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如何抑制腐败案件中畸形需要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awquq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畸形需要,是指在个体需要中占了主导地位,但根据其生存的外在环境条件,又不能通过合法途经和手段来满足的那些需要。例如,一位领导干部十分渴望自己像个私企老板一样成为百万富翁,而且已转化为强烈的行为动机,但是这种需要,其外部环境并不可能为他提供合法的途经和手段来满足。显然,这种需要就是畸形的。
  一、畸形需要的特点
  前苏联学者斯塔拉鲁欣明确指出:“反社会行为,首先由反常的、畸形的或臆想的需要引起的。[1]因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种需要进行分析。
  (一)低级需要占了主导地位。
  这里所讲的低级需要,指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利己主义为基础的,以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为满足条件。应当指出的是,此处所讲的低级需要,与所谓的低层次需要是不同的。
  关于人的需要,可以按以下层次组织起来。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在我们看来,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获得相当满足之后,随之而生的是安全需要(包括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和心理安全的需要),以求免于威胁,免于孤独,免于别人的侵犯。只要这些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个人生活才有安全感。[2]在此基础上,才会出现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以上三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个人的尊重需要(需要自尊、自重,或为他人所尊重)才会充分发展起来。最后,才发展到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认为“低层次”与“高层次”之分,等于“高级”与“低级”之别,具有褒贬色彩,则是错误的。笔者认为,用道德标准来评价,任何处于高层次的需要,都会有低级需要的情况。譬如一个国家干部到了某个体户别墅,看到其住宅富丽堂皇,心想:我要是有这座房子该多好啊。此时,他内心也有一种冲动,也产生了一种不现实的需要心理。但此时我们尚不能说他有了畸形的需要。因为,如果他是一位道德高尚者,那么这种需要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他心理的主导者,他会用美好的情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只有当这种需要成了他今后现实生活中的奋斗目标,支配了自己的言行,才能说有了一种畸形的需要。
  (二)畸形的需要具有无止境性。
  大量的案例证明,贪污受贿犯罪分子的畸形需要是难有满足之时的。每一次违法行为得以成功,都只是暂时的欣慰。而非分的欲念像一团不灭的烈火,焚烧着这些人的心,不时地促使其犯罪动机一次又一次形成、强化,贪取不义之财。这些人往往数次、数十次甚至数百次地作案,有的金额达到了上亿元。如原广东省佛山市财政局财政预算科科长罗斌贪污1.56亿元,令人触目惊心。
  畸形需要的无止境性不仅来自于贪污受贿犯罪分子的贪婪性,而且还有其内在的心理机制。犯罪心理学认为:“犯罪心理形成之后,在犯罪活动和犯罪生活中,一般情况下,它将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控制和帮助,这种过程就会继续发展,日益强化,这就是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其典型表现为: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非法欲望更加强烈,作案经验更加丰富。贪污受贿犯罪分子也是如此,每作案得逞一次,就获得了一时的快慰和成功的体验,道德观念更加堕落,侥幸心理得到了强化。这就使得其一有机会,便会毫无顾忌地贪污受贿,畸形的需要便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三)畸形需要的分类。
  贪污受贿犯罪的畸形需要可以分为两种,即畸形的物质需要和畸形的精神需要。正如上述所言,两者都属于低级需要,并不能认为精神需要就是高级的需要。
  对畸形的物质需要不难理解。结合司法实践来看,这种畸形的精神需要主要有以下两种。⑴畸形的异性需要。现实生活中,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公然不顾社会伦理道德,寻觅情妇,供养“二奶”;有的甚至人格沦落,频频嫖娼。而要做这些事,满足自己无耻的低级的精神享受,就一定要有大量的金钱。从合法途经得来的钱,根本维持不了这种堕落的生活,于是就不得不动坏脑筋,从事非法活动,贪污受贿以供糜烂生活之用。(2)畸形的享乐需要。这是一种追求畸形的异性需要以外的感官享乐需要。这些人精神颓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为人生在世,短暂有限,应及时行乐。于是经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饕餮大餐、暴殄天物,或频繁到国内外旅游胜地观光,寻求感官刺激,弥补精神空虚。显然,这样的享受是建立在巨额金钱之上的。仅有薪水收入的堕落者,就不得不敛取不义之财。天津市某区劳动局原副局长,在任副局长后14个月内,到夜总会吃喝公款53万元,被以贪污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在被捕后吐露真言:“我一走进那些地方就上了瘾,令我鬼使神差般地每天下班都往那里跑。”正是这种畸形的享乐需要,葬送了他的前程。
  (四)畸形需要是导致贪污受贿犯罪的最直接的主观原因。
  正如上所述,畸形的需要之所以称之为畸形,是因为这种需要是不可能通过合法途经、用合法手段来满足的。心理规律表明:人对事物会有一定的态度,“根据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可能采取肯定态度,也可能采取否定态度。当他采取肯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当他采取否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憎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愤怒、恐惧、羞耻和悔恨等内心体验。”因此,一旦畸形的需要满足不了时,这种人便会产生痛苦。[3]怎样才能去掉痛苦获取快乐呢?尽管取得财富等成功标志的目标对全社会来说都是一致的,但是社会所提供的实现这些目标的合法手段却不是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平等的,而是根据各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来确定的。结果,那些由于没有既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成功的公民便会感到沮丧、气愤,其中有些人便会求诸犯罪手段。这个观点能够很好地说明我国包括贪污受贿犯罪在内的财产犯罪发生的心理机制。当某个公务员脑中有了强烈的畸形需要,而社会、国家又没有也不可能给其提供满足这种需要的途经、手段时,他就会感到烦恼痛苦,心理压力日益沉重,他就会转向用非法的手段来达到非法的目的。当他看到权力能与财物相交换这个异化现象时,便会用手中的权去捞好处,去贪污受贿,滑进犯罪的泥坑之中。这正如前苏联学者库德里亚夫采夫指出的那样:“人正是根据在他自身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和利益,考虑到自己存在的客观条件,制定或近或远的生活计划,规划自己活动的长远目的和眼前目的,个人在这方面产生的反社会倾向,就会导致选择法律所禁止的与道德规范相抵触的行为目的[4]。
  二、抑制畸形需要的基本方法
  癌细胞,一旦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就很难医治,就会致人死亡。畸形需要,就如癌症一样,一旦占据了人的头脑,就很难根除,就会促使人犯罪。因此,要预防贪污受贿犯罪,遏制此类现象的势头,就必须想方设法防止国家工作人员产生畸形的需要。
  (一)要大力发展经济,建立法治的、民主的、文明的市民社会。既然畸形需要产生的客观根源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市民社会,那么我们就要从市民社会入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完善市民社会。要以完备的法律治理社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健全管理体制,有效控制社会以纯洁全社会的道德风尚,以达到抑制畸形需要产生的目的。因此,发展经济,是抑制畸形需要的根本方法。
  (二)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的思想,健康的东西不去占领,错误的东西必然会乘虚而入。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些国家工作人员走上贪污受贿犯罪的道路,无不和一个地方、单位不重视思想教育有关,无不是与个人放松思想改造的后果。“这些年提供的大量事实一再告诉我们,一个干部或党员变质,往往是从思想上的变质开始的。[5]党中央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对处级以上干部,扎扎实实开展了“三讲”教育,这一切,都将对干部队伍建设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只要各级党组织认真抓好落实,富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抑制畸形需要的产生,有效预防贪污受贿犯罪的发生。
  (三)完善吏治体制,依法从严治吏。
  一是要完善权力的制约机制。缺乏制约的权力,不仅会被畸形的需要所腐蚀,反过来又会助长畸形需要的滋生。因此,必须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中,建立各种有效的制约制度,完善已有的牵制手段。二是要尽快建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用这种“阳光法”,来预防一些人的畸 形需要的产生。三是对犯有贪污受贿罪的国家工作人员,无论有否受到刑罚、受到何种刑罚的处理,在行政处罚时,一律从严,除个别有特殊情节的以外,应统统开除公职,清除出国家机关,以儆效尤。四是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做法,建立“保廉银”制度。将国家工作人员工资的一部分和预期的退休金逐月提取,单独建立账户,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保障费从该账户中支取,一旦国家工作人员触犯刑律构成故意犯罪的,一律予以没收,以此来抑制畸形需要的产生。
  只要我们扎实抓好以上四方面工作,就能有效地抑制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的畸形需要的产生,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遏止腐败现象的蔓延,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得更好。
  
  注释:
  [1](苏)斯•塔拉鲁欣:《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公人、志疆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39页 。
  [2](美)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陈炳权、高文浩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研室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页。
  [4](苏)库德里亚夫采夫:《违法行为的原因》,韦正强译,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第94頁。
  [5]邓小平:《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载《邓小平论反腐败斗争》,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作者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广东 广州 511400)
  
其他文献
从19世纪初开始,外国就开始对持有型犯罪进行立法和研究,相对于我国1997年刑法才详细规定了持有型犯罪,国外对相关立法的研究已日渐深入和成熟,考察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立法例,结合我国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寻求可以借鉴的技术和经验,对完善我国持有型犯罪立法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一、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关于持有型犯罪的规定  (一)法国刑法中持有型犯罪的规定  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278规定的乞丐、游
期刊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为维护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全国各级政法机关的工作重点。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如何开展“三项重点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基本最直接的有效途径。在此,笔者结合多
期刊
刑法修正案(八)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第22条对刑法第133条增加了一款:“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根据本条关于顶格处罚为拘役,以及刑事诉讼法关于拘留期限、逮捕条件的规定,对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嫌疑人不能适用逮捕的强制措施,而拘留期限又很短,无法满足最短诉讼时限的需要,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犯罪嫌疑人潜逃而无法结案又无法追逃的情况。  一
期刊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在查处该县国土资源局何某涉嫌玩忽职守一案时,发现原县石材开发公司经理梁光、副经理孔祥慧于2002年元月在转让该公司土地给县地产公司时有涉嫌贪污的行为,2004年8月7日立案侦查,同年8月14日该案侦破。  一、主要事实是:  2001年12月28日,梁光以富川尼奥斯石材开发公司的名义与县地产公司签订《转让土地协议》,将富川石材开发总公司23105.33平方米
期刊
案情简要:2009年至2010年期间,某农村合作信用社信贷员王某某,利用其担任信贷员并负责催收贷款的职务便利,多次将贷款人让其代为偿还给信用社的贷款及利息293870元予以截留,用于个人购买彩票,2011年案发后,王某某无力偿还该款。经侦查,王某某有催收贷款的职责,信用社没有让王某某代收贷款的规定。公安机关以王某某涉嫌挪用资金罪,已向检察机关移送审查起诉。  分歧意见:如何认定王某某的行为有三种不
期刊
自死刑案件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之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明显下降,充分体现了“少杀、慎杀”的立法精神。《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只对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坚决依法判处死刑。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罪行极其严重”的内涵,明确死刑立即执行与死缓之间的界限,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而是由法官酌情量刑。对于法定的量刑情
期刊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73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而法条没有明确哪些是属于个人的情形,在实践中难以界定如何“明示”,“属于个人”是指属于个人的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对属于个人所有或使用的限制亦不明,容易出现纠
期刊
在任何一个单位里,办公室都是单位领导的参谋部、作战部,也是后勤部和“不管部”。这种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办公室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归纳起来,检察机关的办公室有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参谋助手作用。就是要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谋划工作,善于在涉及检察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出主意、想办法、献良策。要参之有道,善于抓住突出问题调查研究,进行综合分
期刊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长期以来在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依法治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严格公正的人民检察队伍,是做好检察工作的根本和保证。目前,基层检察院队伍素质整体良好,能坚持“忠诚、公正、清廉、文明”检察官职业道德要求,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服务于人民。但是我们的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仍存在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地方。现结合近年来梧州市长洲
期刊
信访举报是获取案件线索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何从繁杂的信访举报中甄别出有价值的案件线索呢?笔者从事信访接待工作已多年,每天接触的来访、来信者有各色各样、各种心态、各种动机的举报人群,从接访工作实践中体会到,有的举报材料真实性强,有的举报材料“水份”多,真实性差,有的举报材料真伪相杂,这就需要对所举报的问题和事实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鉴别,认真甄别举报线索的真实性、可信性,筛选举报线索,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