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怕读鲁迅 等10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to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为什么怕读鲁迅
  鲁迅之子周海婴近日说:“我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触鲁迅的作品。过去政治上的需要,我们不去讨论。个别年轻人如果不喜欢(鲁迅),也没关系。”
  今年年初,浙江绍兴鲁迅故里百草园举行了一场活动。会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引起多方共鸣。学生为什么怕读鲁迅?鲁研专家说,在鲁迅小说教学中,老师在对其主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常会偏重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鲁迅。
  诚然,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一诠释鲁迅本人,就被刻意拨高,上升到无限的高度。显然,这不是完整的鲁迅,如周海婴所说,是“政治上的需要”的鲁迅。鲁迅之孙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本来就是立体的、多元化的,教材偏偏把他描摹为平面的、单一的。比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文,原本很“单纯”、很温情也很温和,而授课者却把无数政治标签强加给鲁迅,让鲁迅变得生硬,让鲁迅的文章变得微言大义,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学生不爱读,当然是有原因的。
  王石川(南京)
  
  20年间被PK掉的词
  20年间几个轮回。有些词一去不复返,有些词等待复活。那些在历史上曾留下辙痕的词,无论如何都值得纪念。
  理想
  被享乐和郁闷PK。80后嘲笑60代、70代的思想单一、高谈阔论,他们一只眼看课本、另一只眼盯美女。追求即时快乐成为新做派,所以一旦受挫,郁闷就在所难免。
  信仰
  被money(金钱)PK。消费前卫与政治后卫,文化断根造就了无信仰,或者,消费文化就是信仰。兜里揣着钞票,心里装着信仰,究竟哪个更踏实?
  奋斗
  被成功PK。20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崇尚集体主义拼搏精神,而现在追求个人成名和成功,打造个人品牌。“成功学”成了中国一门显学。如果你20岁不反叛,就是没心;如果你30岁还没成功,就是没脑。
  宿命
  被八卦和星座PK。20世纪80年代教育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不要宿命论。新世纪的年轻人不会感叹“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他们会找八卦师测度前程,或找本黄历算算哪天宜求职、哪天宜投资。
  理解万岁
  被“死磕”PK。“胡陈馒头案”、“韩白之争”、“娱记逼疯窦唯”及众多口水官词,均说明社会人群的某种分裂状态。20世纪80年代喊出的“理解万岁”,消弥了不少时代隔阂,但那时我们只有一个老师、一本辞典,现在老师和辞典都更新换代了,且种类繁多。结果就是喋喋不休地争吵。
  同志
  被师傅、先生、女士PK。这是个称谓乱伦的年代。现在中学英语课本上都没comrade了。曾经多么亲切的一个词,现在成为“断背山一族”的别称。同性恋婚姻法提案被搁置,网上就曾留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北京一家“文革”概念餐厅的店小二会对顾客大喊:“祝革命同志们进餐快乐!”
  (据《新周刊》肖锋/文)
  
  杰斐逊总统给孙子的忠告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他在给孙子的忠告里,提到了以下10点生活的原则:
  1.今天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推到明天。
  2.自己能做的事情绝对不要麻烦别人。
  3.决不要花没有到手的钱。
  4.决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你不需要的东西。
  5.绝对不要骄傲,那比饥饿和寒冷更有害。
  6.不要贪食,吃的过少不会使人懊悔。
  7.不要做勉强的事情,只有心甘情愿才能把事情做好。
  8.对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要庸人自忧。
  9.凡事要讲究方式方法。
  10.当你气恼时,先数到10再说话,如果还是气恼,那就数到100。
  (2006年第8期《财富人物》)
  
  花木兰姓“朱”?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华大地流传1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最近却语出惊人:花木兰其实不姓花,而是姓朱。对于这一“惊人”发现,媒体兴奋地称为“湖北专家为西汉女英雄正名”。
  的确,历史记载中是有个代父从军的“木兰”姓“朱”的,这不是什么“惊人”发现,此说早见于史书。而花木兰则不是历史上的那个朱木兰,而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出自明代文学家徐渭根据《木兰诗》编创的杂剧《雌木兰》(亦名《木兰女》或《代父从军》)。后来昆曲、京剧以及许多地方戏都加以移植,使得“花木兰”形象定格化。其中豫剧《花木兰》影响最大,人们一提起花木兰,便会与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舞台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所谓“正名”,其实是把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相混淆的结果。当然,她们之间是有渊源关系的,对其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历史上的“朱木兰”是艺术形象花木兰的原型。
  (摘自《中华读书报》孙正龙/文)
  
  晒太阳令人思维敏捷
  白天太阳大,不少人怕伤眼睛,当阳光直晒进屋里时,都喜欢拉上窗帘。但是比利时列日大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让房间里多些阳光,不仅能使人打起精神,还能让思维敏捷,避免精神萎靡的状态。
  研究人员解释,受光线影响的脑部区域是影响注意力和觉醒反应的区域,因此,多晒太阳可以刺激这一区域,帮助人保持清醒。不少人几乎一天到晚都呆在房间里,这样对身体不好,还容易犯困。应该鼓励人们多晒晒太阳,平日屋里也不要总是拉着窗帘。
  (据《生命时报》林芸/文)
  
  褒贬孩子要用黄金比例
  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孩子既要有赞扬和肯定,也要有批评和分析,而且要尽可能掌握比例。黄金比例最合适,其比值约为0.618,即对孩子的表扬要占三分之二左右,对孩子的批评要占三分之一左右。
  (据《济南时报》)
  
  英国中小学开设个人理财课
  新学年年始,英格兰中小学教材中新增添了个人理财单元,从2010年9月起,基础财务技能将成为初中毕业考试中数学考试的一个部分。其实,英国学校一直是比较重视理财教育的。在英国,但凡学校或班级举办一些重要的活动,例如举行圣诞节联欢会、复活节联欢会、集体旅游、毕业演出和庆典等,学生们都要自己去筹集一部分活动经费。办法靠学生自己去想,有做好联欢会抽奖彩票去大街上、公园里、居民家找大人推销的,有家长或孩子自己做好点心、面包、小吃在校园内外兜售的,有拿出自己或家人的旧货到跳蚤市场卖钱的,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挣了钱,为自己的活动筹集到部分经费,更重要的是普遍体会到很多事没有经济基础是办不好的,而且挣每一分钱都需要动脑筋、出力的。对来之不易的有限经费当然要精打细算,花得值当。理财的初步观念就这样被潜移默化给了孩子们。
  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在对美国的教育进行研究后认为,个人理财教育可能使学生在35岁到49岁之间多出32000英镑的财富。美国有28个州从1957年起就把财经教育列为必修课,受理财教育的儿童长到35岁到49岁的时候,比未受理财教育者都多出了相当于一年收入的财富。研究人员认为,教给年轻人基本的个人理财知识,例如计算利率、家庭预算、房屋贷款等,有助于他们未来做出正确的理财决定,而不至于陷入债务困境。
  (8月31日《光明日报〉)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未成年人护法(修订草案)》,教育专家孙云晓对此发了自己的看法——用什么样的“法”保护我们的孩子?
  这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是借鉴了国外相关法律的,但还是很不够。我研究过6个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他们的法律都是成体系的——每一部法律都像一个操作手册,规定非常详细
  比如美国的法律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逃学就是“身份犯罪”,就要被拘留。警察还要通知学生的监护人,如果没正当理由,监护人也要留。还有,美国的法各年龄段的孩子可做什么工作也都有详细定。比如,14岁-16岁的孩子可以做跑腿、零售、办公室秘书、模特等工作,但是不能在屠宰场、制造和保管爆炸物的工厂工作。
  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只是一个基本法,它需要有母法、子法和更多的条例相配套,还要进一步细化。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总则中关于培养“有理相、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一说法是有问题的,应该改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关键是把“有体力”这点提出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是我一直呼吁的问题。
  近几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大问题没有解决——中国的中小学不敢组织学生到野外活动。我写《夏令营中的较量》是在13年前,那时候提出的问题到现在还没解决,反而愈演愈烈。日本学校从小学就开始组织大量的远足、探险、旅行等户外活动,相反,中国学生的体育锻炼、野外生存训练太少了!这和我国的法律环境、制度因素也是有关的。
  (摘自《中国青年报》)
  
  英美名校校长透露“选材经”
  世界名校到底青睐什么样的人才?有意留学名校的中国学生又应该作何准备?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透露了他们的“选材经”。
  伊安·莱斯利(剑桥大学副校长):每年录取本科生要花2万小时面试
  “你可以暂时表现不行,面试中回答不出问题也没关系,但是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感觉到,你有解答这个问题的潜力。”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透露,剑桥大学在录取学生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潜力,“我们会在面试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确定学生是否有潜力。”莱斯利说,剑桥每年录取本科生要花2万个小时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面试。莱斯利坦言,在中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把握相对牢固,“因此中国学生在国内的在校成绩,也将被列为选择时的重要标准。”“我们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同时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良好稳定的环境,以便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对于有意去剑桥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伊安·莱斯利还给出特别“忠告”:“剑桥大学录取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程序有所不同,研究生能否被录取,最关键要看导师,最好能够先明确你准备跟哪个导师,他认为你适合他的团队,才是最重要的。”
  约翰·亨尼斯(斯坦福大学校长):不断为自己目标努力的学生最受欢
  如何获得美国大学的青睐?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向中国学生“支招”。“我们坚持谁的能力最强就选谁的标准。”亨尼斯介绍说,斯坦福大学对留学生的录取,习惯从多方面进行考核。“除了传统的文化课笔试以外,还会设置一些团队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其中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团队中角色扮演。”亨尼斯也表示,选择的专业对口以及学生自身的天赋或特长也是选材的重要标准。“聪明、有创造力,能够不断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样的学生我们最欢迎。”亨尼斯还透露,斯坦福大学录取学生时,十分注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因为那些成绩和表现可以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个性。“还有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别人对你的评价。”因此,他表示,学校或者专家的推荐信也很重要,“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你都干过些什么,有些什么样的能力”。
  (《新闻晨报》2006年7月17日)
  
  汉语等级考试应该慎行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语言文字规范《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近日发布,并将从2007年2月1日起试行。《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等级和考核办法》也正在制定中。
  在英语四、六级考试风靡天下,而汉语在国际学术交流场合成为科学“看客”的背景下,实行汉语考级的消息,很可能会令捍卫母语的国人欢呼雀跃。不过,我的担忧在于,汉语考级显然没有走出“考级万能”的误区。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被事实证明是一本被念歪了的经,汉语考级难免重蹈覆辙——开始轰轰烈烈,最后却只得在难堪中狼狈收场。
  一国语言文化的弘扬,不是靠考试,特别是像考级这种考试所能担当的。科举考试当属中国历史上最严格的语言考核,最终的结果不仅将考生变成人格残缺的考试机器,也令汉语愈益僵化直至索然无味。主张汉语考级的人们也许会辩驳说,科举考试毕竟是遴选封建官员的考试,汉语考级则属于语言水平测试。为了避免汉语考级成为新科举,完全可以在题型设计上更科学更人文一些。恕我直言,这种观点带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当前,我们已经有比等级考试更精确的汉语考试——语文高考。但是,这些年语文高考的反响又怎样呢?王蒙先生曾做过一份高考语文试卷,评分下来却不到60分。高考尚且如此,我们又能指望什么汉语等级考试尽善尽美呢?
  诚然,一个人汉语水平的高低,总应该有考查的手段,而考查就离不开测试。但是,测试并不一定要分级,这不仅在于语言运用本身难以分级,更在于语言分级往往会让考生把级次当成目的,而忽视了语言本身是活的,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考试。我们已经有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语文考试,有了全国通行的普通话考试,再加上个汉语考级,这不是强行要把每个中国人变成母语的考试机器吗?汉语考级如果发展成为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声势浩大的“考试经济”,得益者除了相关书籍和复习资料的出版发行者,还会有谁呢?
  一个人对与生俱来的母语的掌握,也要像外语学习那样分级考试,我以为这是母语的悲哀。就弘扬祖国语言文化而言,与其强令公民进行母语考级,远不如在提高汉语影响力和改进汉语教学方式上多做些反省和尝试。
  (摘自《山西晚报》)
其他文献
王益民兄赠予我他的新著《论语说文评教》,典雅的装帧与别致的书名—下子就吸引了我,细读则更是颇有感触。我觉得,化用鲁迅先生的诗句,敢遣“想法”上笔端,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对语文教学写作还比较迷茫的教师阅读的书,它会告诉你如何以自己的笔开启教学研究之路,告诉你语文教学写作写什么、怎么写,以及为何写。  一、写什么:教中思,做中得  《论语说文评教》分为八个部分,即说理念、说文本、说
古诗文注释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非常关注的地方。对于新编教材的老课文(以人教版为参照)而言,一个注释的改动,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疑惑:为什么改?为什么这样改?  事实上,新编教材时,编者会以权威版本对古诗文逐一核对校正,同时根据辞书和权威注本对原来的注释进行查证和修订。当然,如同古诗文有不同版本一样,注释也各有说法,各有所本。在不同辞书、不同注本出现抵牾的情况下,还需要借助各
【教学缘起】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作文并不是一件乐事。究其原因,最大的困惑莫过于生活范围狭窄,缺少写作素材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学生习作的素材要靠绞尽脑汁“挤”出来时,他们的作文还会有童真和灵气吗?  去年,班上举行了一次以“我和爸妈比童年”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请他们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其中几位家长绘声绘色地讲述引起了学
书名: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  作者:余党绪 张广录  出版单位: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48612049  定价:39.10元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行为正逐渐变得碎片化和无规律化。互联网上海量的各类文本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再做到深度阅读,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仅停留在表层、游离和无序状态。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方式
一  思辨涉及分析、综合、演绎、归类、推理、想象、联想等多方面的思维活动。谢小庆先生使用的概念是“审辩式思维”。虽然名称不同,但两个概念的内涵还是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我们不妨拿来作借鉴。谢小庆先生认为审辩式思维“如果用最简单的表述来回答,是12个字”:“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他继而说:“更完整的回答是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其突出特点表现为:1.合乎逻辑地论
学教评一体化,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学教评一体化的研究一般基于安德森等在修订版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的学教评一致性问题:“如何确保目标、教学和测评彼此一致?”  本文拟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猫》一课为例,探讨阅读教学中的教读课如何实现学教评一体化。  一、教读课学什么?  教读课,学生应该学什么?或者说,教读课的学习目标应该如何确定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所写的一篇小说,被选入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要读懂这样的小说,关键是要抓住它的流派特点。  一  读者阅读的初感(直觉)的问题是:这样的作品能算小说吗?既没有连贯的情节,很难说有什么人物性格,更没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理错位或者矛盾。只是一个不知姓名,没有形貌,没有行动,停留在原地的女性,在随意地、即兴地、断断续续地内审,毫无头绪地联想、回忆。引起
编者按  自2017年秋季学期始,全国所有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从选文来看,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一些新篇目,怎样教好这些新篇目成为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课“守正、务本、求活”,广受大家喜爱。我刊现特设专栏,请肖培东老师与大家分享他对统编本新课文的教学探索。  《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3课的文章,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
一、选择倾向性分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3年《高考说明》,对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种文本的要求对比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种类型的文本都具有语言优美、意蕴深厚独特的特点,而且都是考查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和F探究这三个能力层级。共性之外,存在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文学类文本侧重于阅读鉴赏,重在体验、感受、品味、领悟和理解、探究,强调对文本的审美性阅读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的理解探究。实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高考作文命题质量的高低?笔者拟从高考作文命题取向的生活性、命题形式的隐喻性、命题内容的矛盾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近五年辽宁省高考作文题具体阐释。  一、高考作文命题取向的生活性  最近几年,人们在评论高考作文题时,总喜欢为之贴上“关注生活”“贴近生活”之类的标签。这里的“生活”应该如何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命题人从未定的甚至是神秘莫测的一般意义上的生活中提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