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成为青少年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于长时间就坐,使其忽略了体育锻炼,对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缺乏锻炼、身体状况欠佳、对学习不感兴趣已成为目前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体育锻炼。早在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就精辟地提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也。”当前,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体质、传授和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社会道德教育,是全面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也是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
众所周知,德智皆寄于体。纵观古今中外,在一些体能训练中都比较重视思想教育。比如通过礼射而进行道德教育的西周倡导的君臣之礼、长幼之序即是如此。现代社会也无一例外:美国认为体育是一种教育力量,对促进青少年感情的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培养性格和合作精神方面,潜力是巨大的;芬兰则主张通过体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和社会教育,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并且通过体育进行美学教育,使学生获得身体运动时的自我表现能力;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将体育作为形成青少年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手段,促进青少年全面發展。可见,体育锻炼,不单单是在于育体,同时也在于育心。小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包括体力、智力、情感、意志、行为等等,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体育锻炼对其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1、结合体育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古代射箭到现代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从受屈辱的东亚病夫到腾飞的东方巨龙,从奥运成绩史上的“零”的空白到雅典奥运赛场五星红旗频频升起,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行等,可以说我国的体育史是一部写满血泪、浸透汗水的奋斗史。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借助于观看奥运赛场上升国旗的录像或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为争夺祖国荣誉而奋力拼搏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引导他们将爱国思想、爱国情感落实于实际行动——努力学习,刻苦锻炼。
2、结合体育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取向及生长发育状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之中。例如:通过突发事件的处理、通过发挥集体互相感染的作用、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1)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执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教师热情帮助,培养学生克服畏惧情绪。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山羊、技巧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就要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惧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
(3)通过活动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炮打敌机”(用投沙包来代替炮弹)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的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救同胞、多打敌机而努力。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则树立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竞赛者要做到尊重对方、尊重裁判,观看体育比赛应做文明观众,真正地把文明礼貌落实在行动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能在失败中增强获取成功的勇气和力量。所以,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不同,学生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
(4)通过管理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有助于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或者振聋发馈立见功效,或是雨露滋润潜移默化,能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杨兆军 魏红英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体育教学》,2000年增刊。
[2]李式存 体育中渗透德育例谈.《体育教学》,2001年第5期。
一、体育锻炼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
众所周知,德智皆寄于体。纵观古今中外,在一些体能训练中都比较重视思想教育。比如通过礼射而进行道德教育的西周倡导的君臣之礼、长幼之序即是如此。现代社会也无一例外:美国认为体育是一种教育力量,对促进青少年感情的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培养性格和合作精神方面,潜力是巨大的;芬兰则主张通过体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和社会教育,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并且通过体育进行美学教育,使学生获得身体运动时的自我表现能力;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将体育作为形成青少年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手段,促进青少年全面發展。可见,体育锻炼,不单单是在于育体,同时也在于育心。小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包括体力、智力、情感、意志、行为等等,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体育锻炼对其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1、结合体育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古代射箭到现代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从受屈辱的东亚病夫到腾飞的东方巨龙,从奥运成绩史上的“零”的空白到雅典奥运赛场五星红旗频频升起,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行等,可以说我国的体育史是一部写满血泪、浸透汗水的奋斗史。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借助于观看奥运赛场上升国旗的录像或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为争夺祖国荣誉而奋力拼搏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引导他们将爱国思想、爱国情感落实于实际行动——努力学习,刻苦锻炼。
2、结合体育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取向及生长发育状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之中。例如:通过突发事件的处理、通过发挥集体互相感染的作用、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1)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执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教师热情帮助,培养学生克服畏惧情绪。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山羊、技巧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就要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惧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
(3)通过活动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炮打敌机”(用投沙包来代替炮弹)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的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救同胞、多打敌机而努力。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则树立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竞赛者要做到尊重对方、尊重裁判,观看体育比赛应做文明观众,真正地把文明礼貌落实在行动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能在失败中增强获取成功的勇气和力量。所以,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不同,学生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
(4)通过管理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有助于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或者振聋发馈立见功效,或是雨露滋润潜移默化,能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杨兆军 魏红英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体育教学》,2000年增刊。
[2]李式存 体育中渗透德育例谈.《体育教学》,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