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作了如下论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从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做好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极其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呢?要想做好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必须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做好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所在,它涵盖着教学过程的基本走向和终极点。教学之初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它在导引教学课堂。在教学目标的明确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要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给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表露情感的自由,要鼓励学生进行新颖的想象、设计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应因人而异,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这也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想象等,把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在鼓励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要大胆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同时倡导对他人的见解发表意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教学目标的明确上,要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着点拨、启发和解惑的作用。教师须从方便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师的教,教为学服务。既然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那么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于主体。要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可以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体现教学思路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等形式,不断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欲望、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从而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重视目标所达到的凭借条件,力争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正确把握教材是做好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关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这个例子的把握要掌握住一个“度”。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往往依赖于教学参考,拘泥于教学参考。由于教师对教材缺少深入的研究,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对枝节问题进行追问纠缠,简单问题复杂化;提问从内容到内容,前后重复叠加,缺少思维的容量;无法应对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想法和比较深入的质疑;师生间的交流停留在表面,无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进一步阐发自己的观点。要把握住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与同事作专题的讨论,正确把握新教材的要求。如汉语拼音教学淡化了什么、强化了什么;如对生字掌握的要求是什么,一年级第一学期从描到写主要目的是什么。要深入宣传多识字、快识字的目的,现阶段对生字不抄不默的原因和意义;要深入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评价,使学生乐意接受评价,使评价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发展。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教研组应增加“读”教材的教研内容,从根本上摆脱教学参考的束缚。语文学习的内容庞杂、广泛,只靠语文教材学不好语文,所以对语文教材不能完全依赖。但我们拿出这个“例子”,又不可完全放弃,目的在于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养成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可以在离开学校、离开教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语文,丰富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开阔语文视野,达到“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
三、有效指导阅读是做好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方法
读即读正确、读通顺、读有感情,教即对学生哪些是不会的、哪些是会的、到底“教什么”等教师思考要深入,不可匆匆读后,甚至有的还没有读完就进入分析状态。在理解、感悟、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读议结合,不可只是在师生分析结束后齐读一遍就算完事。学生读时,没进入状态或读不出感情,教师要作引导,引导要渗透方法的指导。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后,老师要随机指导他们如何有感情地读,不可在几句话学完之后再要求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教师要明确一段话、一篇课文的朗读好是建立在一句句、一段段朗读好的基础上的。如某位老师在上《蝴蝶王国》第二小节时,先让学生说说三种蝴蝶各自的特点,学生自读课文进行了分析。当学生具体分析到哪一句的时候,这位老师并没有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话,而在三句全部分析完之后要求学生读出蝴蝶的“大、奇、美”。没有前面的铺垫、酝酿、蓄势,哪来后面的“水到渠成”?实在是强人所难,难怪学生读不到位、读不出感情。提倡积累,主要途径是读、背;强调语感,基本途径也是读、背。如果缺少读,“缘木求鱼”,何谈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现在的课,感受、感悟、领悟太虚,缺乏操作性。教师还得切记读的“三性”,即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
四、科学进行评价是做好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手段
教师要有课堂即时评价能力、调控能力和课后的反思能力。当学生发言出彩时,教师表扬的语言要丰富,不能是单纯的“好”、“很好”等,要力求对学生有激励、激发的作用,不可单一,要让学生随时体会出新鲜;学生发言不到位时,教师也要及时地启发、点拨、引导,不可用语言进行排斥、贬低,更不可完全否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说话训练时,学生说得并不见得一个比一个好,有时后面说的远不如前面同学说的,关键在于老师在一旁要及时点拨、引导、归纳、提升。老师们在课后反思时,要思出成效、思出长短,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做好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所在,它涵盖着教学过程的基本走向和终极点。教学之初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它在导引教学课堂。在教学目标的明确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要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给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表露情感的自由,要鼓励学生进行新颖的想象、设计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师应因人而异,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这也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想象等,把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在鼓励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要大胆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同时倡导对他人的见解发表意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教学目标的明确上,要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着点拨、启发和解惑的作用。教师须从方便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师的教,教为学服务。既然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那么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于主体。要激发学生的活力、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可以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体现教学思路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等形式,不断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欲望、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从而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重视目标所达到的凭借条件,力争情感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正确把握教材是做好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关键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于这个例子的把握要掌握住一个“度”。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往往依赖于教学参考,拘泥于教学参考。由于教师对教材缺少深入的研究,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对枝节问题进行追问纠缠,简单问题复杂化;提问从内容到内容,前后重复叠加,缺少思维的容量;无法应对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想法和比较深入的质疑;师生间的交流停留在表面,无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进一步阐发自己的观点。要把握住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与同事作专题的讨论,正确把握新教材的要求。如汉语拼音教学淡化了什么、强化了什么;如对生字掌握的要求是什么,一年级第一学期从描到写主要目的是什么。要深入宣传多识字、快识字的目的,现阶段对生字不抄不默的原因和意义;要深入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评价,使学生乐意接受评价,使评价促进他们进一步的发展。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教研组应增加“读”教材的教研内容,从根本上摆脱教学参考的束缚。语文学习的内容庞杂、广泛,只靠语文教材学不好语文,所以对语文教材不能完全依赖。但我们拿出这个“例子”,又不可完全放弃,目的在于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养成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可以在离开学校、离开教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语文,丰富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开阔语文视野,达到“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目的。
三、有效指导阅读是做好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方法
读即读正确、读通顺、读有感情,教即对学生哪些是不会的、哪些是会的、到底“教什么”等教师思考要深入,不可匆匆读后,甚至有的还没有读完就进入分析状态。在理解、感悟、交流的过程中,要做到读议结合,不可只是在师生分析结束后齐读一遍就算完事。学生读时,没进入状态或读不出感情,教师要作引导,引导要渗透方法的指导。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后,老师要随机指导他们如何有感情地读,不可在几句话学完之后再要求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教师要明确一段话、一篇课文的朗读好是建立在一句句、一段段朗读好的基础上的。如某位老师在上《蝴蝶王国》第二小节时,先让学生说说三种蝴蝶各自的特点,学生自读课文进行了分析。当学生具体分析到哪一句的时候,这位老师并没有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话,而在三句全部分析完之后要求学生读出蝴蝶的“大、奇、美”。没有前面的铺垫、酝酿、蓄势,哪来后面的“水到渠成”?实在是强人所难,难怪学生读不到位、读不出感情。提倡积累,主要途径是读、背;强调语感,基本途径也是读、背。如果缺少读,“缘木求鱼”,何谈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现在的课,感受、感悟、领悟太虚,缺乏操作性。教师还得切记读的“三性”,即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
四、科学进行评价是做好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手段
教师要有课堂即时评价能力、调控能力和课后的反思能力。当学生发言出彩时,教师表扬的语言要丰富,不能是单纯的“好”、“很好”等,要力求对学生有激励、激发的作用,不可单一,要让学生随时体会出新鲜;学生发言不到位时,教师也要及时地启发、点拨、引导,不可用语言进行排斥、贬低,更不可完全否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说话训练时,学生说得并不见得一个比一个好,有时后面说的远不如前面同学说的,关键在于老师在一旁要及时点拨、引导、归纳、提升。老师们在课后反思时,要思出成效、思出长短,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