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指导处(长沙 410128)莫利拉
摘要近年来,农林高校的生源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其生源质量总体上仍处于高等教育中的中等偏低层次。影响农林高校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的轻“农”观念、学校的国家弱势地位、办学特色不明显、教学质量走低、就业率相对不高等。农林高校要想稳定和提高招生的生源质量,应当围绕“农”字特色,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在办学质量上很下功夫;立体策划,大力做好对外招生宣传;规范内部操作行为,营造招生吸引氛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 农林高校 生源质量 招生对策
众所周知,任何一所高校要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都必须以招生选材为基础。高校招收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对于具有出身弱势的高等农林院校而言,为了确保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在努力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也越来越渴望通过招生来争取好的生源。可以说,如何通过招生来稳定和提高生源质量,已经成为农林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当前农林高校的生源状况
(一)生源范围
近几年来,我国农林高校已由过去基本上面向本省、本地区招生发展为面向全国招生,生源范围已经具有以本省、本地区为基础的全国性特征。对于教育部直属农林院校而言,生源范围一般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对于其他农林院校而言,生源覆盖范围一般也在18~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
(二)生源结构
从教育部直属的5所农林高校来看,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源计划数量占总招生计划的比例大都在20%以下,且来自城市的生源比例较高,大多超出50%。而非部属农林高校本地生源的计划数量占总计划的比例一般高达50~85%,且来自农村的生源成为生源主体。但在生源的男女比例结构上,部属和非部属农林高校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三)生源质量
当前农林高校的生源质量总体上处于高校教育中的中等偏低层次。除部属院校及个别农林高校进入本科第一批录取行列外,绝大多数农林高校都只在“二本”录取之列。因此,已上重点本科录取线的优秀生源基本上与农林高校无缘。即便在“二本”生源中,广大考生所追逐的也是综合性大学、电力、海事、财经、外贸、政法等院校,而农林院校的生源则相对比较欠缺。虽然近年来农林高校的生源形势有所好转,少数学校如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也呈现出连年招生火爆的现象,但相比于其他同层次的兄弟院校,则仍处劣势。每年考生填报志愿时,农科类专业一直处于“冷门”的局面并未改变,招生农科类学生占每年所有招收学生的比例,与其他“热门”专业招收学生所占比例相比,差距正在逐年扩大。而且很多农科类学生是因服从专业调剂志愿而招进的学生,并非本身自愿报考学农。
从近几年录取情况来看,许多农林高校的“二本”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都处在或接近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录取线,即使如此,也还难以满足全部的招生指标。一些学校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启用“第一志愿填报农林院校降10~20分投档”的国家优惠政策,特别是跨地区的招生,往往都要申请降分投档录取。对招生部门而言,只要考生第一志愿填报农林高校,一般都会一次性地将档案发给院校审阅录取。目前考生第一志愿选报农林院校,其录取率一般要高于选报其他院校。这也说明,在招生选材上,农林高校的选择余地相对较小,生源质量难以得到较好保证。
二、影响农林高校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的轻“农”观念
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但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对农业、农村及农民仍存轻视倾向。这种轻“农”意识多年来一直成为我国农林高校发展的重要障碍,并直接影响到农林高校的招生工作。大部分学生对农林高校的兴趣不高,一些家长也不愿子女进农林院校学农,更不愿毕业后到农业和农村的第一线去工作。用人单位也对“农”字出身的毕业生抱有偏见,特别是对农林院校非农专业的毕业生存在歧视倾向,认为他们不如非农高校的专业毕业生。受轻“农”观念的影响,农林高校在吸引优秀生源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二)学校的国家弱势地位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分层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及政府对待的不公平性,致使农林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教育部直属院校72所中农林高校只有5所;在34所“985”工程高校中,农林高校只有2所;在31所副部级高校中,农林高校无一所;在95所国家“211工程”高校中,农林高校只有3所。在农林高校中,绝大部分学校都只是地方院校。而在地方院校中,农林高校又因为“农”字帽而处于不利地位。农林高校的国家弱势地位直接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弱势,进而影响到考生对农林高校的不利选择。
(三)办学特色不明显
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农林高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高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普遍采取了在大农专业基础上,增扩非农学科专业的综合化发展战略。但这种综合化改革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原有农科类专业的优势呈现弱化趋势,不少学校办学特色越来越不明显。在与非农高校的生源竞争中,农林高校缺乏办学特色,也就必然缺乏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
(四)教学质量走低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农林高校也普遍采取了扩招举措,不少学校几年之内招生数量成倍增加。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问题开始突现出来。目前农林高校因扩招而使本来有限的教师资源日显不足,许多教师为应付成倍增加的教学工作量不得不放弃在教学质量上的努力。部分老教师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知识老化严重,部分年轻教师又只重科研不重教学,加之扩招而带来的设备、图书等配套设施难以跟上,农林高校的教学质量有普遍走低的趋势。教学质量偏低必然影响到所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反过来影响招生的生源状况。
(五)就业率相对不高
目前我国各高校之间既面临着生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也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农林高校毕业生所遇到的挑战性更强,压力也更大。从近几年农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除极少数学校如湖南农业大学等外,传统农科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农科类毕业生中绝大部分也都是留在城市,从事着与农业无关的工作。至于农林院校的非农专业毕业生,则因无专业比较优势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其就业率一般低于其他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毕业生。无可置疑,如果农林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充分就业,必将影响农林院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造成生源不足,形成“出不去、招不进”的恶性循环。
三、稳定和提高生源质量的招生对策
(一)围绕“农”字特色,加强学科建设
农林高校的学科优势仍然在传统的农科,虽然各校学科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已成大势,但综合化不能以削弱传统学科的优势为代价。离开传统农科核心能力的非关联性学科拓展,将会导致传统优势学科能力的弱化,同时也会使新建学科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累积性竞争优势。事实表明,农林高校的“农”字不改,只要能办出特色,招生时同样能红红火火。例如,四川农业大学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类农业大学”定位,近年来,办学特色明显,对社会的吸引力增强,2005年招生5000人,报名者接近3万人。又如湖南农业大学确立了“以农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各非农学科的拓展仍然紧紧围绕“农”字特色做文章,办学有了特色,生源也有了保障,近3年生源形势连年火爆。
(二)努力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
农林高校一般占地面积较大,有整体性土地的规模优势。但长期以来,因自身缺乏资本积累,加上建筑和教学设施设备较为落后、老化、陈旧,致使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生工作的开展。今天的考生不比过去,在填报志愿之前往往会同家长一道到备选高校进行实地察看,而实地察看时获得的第一印象就是校园环境和建设风貌。因此,农林高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做到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等优越条件来吸引生源。
(三)在办学质量上很下功夫
我们知道,办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主要指标,也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抓好了办学质量就等于为招生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林高校要提高办学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德风师风建设,在教师中树立起爱岗敬业、弘扬正气、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和搞好科研。其次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真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含金量”,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再次是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严治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四)立体策划,大力做好对外招生宣传
农林高校必须把招生宣传作为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来运作,才能在生源竞争中抢占主动权。首先,学校要对面临的招生情势进行分析,包括学校状况、教育生态环境、生源数量和质量、招生政策、兄弟高校的招生目标和招生对策等,并制定有吸引力的招生优惠政策。其次是基于情势研判明确招生宣传的基本工作思路。例如可确定“进乡、入校、找人、招生”的工作思路,变职能部门的招生宣传为全校管理人员的招生宣传,变考生和家长主动上门的了解为学校主动上门的宣传讲解。第三,要全方位、多渠道进行宣传。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势,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在校生媒体、信件、重点中学设点、学生座谈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必要时鼓励和组织学生及其家长到学校实地参观,让他们在互动性的活动参与中增加对学校的了解和信心。
(五)规范内部操作行为,营造招生吸引氛围
在招生工作上,农林高校为了稳定和提高生源质量,除了办学目标定位准确,招生指向清楚明晰,招生宣传到位外,还有一个较易被人忽略的方面,即招生工作的操作规范性问题。如果农林高校在招生进入实质性阶段时,招生管理紊乱,运作流程脱节,来访的考生和家长就会顿感无望,就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去。因此,农林高校在招生运作中,要努力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得比其他兄弟院校更好:一是要注意有礼接待。所有相关接待人员都要对来访者做到有礼、有节、热情、大方,增强对考生及其家长的亲合力。二是要注意相互配合,各学院、各人员在介绍学校办学情况及咨询答疑时,宣传口径要保持一致,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三是要通过学校的环境人文设计,如宣传栏、标语等整体设计,来展示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办学成果,以便能给学生及家长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他们对学校产生良好的选择印象。
(六)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作为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就业,哪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好,考生就会倾向于选择哪所学校。因此,农林高校要想有持久旺盛的生源吸引力,就必须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狠抓就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转变陈旧的、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要科学系统地规范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让就业指导课程发挥实效;要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的具有农科特色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工作机制,并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此外,农林高校还要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农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胥群.对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思考.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郑承华.林方.如何在招生工作中实施情感管理.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3.康荣平.浅析以诚信为基础的高校招生工作.南平师专学报,2005;(4)
4.史明.招生信息化管理的改革与实践.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5.安然等.理工科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招生工作及培养模式比较分析,高教探索,2005;(4)
作者简介:莫利拉,女,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指导处处长。
摘要近年来,农林高校的生源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其生源质量总体上仍处于高等教育中的中等偏低层次。影响农林高校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的轻“农”观念、学校的国家弱势地位、办学特色不明显、教学质量走低、就业率相对不高等。农林高校要想稳定和提高招生的生源质量,应当围绕“农”字特色,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在办学质量上很下功夫;立体策划,大力做好对外招生宣传;规范内部操作行为,营造招生吸引氛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 农林高校 生源质量 招生对策
众所周知,任何一所高校要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都必须以招生选材为基础。高校招收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对于具有出身弱势的高等农林院校而言,为了确保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在努力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也越来越渴望通过招生来争取好的生源。可以说,如何通过招生来稳定和提高生源质量,已经成为农林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当前农林高校的生源状况
(一)生源范围
近几年来,我国农林高校已由过去基本上面向本省、本地区招生发展为面向全国招生,生源范围已经具有以本省、本地区为基础的全国性特征。对于教育部直属农林院校而言,生源范围一般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对于其他农林院校而言,生源覆盖范围一般也在18~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
(二)生源结构
从教育部直属的5所农林高校来看,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源计划数量占总招生计划的比例大都在20%以下,且来自城市的生源比例较高,大多超出50%。而非部属农林高校本地生源的计划数量占总计划的比例一般高达50~85%,且来自农村的生源成为生源主体。但在生源的男女比例结构上,部属和非部属农林高校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三)生源质量
当前农林高校的生源质量总体上处于高校教育中的中等偏低层次。除部属院校及个别农林高校进入本科第一批录取行列外,绝大多数农林高校都只在“二本”录取之列。因此,已上重点本科录取线的优秀生源基本上与农林高校无缘。即便在“二本”生源中,广大考生所追逐的也是综合性大学、电力、海事、财经、外贸、政法等院校,而农林院校的生源则相对比较欠缺。虽然近年来农林高校的生源形势有所好转,少数学校如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也呈现出连年招生火爆的现象,但相比于其他同层次的兄弟院校,则仍处劣势。每年考生填报志愿时,农科类专业一直处于“冷门”的局面并未改变,招生农科类学生占每年所有招收学生的比例,与其他“热门”专业招收学生所占比例相比,差距正在逐年扩大。而且很多农科类学生是因服从专业调剂志愿而招进的学生,并非本身自愿报考学农。
从近几年录取情况来看,许多农林高校的“二本”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都处在或接近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录取线,即使如此,也还难以满足全部的招生指标。一些学校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启用“第一志愿填报农林院校降10~20分投档”的国家优惠政策,特别是跨地区的招生,往往都要申请降分投档录取。对招生部门而言,只要考生第一志愿填报农林高校,一般都会一次性地将档案发给院校审阅录取。目前考生第一志愿选报农林院校,其录取率一般要高于选报其他院校。这也说明,在招生选材上,农林高校的选择余地相对较小,生源质量难以得到较好保证。
二、影响农林高校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的轻“农”观念
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但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对农业、农村及农民仍存轻视倾向。这种轻“农”意识多年来一直成为我国农林高校发展的重要障碍,并直接影响到农林高校的招生工作。大部分学生对农林高校的兴趣不高,一些家长也不愿子女进农林院校学农,更不愿毕业后到农业和农村的第一线去工作。用人单位也对“农”字出身的毕业生抱有偏见,特别是对农林院校非农专业的毕业生存在歧视倾向,认为他们不如非农高校的专业毕业生。受轻“农”观念的影响,农林高校在吸引优秀生源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二)学校的国家弱势地位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分层结构的不合理性以及政府对待的不公平性,致使农林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教育部直属院校72所中农林高校只有5所;在34所“985”工程高校中,农林高校只有2所;在31所副部级高校中,农林高校无一所;在95所国家“211工程”高校中,农林高校只有3所。在农林高校中,绝大部分学校都只是地方院校。而在地方院校中,农林高校又因为“农”字帽而处于不利地位。农林高校的国家弱势地位直接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弱势,进而影响到考生对农林高校的不利选择。
(三)办学特色不明显
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农林高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高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普遍采取了在大农专业基础上,增扩非农学科专业的综合化发展战略。但这种综合化改革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原有农科类专业的优势呈现弱化趋势,不少学校办学特色越来越不明显。在与非农高校的生源竞争中,农林高校缺乏办学特色,也就必然缺乏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
(四)教学质量走低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农林高校也普遍采取了扩招举措,不少学校几年之内招生数量成倍增加。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问题开始突现出来。目前农林高校因扩招而使本来有限的教师资源日显不足,许多教师为应付成倍增加的教学工作量不得不放弃在教学质量上的努力。部分老教师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知识老化严重,部分年轻教师又只重科研不重教学,加之扩招而带来的设备、图书等配套设施难以跟上,农林高校的教学质量有普遍走低的趋势。教学质量偏低必然影响到所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反过来影响招生的生源状况。
(五)就业率相对不高
目前我国各高校之间既面临着生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也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农林高校毕业生所遇到的挑战性更强,压力也更大。从近几年农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除极少数学校如湖南农业大学等外,传统农科类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农科类毕业生中绝大部分也都是留在城市,从事着与农业无关的工作。至于农林院校的非农专业毕业生,则因无专业比较优势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其就业率一般低于其他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毕业生。无可置疑,如果农林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充分就业,必将影响农林院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造成生源不足,形成“出不去、招不进”的恶性循环。
三、稳定和提高生源质量的招生对策
(一)围绕“农”字特色,加强学科建设
农林高校的学科优势仍然在传统的农科,虽然各校学科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已成大势,但综合化不能以削弱传统学科的优势为代价。离开传统农科核心能力的非关联性学科拓展,将会导致传统优势学科能力的弱化,同时也会使新建学科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累积性竞争优势。事实表明,农林高校的“农”字不改,只要能办出特色,招生时同样能红红火火。例如,四川农业大学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类农业大学”定位,近年来,办学特色明显,对社会的吸引力增强,2005年招生5000人,报名者接近3万人。又如湖南农业大学确立了“以农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各非农学科的拓展仍然紧紧围绕“农”字特色做文章,办学有了特色,生源也有了保障,近3年生源形势连年火爆。
(二)努力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
农林高校一般占地面积较大,有整体性土地的规模优势。但长期以来,因自身缺乏资本积累,加上建筑和教学设施设备较为落后、老化、陈旧,致使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生工作的开展。今天的考生不比过去,在填报志愿之前往往会同家长一道到备选高校进行实地察看,而实地察看时获得的第一印象就是校园环境和建设风貌。因此,农林高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做到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等优越条件来吸引生源。
(三)在办学质量上很下功夫
我们知道,办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主要指标,也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抓好了办学质量就等于为招生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林高校要提高办学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德风师风建设,在教师中树立起爱岗敬业、弘扬正气、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和搞好科研。其次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真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含金量”,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再次是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严治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四)立体策划,大力做好对外招生宣传
农林高校必须把招生宣传作为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来运作,才能在生源竞争中抢占主动权。首先,学校要对面临的招生情势进行分析,包括学校状况、教育生态环境、生源数量和质量、招生政策、兄弟高校的招生目标和招生对策等,并制定有吸引力的招生优惠政策。其次是基于情势研判明确招生宣传的基本工作思路。例如可确定“进乡、入校、找人、招生”的工作思路,变职能部门的招生宣传为全校管理人员的招生宣传,变考生和家长主动上门的了解为学校主动上门的宣传讲解。第三,要全方位、多渠道进行宣传。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势,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在校生媒体、信件、重点中学设点、学生座谈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必要时鼓励和组织学生及其家长到学校实地参观,让他们在互动性的活动参与中增加对学校的了解和信心。
(五)规范内部操作行为,营造招生吸引氛围
在招生工作上,农林高校为了稳定和提高生源质量,除了办学目标定位准确,招生指向清楚明晰,招生宣传到位外,还有一个较易被人忽略的方面,即招生工作的操作规范性问题。如果农林高校在招生进入实质性阶段时,招生管理紊乱,运作流程脱节,来访的考生和家长就会顿感无望,就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去。因此,农林高校在招生运作中,要努力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得比其他兄弟院校更好:一是要注意有礼接待。所有相关接待人员都要对来访者做到有礼、有节、热情、大方,增强对考生及其家长的亲合力。二是要注意相互配合,各学院、各人员在介绍学校办学情况及咨询答疑时,宣传口径要保持一致,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三是要通过学校的环境人文设计,如宣传栏、标语等整体设计,来展示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办学成果,以便能给学生及家长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他们对学校产生良好的选择印象。
(六)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作为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就业,哪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好,考生就会倾向于选择哪所学校。因此,农林高校要想有持久旺盛的生源吸引力,就必须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狠抓就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转变陈旧的、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要科学系统地规范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让就业指导课程发挥实效;要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的具有农科特色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就业工作机制,并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此外,农林高校还要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农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胥群.对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思考.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郑承华.林方.如何在招生工作中实施情感管理.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3.康荣平.浅析以诚信为基础的高校招生工作.南平师专学报,2005;(4)
4.史明.招生信息化管理的改革与实践.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5.安然等.理工科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招生工作及培养模式比较分析,高教探索,2005;(4)
作者简介:莫利拉,女,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指导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