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怀戚《散步》看教学“生成”的文本解读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ebbs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者认为,“从教学实践看,在预设和生成一对矛盾中,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对‘生成’的认识不清晰,或不知道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形成‘生成’源,让生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有时虽对‘生成’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也知道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但处理不当又使‘生成’‘徒留躯壳’”,并说应该对“‘生成’进行机智处理①”。确实的,“新课改”后,语文课堂又组织活动,又迁移到课外文本,不可以说不轰轰烈烈。应该说,教与学的视野是开阔了,舞台表演相对精彩了,然而,在教学过程完结后,师不知为什么这么教,生不知有何收获的,不在少数。“泛人文”式的语文教学,几乎泛滥成灾,教学后果陷入任由学生“个性张扬”的悲哀境地。
  语文界有识之士认识到这种危害,发起对这种现象进行纠偏的活动由来已久。2009年9月25日在福建泉州召开的“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会议说就有如是说法:“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文本理解的价值在于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文本育人的终极价值。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生成性、个性等特性。②”
  的确,既然要实施“新课标”那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目标,就得让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生成性、个性”等特性;因为,惟其学生投入了,才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才能够真正提出他们学而有迷惑的所在。简言之,课堂上“生成性”具备了,其它的几个特性就有了,课就能够上得“活”了。即,我们要重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随堂问题的“生成”,就不能只是为让课堂有些热闹才组织活动,也不能像赶集似的、蜻蜓点水式的、浮光掠影样的搞“迁移”,倒是有必要重视对“课堂教学原文本”的研深和学透。或者说,着重解决了对教学文本所生成的问题,照样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因此,笔者认为,紧扣住文本的教学,是借助“文本深层理解”这个重要抓手学习语文的又一法宝。
  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为例子,来谈谈解决过教师“预设”后的第二堂的“生成”式课的解读方法。
  一、发挥“读者主体”作用来学习语文,最该重视把“生成”的问题放回到“文本”中去解决,体现“文本主体”理念。
  学习《散步》第1课时,笔者引领学生研究了“双向环流的浓浓亲情、几处景物描写及作用、末段中年人的责任重大(即相当于中心思想)”三大块内容。为了搞研究文本的试验,在第2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再读课文后自由发问“生成”的疑惑,来组织学习活动,通过解决问题来积累文本研读的经验。生1提问,“首段中散步的四口人——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小间隔用的做啥是逗号却不是顿号”;生2说,“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的“熬”改用“活”,似乎更好些;生3说,“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会让人感到冷而少生机,与文意有矛盾……对这些由学生课堂随机发难的问题,笔者要求他们从教材的文本当中去找答案,有些他们互相交流就有了了解,余留的笔者作了点拨。不局限于本句,能够去钩连上下文,对它们这些问题完全可以从文本本身中去求得解答。1答,老母是老人,儿子是小孩,后来过坎坷小路,分别由“我”与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背走过去;再则,老人语言与行动都慢些,就用较长停顿的逗号来代替顿号,显示出缓慢的语气和处世风格。文中“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的逗号用法与该处相同。2答,用“熬”写出了受煎熬的程度,这是字面理解,而前文的交代也表明,“老母挺过严冬与抵抗疾病”确实都很艰难;倘用“活”只表明还在人世,就没那么多丰富的信息。3答,扣住“南方的春天”去理解就成,冬天水结冰,到春暖了,才开始融化,“咕咕地冒着水泡”,恰恰表明“温暖”,并非“寒冷”。
  可以这么认为,课堂生成的问题,基本应该从文本本身的内容去解读出有用的信息。这是主渠道。任何脱离了上述那种“读者主体”联系“文本主体”的教学,都只是做热闹的表面功夫罢了。但是,如果从学生层面迸发出来的问题多到课堂上来不及讲,那么可以让他们课后去钻研或请教他人解决,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研究肯定是层次更深的。这种学法,对学生锻炼钻研能力和培养阅读能力,都极为有大用场。文本要义能够详解了,称作真正学懂课文了,应该恰如其分。或者说,学生凭什么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中心思想等有精确的理解,自然就是“披文以入情”,因为文本是他们进入文心、理解深义的必要抓手。舍弃文本,夸大地去谈“亲情啊,孝顺那”,都是不着边际的学习漫谈。这样来看,对文本深挖深掘,学生基本能够轻松搞定课堂生成的多数问题。
  二、发挥“读者主体”作用来学习语文,还可以去联系“作者主体”,解决课堂中那些只是从文本表层解释不清楚的义项,从而更深入地解读课堂生成的疑难问题。
  孙绍振教授认为“联系作者主体,也是瞄准文本主体”,是对“文本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的深入解读③。用来解决《散步》中纯文本不能回答的问题,也可以是这样。生1说,“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的隐含意思是“母亲活不长了”,是在诅咒母亲;生2说,“我”爱老母胜过爱儿子;生3说,结尾“我”背老母或妻子背儿子,各自一组就显出责任重大了,可以删去一组……对这类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要联系作者的心灵世界、创作意图等方面去加以考虑,疑惑就会迎刃而解。答1,为了让老母多活几年,“我”才“强请她出来散步锻炼”,是“孝顺”;何况作者正意反说,“隐去”触目惊心的“我决定陪母亲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她的时日不多了”中的“加点”字句,也正是“孝顺”老人的品质的表现。答2,“我”力气大就背老母,妻子力薄就背小小的儿子,是在写“我”不仅对老母尽孝,也是对全家的合理安排妥当,负起关爱的总责任,老少都爱,无所谓有爱得轻重的分别。答3,单独一组是也能够体现“责任重大”,但只是或“中老”或“中轻”,而按“两组”的组合来写,则体现了“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的“责任的无比巨大”,只要每个社会细胞——家庭都运转正常,“整个世界(即社会)”就和谐幸福了;这可能是作者有意识来反映“‘中年人’担当家庭老少两头职责的艰辛”这个主题。
  联系作者的相关信息来研究“文本”,能够对人物的性格品质有更深刻和更圆型的了解。毋庸置疑,“作者”这一块是得再三品读的。可以说,读通了“文本”,又读懂了“作者”在文本中表现的方方面面,对“文本”的理解,合起来就“十有八九”了。
  三、发挥“读者主体”作用来学习语文,还可以去联系“世界主体”,解决纯“文本”与联系“作者”还不能够拿下的课堂“生成”的问题,是对文本的更为深度的解读。
  众所周知,作者创作作品,说穿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即写进作品中的材料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主题也是有意识地融入作者的感情倾向的。一般地,在实在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课堂生成的问题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作者文本赖以创作的那个“世界”。
  这大致应该也是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到立体的、三维度的文本意义的方法。譬如,有学生对文本中的“我”要求老母去散步时那“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加点的“信服”,认为“我”应该听老母的话,文中却是“年老”的听“我”这个“中年人”的,难以理解。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我”的话讲得有道理,老母才“相信加信任”的;但是,我们想象这一家人在本次散步前的生活中,“我”的行事高效、语言温和、态度诚恳、勇敢担当都是让体弱年老的母亲“放心相信”的,也是“佩服”的,所以,这回也自然就“信服”了。注重“‘文本’创作出来的那个‘世界’”的解读,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这样的理解,可以说,纯粹研究文本是无解的,做不到的;研读这类文本“世界”,可以看成是对研究“文本”的有益补充。可以偶尔为之。
  下面再来作个盘点。《散步》曾被新课改前的“浙教版”选中做教材,又被教改后的“苏教版”与“人教版”选中做教材,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大致是由于它的文质兼美本质决定的。
  美国人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构成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萨特的美学批评理论核心为“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功能”,弗洛伊德看重“作家、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不过,在我看来,对“作家、作品、读者”而言,“读者”总是属于“最下位”的,如果在“作家”前加上“世界”,那么更是纷繁复杂,教学起来更觉得无从着手,为简化程序,提高阅读效率,作为“读者”的学习、“接受”和教育,最适合第一重文本,第二重联系作者,不得已时,第三才去涉及了解“(世界)这个社会”。或者说,读者“生成”的问题是由文本生成的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是解决“文本”本身,有些问题还不能解决,再去联系“作者”来研究,这已经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进入了,联系“社会(世界)”的少数个把问题,只需要点到即止。“文本、作者、世界”三者的研时比例大致是70﹪、25﹪和5﹪。倘若有人认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可以组成一个循环圈,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布局,“读者”与“世界”也是可以有“第一位次”的接触的,那么,我们认为这没错,但是,也决不是诸如我们“读者”的孝敬奶奶类情事就与本课的作者“文本”有关联,只有那些与“中年人”相关的有“三代人”参与的事件,才能够反映“中年人责任重大”那种主题。比如,课末的《三代》或者写我们父亲打工培养我们又负担已经丧失劳动力的我们的爷爷之类的文章,才是对《散步》一文的准确助读,是从“‘文本’世界”层面的深入把握。即,对文本中“世界”的把握,还应该是对从作品的“类似人事”与“相同主题”拓展开去的事件的研究,仅仅限制于此,不然,就是在那里白白地“迁移”。
  以上所述的文本解读,是基于“生成”的解读,是重视学生主体参与的,学生是有兴致介入的,课堂效率是较高的,是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因为这些问题是从中学生视界出发的、现时的他们渴望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是适应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学习,也是与传统教学重视对语言本身的感悟进而养成语感的观念一脉相承的,即便是对“世界”层面进行研究,也还是忠于“文本”的解读。立足于文本语言本身,玩味语言,又识得主人公心灵世界,带眼对“文本”产生的“世界”加以关注,等等,正是语文生生不息的艺术魅力所在。
  教学“生成”文本解读途径和方法千千万,笔者以实践为基础的简单探索或许适合于自己的学生,倘对他人也略有裨益,则笔者当然高兴,只希望自己能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①《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生成的灵魂在于机智处理》周仁良
  ②③《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深研文本解读机理 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张勇王兆芳
其他文献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与学的活动必须尊重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水乎和特点。中学生好新好奇好动,他们思维活跃,富于个性,可塑性和自我意识强,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厌恶训导式的说教,喜欢探讨式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他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常常是从兴趣出发的。愉悦教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其出发点和归宿正是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育人。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愉悦教学
期刊
我认为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同时,能否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我以为,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活动设计的应有明确的语言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
期刊
摘要:运用心理测试法(SCL-90)、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金华市部分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全面了解其身心健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观察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造成此现状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金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1、前言  在20世纪初,英国出版的《简明不列
期刊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 “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正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与推崇。课堂中热闹、激情、互动的场面比比皆是,然而其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如人意,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
期刊
摘要:活动进入课堂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活动突出“动”和“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不断地完善认识结构、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获得数学的体验;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加工素材,深究学情,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留时空于学生,让学生感悟数学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留时空,重活动,悟数学    传统数学教学片面地追求形式化的逻辑和形式化的结论,而对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关注较少。大量的课堂时间被教师的“
期刊
摘要: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当前教师备课结构中应具备的六大要素。即: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注重科学发展;备教材──深刻理解课标,吃透教材内容;备资料──科学选择资料,贵在灵活渗透;备教法──突出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流程;备学法──体现灵活多样,立足因人而异;备教具──灵活选择设备,优化教学整合。作者认为,教师只有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备课流程,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教学方案更趋科学合理,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期刊
【内容提要】:“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巧设疑问,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学生“师云亦云,书云亦云”的被动学习态度,激活英语课堂。笔者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构建 “设疑—思辨—释疑”的动态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知识运用技能。  【关键词】:
期刊
一、背景思考:  近年来随着普高扩招,中职学校生源匮乏,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急剧下降。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已不仅仅只是学习差, 多数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整天无所事事,无心学习;我们学校使用的《办公自动化》教材是中等专业学校的统编教材,具体内容相对滞后,实例零碎不系统,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使学生达到熟练操作使用要求;怎样能够
期刊
论文摘要:当下,“有效教学”已成为教育界流行、时尚的词汇。何谓“有效教学”?难道说我们之前的教学都是无效教学吗?其实,笔者认为“有效”的涵义应包含三个层面:(1)绩效——学生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智慧;(2)时效——单位时间里的课堂教学效率;(3)有效面——受益学生比率。一句来概括就是: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指一堂课45分钟),让最多数的学生大面积提升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智慧。只有当这“三效”真
期刊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们较轻易地融入所学的内容之中。在美国,这个概念于1900年左右在建筑主义的语境中首次使用。建筑主义认为学生能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学到更多东西。比如说,一个人想学习萨克斯,他通过吹奏这件乐器就会比听萨克斯音乐或者阅读相关资料学到更多。教育家杰奎琳格莱农和马丁布鲁克斯肯定了允许学生掌控课程和制定教学方案的价值。他们提倡学生提问,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解答,而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