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区消化性溃疡发病因素调查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21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一种常见病,其流行病学特点可能存在地域差异,并随时间而变化.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67例PU患者的资料,探讨其发病与性别、年龄、BMI、职业、吸烟、饮酒、溃疡部位、H.pylori感染等因素的关系,以了解沈阳地区PU的发病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整合素靶向光动力学疗法(PDT)对人胰腺癌的体外抗癌作用.方法 将胰腺癌SW1990细胞分成4组,以不加量子点、无光辐照培养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另设单纯光辐照组、光敏剂组、PDT组.合成量子点-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整合素探针,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验证其靶向性,将其作为光敏剂进行PDT.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处理后48 h胰腺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MTT法、流式细胞术(FCM)法检
患者男,53岁,因反复黏液血便、腹痛半年,加重4d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出现黏液血便,逐渐加重,每日十余次,同时有腹胀、腹痛,伴里急后重.1个月前在外院行肠镜检查,病理提示为溃疡性结肠炎(广泛结肠),见图1、2,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美罗培南等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转入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前4d症状加重,出现便血,同时纳差、腹痛加重,进食后腹胀明显.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9℃,脉搏100次/min,贫血
期刊
目的 研究残胃癌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因早期胃癌接受胃大部切除术≥10年者130例,根据术后残胃是否发生癌变分为残胃癌组80例和残胃组50例.2组均接受癌症普适性量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和胃癌特异性量表QLQ-STO22调查,评价其HRQoL.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患者男,48岁,因乏力伴肌肉关节疼痛4年,腹胀2周人院.患者4年前因乏力、发热、四肢肌肉关节酸痛和皮疹就诊,查肌酸激酶明显升高,肌电图符合多发性肌炎改变.予糖皮质激素和吗替麦考酚酯(商品名为骁悉,瑞士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后症状好转,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并停用吗替麦考酚酯.4年间患者因症状反复发作,一直服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并间断应用环磷酰胺、雷公藤多苷和羟氯喹等药物.1年前起因高血压服硝苯地平缓
期刊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EUS-FNA)对上消化道毗邻不明起源肿物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上消化道毗邻不明起源肿物行EUS-FNA的37例患者,细针穿刺物行病理组织学及细胞学检查,做出EUS-FNA诊断,并以手术或随访结果为最终诊断,判断EUS-FNA诊断的准确性,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检有价值的超声内镜影像学特点.结果
目的 调查具有胃食管反流(GER)症状人群用药特点,长期用药的种类及比例,以及治疗满意度等;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合并功能性肠病(FBD)时对治疗满意度的影响;并比较近年来GER人群服药种类及治疗满意度的变化.方法 于2011年4月至6月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调查GER症状发生率,将RDQ评分1~5分定义为可能存在反流症状,≥12分诊断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以胰腺肿大和胰管不规则狭窄为特征,与自身免疫有关[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1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14例AI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选择2003年8月至2011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14例AIP患者,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4~75岁,平均
期刊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1](acute pancreatitis,AP)与2003版中国AP诊治指南(草案)[2]比较,对AP并发症描述更加具有条理性,分类详实叙述了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的特点及处理要点,现就AP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的部分要点结合笔者临床实践作进一步解读。
期刊
镁在各种物质代谢和离子通道中发挥重要生物化学功能,镁缺乏会导致很多临床症状,甚至致命后果.引起低镁血症的常见原因有酗酒、慢性腹泻、营养不良和利尿剂的应用等.长期应用PPI亦可引起低镁血症.美国FDA和澳大利亚政府分别于2011年3月和6月发布了关于低镁血症与长期应用PPI有关的安全通告[1-2].随着PPI在消化系统酸相关性疾病及在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心脑血管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中广泛长期应用,其
期刊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易感性、心理-社会因素、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免疫功能紊乱、肠黏膜通透性异常等.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肠道菌群在IBS的发病中也具有一定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