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真,见善,见美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g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提倡综合学习观,关注热爱的双重含义,超越群体的局限性,理解、接纳儿童的负性行为,认识儿童自我的多维性,见到物背后的人及人心,激发社会性探究。教育者可以从这些教育思想中见真见善见美。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教材;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8-000-03
  做教材是一件既费心力又显功力的事情,编写团队的学识、见解、心胸、眼界,无不彰显其间。虽然教材都是围绕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但每本教材的灵魂,也就是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不尽相同。一本好的教材,其教育思想应该见真,见善,见美。
  所谓见真,是指不美化粉饰,不讲假话、大话、空话,为儿童还原生活的真相,给予儿童真实、科学、全面的知识,教育儿童说真话,做真人,用真诚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见善,是指对儿童有充分的善意,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问题,理解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理解儿童的困惑和苦恼,对儿童的缺点、不足、错误有抱持的态度,对儿童始终抱有正向的期待,同时帮助儿童学会将心比心,用善意、善心、善行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见美,是指带领儿童体验生活的美、生命的美、文化的美、精神的美,并学会呵护、享受、传播这种美。无论现实世界有多少虚假、邪恶、丑陋,教材都应当尽力引领儿童靠近和追求真善美,这是教材的使命,也是每一个编写者和教育者的使命。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即将全面投入使用。这是小学品德课在使用多个版本教科书后首次迎来的一本统编教材,受到高度的关注。笔者试简要分析这套教材中的教育思想,从中见真见善见美。
  一、见真
  (一)提倡新的学习观
  学习,是品德教材绕不过去的话题,因为从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培养个人道德品质。传统学习观关注知识的学习,强调“苦学论”,“头悬梁锥刺股”,学习的目的是“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把学习的快乐集中到取得好成绩的结果上。这种学习观容易导致儿童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不完整,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难以从学习中得到愉悦感和成就感。统编《道德与法治》中提倡的则是新的学习观。
  首先,教材提倡,学习内容本身是综合的。三上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首先让学生谈谈从出生到现在,自己在学习中获得哪些本领;然后让儿童去观察和了解,大人也在不断地学习,他们又在学些什么;接着让儿童认识到,阅读、交往、玩耍、参观、做事的过程中都能学习。这就提出了时时能学、处处能学、人人可学,知识、生活机能、社会技能、道德都需要学习的综合学习观,拓展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其次,教材强调快乐学习的概念。学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不容易的,长期的坚持尤其不易。那么,学习的快乐到底在哪里?《我学习、我快乐》一课向学生展示了学习活动本身的乐趣,以及战胜困难的乐趣,非常具体地让学生树立快乐学习观。第三,教材提出,人人都能学好,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并指导学生掌握寻找自己的长处、多在心中画问号、和时间交朋友等具体办法。这就帮助学生完整地认识到,学习就在生活中,人人都能够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成功。
  这样的学习观,既是对学习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解,也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真实而富有指导意义。
  (二)关注“热爱”的双重含义
  提到热爱,我们很容易回忆起小学课本里那些关于热爱父母、热爱老师、热爱集体、热爱校园的内容。统编教材中也有相关的内容,但这远远不够。儿童生活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他们爱自己的父母,但有时并不知道如何表达;在爱父母的同时,会不喜欢父母身上的某些缺点和不足,但同样不会表达;他们爱自己的学校和老师,但难免有不太满意之处……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此做出了回应,提出热爱也有双重含意。
  教材引导儿童热爱与感激父母、老师,帮助儿童学会遵守规则,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但同时指出,对父母、教师、学校的热爱还有另一种方式——批评与行动。《爸妈在我心中》一课,教材引导儿童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也要勇于指出父母身上的不足,这也是爱父母的表现。《走近我的老师》一课,教材细致地列出儿童与老师相处的各种情况,例如学生有时候对老师的做法不满意,但事后发现老师是对的;或者老师疏忽大意或误解了学生,帮助儿童理解老师,学会处理师生之间的误会或矛盾,这同样是敬师爱师的表现。《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既激发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写报告、拟定行动方案等方式,改善校园不如意的地方,认识与改变校园里的不合理规则,这同样是爱的表达与流动。
  以上种种,都让儿童的爱变得生動、立体,既真且活。教材既教育学生,也提醒学校和老师。
  (三)超越群体的局限性
  在过去的品德教育中,我们会告诉儿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但班集体的利益一定比个体利益高吗?事实并非如此。任何群体都有局限性,群体内部提倡团结和归属,对其他群体却排斥甚至敌对,这同样是一种自私。在提倡对话、发展、共赢的今天,品德教育就要超越这种群体的局限性,帮助儿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一问题。统编教材《我们班 他们班》一课就教育儿童,班级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是即便为本班的利益,也不该采取不正当竞争;既要自己奋力拼搏,也要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学会为他班喝彩。这才是一种真诚的处世态度。
  二、见善
  (一)理解、接纳儿童的负性行为
  每个儿童都有缺点、会犯错。成人如何对待这些负性的现象和行为非常重要,因为这将影响儿童对待自己错误和不足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成人很容易指责儿童不懂事、自私或欺骗,对儿童始终抱有善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向大人索要东西。每个父母都经历过孩子要买这买那的请求,有时让成人不胜其烦。在统编教材《我想要、我能要》一课中,并没有批评指责这一行为,而是通过分析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哪些是合理的要求,哪些是不合理的。可是儿童也许还会坚持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教材仍然没有指责,而是和儿童一起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忍住、不那么想要呢?”并例举了转移注意力、协商替代、冷处理等方法,帮助学生关注处理这些需求的途径。如此不做道德评价的处理方式,“蹲下来”陪着儿童,充分地与儿童共情,烦恼着他们的烦恼,像朋友一样出主意,堪称“善解人意”。   再如说谎。我们每次提倡诚实的时候,都把说谎的匹诺曹拿来批判一通,站在道德的高地批评说谎行为。但是说谎就是品质不好吗?说谎就是想欺骗别人吗?《我很诚实》一课中,统编教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说谎的原因,指出儿童可能因为恐惧、胆怯或虚荣好胜等各种原因没有说实话,从而让儿童认识到,说谎只是一个行为,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背后的种种动机,让自己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靠谎言来维系面子。当课堂营造出理解、信任、宽容的氛围时,儿童就能够直面说谎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也随之而来。
  (二)认识道德的复杂性
  怎样让儿童理解道德的復杂性,并能在复杂的道德情境前,选择和保持善意、善心、善行,也是一门学问。统编教材教给儿童很多新的视角。例如,让儿童比较善意的谎言和恶作剧的谎言,辨析其中的不同。由此让儿童认识到,谎言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是有道德性的,是善的举动。又如,《爱心的传递者》一课,不仅让儿童回忆自己与他人付出爱心的时刻,更提出“行善也要讲方法”,让儿童能够将心比心地帮助别人,把善意真正传递给他人。
  三、见美
  (一)认识儿童自我的多维性
  小学教材的读者是儿童,主角也是儿童。教材中呈现出的儿童是现实儿童的影映。教材帮助儿童认识自己,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儿童。通过教材,我们能够看到他们拥有多维的自我。在《我是独特的》《不一样的你我他》等课中,教材让儿童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观察、相互比较、听别人的反馈等方法,看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教材用一个“魔法杖”的活动,允许学生把自己变成喜欢的动物、植物、卡通人物……这让我们看到,儿童是动态变化的,他们内心有很多秘密,对自己充满期待,无不渴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好。也许正是因为儿童这丰富的、变化的、积极向上的自我,才令我们经常觉得儿童特别美好和可爱。
  (二)见到物背后的人及人心
  带领儿童认识家乡、认识社会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教材中很多课都涉及工业、农业、交通、家乡建设等话题。然而地美、物美,比不上人美,统编教材特别关注物背后的人及人心。《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中,在绍了家乡的位置、家乡的传说、家乡的特产后,特意突出家乡人,引导儿童介绍家乡人的贡献、家乡人的生活习惯等。《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让儿童在关注出行体验和家乡交通发展之余,体会交通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做出的贡献。《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中指出,我们平时浪费的不仅是物质,是资源,更是背后蕴含的千千万万人的劳动和付出。可以说,在教材的各部分内容中,都不忘凸显人的奉献、人的价值、人心之美。
  (三)社会性探究的激发
  社会的历史、文化、结构、制度、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是品德教学的基石。《家庭的记忆》一课,教材设计了家史调查、传统节日内涵讨论等活动,让儿童记录家庭大事,了解家庭变迁,认识传统文化对家的重视。《我的家在这里》一课提出了“为什么我们村叫王家村?”“为什么大家要住在同一个村或社区里?”“你居住的村庄或社区的名字有什么来历?”等系列问题,指引儿童关注村落和社区的历史变迁。《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教材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调查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可以说,激发学生社会性探究的热情,既是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体现,也是带领儿童经历的一场体验文化之美、历史之美的旅行。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还有很多闪光的教育思想。在上文所提的内容之中,许多都是交叉融合的。教材或许还有一些遗憾,但是这些闪亮的教育思想,必将带领儿童和教师走向更为深邃宽广的精神世界。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摘 要分析北京市19节小学品德与社会录像课不难发现,教师提问缺乏思维深度,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对话,教师指导缺位等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教师精心设问,实现有效对话,加强教师指导,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  关 键 词学业质量评价;录像课分析;课堂教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7-0065-03  学生学业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
摘要:“精准供给”为新建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立足校情,凝练学校核心理念;顶层设计,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回归儿童立场,有效实施德育课程,才能实现“精准供给”,引领学校走上科学发展道路。  关键词:精准供给;学校管理;顶层设计  随着苏南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布局不断调整和优化,由薄弱学校合并而成的新建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新建校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和设施设备只能为学生与学校发展提供优质的条
摘 要整合品德课程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绘本、心理辅导、校史和少先队活动等资源,落实行为习惯养成,构建生动的道德情境,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用校史文化浸润学生成长,并创新实践载体,从而构建“品德 ”特色课程,让德育根植儿童生活,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程;课程整合;特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3  当前,如何
摘 要 立足统编教材使用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以二年级教材为例,总结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六个关键,即“厘清明暗线索,把握核心主题”“回归儿童生活,彰显课程价值”“回应课程转型,落实法治教育”“凸显情感教育,张扬学科特质”“关注学程设计,引发教学互动”“理解副版教材,体现教学张力”。既是对统编教材编写理念的溯源和教材使用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即将全面使用的二年级新教材的解析及实施建议。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
摘 要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教师必将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为此,教师角色需要发生转变。在此背景下,“Teacherpreneur”理念应运而生。Teacherpreneur的核心是创新,关键是共享,基础是协作,目标是引领变革。在该理念引领下,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开展学校课程教学、协调外部环境以及实现自主发展等方面需要重新定位自己角色,如此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化挑战为机遇。  关 键 词 全媒体时
“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教育哲学,树立个性化的办学愿景和育人目标。”基于对教育的这种认识,2018年9月,王红梅在调任临沂第四实验小学校长后,就开始了创新办学的探索。  临沂第四实验小学因地处启阳城(临沂古称启阳)启阳路,有着坚持了十年之久的集邮特色,因此着意打造“启阳文化、集优育人”办学品牌。“启者,发也,导也;阳者,光也,明也。如果启是方法,阳为目标,集优就是策略和途径。”王红梅解
张国强,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教师,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全国百佳班主任,著有《心会随爱一起走》《聆听花开的声音》等。  推荐书单:  1.边玉芳,《读懂孩子——心理学家实用教子宝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  2.大卫·苏泽等,方彤等译,《教育与脑神经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3.柯尔斯滕·奥尔森,孙玫璐译,《学校会伤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摘要 校史是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宝贵的育人资源。针对过去开发校史资源的不足,通过明晰校史研究院建设理念,构建校史研究院组织保障,优化校史研究院运行模式,提炼办学精神,引导学生成为爱学校、爱祖国、有志向、有梦想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校史;研究院;自主;学校文化  校史是一所学校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真实记录,是学校办学传统、风格和特色的高度浓缩,更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
摘 要 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教学瓶颈。通过引入并合理运用影视资源,拉近法与儿童生活的距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道德思辨情境,激发儿童对法治生活的思考;通过模拟体验,让儿童切身体验、感悟、理解法治生活,从而以法引领儿童生活行为,让法治意识浸润心灵。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情境教学;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編号2095-1183(2020)05-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印發《中小学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明确了五项重点任务,加快构建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头脑。二是不断丰富德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真挚情感。三是积极运用校园文化的浸润功能,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四是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促进中小学生爱国行为养成。五是始终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