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想象空间,培养创新理念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o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本文借小班化的教学优势,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以提高小班化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小班化教学 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块“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以造就每一位“创造之人”。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小班化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班级人数少,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对待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寓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悬念激趣
  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语文课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我通常在课堂教学中安排新课导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并注意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上以情激趣、以情明理,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我就向学生提问:谁看过南京大屠杀图片展览?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在卢沟桥上发生了一场怎样的战斗?这场战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样就让学生产生疑惑,激起强烈的好奇心,引发读书的兴趣。整节课学生提问不断,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热情高涨,饱含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2.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采用配乐、挂图、看录像、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烟台的海》第一自然段描绘了色彩斑澜的大海的美丽景色,这是作者对大海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海一年四季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学生在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可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如教师注意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而且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新课教学后,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问题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想象蜡烛如果熄灭会带来什么可怕后果。又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则可以让学生来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会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不受约束。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会初步学会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会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白鹭》一课后,我便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并写下观察日记,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后,我以《我与小男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往事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学生唤起了丰富的想象,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作出评价。画龙点睛的评价语有利于表达教师的激励、期待和良好祝愿,三言两语,言简意赅,既是希望,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和信任,因为“激励是创造的灵魂”。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可使学生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而且能在无形之中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为创造。”
  同样,时代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工具学科,也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这就向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小班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创造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在想象的自由王国里驰骋翱翔。
其他文献
摘 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登文坛的才女凌叔华,以其创作领域的独特,风格的素淡蕴藉,颇为当时一些作家所重。及至三十年代,虽创作数量渐趋稀少,但在质量上却并未减色。从《无聊》、《心事》中对人物心理叙述技巧作了有益的尝试,到翻译自己的作品发表在英文刊物上,及至与异国的伍尔夫笔墨传香,建立起书面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观点和创作理念的交融和碰撞中创作出自传体长篇小说《古韵》。本文以《古韵》为中心,并联系其在3
摘 要: 李白的抒情小赋无论在他个人的创作中,还是在整个唐代赋作中,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李赋独特的原因及其抒情小赋情切感人的创作技巧,与其文章意象的熟练运用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了李白抒情小赋中的若干意象,并结合李白的诗作加以分析,论述其抒情小赋中的惜春悲秋意象。  关键词: 李白 抒情小赋 意象    学人论者谈及赋作,往往以汉赋为大成,谈到唐赋则不以为然,明人李梦阳甚至说出“唐无赋”①这样激烈绝对
摘 要: 学习型组织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并且能顺应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本文试图从解析我国目前学校组织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征恰好又能很好地克服这些问题出发,揭示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和我国学校组织变革走向学习型组织的必然性。  关键词: 学校组织变革 存在问题 学习型组织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内涵  什么是学校组织变革?学校组织为什么要发生变革?在了解学校组织变革之前,我们先对
摘 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思品课的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化。近几年来,本文作者不断在教学中摸索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与利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作者在此具体谈谈在思品新课程中教师如何开发和整合信息资源,如何结合学情进行巧妙利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信息资源 开发 整合与利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就其空间分
摘 要: 别具一格的飞天造型是敦煌艺术的代表,它是多种文明共同孕育而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象。这种新样式的诞生说明,只有在理解传统的精髓,以及它同本民族心理结构和人文性格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正视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吸收、融合,才能够创造并产生出更具艺术生命力的新形象及新文化样式。  关键词: 敦煌飞天 视觉文化思维 精神价值意义    经历了千余年的岁月,展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敦煌飞天不
摘 要: 本文以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对普通高校科研项目按地域分布的统计资料,分析了高校科研项目按地域分布的特点和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旨在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 普通高校 科研项目 地域分布    在科教兴国、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集团,到普通民众,对高等院校的投入与关注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关心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科研竞争力
一、 语言对性别身份的建构  影片《我不是潘金莲》描述的是一个农村妇女为了纠正前夫冤枉自己的一句话历经了十年的漫漫上访路的心酸故事。影片的核心和线索围绕着饰演李雪莲背信弃义的前夫秦玉河的李宗翰一句诘问展开:“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区区的片言只语何以有蝴蝶效应的能量撬动几十个人的人生和整个行政系统呢?这要从语言对性别身份的建构说起。  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的选择,选择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
摘 要: 《弟子规》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对个人的操守有着深远的影响,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弟子规》 高校辅导员工作 必要性 学习方法    “90后”目前已普遍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大都有极为优裕的物质条件,多为独生子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在适应性、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在应试教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教学,运用规范性的、启发性的、审美性的、趣味性的、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锤炼语言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流出知识的溪流。”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智慧发展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
摘 要: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著《安娜·卡列宁娜》中,康斯坦丁·列文作为一个探索者的形象出现,对社会、对人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首先,列文的探索是由自身道德完善的要求,以及对社会、阶级现状的担忧所引起的;其次,列文的探索充满着矛盾与局限性,才致使他在探索实践中频频陷入困境;最后,作品将列文的探索最终投向精神层面,用宗教道德解决人物的精神困境,将社会问题变为一个抽象的道德问题,从现实意义来说,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