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回归”而绽放“美丽”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h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前,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资料,给课堂创造无限的空间,为课堂的迸发储蓄“势能”。课上,老师“蹲下来”,与学生处在同一“高度”,合作、点拨,照亮心智。课后,借助“作业”、“激励”措施,促“教育”在生活中继续,“知”向“行”迈进。这些“回归生活”的措施,让学生在生活中浸润、实践,有效“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关键词:回归生活;创造活力;照亮心智;由“知”到“行”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性质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因此,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本学科的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一、课前回归,创造活力
  “新颖的问题”、“独到的见解”、“积极的参与”课堂的这些“活力”源自于什么?课前的有效“回归”,即学生在老师指导、引领下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资料。它既能培养课程标准强调的能力,又能给课堂创造无限的弹性空间。
  1.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讲清课前准备的要求,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准备相关材料。
  2.引导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如网络渠道,文本渠道(书报、画册、影视等)、社会渠道(亲历体验、调查、访问、咨询)等,让学生有“路”可走。
  3.设计“问题”或“表格”,使活动目标一目了然,具体可感。
  4.整合提炼。肉眼观察到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学生搜集的第一手资料往往是零散的、原始的。老师应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思考,对“零散”“原始”的信息进行梳理、窜接、筛选。尝试获取“真知”、“完整”,发现“问题”,孕育“见解”。
  5.巧妙包装,顺应心理需求。如《无声的朋友》(四年级下册)上第二课时前,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以下活动:①做小小律师,急“朋友”所急⒆师:“同学们,最近公用设施家庭的受害者纷纷向我诉说冤情,它们有电话亭、公园的长椅(语气沉重、加深印象)……它们声称许多人伤害它。下节课,我们的‘公共道德’法庭将开庭审理这些案件,你们愿当律师为它们伸冤吗?”生:愿意!(赋予律师“岗位”,学生对“律师”角色兴趣盎然。)师:“各位小律师,请你们注意观察身边的公用设施,选二至三个受害者,通过调查取证(言语描述、照片等),看看它们到底受到了哪些伤害?比一比,哪位‘律师’优秀。”(给学生找“岗位”,让学生在生活中演角色。这样的“包装”,让学生兴奋不已,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②按要求完成下表:(要求明确,切入点小,具体可感)
  
  
  
  
  
  
  课前,学生开展“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生活,接触社会,获取生活中最现实的素材。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学生心中揣着“发现”、“见解”时,处于“愤”“悱”状态。在这内驱动力的作用下,人人都期盼“潇洒一回”,为课堂迸发储蓄“势能”。
  二、课堂回归,照亮心智
  师生间,价值观、能力、知识的“高度”不同。由于这原因,教学活动易出现“成人生活”代替“儿童生活”,导致课堂脱离生活,枯燥、无效。回归,是为师者“蹲下来”,与学生处在同一“高度”,合作、点拨、引领。
  1.“情景”回归,引起共鸣。回归,是依据认知规律,创设情景,让学生如置身于日常生活,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是生活“话题”,交流,展示的是课前生活“储备”。如案例《马路不是游戏场》(人教版三下)“情景体验,引出课题”设景:看一看今天的课堂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桌椅摆成了十字形;有斑马线;好像十字路口;仿佛在马路上……)师:我们来听一段录音,想想发生了什么事?(播放录音:各种车辆的喧闹声,街头紧急刹车的声音,然后是碰撞声,警车声……)师:马路上发生了什么事?你身边发生过类似的事吗?生: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了。2010年9月15日的上学路上,一位骑电动自行车的妇女,载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十字路口闯红灯,结果母女俩都被大卡车撞死了。生:去年的一天傍晚,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爸爸酒后开车出去,结果车撞到了电线杆上,他的腿因重伤被截肢了。师:这些悲剧真让人心痛!为了让悲剧不再发生,我们该怎么做呢?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师:安全是健康、幸福的保证。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交通安全这个重要问题。课堂,依教学内容,创设类似的情境,师生从视觉、听觉中回归生活。一同回忆,一同思考。引起共鸣、共情,“课伊始,情已燃”。
  2.“真实”回归,引发真情。儿童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团结合作、欣赏他人等品质尚未形成。认识自我、调控情绪、解决问题、判断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参与社会交往中,常出现烦恼、困惑。如:嫉妒、没朋友、遭误解……另一方面,由于羞耻感,儿童会否认、回避自己的“缺点”、“痛苦”、“隐私”。回归,就是关注这些生活真实,采取有效措施,引发真情。案例:《请你相信我》(人教五年上)“真实回归,引发真情”有一位同学叫兰兰,她很想广交朋友,可是,最近连“老朋友”也疏远她了。她很生气,也很寂寞!谁能帮帮她?①播放剧情录像:(……兰兰闷闷不乐,报怨陈一真小心眼,说红艳不够朋友,羡慕豆豆朋友真多。)②思考:为什么陈一真不愿意把课外书借给兰兰?为什么红艳疏远兰兰?怎样的人才会有好朋友?③小组讨论交流④小组代表汇报.生:兰兰借陈一真的课外书时,答应好好保护,看完就还。但是,她看完书后没及时归还,另借他人。如果我是陈一真,也不愿借东西给这样的人。生:兰兰邀红艳星期六上午八点到城东图书馆看书。红艳准时到了,并在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兰兰却跟妈妈走亲戚了。假如我是红艳,也会疏远她。生:豆豆不同,他说过的话,认真做到,答应别人的事从不马虎。他是个信守诺言的人,我也喜欢与这样的人交朋友。⑤师:是呀,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借到别人的东西,才会友情长存,朋友越来越多。同学们,你有兰兰的经历吗?朋友间应怎样相处?请把你的情况写在“心灵对话卡”(不署名。这种方式,让学生把羞于说出的经历、体验写在“心灵对话卡”上,回归本真,流露真情)。成长中,学生常遇到各种烦心事。课堂,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探究,认知在思维碰撞中升华,是非观、技巧、能力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有效地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3.“模拟”回归,引领生活。成长中,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因此,要与时俱进,积攒相关的知识、技能。回归,是着眼未来,模拟新领域,开展实践、锻炼。案例:《通信连万家》(人教第八册)“出谋献策,结伴而行”①师:从精彩回答中,知道你们掌握了各种通信的特点。运用知识,学会选择,给生活带来的就是方便。我们一起游北京,共同体验通信带来的方便吧!②课件出示:北京是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人生地不熟,怎么办?叔叔在北京工作,可请他到车站来接我们。怎么通知他呢?(?摇?摇?摇)登上开往北京的列车,出发啦!途中经过了许多地方,我想一一告知妈妈,我可以(?摇?摇?摇)。北京,我来了!在天安门城楼,我想让好朋友也分亨我的兴奋,我可以(?摇?摇?摇)。景点迷人,我用数码相机拍下天安门、故宫……回到宾馆,想让在家的朋友看看拍下的景点,可以(?摇?摇?摇)。饱览名胜古迹后,我们坐飞机回家,服务员说,东西多了不能随身带,这些北京特产怎么办?(?摇?摇)③分组讨论,代表汇报(选择通信方式,说明理由)。④小结。课堂,依据教学内容,采用“模似”情境,如“游北京”、“道德法庭”、“环保法庭”等。这种教学策略,学生如置身真实生活,趣味盎然。课堂如磁场,富有吸引力。学生在“游泳池”式的仿真生活中实践,为今后参与社、适应社会作准备。
  三、课后回归,由“知”到“行”
  当前,“教育”随下课铃响起而结束的教学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绝不能止于40分钟。它需要日常生活的浸润和实践的历练,需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回归,正是课堂走向生活的延伸实践,是“教育”在生活中的延续,是由“知”向“行”转化的重要环节。
  1.“作业”导回归。品德课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与道德行为的养成具体起多大的作用,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进行判断。因此,品德与社会学科应根据课时活动目标,设计相应的作业。如案例《从看电视说起》(人教四下)“内化升华,由知到行”①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看电视的益处。但是,看的内容要健康,看的时间不能太长,还要处理好学习与看电视的关系。你有什么办法让父母放心?②小组讨论交流。③代表汇报。(选择最佳办法)④师:是呀,与家长签协议,既可以利用电视获取信息,又可以让家长放心。(发协议卡)。课后实践作业,依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如“签协议”履约、做“小律师”调查,做“小交警”督促等。类似的实践作业,让学回归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上“岗位”,演角色,以具体的形式促“知”向“行”迈进。
  2.“激励”导回归.心理学家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得到别人表扬赏识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表扬、肯定中感受成功。依此心理需求,采用“激励”导回归。案例:《我的责任》(人教三上)“拓展延伸,实践体验”①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知道大家都想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好孩子?②小组讨论。③代表汇报。(在家里、学校有许多事情可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一个合适的岗位。根据自己找的岗位,制订一份行动计划。)④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老师把《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情况登记卡发给大家,希望同学们成为有责任心的人。具体办法是:学校做的由组长填写,家里做的由父母填写。做到了,涂个红五星。每项坚持七天,便可得一枚该项的“责任笑脸”。七枚“责任笑脸”换一枚“好学生奖章”。
  赋予荣誉内涵的图标,如有“形”的奖品,以此激励,兴奋不已。产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迈进的动力。不同的生活场所,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评价,确保全方位的回归。不同的图标,赋予不同级别的荣誉,低级向高级转化,生发持之以恒的动力。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的渠道丰富。这些策略,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充分浸润、实践,有效“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其他文献
摘要:各培养单位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独立收费,收费对象的特殊性给收费管理工作带来很大挑战。通过分析收费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实行刚性管理和柔性服务相结合,规范了收费管理工作。  关键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费;收费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不离岗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提高就学者专业能力和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教育目的,并获取研究生学位的一种终身教育形
期刊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河北旅游职业学院2007~2010连续四年使用的大学生健康人格问卷(UPI)和SCL-90量表对大学一年级12792人的普查数据结果分析,得出必须结合心理教师有效回访,才能最终确定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已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虽然比例不高,但人数不少,其潜在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期刊
摘要:高校通行的几部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对地名的标注存在着一些疏误。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对此类疏误应尽量避免并及时进行更正,同时以教材中的疏误为例谈谈地名标注的规范化问题。  关键词:文学史;地名;疏误;规范化    高校通行的几部中国文学史教材对地名的标注存在着一些疏误,这些疏误对于文学史这样大部头的著作来说当然是瑕不掩玉的,无损于它们的学术价值。但是作为目前广为使用的的高校文科通行教材和参考资料
期刊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文章以安徽农业大学农科类人才培养为例,分析农科类的“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对农科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科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
期刊
摘要:2l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教师要迎接这种挑战,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而教学反思是其形成教学实践智慧、提高自身素质、加快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之一。鉴于此,笔者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分析并在借鉴传统教学反思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从学校、教师方面提出了若干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反思;现状;策略    一、教学反思
期刊
摘要: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程,实验与实习又是这两门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与实习具有实践性强、季节性强的特点。为了探索提高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从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通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计划的合理性、实验内容的针对性、实验方法的可行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学生通过专业核
期刊
摘要: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学生心理障碍呈逐年高发趋势。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我国大学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外语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作用可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外外语实践等各个环节。外语教材的部分课文涉及爱国、忠诚、勇敢、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等人格品格,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外语课的教学方式及课外实践活动,如参与外语讨论、参加演讲比赛以及辩论比赛等,有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克服困难
期刊
摘要: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洋思教学法;效仿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铺开。洋思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产物。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实践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简要阐述了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特点与培养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了目前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培养方案;多措并举,加强实践教学;内培外引,大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开门办学,与企业密切合作等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法与实践探索,期望对其他高校有所启示。  关键词:市场营销;本科专业;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要取得好的效果,选题必须基于学生兴趣,体现探究性、现实性、开放性;活动过程要突出学生体验与感悟;活动成果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有效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