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关键期假说再思考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键期假说旨在研究年龄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年龄问题实验和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理论的研究状况,比较了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支持派和反对派的论证观点,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应在关键期假说的一些概念以及如何确定语言习得最终水平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年龄
  0、引言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生物学,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关键期阶段,在适宜的环境下,个体行为的习得特别容易,发展也特别迅速。事实证明,生物体在某种行为的形成中确实存在着关键期。例如Gould 和Marler (1987)对白冠雀的研究表明,成年雄雀的叫声中含有某些特定的音符,这些音符能自动触发雄雏雀脑中的收录装置,但雄雏雀只有在出生后的40-50天内听到成年雄雀的叫声,日后才会鸣叫。过了这段时间,即使再听到成年雄雀的叫声,也不会鸣叫。也就是说,雄雏雀出生后的这40-50天的时间就是其鸣叫行为发展的关键期。
  在外语教学领域,“关键期假说”是由蒙特利尔神经学家Wilder Penfield&Lamar Roberts在他们1959年合著的《言语与大脑机制》(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中首次提出;1967年Eric Lenneberg在他的文章《语言的生物基础》(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中再次讨论了“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的概念。Lenneberg认为在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存在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过了这段时间,语言的习得能力就会受到限制。为此他收集了许多方面的证据,包括对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大脑受损以及突然失聪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语言发展带来的影响。关键期假说的概念最初是针对第一语言习得提出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关键期呢?
  1、存在与否:“关键期假说”与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是否存在一个关键期对于二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二语的习得在一定年龄阶段更有效率,更有可能达到高水平,那么就应该建议二语学习在那个年龄阶段开始进行。如果对于成年的二语学习者来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母语者的水平,那么对于这些学习者,我们就应该调整教学期待,并调整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
  我们一般的印象是,儿童似乎比成年人具有更多地语言天赋,在语言习得的可塑性上,儿童似乎比成人更胜一筹。在最初的学习速度和最终所能达到的语言水平上,儿童和成年人这两个群体有很多的不同。例如,对于那些过了青春期后才开始接触一门外语的人来说,他最终的语言水平似乎很难达到像本族语者那样的水平,但儿童就可以。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韩国小姑娘,她的父母都在中国工作,她在山东日照的一所幼儿园上学,初次见面时我只是觉着她的长相有点不一样,但她普通话非常好,我听不出任何不同的地方,后来才知道她是韩国人。她与父母交流时用韩语,与同学们交流时用普通话,两种语言运用地游刃有余。笔者也接触过海归人士,尽管他们可以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但你仍然可以听出语音、语调方面与本族语者之间的差别。这个例子似乎是证明了二与习得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但它毕竟只是个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关于关键期和年龄问题的研究和争论,支持和反对的证据似乎各占半数(Singleton,1995)。
  2、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研究现状
  语言习得关键期的概念虽然是针对第一语言习得提出的,但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却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兴趣,开展了大量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问题的研究,支持者从生物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等角度证明关键期的存在及重要性;与此同时,反对方似乎也证据确凿,言之有理。
  2.1关键期假说支持派
  Lenneberg (1967)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限制。儿童只有在青春期之前接触到目标语,才有可能正常的习得这一语言。在青春期之前,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这时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涉及到大脑的两个半球,整个大脑都参与了语言的学习,所以语言信息的吸收不仅快而且轻松。青春期到来之后,多数人的大脑已经发生了侧化(lateralization),大脑已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具有这样的弹性,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困难。
  支持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和实验不少,那么关键期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究竟如何呢?
  针对关键期假说的早期研究中,Oyama (1976)曾调查了60名移民美国的意大利人,他们到达美国时的年龄为6到20岁之间不等,并已在美国居住了5到18年,结果发现,那些12岁之前到达美国的人讲起话来更像美国人的口音,而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短对口音则影响不大。
  除了对语音方面习得的影响,在语法结构习得方面,研究结果也支持关键期的影响。
  Johnson和Newport(1989)曾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对象是46名在不同年龄段开始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和韩国人,并且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短不一。调查对象按照年龄段被分为4组:3-7岁,8-10岁,11-15岁,17-39岁。在此次调查中,研究对象被要求参加一项用于检测英语词法和句法规则的语法判断测试,研究结果发现,年龄是决定参加者能否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移民到达美国的年龄和他们的语法测试成绩成负增长的关系。
  此外,也有研究者从口语的角度入手,研究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影响。
  Long认为,二语学习者如果不是在儿童时期而是在青春期结束之前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那么他将无法习得地道的第二语言语音(Long,1990)。Scove(1988)甚至进一步将这种观点觉得化,Scove认为关键期仅对语音习得有影响,因为语音体系的产生需要神经系统和肌肉运动的相互影响和精确配合;而学习新单词以及新的句法结构则完全不同于发音的任务,前者需要神经和口腔肌肉的同时作用,后者则不需要。第二语言学习者如果没有在关键期(大约12岁)之前习得与第一语言语音发音不同的影响神经和肌肉的结构特点,那么他的语音将永远无法抹去外国腔,关键期过后能够克服这种障碍的学习者大约仅有1/1000。   2.2 关键期假说的反对派
  反对二语习得中存在关键期家说的学者认为,儿童与成人在认知水平、学习环境、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等方面情况不同,比较儿童与成年人的语言习得能力缺少说服力。同时,“临界期”这一命名遭受挑战,应命名为“敏感期”(the sensitive period)。“敏感期”指更为有效的二语习得时期,即不排除成年时期的二语习得成功的可能性。
  Snow 和Hoefnagel M.Hohel(1978)对以英语为母语的荷兰语习得者进行了为期13个月的研究,受试者中年龄最小的为3岁,通过对受试的发音、听力、词汇,句子重复和翻译等方面的测试发现,12-15岁的实验对象和成人实验对象在最初的几个月荷兰语掌握的最快,而在学习了一年后8-10岁组、12-15岁组的实验对象荷兰语掌握的最好,而3-5岁的儿童在所有测试中成绩最差。这项研究结果否定了二语习得中关键期的存在。
  近年来,国外很多的研究者开始在脑神经领域重新审视年龄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的认知能力在成年早期(大约20岁左右)开始呈现线性连续缓慢衰退,而且这种衰退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目前已经明确了的有三种主要的认知衰退,即语言加工速度的下降,工作记忆容量的减少和注意力集中程度的降低。由此可知,语言学习能力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认知能力的减退而不能简单的归因于年龄因素。
  反对关键期存在的实验中较为著名的是Birdsong & Molis(2001)年的实验,他们重现了Johnson 和Newport关于关键期假说的经典实验。他们用相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对不同年龄段开始学习英语的西班牙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却与Johnson 和Newport的结论大相径庭。32名移民年龄较大的学习者中有13名在语法测试中的成绩准确率超过了92%,而原始结果仅为1 / 23。研究结果否定了Johnson 和Newport关于关键期假说的结论。他们指出Johnson 和Newport的研究不足以全面概括持不同第一语言和学习不同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如果关键期存在,那么无论学习者的母语为哪种语言,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最终水平的限制都是绝对的。然而本实验表明许多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受试者习得了地道的英语,而在以汉语和韩语为母语的受试者中这种情况却不多见。
  国内有不少的学者和语言学家对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并且发表有不少的研究论文。国内大部分对年龄因素进行研究的学者对于“关键期”假说持一种不认可的态度。桂诗春在他的 《心理语言学》 中指出:“对于什么时候是外语学习的最佳年龄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此,是否存在一个关键期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结论,而应该研究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然后再全面运用于教学当中。” 戴维栋指出:“起始年龄几乎对习得过程没有影响,任何年龄开始学习一门外语都能学好。”
  3、结语.
  年龄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关键期假说的讨论仍没有形成最后的定论,原因之一就是很难界定其中的一些关键概念以及如何确切语言习得的最终水平。在有关关键期假说的文献中,研究者们对于关键期的定义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在婴儿出生后的一年就结束了,而Lenneberg则认为关键期在幼儿2岁时才开始。此外,“关键期”和“敏感期”之间也存在质的不同,这进一步增加了关键期假说的复杂性,如何判断学习者是否达到了本族语者的水平的标准也还没有形成定论。有学者认为只要第二语言运用的不地道,就被认为是没有达到近似本族语水平。Birdsong(2005)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这种标准设定过高,不能保证关键期假说的有效性。另外有些研究中的标准又设定过低,并不一定相当于操本族语者的真实能力。
  基于此,在关键期假说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合理的分析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水平产生的影响,而且要充分解释初始学习年龄较晚的学习者也能达到近似本族语水平的原因。要做到以上两点,我们必须借助神经学、认知学、生物学和语言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多维度多视角的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Gould, J. E. & P. Marler. Learning by instinct[J]. Scientific American, 1987.
  [2]Birdsong, D.& M.Moris. On the evidence for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i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9.
  [3]Johnson, J.&E. Newport.Critical period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Maturational Stat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Cognitive Psychology ,1989(21):60-99.
  [4]Long, M. H.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on language development[J].SSLA, 1990(12).
  [5]Lenneberg, E. H.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 [M].New York: Wiley, 1976.
  [6]Marinova-Todd, S. H, Marshall, D, Snow, C. E. Three misconceptions and age and L2 learning [J]. TESOL Quarterly, 2000,34: 9-34
  [7]Oyama,S. The sensitive period and comprehension of speech[J].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1979(6).
  [8]Penfield, W. & Roberts, L. 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 [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9.
  [9]Snow,C.E.& Hoefnagel-M.Hohle.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Child Development, 1978.
  [10]Scovel, T. A Time to Speak: A Psycholinguistic inquire Into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Human Speech[M].MA:Newbury House,1988.
  [11]Singleton, D. & Z. Lengyel.The Age Facto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5.
  [12]Weber-Fox, C., & H. J. Neville. 1999. New Perspectives on Critical Peri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3]戴炜栋, 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一)[J].外国语,1994.(4):1-10.
  [14]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摘要:翻译包括译者、原语文本、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以及目的语读者。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随意的。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同样脱离不了翻译标准。提倡翻译标准与倡导译者主体性,是两个对立的命题。本文简略回顾了传统翻译标准的历程,梳理译者地位的变化过程,表明翻译标准和译者主体性之间是“貌离神合”关系,翻译标准约定了译者必须实现的最高理想,又给译者发挥主观能动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线性代数以及教学中的难教现状,讨论了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开设数学实验的必要性。同时简单地介绍了MATLAB软件,并举例说明利用其进行现代实验教学的优点和作用。  关键词:线性代数;MATLAB软件;实验教学  一、线性代数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在大学数学所有科目的教学中,线性代数以它固有的理论性及繁杂的计算过程为特点已经使学生对其望而生畏,据了解,多数学过现性代数的同学就会以两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要想真正学好并能熟练应用英语,尤其是对于高校艺术类非英语专业学生并非易事。他们将有更大学好它的可能性,那么学习英语效率会更高。但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大多数艺术类学生的确不知道怎么阅读。这是因为许多教师只强调阅读中某一方面的重要性,忽视阅读综合技能的培养。因此,如何广泛和有效地教授阅读技能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不仅强调高校艺术类
期刊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总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造字法类型的辨析技巧,同时探讨教学这四种汉字造字法类型的不同的思维训练方法。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等形象思维方法,品味汉字形体构造自身具备的趣味性和审美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及其承载的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在分析实例中总结一些规律和辨析技巧,积累记忆一定有代表性的例字,以求融汇贯通,举一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对机械设备专业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工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在现阶段仍然存在师资、设备不足和教学模式落后的状况,应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技能水平、加强实训设备和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着手,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电工教学质量;问题;途径  电工基础是汽修、机电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电子电器制造与维修岗位应用型人才培训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理
期刊
摘要:俳句是日本特有的一种短诗,是日本人小幽默的典型代表。本论文通过对俳句的分析,探究出俳句的幽默,一方面虽然描写悲惨的场景中却夹杂着幽默;另一方面,用精湛的语言进行描述,虽然短小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而推论出日式幽默喜悦中夹杂悲伤、简单中透漏深刻的特点。  关键词:俳句; 幽默 日本  每个国家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的幽默,俳句作为日本的一种典型的文学形式,仔细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日本人与众不同的幽默特色
期刊
摘要:隐形分类教学模式是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分类的教学体系。该模式依托布鲁姆的知识分类目标,将俄语这一学科内部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其内涵为在教育教学规律指导下,基于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和教育对象人格多样化所采取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俄语兴趣,提升学习内驱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俄语教学;分类;隐形;教学模式  引言:  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
期刊
摘要:大部制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架构,旨在使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企业家政府理论,通过对现代理性支配下的官僚政府理论的反思与检讨,提出政府部门要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就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像企业一样注重效率,讲求服务质量,善待消费者(社会公众),追求完美服务。我国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可以吸收和借鉴企业家政府精神,以求发展市场经济、梳理职能、调整利益、理顺关系,最终建成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政
期刊
摘要:中学化学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本文就此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作简单地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如改进教学策略,选择实验方法,从而使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转变成有利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异常现象;解决策略  中学化学实验中,如老师演示实验,学生做实验,总会难以避免地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即与意料不相吻合的现象,如颜色变化,生成物气味改变,还有事故发生等异常现象。这些异常
期刊
摘要:外国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完成教学目标,自从采用习明纳尔的教学法以后,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实现了教学就相长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习明纳尔;外国文学;课堂教学  外国文学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是使学生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