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教学新探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要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课改以来教材虽然几经更换,但许多经典篇目并没变。如何把这些旧课文上出新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呢?以《锦瑟》为例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以前我教《锦瑟》往往会先确定一个主题,比如恋情说,然后设计教学流程,在把所定主题教完之后再引出多主题的探讨。面对新形式,面对新一届学生,我再上必修三时,尝试着改进教学流程。《锦瑟》这首诗它最大的魅力在于主题隐晦,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难解读的一首诗。我紧紧捉住“主题难解”这一特点来安排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解构全诗。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语:数学史上有个“哥德巴赫猜想”它是数学界最难解的数学题,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至今无人能解。无独有偶,中国诗歌史上也有个“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它就是《锦瑟》,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摘一摘这颗“明珠”呢?说说这首诗主题到底是指什么?
  二、在学生读完诗歌后,我围绕“主题难解”设计问题。
  主问题:本诗“主题难解”表现在哪?
  难解1——“此情”不明确
  1.诗言情,本诗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
  2.作者为什么而惘然?——为“此情”
  3.此情到底是什么情呢?——不明确
  难解2——意象不明指
  关键词上找不出明确的主旨倾向,同学们能否从意象上找到呢?
  4.请同学们概括文中出现的意象。
  意象有:五十弦锦瑟、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月明珠泪、蓝玉升烟。
  5.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特点:模糊朦胧。李商隐的诗歌常常大量出现带比喻性的或象征性的形象,而且这种比喻只出现喻体,没有出现的本体,比喻就比较模糊朦胧。意象,往往被埋藏起来,因此较难捉摸。比如首联中“五十弦锦瑟”是个喻体,但喻什么,它所喻的本体没有交代。诗中跨过了这个本体说锦瑟使他“思华年”,引起了他的追忆和情思。丢掉了本体,而直接由喻体跨越到情思,这就造成了一种难以捉摸的朦胧之感。其它几个意象更是如此。总之,意象暗示虽多,但不明确。这些意象重叠,累积构成多层次朦胧境界,加上这首诗又弥漫着一层浓重的怅惘感伤的情雾。连诗人自己也觉得似隐似现,难以捉摸。所以结尾才会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分组讨论。
  同学们现在知道这首诗“主题难解”难在哪了吧。但这首诗读来却很美,大家再细细品读,然后分组破解。(当然,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先告诉学生:一千多年来,这首诗形成的五种看法,恋情说、悼亡说、自伤说、评诗说、参禅说)
  四、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看法千奇百怪,异彩纷呈。有把这首诗编成爱情小说表达的;有把这首诗改写成现代爱情诗歌的;有把这首诗说成作者怀才不遇的;有把这首诗说成作者回忆一生中闪耀的事迹的;有把这首诗说成作者老了回想自己青春年华的等。
  五、课文总结。
  同学们刚才的发言都很精彩。对这首诗进行了各自的破解。虽然不能说哪一位同学的讲解是正确的,因为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这正是这首诗的魅力。这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一样,你可以为她的断臂想像出很多复原的样子。虽然原貌仍不可复,但乐趣已在其中矣。
  以上就是我对《锦瑟》这首诗在教法上所做的新尝试。它的特点就在于变过去主题先行为主题研讨,变老师主讲为老师主导,变学生被动地听为积极参与解读,让学生多思考,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其他文献
网络媒体的出现,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舞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下面,笔者就利用网络媒介开辟作文教学新路径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一、激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浓,不喜欢作文课,不喜欢写作文。“作文难,作文繁,见了作文就犯困,见了作文就头疼。”成了学生的一句口头禅。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作文教学的手段有限,形式单一。日久
期刊
一、江苏高考题  从近三年江苏卷的命题特点来看,话题作文已经衰微,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给定材料的命题作文依然是主流,新材料作文虽有上升趋势,但因其开放性而不被人看好,只在全国卷等部分地区使用。从江苏卷的命题习惯以及多方反馈的信息,2010年的江苏卷作文依然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  从命题内容来看,所有作文题都指向了新课程规定的人文话题三个向度,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纵观江苏
期刊
游过长城的人,在一起谈论长城。有的说“长城真雄伟”,有的说“长城真古老”,有的说“长城真奇妙”。这些看法都是人们游长城后的感受。对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感受,这是因为人们的兴趣不同,阅历不同,认识能力不同。在作文中,如果能把自己最真切的那一点感受写出来,这样的作文就有了个性,就显得真实、深刻。  那么,我们怎样去获得真切的感受呢?  一、感受人的真情  与人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总能感受到某种思
期刊
众所周知,文章的生命贵在真情。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意识到并做到,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让真情成为作文永恒的魅力。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怎样才能写出真挚情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要饱含丰富的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情真。”唯有情真、情深,作者才能思路通畅,文如泉涌,读者才能为之动容,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源泉,没有真情,这泉就会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从中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感受流动着的思想,借鉴古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然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字、词、句的认读,力求字字落实、句句解说,将千古名篇拆成了一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文言文僵化、无趣、呆板、枯燥。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最有效的途径是把读与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方式也经历了理念与教学行为的革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文言文的讲解释义上,而忽视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把诵读作为突破口,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文言文诵
期刊
作文“绿色”评价,就是在评价学生作文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发展,弘扬学生个性,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呵护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绿色评价——淡化文本,关注学生   学生社会阅历少,观察事物较片面,布局谋篇往往也不尽人意。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必须进入学生的世界,体会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情感,用学生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学生的语言表现生活,用学生
期刊
“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我认为这几句质朴的歌词是语文课堂的生动写照,语文课既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根本规律。  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文以载道”,语文以其学科的特殊性,更加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育人这一使命。
期刊
在苏教版必修一的课文《我的四季》中,作者在描写冬季的时候有这样一句:“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备课时候也并未觉得这句话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直到听学生朗读时候,才发现学生对其中“数点”的读法存在两种分歧,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将其理解为动词,读成“shǔ diǎn”,而另一半的学生则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量词,需要
期刊
所谓作文形体美,是指文章以完美的组织形式和表达框架,使审美对象在文章的自然和谐中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就应试作文来说,形体包括题目、正文、结尾以及文章的结构、过渡、照应等。考生只有在这些方面将作文形体打造好了,才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因此,安排好文章的结构,绣好文章的形体,对于一篇决定人生命运的考场作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高考中,如何打造文章的形体呢?  精拟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