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丰富哲理的美学散文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周国平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将哲学思想大量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使作品富含哲理,耐人寻味。不仅是用文学语言来描绘哲学思想,在作品的语言风格上,同样独具一格。对周国平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品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与文章的语言风格,都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只有将作者的思想读懂,才会更有利于我们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获得文章中所蕴含的财富。
  关键词:哲理;美学;周国平;解读
  作者简介:崔森林(1980-),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四川民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一、引言
  周国平,上海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毕业,出版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等,也是我国哲学界最早研究尼采的学者。对于他的评价,有人说,在中国当地哲学家中,他是最会写散文的一个,写的散文最好;也是当代散文家中,最懂哲学的人,所以他的散文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将哲学思想融入其中。
  二、周国平散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
  周国平的散文,都说读后感觉很严肃,并没有那种嬉笑怒骂之感,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散文题材就很严肃。有些散文家多是咏物、写景、抒情,而他的散文大多是对生命的探索,是对人性的批判,还有对宇宙那浩瀚无边的思考,所以他的散文中蕴含哲理丰富。
  (一)对生命的认知与探索
  并不是每个作家都会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大部分都受环境所影响,去探索最常见的事物,而真正能够摆脱这平凡生活的束缚,去探索整个人类和世界的,除了周国平,真的没有几个。受他自身哲学思维所影响,他习惯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没有去感慨生活,却独自去体会孤独,去思考人生,他的大多数作品,基本都是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他的创作中,大多都是哀叹生命的短暂,感叹宇宙之浩渺,他的所有作品基本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在他看来,人们穷此一生所追求的名利、金钱、爱情,其实都是过眼云烟,人们所有的欢乐和痛苦,都是建立在“一次生命”这个基础上,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如何去渡过这一生,怎么样才有意义,又过得精彩 ,不得不去思考。他就是已经认准这个问题,才在此前提下,开始了对生命的探寻,来找出真正的方向。
  不仅是生命,对于死亡,周国平也是一样热衷对其思考。在他看来,每个人都难免一死,无论如何也不可避免,所以从古至今都在寻找长生不老之法,但是自然规律如此,即时不想去死,也无可奈何,只能去接受。他也坦然接受了死亡,只是跟普通作家相比,他并没有承认死是一件合理的事,他只是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他想向人们展示一下,如果永生是存在的,人们会失去些什么。最终他发现,如果人不会死,可能就没有爱恨情仇,可能就不会有快了,也不会有痛苦,总之,如果没有死亡,生就缺少了意义。也的确如此,所有欢乐和美好的东西,都是因为那短暂的拥有,才显得弥足珍贵,如果永生一直伴随我们,那可能人生就失去了快乐的意义。
  (二)追求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
  周国平以自身生活体验,来品味着人生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他在他的作品中诉说心中的苦闷,诉说自己的人生追求,展现自己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他不为利所诱惑,也不凭自身冲动去做事,完全是凭自身的真实想法去度过人生 。他认为人生既不应该去无谓的奉献,也不应该一味的 占有,这两者都是不完整的,真正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只有创造才是一切真情实感的源泉。
  正是有如此的人生态度,使得他能一直保持初心,拒绝一切外界的诱惑,不受其所影响。自己在书中也写到,“我有自知之明,知道我非其材……只宜继续做一个书呆子和穷书生”(《平静的心》),有如此的心胸和气魄,怎能不让人敬佩。不仅是态度如此,在实际生活中,他确是与孤独相伴,躲避尘世的喧嚣,他带着自己的情感,来到田野郊外,将自身融入到 大自然中,怡然自得。他不认为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也不会感到空虚,读书、写作、怀念等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事,他将自己投入其中,使自己内心依然很充实。所以他一切回归平凡,他向往那简单的生活,喜欢安静不被人打扰,在他感觉,生活应该回归淳朴。他在这所表现的,是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感人们去追名逐利,喜欢过安静自得的生活。
  (三)对现代人思想的否定以及痛苦之情
  周国平认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崩塌,人们日益平庸,缺少精神上的追求,当今时代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時代。在现实中,如今的商业化社会,已经使人们沉浸在物欲横流之中无法自拔 ,在金钱与名利中道出了现实的危机,这种精神状态深深笼罩着人们的生活,他要努力去对抗这种现象,所以他拿起笔,用自己的语言作为利器,告诉人们何为真理,让自己在这浑浊的世界中,留下一丝光明,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精神世界,保证它不被外界的邪恶思想所侵蚀。
  看到当前人们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周国平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对人们当前精神生活持完全否定态度,感到无奈。但是他并没有真的将自身情感抒发其中,他虽然感到痛苦,但是并没有像张承志那样去愤臂疾呼,让人们从这丑恶的现实中解脱出来。他只是守好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被外部世界所打扰,比起去拯救世人,他更想让人们自己能够醒悟过来,自己来完成自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此同时,艺术也可以用来填补人们空虚的心灵,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管用,但是总归是有些好处。
  三、周国平散文语言风格因素
  周国平的散文多是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所围绕的基本都是哲学问题,大部分是对生命的探讨,什么是人生真正的意义,人的灵魂归往何处。在他的散文,表达方式比较突出,风格独特,将哲学问题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他自己所经历的写出来,以散文的形式来整体表现。   周国平自身就是研究哲学的,这就让其他作家跟他想比,少了这种带有哲理色彩的语言。他的作品中含有大量抽象词,哲学意味浓重。在他作品的语言中,所用语言十分准确,所使用的格言式语的语句比较多,每句都很严谨,所用语句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不仅如此,在他的作品中,他还大量使用较长的语句,也喜欢多用关联词语,使得语言整体风格简洁明了,让读者读的更加明白。
  (一)散文所使用的句法风格
  在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中,对于复句的是很常见的,其中被大量运用的是假设复句、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这三种。这些复句的广泛使用,不仅使得文章的逻辑性更强,还使得他在文章中不论议论还是叙述,所有的内容都更加清楚明了,从这也能看出很好的哲学功底,思想也十分理性,思维十分敏锐。
  在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中,不仅是复句,他还将大量插入语运用其中。这些插入语,能够将作者严谨的思维完全呈现出来,也拥有强烈的思辨化色彩。这些插入语的大量使用,也可以使句子的含义更加强烈,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增强,在上下问 中衔接的恰到好处,使得整个文章浑然一体,对于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具有更好的表现作用。
  (二)散文所使用的词汇风格
  在周国平的哲理散文中,在词汇方面,对人们心理冲击强的词语,被他大量运用,例如“死亡”、“灵魂”等,这些词语虽然抽象,让人看不到摸不着,但让人读后心里总有莫名感伤,就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哲学意味浓重。其他作家也会使用这些词语,但是大部分只是对一件具体事件的描绘,或是对一次心理体会的感悟,但是周国平却不是如此,他的文章通篇都是如此震撼人心灵的词语,他是用自己额思想和灵魂在创作,自身特点明显,思辨化色彩强烈。
  在他作品中还有大量的警句格言,这也跟作者的哲学素养有关,他平时的时间多是思考人生,这些语言浓缩了很多的哲理,发人深省。这些警句格言简短有力,穿插于文章其中,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加深了文章的哲理性色彩。
  结语:
  周国平的创作,已超脱世间,告诉人们应有的精神状态,应当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被功利与金钱蒙蔽了双眼,应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这世界,以宽容之心看待这时间美丑,使自身达到最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莫函蓓,黄政凯.新媒体环境下周国平散文写作的语言风格探究[J].纳税,2017(12):120-121.
  [2]吴狄.谈周国平散文的美学特征[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5):81.
  [3]王晴.周國平的文化思考[J].理论观察,2016(09):47-48.
其他文献
摘 要:纵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他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运动变化过程。一方面,从家族主义出发,通过移孝作忠,家国情怀仿佛与生俱来,成为闻一多诗歌创作的初心,也决定了闻一多学术研究的志趣。另一方面,从爱国主义出发,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闻一多对家族主义和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一整套的文化主张。他反对家族主义,主张民族主义;反对文化复古,主张文化革新;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主张
摘 要:许渊冲先生在吸取历代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诗歌翻译中去。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为基础,通过分析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了解他的“三美原则”理论以及“三美原则”在英译唐诗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原则”;唐诗;应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
摘 要:“都市”是萧红小说中与乡村小城相对并立的一个叙述元素,既沉淀着萧红对于人生的感悟,也凸显了一个面向人类愚昧写作的作家在战火纷飞的现代中国对于现代化的思考。  关键词:萧红小说;“都市”描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小说中各个空间的描绘呈现往往承载着作家的良苦用心和时代的深刻印记。现代女作家萧红从《生死
摘 要:加缪在《西西弗神话》[1]中认为,荒诞既是无可避免的,又是极具理性的,荒诞和反抗是共生的,荒诞的价值在于证明证明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加缪;西西弗神话;荒诞;理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  热闹之后的沉寂,终究还是让理性善后,这恐怕是历史的宿命。我们可以勉强地把浑浑噩噩的心理状态的总和交给荒诞去处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  科幻小说可以说一直处在文学的边缘,从未成为主流,尤其是在中国更是如此,但仍有一大批“科幻迷”积极探索,力求为科幻小说争得一席之地。从19世纪末开始,儒勒·凡尔纳那种对科技一厢情愿地歌颂开始走向衰微[1],以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创作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幻创作为标志,主流创作家就反思科学、揭
摘 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动物文化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国的文化也自然产生许多差异。例如,中日两国对于狐狸都抱有特殊的感情,狐狸经常作为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素材出现,它与鬼神不同,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存在。在中国文化中,狐狸一般作为负面形象出现,提到狐狸几乎是“狡猾”“奸诈”的代名词;在日本文化中,狐狸则被视作神灵,拥有独特的神力。作为一个
摘 要: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多学者、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以物喻人、以物讽世等手法,通过对物的描写,将对世俗、对人的情感进行表达。在以物喻人、以物讽世的文学风格创作中,王蒙是较为突出的一位文学创作者。从中外文学进行分析,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狐是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动物,以狐喻人,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惯用手法,在王蒙的《青狐》中,将社会、世俗、家庭、伦理、欲望、诱惑等等结合在一起,对
摘 要:《一个人的好天气》是日本小说家青山七惠所著中篇小说。该作品讲述一个20岁打零工的女孩如何与年长亲人相处,同时追寻自我、独立生活的故事。小说中透露出的那份孤独的情怀耐人寻味,并引起了很多青年读者们的共鸣。本文将围绕小说主人公知寿的经历来分析其孤独的内心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析现代年轻人感到孤独的原因。  关键词:《一个人的好天气》;知寿;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北方民族大学一般科研项目《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德罗斯特作品解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WYKY05。  摘 要:本文使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德国19世纪上半叶作家德罗斯特的诗歌《在塔楼边》进行分析,关注作品中女性外在和内心的解放,挖掘女性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分析诗歌中女性人物的身份建构以及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作品构建和谐生态女性社会的内涵。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徐婷婷(1992.7-),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2  众所周知,沈从文具有“文体作家”之称,他的文体不拘常例,结构自由,随物赋形。在对文体纷繁的探索中,小说的散文化是沈从文收获颇丰的一块园地。小说散文化是对写实小说、情节小说的突破和超越,要求淡化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