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狮子”“婴儿”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成长中磨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以往课例,重点记录了三次研究过程:从“在教辅资料中沉淀”到“在迷惘得失中找寻”,最后在“生本定位中重塑”这样的心路历程,实现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磨课
  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重变形,从由骆驼变狮子变婴儿。这是对人精神世界每个阶段的喻指,表达的是人由盲目信赖到怀疑到新的创造三重蜕变。磨课作为校本教研中助推教师成长直接的方法常被使用,而其中的成长体验是最值得回味的。笔者有幸参与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磨课经历,这期间同伴的互助,集体思维的碰撞,让笔者在磨课间不断感受教育生命的三重蜕变。
  一、“骆驼”——在教辅资料中沉淀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師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用历史老师的一句话道出了教学中应有的厚积薄发。
  在预备微课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中,笔者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整体把握,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参,笔者本能地意识到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或计算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加以表示,而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这是不完全归纳法的基本教学路径,换句话说,本课主要实现的是思维方式上的教学。但就在主体框架雏形基本显现的时候,笔者突然又隐隐地感觉到如此教学似乎缺失了什么?但又是什么呢?一下又说不清。
  古人说,一叶障目。就是说你只盯着一点的时候往往会丢失了全部。于是笔者从更广的角度找寻关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相关线索。笔者开始翻阅全国几个比较重要的教材版本,发现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有些相似,都有一张主题图,它用“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作为问题让学生列式,即“上午路程 下午路程”或者“下午路程 上午路程”,然后引导学生举例归纳得出加法交换律;而在教学结合律时,同样还是使用主题图,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相比苏教版教材而言,人教版教材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有明确的定义,便于学生对规律进行语言描述,同时教材还点明了“简便”一词,即暗示学习运算律的目的是为了计算简便。在北师版的教材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则更为抽象,它作为“你知道吗”的教学内容,只用了一页纸便讲述完了。整课的教学由算式展开,书上举了简单的几个计算样例,让学生也试着写几个,然后就开始概括运算规律,而且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并列的,并没有难度上的递进。看着如此简单的教材,笔者惊呆了,难道教材就真的如此举重若轻吗?于是笔者继续翻阅教材,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换句话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运算律的举例和概括归纳的经验,所以北师大版教材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编写才会如此精简。那么在教学“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时候,教材又是如何安排的呢?笔者继续查阅教材前面的教学,发现北师大版教材设计了用小正方体搭长方体的情景,引出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由此笔者发现,三个教材的版本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①教材对第一课时的教学都是重点打造,设计细致周全,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②运算律都作为一个整合体进行教学,便于形成思维的连续。
  基于上述对教材的研读,以及对苏教版教材自身特色的把握,笔者开始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将原本单线条直进式地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改为注重孩子的抽象概括经验的积累,即“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因此,笔者把教学流程改为:故事引入,温故导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设计了学案,通过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对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有“扶”到“放”的层次性教学)—巩固练习,提升能力—回归生活,凸显文化。
  二、“狮子”——在迷惘得失中找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看似完美的教育设想,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课堂。笔者把教学设计完稿后,在学校里开始试着演绎笔者的微课,数学组的同事充当了评委。笔者一步一步展示着预设,数学组的同事们听了笔者的微课后,提出了他们的意见:
  李老师:从徐老师的设计中,的确发现了徐老师自己的思考,同时也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把握,整合了很多资源。但要理出一条自己的思路来,而且应该是一条成熟的思路。
  周老师: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徐老师设计了学案,学案是不是健全?是不是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这值得商榷,因为假如学案知识点过于拔高反而会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甚至可能形成负迁移。
  王老师:整个设计很流畅,也符合我们的思维逻辑,同时也渗透了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方法的得出是基于经验的,学生到底有怎么样的经验,学案是一面镜子,可以窥见。由此学案需要更好的开发,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
  周老师:关于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有没有必要加以说明?我觉得还是需要的,应该实现语言描述和符号描述的相结合,这样才能说明学生真的理解了,而不是语言描述一笔带过。
  刘老师:微课中,教师设计了很多学生的回答,但是学生是否会如此回答?是不是会如老师所愿?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不是应该更加儿童话?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老师们的评课笔者都一一记录,“演习”结束后,笔者不停回想着在微课中的一言一行,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笔者的心头:“我的课堂还在缺失什么?”在老师的评论中,笔者更多地听到了一个声音——“学生”。笔者幡然醒悟,一节精彩的课,落脚点应该是学生。虽然笔者的设计很流畅,思路也很缜密,那也只是笔者自己的演绎,但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延伸和学生个体化学习的确还远远不够。
  三、“婴儿”——在生本定位中重塑
  在教学中,要实现这样的转变,笔者就要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把话语权留给学生。于是笔者再次构思了教学设计:课前播放故事《朝三暮四》,激发学习兴趣;接着是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又细化为了6个子环节:①出示主题图,列示计算;②汇报预习学案,分析类比;③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规律;④引导验证规律;⑤归纳发现规律;⑥反思总结思维方法。在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上,笔者把“学案”变成了课堂教学突破口,对学案进行了重新的设计,通过出示学生的学案单,正确的可以作为结论使用,错误的可以作为辨析使用,无论是对是错都大有可用。同时在课前,笔者还将学案下发给学生,然后收集研究学案,分析学生“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语言特色,设计属于学生现实情况的评价语言,扫除了以往的“想当然”思想。而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上,笔者则更加注重放手,用一个“在下面的数学问题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进一步学习,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串联了结合律的学习,接着是比较这两个运算规律的区别,实现认识的上升,然后出示三组富有层次的练习:①眼力大比拼: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②脑力大比拼:填空练习。③速度大比拼:计算又对又快。最后是数学生活部分,美国人巧治金门大桥堵车的故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整节课开始朝笔者希冀的方向生长,笔者突然发现,课堂上教师做得越少,课堂则越贴近学生,而我们只需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理解孩子,守护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每一次的磨课就是让自己在文本和学生中找到最佳的切合点,每一次的磨课就是让“自我”一次又一次的消亡和再生,每一次的磨课都是一次“破茧”的过程,在品尽酸甜苦辣后,只为最后“成蝶”的美丽。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对问题的背景或图形稍作演变,许多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许多实例也表明:在讲解时教师直接把自己的解题思路灌输给学生,就题论题,对一些学生薄弱的地方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处理方法单一,缺乏演变,再加上学生参与不够,这样的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只有透析图形本质,深入思考,实现多题归一,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关键词] 识图;析图;明图  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如果一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创造性、整体性以及不确定性,在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改进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学习上的问题。由于学生对教师教授知识理解不够,导致知识运用生搬硬套、用不得法,引起了笔者对教与学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面积计算;错误;思考  新课程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清新自然,润之而焕发生机;又似一坛窑藏的老酒,醇香悠长,醉之则迷失方向。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我
摘 要:对于笔算教学来说,其程序性、机械性常常引发教师对教学的简单理解。如何让笔算教学走出功利性地掌握“算术”的局限,走向数学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境界,需要握好“四理”:即认知之心理、法则之算理、应用之情理、多法之原理。多维视角下的“四理”教学,能有效推动儿童对笔算学习的监控、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四理;心理;算理;情理;原理  所谓笔算,一般指竖式计算。在计算机(器)尚未诞生的时代,以纸笔为计算工
摘 要:数学练习课是为巩固数学学习效果,通过适量、适度的练习题,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形式。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练习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在落实“四基”的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图形思考、想象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关键词:练习课;学习起点;空间观念  数学练习课是为巩固数学学习效果,通过适量、
摘 要: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本文试着从微课以小见大的作用,仅仅“微”是不够的,微课的使用契机,以及微课制作的注意点几方面,阐述微课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学习的殿堂,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关键词:微课;激发兴趣;学习方式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进步和发
摘 要: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积累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验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帮助他们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地制宜开展一些可行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数学好玩”的积极心态,实现他们“玩好数学”的目标,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学实验;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
摘 要:儿童是课堂教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儿童的内心是丰富的,儿童的文化是生动的,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多彩的。基于“儿童本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我们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节律,在与儿童的多向交流与互动活动中开发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唯有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关键词:儿童;数学教学;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
[摘  要] 中美两国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标准在教学内容、知识背景、基本理念以及内容广度和强调重点上有异有同. 本文就中国的《新课标》与美国的《美国学校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中对初中教育阶段“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统计与概率;比较;研究  统计与概率是应用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以数据所构成的信息包围、控制着. 对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把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这样使新教材充满生命活力。作为一线数学教师的我们,要想做好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教学,就应该大胆在教学中实践,借此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技艺。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技艺;读;说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语言的发展水平体现着思维的水平,语言的发展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解决问
摘 要:贲友林老师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老师,本文从三个方面解读他数学教学的成功密码:鲜明的数学意识,正确的学生观,且行且思,不断成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关键词:贲友林;成功密码;数学意识;学生观;且行且思  2016年6月29日,吴江区吴梅香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见面会在我们学校召开。吴梅香老师是我们学校小学部的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也是我的师傅。这次见面会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