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中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力军,因此,我们要注重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本文主要简单探讨学校体育工作中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学生 体育 意识 培养 力度 层次
引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在学校体育界中取得了共识。如何把它真正变成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则是抓好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
1、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
1.2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学校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泛”,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2)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就有的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1.3加大意识教养的力度
1.3.1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体育教学既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又要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1.3.2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昔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
1.3.3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要有效培养学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第一,端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实践。
1.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组织好课问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举行体育竞赛、演讲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1.4.2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到:
让学生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术、战术知识,变“看热闹”为“看门道”。(2)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3)组织好学生参加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4)组织专题讲座。
2.利用需求层次学说推动体育意识个性化发展
体育意识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和:认识,需要从个体自身的内部激活。当个体将某一种行为理解成自身生存与生活的需:要时,则相应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就会随之-出现。马斯洛提出个体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其中有“归属与爱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多个阶:段和层次。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理论:和观点,将学生的自我需要与体育意识进:行有机的嫁接与融合,最终把体育活动变:成一种内在需要。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在群体中逐步地引导和形成,群体环境可以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体育追求和认知。(1)根据归属与爱的需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合作游戏和运动项目,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和意义,实现以点带面的引导示范效应。
(2)利用认知的需要,将各种体育规则:和奇闻轶事进行多元化的讲解和介绍,吸一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后主动地探:寻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主动学习,提升体育素质和修养。
(3)通过自我实现的需要来引导学生挑战自我,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在耐力、爆发力、注意力、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升。
3、创设双重情境。养成若隐若现的体育习惯
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课堂的表现行为,更应该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体育习惯,如果希望将体育意识的价值发挥到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具体来讲,教师需要在课堂内外创设显性和隐形并存的学习情境,在两种情境中利用有意识的训练和潛移默化的引导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
(1)制订常态化的行为训练计划。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有操作性的体育活动计划。比如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广播体操的各个动作,在课间自觉进行身体锻炼,保证身体的脖颈、肩周、腰椎、关节、手腕等都得到必要的舒缓和放松,眼睛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等。
(2)利用隐性课程创设的学习情境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训练。比如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升。增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器材和设施,在甬路上画出跳远所需的格子.在墙角划分出毽球场地,在大树下搭建乒乓球桌等都是一种引导和渗透。
(3)教师还可以经常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于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应给予大力的宣传和肯定。从而形成重视体育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潜在环境中学生的体育习惯就更容易形成并得以保持。
4、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4.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4.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的养成学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结束语
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需要通过长期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够逐步实现,除此之外,还需要学校的政策制度等相关“软件”的支撑,在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中,关于软件建设的研究工作将会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3]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学生 体育 意识 培养 力度 层次
引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在学校体育界中取得了共识。如何把它真正变成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则是抓好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
1、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
1.2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学校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泛”,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2)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就有的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1.3加大意识教养的力度
1.3.1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体育教学既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过程,又要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1.3.2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昔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
1.3.3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要有效培养学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第一,端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实践。
1.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组织好课问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举行体育竞赛、演讲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1.4.2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到:
让学生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术、战术知识,变“看热闹”为“看门道”。(2)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3)组织好学生参加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4)组织专题讲座。
2.利用需求层次学说推动体育意识个性化发展
体育意识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和:认识,需要从个体自身的内部激活。当个体将某一种行为理解成自身生存与生活的需:要时,则相应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就会随之-出现。马斯洛提出个体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其中有“归属与爱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多个阶:段和层次。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理论:和观点,将学生的自我需要与体育意识进:行有机的嫁接与融合,最终把体育活动变:成一种内在需要。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在群体中逐步地引导和形成,群体环境可以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体育追求和认知。(1)根据归属与爱的需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合作游戏和运动项目,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和意义,实现以点带面的引导示范效应。
(2)利用认知的需要,将各种体育规则:和奇闻轶事进行多元化的讲解和介绍,吸一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后主动地探:寻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主动学习,提升体育素质和修养。
(3)通过自我实现的需要来引导学生挑战自我,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在耐力、爆发力、注意力、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升。
3、创设双重情境。养成若隐若现的体育习惯
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课堂的表现行为,更应该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体育习惯,如果希望将体育意识的价值发挥到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具体来讲,教师需要在课堂内外创设显性和隐形并存的学习情境,在两种情境中利用有意识的训练和潛移默化的引导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
(1)制订常态化的行为训练计划。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具有操作性的体育活动计划。比如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广播体操的各个动作,在课间自觉进行身体锻炼,保证身体的脖颈、肩周、腰椎、关节、手腕等都得到必要的舒缓和放松,眼睛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等。
(2)利用隐性课程创设的学习情境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训练。比如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升。增加各种体育活动的器材和设施,在甬路上画出跳远所需的格子.在墙角划分出毽球场地,在大树下搭建乒乓球桌等都是一种引导和渗透。
(3)教师还可以经常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于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应给予大力的宣传和肯定。从而形成重视体育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潜在环境中学生的体育习惯就更容易形成并得以保持。
4、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4.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4.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的养成学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结束语
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需要通过长期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够逐步实现,除此之外,还需要学校的政策制度等相关“软件”的支撑,在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中,关于软件建设的研究工作将会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3]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