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狄尔泰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被称为“1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人文科学领域的牛顿”。他的哲学思想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石之一。在其哲学思想中“生命”与“历史”紧密依存,这为以其生命哲学为基础,构建富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提供了天然的视角。
一、狄尔泰生命哲学基本思想概述
狄尔泰的生命概念有着非常独特的含义,强调生命的主观性和精神性,他说:“我仅将‘生命’一词用于人的世界。”[1] 他认为,表达是人生活的客观化,包括意向对象的客观化、主体意向性与对象之间构成的意向关系的客观化。生活的客观化使得原先主观色彩很浓的“体验”固定在一个客观的事实表达上,即人的心灵内在体验是通过表达(语言、姿态、文字或艺术符号、科学符号、行为符号等)来使人们得到理解的。[2] 只有通过他人的手势、声音和行动与我们感官的接触,我们才能大体意识到他人的内心生活。[3] 生命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从人的表情、姿态到文学、艺术、法律,狄尔泰认为这些都是生命的表达方式,并将这种表达方式分为三类:语言表现、行为表现、体验表现。语言表现指以语言为基础的科学和理论判断,包括概念、判断和理论等;行为表现指人有目的的行为。体验表现指人的表情、姿态、声调等。这些表现形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狄尔泰表达方式的基础。
二、基于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从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中可以看出,生命与历史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生命”的范畴和“历史”的范畴可以互换使用。在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尊重生命、体现人格的理念下,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一些启示。
1.历史教学观的改变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活动”,即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掌握间接经验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落在知识的传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对教材的研究、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客观知识的掌握。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4] 在这一教学认识的指导下,历史教学弊端重重,重知识,轻情感;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对历史知识的讲授,只停留于公式化的说教、程式化的分析和记忆性的结论上,忽视学生对历史过程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历史学科以德育人、以史育人的独特教育作用。教学评价单一片面,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根据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理念,在教学中应该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当前以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5] 因此,历史教学,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历史教学观。由于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不能再现,但是教师的教学却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历史运动过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过去的历史,并以史为鉴,把握今天,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扩展其生命的历程。就课堂本身这段历程而言,它不仅成为学生丰富的、有质量的生命的一部分,更是教师生命广度的扩展,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充实生命的平台。
2.对历史的体验
狄尔泰说:“我的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把他的哲学探讨奠定在充分而又全面的经验整体的基础之上,并因而使之奠定在现实的全部完满性的基础上。”[6] 在狄尔泰看来,所有经过抽象的东西都包含在体验本身之中,经验参与了个人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个体正是凭借其对生命的经验和生活的体悟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而每个生命都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他们都有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追求,为此,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发挥体验在教育中的价值作用。
历史课堂中实施体验教学有其天然的可行性。第一,历史活动的主角是人,“人”这一共同的属性,使我们今天的人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设想前人的活动,体验前人的感受。第二,学生个体的大量知识以及以往的个体经验,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建构。在信息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通过书籍、报纸、杂志、影视、网络等传媒及自身的生活实践,大脑不断地接受各种历史知识的刺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断积累的历史概念,经过概念同化成为新的历史概念的背景资料。这些都是再次体验“历史”的有利条件。第三,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今天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探究活动,研究与历史相关的现实,追溯过去,展望未来。
在实施体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验的主体,更是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体验,调动他们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体验历史人物、事件及历史背景的发展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使学习的过程变成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第二,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的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从教到学,都是在教学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体验下完成的。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学生要在体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运用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以现行历史教材为内容,进行自由表达、探究、讨论的体验。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积累,增强对社会的认识、理解及体验感悟能力。 第四,注重史料的完整、丰富和立体。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史料记载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始终存在着时空上的异位与分离,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认识、理解、感悟历史的更直观、更活泼、更多样的丰富的史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生命。
3.自由的表达
在个体的生存、发展中,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达不仅是个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展现,而且还是个体间交流、沟通、共享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基于对狄尔泰生命表现的理解,在教学中,表达已经超越了“说”和“做”的狭隘范畴,它是对个体整体素质的体现。表达不仅体现于教育的结果,而且贯穿于教育的过程,更是教育目的之一。[7]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表达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已不再是单纯的提问,简单的读课文,更不是单纯的检验学习结果的方法。表达通过它丰富多彩的形式不仅展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展现了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和环境,营造轻松的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充分地表达,采取多种多样性的表达方式。教师要包容学生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体会倾听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而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无疑已成为这一理念的强大助推力,其对生命的独特定义时刻提醒我们,“人”不单纯是一个血肉个体,而是与周遭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参与历史建构、生命无限扩展的人;教师再也不能把学生视为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时时有体验、刻刻在成长的生命个体。因此,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为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的组织等都提供着有意义的指导。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参考文献:
[1][6][英]H.P.里克曼.狄尔泰[M].殷晓蓉,吴晓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3]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4][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之友,2004(1).
[7]和学新,焦燕灵.试论表达的教育学意义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2006(9).
一、狄尔泰生命哲学基本思想概述
狄尔泰的生命概念有着非常独特的含义,强调生命的主观性和精神性,他说:“我仅将‘生命’一词用于人的世界。”[1] 他认为,表达是人生活的客观化,包括意向对象的客观化、主体意向性与对象之间构成的意向关系的客观化。生活的客观化使得原先主观色彩很浓的“体验”固定在一个客观的事实表达上,即人的心灵内在体验是通过表达(语言、姿态、文字或艺术符号、科学符号、行为符号等)来使人们得到理解的。[2] 只有通过他人的手势、声音和行动与我们感官的接触,我们才能大体意识到他人的内心生活。[3] 生命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从人的表情、姿态到文学、艺术、法律,狄尔泰认为这些都是生命的表达方式,并将这种表达方式分为三类:语言表现、行为表现、体验表现。语言表现指以语言为基础的科学和理论判断,包括概念、判断和理论等;行为表现指人有目的的行为。体验表现指人的表情、姿态、声调等。这些表现形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狄尔泰表达方式的基础。
二、基于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从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中可以看出,生命与历史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生命”的范畴和“历史”的范畴可以互换使用。在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尊重生命、体现人格的理念下,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一些启示。
1.历史教学观的改变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活动”,即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掌握间接经验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落在知识的传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对教材的研究、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客观知识的掌握。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4] 在这一教学认识的指导下,历史教学弊端重重,重知识,轻情感;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对历史知识的讲授,只停留于公式化的说教、程式化的分析和记忆性的结论上,忽视学生对历史过程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历史学科以德育人、以史育人的独特教育作用。教学评价单一片面,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
根据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理念,在教学中应该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当前以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5] 因此,历史教学,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历史教学观。由于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不能再现,但是教师的教学却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历史运动过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过去的历史,并以史为鉴,把握今天,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扩展其生命的历程。就课堂本身这段历程而言,它不仅成为学生丰富的、有质量的生命的一部分,更是教师生命广度的扩展,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充实生命的平台。
2.对历史的体验
狄尔泰说:“我的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把他的哲学探讨奠定在充分而又全面的经验整体的基础之上,并因而使之奠定在现实的全部完满性的基础上。”[6] 在狄尔泰看来,所有经过抽象的东西都包含在体验本身之中,经验参与了个人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个体正是凭借其对生命的经验和生活的体悟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而每个生命都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他们都有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追求,为此,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发挥体验在教育中的价值作用。
历史课堂中实施体验教学有其天然的可行性。第一,历史活动的主角是人,“人”这一共同的属性,使我们今天的人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设想前人的活动,体验前人的感受。第二,学生个体的大量知识以及以往的个体经验,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建构。在信息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通过书籍、报纸、杂志、影视、网络等传媒及自身的生活实践,大脑不断地接受各种历史知识的刺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断积累的历史概念,经过概念同化成为新的历史概念的背景资料。这些都是再次体验“历史”的有利条件。第三,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今天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探究活动,研究与历史相关的现实,追溯过去,展望未来。
在实施体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验的主体,更是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体验,调动他们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体验历史人物、事件及历史背景的发展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使学习的过程变成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第二,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的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从教到学,都是在教学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体验下完成的。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学生要在体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运用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以现行历史教材为内容,进行自由表达、探究、讨论的体验。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积累,增强对社会的认识、理解及体验感悟能力。 第四,注重史料的完整、丰富和立体。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史料记载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始终存在着时空上的异位与分离,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认识、理解、感悟历史的更直观、更活泼、更多样的丰富的史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生命。
3.自由的表达
在个体的生存、发展中,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达不仅是个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展现,而且还是个体间交流、沟通、共享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基于对狄尔泰生命表现的理解,在教学中,表达已经超越了“说”和“做”的狭隘范畴,它是对个体整体素质的体现。表达不仅体现于教育的结果,而且贯穿于教育的过程,更是教育目的之一。[7]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表达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已不再是单纯的提问,简单的读课文,更不是单纯的检验学习结果的方法。表达通过它丰富多彩的形式不仅展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展现了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和环境,营造轻松的愉快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充分地表达,采取多种多样性的表达方式。教师要包容学生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体会倾听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而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无疑已成为这一理念的强大助推力,其对生命的独特定义时刻提醒我们,“人”不单纯是一个血肉个体,而是与周遭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参与历史建构、生命无限扩展的人;教师再也不能把学生视为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时时有体验、刻刻在成长的生命个体。因此,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为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的组织等都提供着有意义的指导。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参考文献:
[1][6][英]H.P.里克曼.狄尔泰[M].殷晓蓉,吴晓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3]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4][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之友,2004(1).
[7]和学新,焦燕灵.试论表达的教育学意义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