两次获得学科综评第一。
  2017年,在被誉为“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的世界级奖学金——罗德奖学金评比中,侯逸凡脱颖而出,成为罗德学者。之后,她又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求学。名校的学习经历让她受益匪浅,“以前想问题,总是棋手的角度。如今在研究课题时,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考察,避免先入为主。”
  这次转型做教授,侯逸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更丰富多彩,所以她不断挑战自我。
  侯逸凡的偶像是鲍比·费舍尔,国际象棋男子第11位世界冠军。她不仅仅欣赏他的棋才,更钦佩他的性格——无论任何场合都勇于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也影响了她的性格塑造。
  2016年,侯逸凡干了一件大事:用一封英文信正式通知国际棋联,退出本年度国际棋联女子系列大奖赛。这意味着,她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巨额奖金,选择捍卫自己作为一名女棋手的尊严,对国际棋联现有赛事制度发起了公开挑战。当时,国际棋联的赛制曾引发不少女棋手的不满,但国际棋联对大家的意见始终不做正面回应。
  她迈出这一步,“一是想逼自己一把,只有切断退路前进才是出路,希望激励自己在男子赛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二是呼吁性别平等。”
  20多年的国际象棋生涯中,她一边学着偶像,一边找着自己,努力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她说自己最喜欢的棋子是小兵。它们因为力量微小而且数量众多,所以常常被人忽视。但小兵与其他棋子有两个不同:一是它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每推进一步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二是当它顺利到达对方的底线时,可以升变,变成除了国王以外的任何一个棋子。我觉得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只要做了决定,就不能回头。而即使一個小兵,未来也有无限的可能。
  (墨晗摘自环球人物微信号)
其他文献
唐代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一首非常有情韵的诗作。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亭边湖水清澈,修竹翠绿,把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如此清幽的境界对有所思念的诗人来说,恰恰触动了怀友的思绪。诗人的思念之情仿佛随风飘荡的游丝,越过高高的城墙,飘向友人所在的地方。“隔”字妙,“城”之隔正见“情”之通。  后两句并没有遥想友人的近况,而是荡开一笔,回到眼前的景物上来,时令虽已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
期刊
总是在不经意间,收获平凡中的感动。  去年暑假,我坐着绿皮火车行了一天一夜,抵达了宁夏西吉,与一批由年轻的研究生组成的支教团会合。  和当地学生上了几天课,进班级前,研究生哥哥姐姐们再三叮嘱着说:“他们全是住宿生,一周才洗得上一次头和澡,你们别嫌弃。”  三尺讲台上的哥哥姐姐已脱去学生的稚气模样,颇有从教多年的英语老师的“风范”。“当时我们班同学知道英语老师换成大城市里的学生,再也不用听带乡音的口
期刊
陆抑非,是杰出的中国花鸟画大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他生于江苏常熟,祖父是晚清时期的秀才,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书画艺术的文化熏陶,除了进行诗词歌赋、书法练习之外,他还非常喜欢画画。  陆先生的艺术创作,从古代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极具宋元遗韵而绝无刻划之虞,特别是继承了恽南田和华新罗的花鸟画“没骨法”,用线凝炼流畅,设色鲜丽明快。但他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在古典基础上不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創意,创造性
期刊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的故事  作为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的契诃夫,他的短篇小说流畅而温厚,仿佛有着用不完的同情心、爱心。有人把他比成俄国的杜甫,他的笔触刺破小市民的虚伪、小官僚的无耻、穷苦人的可怜,让人苦笑,给人思索,但大体都是悲悯的。他和索尔仁尼琴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他们都担心俄罗斯的命运——其实是整个人类的命运,出了什么问题,要怎样解决,该往何处去?谁都不知道,只能
期刊
2020年春节后,在疫情的影响下,藏族女大学生斯朗巴珍需要在家里上网课。因为教学视频需要使用的流量比较大,手机信号总是卡顿,她没有办法,只好捧着手机爬到村庄附近的高山上去找信号。最后在村西头海拔近5000米的山上,找到了一个信号较好的地方。  雪山山顶十分荒凉和寒冷,中午气温最高时只有零下三四摄氏度。斯朗巴珍的脚边就是皑皑白雪,周围荒无人烟,偶尔会有一只山鹰悄无声息地从无边的天空滑过。这里还正好处
期刊
今晚,鱼虽没有上钩,可我却带回了一份久违的欣喜。  我坐在溪边,端着钓竿,百无聊赖地等着鱼儿上钩。这时,一只翠鸟飞了过来,停在了钓竿上头。  我可从来没见过比她更绚丽的鸟儿呢!  在那細长的钓竿末梢,仿佛盛开着一朵蓝色的大花,稍显钝重,将钓竿压得有些弯曲。我坐在那里,屏住呼吸,生怕吓跑了这位难得的访客。她竟然把我的钓竿当成了树,想到此,莫名的自豪就洋洋地溢满心间。  后来,她还是飞走了。但是我知道
期刊
岁月走到这里,忽然就开始抽筋。昨天,你在儿子眼里,还是女版的哆啦A梦、钢铁侠以及诸葛亮;而今日,你就成了平庸专制爱唠叨的家长。  他嘲笑微雕是变态艺术,说二胡只配演奏哀乐,马尔克斯一文不值……我欣赏这股锐气,我年少时比这小子还蠢。接下来,他怪我管头管脚,令他喘不过气来。至此,枪口终于转向我。好吧,不就是不操心嘛,这是我特长!  周末晚上,网游孩子歡乐多,直杀得屏幕变色,忘了今夕何夕。我本想提醒他去
期刊
雪崩,是世界上最令人谈之色变的自然灾害之一。但是,对于特种摄影师来说,雪崩却是他们不得不去面对和战胜的“恶魔”,他们的工作,就是记录下雪崩最翔实、最壮观、最真实的资料。中国女孩许琳,曾经亲身参与了一次雪崩拍摄。   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无人山谷,海拔在2600米以上,四周的山头上,皑皑的白雪终年不化。而这里,正是拍摄雪崩最理想的地点。  我们在山谷中一个山脚扎下营地,对整个山谷进行了勘探后,开始准
期刊
美国作家阿西莫夫说过一句话,他说:在科学研究中最激动人心,也是预示着新发现的短语,并不是“Eureka!”(有了!找到了!),而是“It's funny…”(有趣的是……)。  那阿西莫夫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真正有价值的时刻,不是你发现了那个新东西,而是一个新现象看在你眼里,你发现和你以前理解的不太一样,你顺着这個不一样追下去,也许就能有重大收获。  你看,关于发现,最重要的不是新东西本身,
期刊
日本人的人际中,有点清冷的疏离,但是对草、木、鱼、虫倒是有种“淡爱”,属于“手边的乐趣”。之前非常喜欢日本人林将之写的《叶问》,书的篇首就说“如果知道身边树木的名字,散步或上下班将会变得快乐无比”——作为在都市长大的人,我觉得这种“附近”的气质,离日常生活不远,较为亲切和易操作。翻着书,一个意象在脑海里慢慢盛开:木屐贴地缓行。  永井荷风常常在工作之余,手执黑伞,趿屐独行,他既非奔向都市景观,也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