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狐狸形象比较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452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动物文化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国的文化也自然产生许多差异。例如,中日两国对于狐狸都抱有特殊的感情,狐狸经常作为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素材出现,它与鬼神不同,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存在。在中国文化中,狐狸一般作为负面形象出现,提到狐狸几乎是“狡猾”“奸诈”的代名词;在日本文化中,狐狸则被视作神灵,拥有独特的神力。作为一个日语学习者,我对中日之间的文化怀有强烈的兴趣,本文以狐狸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日两国民间传说中的狐狸形象出发,比较分析中日两国狐狸形象的异同及其原因。
  关键词:中日;文化;狐狸;异同
  作者简介:黄芳(1994-),女,汉族,山东潍坊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日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一、中日两国之间关于狐狸形象的民间传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初狐狸是作为祥瑞的象征出现的,实际上,关于狐狸的象征意义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相对比较早的狐狸信仰,根据推测是由汉代的狐妖观念及其产生的传说而来的。在古代传说中,修炼多年的狐狸可以成精,幻化成人形,与人来往。晋朝郭璞所撰的《玄中记》中就煞有介事地提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很多与狐狸精相关的故事。整体来说,在中国历史上,狐狸文化的发展有两次高潮。唐代是狐文化繁盛的时期,该时期的狐狸几乎作为一种神灵出现在民间传说中,狐狸的历史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太平广记》中关于狐狸的记载多达83篇。该时期人们认为狐仙是上天所赐、无所不能的神灵。
  日本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自古对狐狸怀有特殊的情感。《日本灵异记》是日本国内最早记载关于狐狸的书,日本对于狐狸的信仰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在日本,狐狸一方面被当作狡猾、喜骗人的动物,另一方面,作为稻荷神(狐仙)受人供奉。弥生时代,随着日本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鼠类大量繁殖,捕捉鼠类的狐狸和狼被视为可以带来五谷丰登的神兽。中世纪,随着稻作文化在日本逐渐定型,稻作与狐狸之间的联系愈发增强,狐狸作为稻荷神广为人知。此外,关于狐狸的传说中最为出名当属葛葉 。传说葛葉是阴阳师安倍晴明的母亲,《葛叶物语》中记载了她化身美丽的白狐,与晴明的父亲相遇相恋最终却不辞而别的凄美故事。日本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认为狐狸带有一种不为人所知的神秘力量。所以将狐狸视为神灵,供奉的神社遍布全国各地,可见狐狸在日本人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日两国狐狸形象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
  狐狸作为一种特殊存在,经常出现在中日两国的神话故事、诗歌、小说中。其中,既有美丽、善良、与人和睦相处的正面形象,也有奸诈、狡猾、善于欺骗人类的反面形象。日本的狐狸信仰源于中国,所以在起源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中日中的狐狸形象均起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狐狸最初是作为一种祥瑞之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图腾崇拜,直到汉魏时代,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狐狸作为祥瑞之兽的地位才逐渐开始动摇。日本在弥生时代,狐狸是作为守护稻作的神灵,具有神秘的力量,得到人们的尊崇。不管在中国还是日本,最初狐狸都是作为传统的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神灵得到人们尊敬。其次,都具有预言凶吉的能力。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狐狸作为预言凶吉能力的记载。比如《太平御览》中记载:“晋订日王浚据幽卅、有狐踞府门跃入厅事后浚果败。又日凉武昭王子因歆为凉州牧时有狐上南门主簿范称日野兽人家主人将去。”在中国大多数情况下狐狸是作为“凶兆”出现。
  中日两国对于狐狸的信仰在源头是相同的,但是经过历史的变迁,中日之间的狐狸形象可谓是云泥之差。中国唐代是狐狸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该时期狐狸被视为神灵、狐仙。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狐仙多疑,进而对其产生了否定的态度,《封神演义》中狐狸精妲己魅惑纣王,最终导致商朝灭国。自此以后狐狸精逐渐作为“妖媚”“狡猾”的代名词,狐狸也更倾向“善变”“狡猾”“喜骗人”等形象。另一方面,日本受到唐代文化的影响,接受中国宗教思想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国的对于狐狸的信仰。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的“稻荷信仰”最初是受中国影响,随着神道思想的发展,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思想逐渐丰富了人们的内心,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精神文化。“万物有灵论”的思想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对于狐信仰的传承一直持续至今。
  三、结语
  中日两国文化源头相近,经过各自的发展到现代为止,狐狸形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古代中国作为尊崇的谷物之神的狐狸形象,随着宗教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渐渐改变,成为“魅惑”“狡猾”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日本古代的狐信仰在历史发展中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尤其现代作为稻荷神社的守护神,在日本人心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以动物为主题研究两国之间文化中产生的相同点和差异,能够更好地帮助 我们日语学习者了解日本文化,在中日交流之间能够求同存异,避免异文化差生的误会,促进中日两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亚楠.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J].文学教育.2016.
  [2]余聪.试论中日民间故事中狐狸形象的异同[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9.
  [3]任志强.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J].山东大学.2014.5.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断头台》和《狼图腾》,项目编号:syjs201777。  摘 要:在主题学视野的关照下,探析《狼图腾》和《断头台》中蕴含的自然生态思想,和各自的生态问题。通过文本细读对两部作品进行不同国别的生态意识的平行研究,进行深层的生态批评。通过平行研究,以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生态意识,对文本外的人类目前的精神生
“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府城初春,不时飘起绵绵细雨,让人的心儿变得敏感而柔软。巾山路的玉兰花娇娇柔柔的,带出了江南油菜花泛黄涌金;括苍山下的桃花、梨花、杏花也次第开放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粉的似霞,白的赛雪。一群群赏花人在府城烟雨中,朦胧了如花的笑脸,迷醉了似花的心田。  同样的春日,同样的万紫千红,2015年,禾睦先生精心编著的《艺苑游仙》问世了。越两年,在同样万花迷醉的今天,我重
摘 要:如同村上春树的许多其他小说一样,《刺杀骑士团长》故事在缓慢的叙事节奏中推进,笼罩着哀伤与孤独的情绪,弥漫着疏离时代的氛围。作者在小说立意与历史反思等方面,做了一些突破。然而,从主题、主要人物及性格设定、故事推演方向、虚实结合的主要结构,到语言和叙事方式,无一不是缺乏新意,充满了自我复制的痕迹。  关键词:立意与历史反思;人物及性格设定;虚实结合的结构;自我复制  作者简介:杨莹雪,复旦大学
作者简介:金大智(1993-),男,辽宁省本溪市人,毕业于山西大学,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电气工程。  遥忆2015年夏末,我别离了母校,踏上了职业生涯的道路。辗转三月有余,终于与一家地方铁路公司签订了试用合同,成为了一名铁路信号工,由此便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当时的公司名为赤大白铁路公司,主要经营项目是为系统内的电厂运输发电所用的燃料——褐煤,公司的地理位置处于内
摘 要:天灾是可怕的,人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然而天灾和人祸比起来,天灾是慰藉人心的,天灾可以拉近族群间的距离;而仇恨和狂热是冷酷的,它轻易地让人失去理性,毫无保留的展现“人”非人非兽的一面。本文以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例,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族群身份认同进行反思,以期再现人的坚强不屈与互助互爱的精神。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族群;反思  作者简介:崔莉(1989-),女,土家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民
摘 要:纵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他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运动变化过程。一方面,从家族主义出发,通过移孝作忠,家国情怀仿佛与生俱来,成为闻一多诗歌创作的初心,也决定了闻一多学术研究的志趣。另一方面,从爱国主义出发,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闻一多对家族主义和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一整套的文化主张。他反对家族主义,主张民族主义;反对文化复古,主张文化革新;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主张
摘 要:许渊冲先生在吸取历代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诗歌翻译中去。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为基础,通过分析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了解他的“三美原则”理论以及“三美原则”在英译唐诗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原则”;唐诗;应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
摘 要:“都市”是萧红小说中与乡村小城相对并立的一个叙述元素,既沉淀着萧红对于人生的感悟,也凸显了一个面向人类愚昧写作的作家在战火纷飞的现代中国对于现代化的思考。  关键词:萧红小说;“都市”描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  小说中各个空间的描绘呈现往往承载着作家的良苦用心和时代的深刻印记。现代女作家萧红从《生死
摘 要:加缪在《西西弗神话》[1]中认为,荒诞既是无可避免的,又是极具理性的,荒诞和反抗是共生的,荒诞的价值在于证明证明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加缪;西西弗神话;荒诞;理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1  热闹之后的沉寂,终究还是让理性善后,这恐怕是历史的宿命。我们可以勉强地把浑浑噩噩的心理状态的总和交给荒诞去处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  科幻小说可以说一直处在文学的边缘,从未成为主流,尤其是在中国更是如此,但仍有一大批“科幻迷”积极探索,力求为科幻小说争得一席之地。从19世纪末开始,儒勒·凡尔纳那种对科技一厢情愿地歌颂开始走向衰微[1],以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创作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科幻创作为标志,主流创作家就反思科学、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