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今后学习和生活的技能之一。所以计算教学有效策略的使用,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
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兴趣和感受计算的作用
计算教学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生活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要。这种内部驱动产生的热情是维持学生深入探索的“助推剂”。
1.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计算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让计算贴近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计算的趣味和作用,产生亲切感。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個情境:伴着欢快的《上学歌》,课件出示:开来了一辆“大客车”,车上原来有5人,开到第一站下去了2个人,又有3个人上了车。你知道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通过乘车这一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出加减混合式题的含义,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感受数学、学好计算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
2.计算知识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计算的作用
“学以致用”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原则。要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应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应用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变未知为已知,并设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计算基础知识和运算的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
例如,教学“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内容时,设计如下练习:我家每天要买一盒牛奶和一袋豆浆。一盒牛奶4元,一袋豆浆2元。一个星期买牛奶和豆浆要花多少钱?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结合,体会是计算的学习价值。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1.在自主探索算法多样化中,激活创新思维
在教学灵活运用定律计算的教学中,学生计算12×25时,学生想到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把12看成3×4的积,12×25=(3×4)×25=3×(4×25),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二种方法是把12看成10+2的和,12×25=(10+2)×25=10×25+2×25,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多样的算法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给原本乏味的计算教学带来了活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
2.在交流算法多样化中,发展创新思维
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教学9+5,学生交流用以下几种方法计算:9+5=14,把5分成1和4,9+1得10,10+4得14;把9分成5和4,5+5得10,10+4得14;把9看成10,9+5=10+5-1=14;用数数的方法,记住9,往下数10、11、12、13、14等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因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成为独立探索的求知者。发展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深度。这种体现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在我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总结了一套计算的方法习惯:一看、二想、三算、四检验。
(1)认真审题的习惯。因为计算比较单调枯燥,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2)认真思考的习惯。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按什么顺序或有无简便方法。再想一想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
(3)认真计算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必须书写清楚规范,要求学生选用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看清运算符号和数,认真仔细地进行计算。
(4)培养验算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会使用演算纸。从每个数字、数学符号的抄写,到每一步的计算,都要重新算过。
2.培养良好的估算习惯,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要从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一是计算前进行估算。二是计算中进行估算。对于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的过程中,既要观察运算的顺序是否正确,还要对每一步单独运算的结果进行估算,看是否符合计算的有关规律。三是计算后进行估算。计算后进行估算,就是对照分析解出的得数是否在估计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兴趣和感受计算的作用
计算教学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生活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要。这种内部驱动产生的热情是维持学生深入探索的“助推剂”。
1.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计算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让计算贴近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计算的趣味和作用,产生亲切感。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個情境:伴着欢快的《上学歌》,课件出示:开来了一辆“大客车”,车上原来有5人,开到第一站下去了2个人,又有3个人上了车。你知道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通过乘车这一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出加减混合式题的含义,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感受数学、学好计算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
2.计算知识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计算的作用
“学以致用”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原则。要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应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应用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变未知为已知,并设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计算基础知识和运算的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
例如,教学“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内容时,设计如下练习:我家每天要买一盒牛奶和一袋豆浆。一盒牛奶4元,一袋豆浆2元。一个星期买牛奶和豆浆要花多少钱?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结合,体会是计算的学习价值。
二、提倡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1.在自主探索算法多样化中,激活创新思维
在教学灵活运用定律计算的教学中,学生计算12×25时,学生想到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把12看成3×4的积,12×25=(3×4)×25=3×(4×25),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二种方法是把12看成10+2的和,12×25=(10+2)×25=10×25+2×25,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多样的算法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给原本乏味的计算教学带来了活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
2.在交流算法多样化中,发展创新思维
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教学9+5,学生交流用以下几种方法计算:9+5=14,把5分成1和4,9+1得10,10+4得14;把9分成5和4,5+5得10,10+4得14;把9看成10,9+5=10+5-1=14;用数数的方法,记住9,往下数10、11、12、13、14等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因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成为独立探索的求知者。发展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深度。这种体现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在我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总结了一套计算的方法习惯:一看、二想、三算、四检验。
(1)认真审题的习惯。因为计算比较单调枯燥,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2)认真思考的习惯。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按什么顺序或有无简便方法。再想一想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
(3)认真计算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必须书写清楚规范,要求学生选用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看清运算符号和数,认真仔细地进行计算。
(4)培养验算的习惯。教会学生学会使用演算纸。从每个数字、数学符号的抄写,到每一步的计算,都要重新算过。
2.培养良好的估算习惯,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要从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一是计算前进行估算。二是计算中进行估算。对于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在计算的过程中,既要观察运算的顺序是否正确,还要对每一步单独运算的结果进行估算,看是否符合计算的有关规律。三是计算后进行估算。计算后进行估算,就是对照分析解出的得数是否在估计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