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推广,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组合作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加速知识的传递,从而使学生的个体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建、发展、完善的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主要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将小组合作运用其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0-0107-02
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小学数学也不例外。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数学教学长期处于低效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就是在这一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它的提出和实施弥补传统课堂教师一人面向多人时间、精力不足的短板,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一、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掌控着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只能被迫接受,教师与学生是听众与看客的关系,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合作学习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只在学生学有困难时给予帮助,思维受阻时给予点拨,以组织者、指导者、调控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
1.组织者
小组合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因此,合理地分组是开展小组合作的第一部,也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将学生合理分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动态因素,发挥小组合作的价值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性格爱好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以4到6人为宜,人数太少,缺乏合作的氛围;太多则难以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组内异质可以充分发挥优秀生的带动作用,通过优秀生帮扶学困生,让他们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跟上课堂教学的正常步伐;组间同质则可以确保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2.指导者
虽然小组合作的主体是学生,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想怎么合作就怎么合作,想讨论什么就讨论什么,而是要在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因此,为防止小组合作边缘化,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推动小组合作的有效进程。这样小组合作才不会流于形式或刚开始就夭折。具体在合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讨论,讨论的话题不能偏离学习的主题,讨论时要人人发言,可以让学困生先发言,中等生其次,优秀生补充。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从而使小组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3.评价者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调控的作用,科学有效的评价对于推动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合作动力,产生合作的意愿。评价不能打击学生合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丧失信心,使得学生的合作欲望被扼杀。通过评价要使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观,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二、激发合作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只有将数学学习建立在兴趣之上,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合作也不例外,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价值,教师先要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合作、乐于合作,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2、3、5的倍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2、3、5倍数的特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学了因数和倍数,会求具体数的因数和倍数。只不过对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还缺乏归纳、梳理。基于此,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展开“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的比赛。黑板上是一系列数字,78、125、253、469、1234、3520等,谁能第一时间将2、3、5的倍数准确找出来谁获胜。这一活动立刻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一声令下,学生开始用笔逐个计算,教师利用2、3、5倍数的特征很快得到正确答案。几轮下来,学生总是输给教师,他们对这一现象惊讶不已。学习的好奇心被有效地唤起,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锲机诱导学生:“2、3、5的倍数会不会有什么特征,我们不用计算只要根据这些特征就能直观地找出这些数?”学生对这一话题饶有兴趣,教师就可以趁势组织学生合作探究2、3、5的倍数特征。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很快融入到小组合作中,教师时不时穿插其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予指导、帮助。最终,经过合作学习,学生终于得到2、3、5的倍数特征,完成教学内容。
由此可见,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还可以诱发他们的合作动机,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合作探究,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做好充分的準备。
三、营造合作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创造合作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合作氛围中,交流思想,将合作学习进行到底。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方程》一课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x=1是方程吗?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面对他们的不同意见,教师并没有给出肯定或否定回答,而是组织他们展开合作探讨。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认为是方程的同学根据方程的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认为其符合方程的两个条件,因而是方程;认为不是方程的学生认为这只是某个方程的解。教师继续提问:“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还是一个等式?”这一问令他们豁然开朗,最终学生一致认为x=1是方程。就这样,经过合作学习,不同的思维碰撞交流,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为实际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经过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对方程这一概念有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还将与其相关的方程的解的概念有了本质的认识,促使学生建立关于方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内容条理清晰地印刻在脑海里,加深记忆。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还可以拓展知识的外延和内涵,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把握合作的时机
虽然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小组合作,有些内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合作的时机,唯有此,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意义,让数学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落实有效性这一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讨性、开放性。具体在教学中当学生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答案多样性、问题涉及面大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1.多种策略时合作学习
对于同一问题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让不同的思维碰撞交流,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并且在多样化的解决策略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初步掌握“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将未知图形转化为已学图形的面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多角度、多侧面看待问题。果不其然,经过合作商讨,学生竟然想出了五种推导方案。如第一组的学生将梯形分为两个底分别是上下底、高相等的三角形,这样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为:上底×高,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上底)×高÷2。第二组的学生将梯形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三角形的底为下底与上底的差,利用公式的变形也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有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就这样,通过小组合作他们得到关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多种方法,培养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中增长技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易混淆时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知识灵活多变,一字之差就会造成十万八千里的不同。而小学生由于理解力的限制、知识经验的缺乏,往往会对一些相似的数学知识弄不清楚,常常将其混淆,导致出错,影响解题效果,堵塞思维。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提高辨别能力,减少错误几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学生对于分数表示的意义往往弄不清楚,在做题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这样几道练习题:比12只多1/2的数是多少?比12只多1/2只的数是多少只?比12多它的1/2的数是多少?比12多1/2的数是多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几道题展开探讨,让他们经过合作交流探讨它们的区别,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些题目也是学生平时容易混淆的,教师将其公开化、明朗化,很快便引发他们的关注,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彻底明白分数1/2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如在二四的练习中。还可以表示分率,如在一三的练习中。要根据题目清楚它的具体意义。这样的比较练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利用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激發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真正将小组合作这一重要的方法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左东.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03)
[2]王秀波.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交际. 2016(22)
[3]高宝建.合作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研[J].中国校外教育. 2019(07)
[4]辛甲辰.数学课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培养学习兴趣[A].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 2019
[5]万丽丽.初探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C].201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0-0107-02
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小学数学也不例外。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数学教学长期处于低效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就是在这一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它的提出和实施弥补传统课堂教师一人面向多人时间、精力不足的短板,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一、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掌控着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只能被迫接受,教师与学生是听众与看客的关系,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合作学习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教师只在学生学有困难时给予帮助,思维受阻时给予点拨,以组织者、指导者、调控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活动。
1.组织者
小组合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因此,合理地分组是开展小组合作的第一部,也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将学生合理分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动态因素,发挥小组合作的价值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性格爱好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以4到6人为宜,人数太少,缺乏合作的氛围;太多则难以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组内异质可以充分发挥优秀生的带动作用,通过优秀生帮扶学困生,让他们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跟上课堂教学的正常步伐;组间同质则可以确保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2.指导者
虽然小组合作的主体是学生,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想怎么合作就怎么合作,想讨论什么就讨论什么,而是要在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因此,为防止小组合作边缘化,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推动小组合作的有效进程。这样小组合作才不会流于形式或刚开始就夭折。具体在合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讨论,讨论的话题不能偏离学习的主题,讨论时要人人发言,可以让学困生先发言,中等生其次,优秀生补充。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从而使小组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3.评价者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调控的作用,科学有效的评价对于推动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合作动力,产生合作的意愿。评价不能打击学生合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丧失信心,使得学生的合作欲望被扼杀。通过评价要使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观,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二、激发合作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只有将数学学习建立在兴趣之上,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合作也不例外,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价值,教师先要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合作、乐于合作,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2、3、5的倍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2、3、5倍数的特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学了因数和倍数,会求具体数的因数和倍数。只不过对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还缺乏归纳、梳理。基于此,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与学生展开“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的比赛。黑板上是一系列数字,78、125、253、469、1234、3520等,谁能第一时间将2、3、5的倍数准确找出来谁获胜。这一活动立刻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一声令下,学生开始用笔逐个计算,教师利用2、3、5倍数的特征很快得到正确答案。几轮下来,学生总是输给教师,他们对这一现象惊讶不已。学习的好奇心被有效地唤起,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锲机诱导学生:“2、3、5的倍数会不会有什么特征,我们不用计算只要根据这些特征就能直观地找出这些数?”学生对这一话题饶有兴趣,教师就可以趁势组织学生合作探究2、3、5的倍数特征。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很快融入到小组合作中,教师时不时穿插其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予指导、帮助。最终,经过合作学习,学生终于得到2、3、5的倍数特征,完成教学内容。
由此可见,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还可以诱发他们的合作动机,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合作探究,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做好充分的準备。
三、营造合作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创造合作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合作氛围中,交流思想,将合作学习进行到底。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方程》一课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x=1是方程吗?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面对他们的不同意见,教师并没有给出肯定或否定回答,而是组织他们展开合作探讨。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认为是方程的同学根据方程的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等式”认为其符合方程的两个条件,因而是方程;认为不是方程的学生认为这只是某个方程的解。教师继续提问:“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还是一个等式?”这一问令他们豁然开朗,最终学生一致认为x=1是方程。就这样,经过合作学习,不同的思维碰撞交流,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为实际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经过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对方程这一概念有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还将与其相关的方程的解的概念有了本质的认识,促使学生建立关于方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内容条理清晰地印刻在脑海里,加深记忆。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还可以拓展知识的外延和内涵,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把握合作的时机
虽然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小组合作,有些内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合作的时机,唯有此,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意义,让数学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落实有效性这一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讨性、开放性。具体在教学中当学生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答案多样性、问题涉及面大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1.多种策略时合作学习
对于同一问题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让不同的思维碰撞交流,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并且在多样化的解决策略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梯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初步掌握“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将未知图形转化为已学图形的面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多角度、多侧面看待问题。果不其然,经过合作商讨,学生竟然想出了五种推导方案。如第一组的学生将梯形分为两个底分别是上下底、高相等的三角形,这样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为:上底×高,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上底)×高÷2。第二组的学生将梯形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三角形的底为下底与上底的差,利用公式的变形也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有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就这样,通过小组合作他们得到关于梯形面积公式的多种方法,培养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中增长技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易混淆时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知识灵活多变,一字之差就会造成十万八千里的不同。而小学生由于理解力的限制、知识经验的缺乏,往往会对一些相似的数学知识弄不清楚,常常将其混淆,导致出错,影响解题效果,堵塞思维。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提高辨别能力,减少错误几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学生对于分数表示的意义往往弄不清楚,在做题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这样几道练习题:比12只多1/2的数是多少?比12只多1/2只的数是多少只?比12多它的1/2的数是多少?比12多1/2的数是多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几道题展开探讨,让他们经过合作交流探讨它们的区别,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些题目也是学生平时容易混淆的,教师将其公开化、明朗化,很快便引发他们的关注,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彻底明白分数1/2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如在二四的练习中。还可以表示分率,如在一三的练习中。要根据题目清楚它的具体意义。这样的比较练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利用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激發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真正将小组合作这一重要的方法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左东.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03)
[2]王秀波.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交际. 2016(22)
[3]高宝建.合作学习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研[J].中国校外教育. 2019(07)
[4]辛甲辰.数学课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培养学习兴趣[A].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 2019
[5]万丽丽.初探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C].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