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命题脉 开出有效方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bowen25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概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命题的趋势以及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希望能在深化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地了解诗歌,进而能摸索出一套完整的诗歌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更有效地进行诗歌鉴赏学习。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命题趋势;教学有效性
  最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考查趋势有所调整,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因而教师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之际,指导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题得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命题趋势
  (一) 注重考查学生对诗歌深层次情感的体验
  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的考查趋势,要求学生善于从表层意象上进行分析,探寻诗歌当中更为深层次的情感,实现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此类情感体验在高考试卷中经常出现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利用体现情感的语句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揣摩。第二,将诗眼作为线索,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要展现的内容或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第三,通过对诗歌当中的意象进行分析,从而对诗歌意境进行品味,对诗歌的主旨以及情感进行赏析,实现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开展诗歌鉴赏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共鸣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深层次含义。
  (二) 注重考查学生通过细节品读诗歌思想与内涵的能力
  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中,经常要注重每一个细节。作者经常将自己内心当中最为深层次的情感寄托在字词当中。在描写诗歌的细节内容时,作者会运用各种方法。例如,作者可以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寄托情感,进而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充分表达。高考试题当中,这样的考查经常表现为:第一,利用诗歌的主旨句,对作者的情感展开分析。第二,对诗歌的细节部分进行描写,以此为线索对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感悟。第三,要结合诗歌细节当中的具体内容,对作者使用的语言和表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技巧进行分析。
  二、 基于高考语文诗歌高考趋势探究语文诗歌课堂教学
  (一) 明确诗歌鉴赏步骤的策略
  高考语文诗歌教学中,需要明确详细的答题步骤和方式,这样才能将答案更好地呈现出来。
  1. 通读诗歌,读通读懂内容
  该教学步骤一共有四个要点需要实施:就以《長恨歌》为例,第一,先要看题目。由于题目中涉及的信息比较多,譬如在诗歌题目中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诗人心情、诗歌意境等相关内容,诗歌中的杨家女和华清池等关键性的地点概述,可以结合历史了解诗歌创作的意图,学生需要通过诗歌的题目对其有所了解,这是诗歌鉴赏的关键。切忌有的学生直接看内容,忽略了诗歌的题目。诗歌题目是以诗歌题眼形式存在的,所以细致的观察和仔细的揣摩很重要。本诗的题目是《长恨歌》其中“恨”的是什么,就需要通过阅读全文了解。第二,必须看诗歌的作者。诗歌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以及境遇对其诗歌的创造有着积极影响,白居易所处的时代环境尤为重要,要了解当时唐朝的境况。第三,通读全诗。通读全诗的目的是能通过“读”更好地了解诗歌中存有的意向,在重要的内容或者关键词部分,可以更好地进行诗歌的通读,这对深化诗歌阅读的效率有积极意义。第四,关注诗歌的注释部分。阅读诗歌注释部分需要先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阅读方面的障碍,在降低诗歌阅读难度的同时,能借助注释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细节点。
  2. 反复审读题干,规范答题步骤
  学生阅读完诗歌内容后,要认真地分析题干的内容,反复研究提出问题,以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地做到答题步骤规范。具体的答题方法如下:第一,分析诗人或者词人的写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创造背景;第二,按照文章题目,更好地凸显出文章的体裁特点;第三,按照答题点回答问题,在答题点后面进行论证,配合“论点 论据”的模式,让教学的整体效果提升;第四,围绕诗歌的内容开展分析研究,避免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拖泥带水;第五,合理地运用文学评论的规范语言,避免使用口语进行评论。
  (二) 深化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
  当今高考命题趋势下更关注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升,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各类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在知识内容累积的同时,能从情感角度深挖诗歌内涵。
  1. 了解作者
  诗歌鉴赏教学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先对诗歌作者的生平有所了解,掌握作者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风格,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性。这些对于学生有效开展诗歌鉴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例如,辛弃疾是一名军人,曾经在抗击金人入侵的战争中战斗在第一线,而其在南归之后,却受到了南宋朝廷投降派的沉重打击。因此,在鉴赏辛弃疾的作品时,要对其中无处不在的表现对如火如荼的军旅生涯的回忆进行理解,同时还要对其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心中愤懑进行体会。辛弃疾的作品以豪放和悲慨为主。高中教材当中对于诗歌的作者会有一定的简略介绍。
  例如,分析《湖州歌》的“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时,对于作者汪元亮学生会十分的陌生,可以从注释中对其进行了解: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被元军押解时所创作的。通过这段简短的注释,便可以让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对于作者的亡国之痛产生切身的体会。
  学生在赏读诗歌的时候,先要了解作者,由于不同的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因此写出的文章内容情感表达也有不同,很多时候通过识别作者就能大致了解到诗歌的情感。
  2. 寻找“诗眼”是教学突破口
  日常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诗歌赏析教学的时候,学生能接触到的诗歌题目众多,部分字眼在诗歌中能否有替代词是很重要。教师可以适度地提炼一些诗歌帮助学生练习,若是不可以,需要让学生详细说明缘由。如教师选择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内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教师让学生思考“几处”能否替换为“处处”,“谁家”能否换成“家家”,并要求学生说明能替换或者不能替换的原因。由于这首诗词义简明,内容丰富,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先用简单的诗歌带领学生练习,待学生深谙其道以后,教师选择一些有难度的诗歌带领学生深入练习,以提高学生找“诗眼”的能力。   教师带领学生寻找诗歌中的“诗眼”,主要是强化学生的思维鉴赏能力,让学生能通过阅读和思考快速地找到这首诗的关键点,并通过诗眼走入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
  3. 捕捉潜在形象信息
  诗歌中存在很多潜在的形象信息,是作者进行抒情的主题,这类诗主要是通过对景物特征的描述表达作者心中所想。诗歌鉴赏之际,景物是必须要关注的一项内容。诗歌中对于景物的描写有很多,在阅读鉴赏时,需要仔细思虑是在描写景物,还是在借景抒情,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内容讲授时,让学生先做好大胆的猜想,将自己心中所想的情景描述出来。有的学生提出作者想要介绍初升的月亮和流水,这些景物是比较常见的景物,通过此类表达,能更好地捕捉到深秋山中的月朗星稀和溪水潺潺。通过外在的信息读取,能感受到作者此刻内心世界比较寂寥,景物多是衬托作者情感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这样一句话的描述比较准确,即“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所有字句都是一种外在信息的表达,学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诗歌中情感表达需要孕育在词句中,所以要细致地分析每个词句,找出其中隐含的潜在信息,通过分析潜在信息,更好地体会和鉴赏诗歌内容。
  4. 捕捉情感信息
  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展现出非常丰富的情感,有些悲伤,有些激愤。诗歌本身便是一种抒情的方式,但往往这种蕴含在字词间的情感又十分的隐晦,是一种潜在信息的存在。在进行情感捕捉时,必须要尽可能地将其形象化。教学工作中,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向对问题的主线展开延伸:第一,诗歌当中的情感由何而来。在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掌握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了解作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造成作者情感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无非是社会与自然环境、个人因素等几个主要因素。因此在阐述作者的情感时,便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在分析《琵琶行》时,要深入地对诗歌内容进行剖析,对诗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部分内容当中的情感基调进行体会。作者之所以会出现情不自禁泪洒衣衫的情景,是由于看到了琵琶女的悲惨,形成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
  情感的产生与表现主要是由于诗人自身受到了外部刺激,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情感波动,并且想要将自己心中的情懷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境交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形成更好的理解。
  三、 结束语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题中必考的一个项目,教师需要在了解命题趋势的同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分析解题的规律,让学生明晰解题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在提升学生答题质量的同时,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相元.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趋势与应试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52-55.
  [2]刘宏业.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特点及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7(8):75-78.
  作者简介:陈秀芳,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近些年来,散文阅读题占中考语文科目的分值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散文阅读题的主观性比较强,且答题要求比较多,导致其题型比较难。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障学生的得分率,使其中考成绩受到了影响。因此,需要提高学生散文阅读的文本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得分率,避免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  关键词:散文阅读;文本分析;解题技巧  一、 引言  中考散文阅读题的分值比较大,题型难度高,常常会拉开学生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七年级《师生交往》一课为例,讨论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运用生活情境丰富所学知识、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加以渗透、设置思辨问题激活批判思维,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活情境;传统文化;思辨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综合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着重于道德品质、健康
摘 要:科学概念作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已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很难达成预期的目标。究其原因,重点在于执教者对学生相关前概念的理解上不到位,转化上不妥当。让“前概念”这座无形的思维冰山遮住了看清科学真相的双眸,挡住了通往科学真理的康庄大道。对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系统性地提出了“挖掘”“爆破”“重组”“完善”等四大策略,并详细阐明了从“挖掘前概念”到“达成科学概念”
摘 要: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对教学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STEM理念是由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部分构成。STEM对于在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中的很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基础概念进行工程或课题的设计,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融合以上四大门类的一种教育理念是STEM的核心。本文以《保护鸡蛋》一课为例,详细地论述STEM理念下的具有科学性的教学实践过程。  关键词:STEM;教学实践;保护鸡蛋  一
摘 要: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在语文教学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微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  关键词:微课教学;传统课堂语文教学;辅助作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弥补不足  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的语言工具,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并获得相关知识的必要条件。国家在颁布的《20
摘要:不少家长因为害怕孩子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阅读与写作能力跟不上,便采用强制的手段,规定仍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读大量的图书,写大段的作文,并且还生硬地规定读书的方式和写话的要求。这些做法严重扼杀了孩子们阅读与写话的兴趣,对孩子们将来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弊无利。教师和家长都应掌握正确的培养孩子们阅读与写话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写话;兴趣;能力  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语文上难以弥补的弱项往往
摘要:围绕“小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这一议题,以一篇带多篇的方式,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本进行比较、验证,建构对小小说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较全面的认知。  关键词:群文阅读;阅读教学;丰润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理念,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对群文阅读这一概念界定为:“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颠覆了人们对教学认知的理念,同时也推动了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在根本上的转变。而精细化的管理工作也正是新课程改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它是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教学科学化管理以及衡量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响应教学改革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精细化的管理的新要求对教学中德育工作的落实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彻底落实好德育工作。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拓展语文教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事例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竖笛演奏及其他音乐,注重铺垫导入,创设情境,趣解文本,拓展积累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竖笛;运用 
摘 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写作如做事,感兴趣就喜欢做,就会有动力,事情也就容易做好。同样,如果学生爱好写作文,提笔就会觉得愉快,当然也就容易把作文写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兴趣;情境;想象;亮点  纵观作文教学现状,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有的借口说没灵感,有的说没内容可写……总之就是提不起写作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