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文章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ji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好文章》是一本文选,从古至今,中国很多人都读过文选,最有名的当属南朝萧统的《文选》和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二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课本。
  名家推荐名作古来有之,多位名家共同推崇一部作品也并不少见,但能在一个时代里,将不同领域里的众多名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推荐自己喜欢的名作,古往今来,却不多见。
  作为责编,我们常常把《中国好文章》看做一场读书会,书中的每一位作者都在读书会上和大家分享他们最爱的文章。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国好文章》的策划案终于完稿了,这本书的策划案就像精心筹备许久的读书会,从此处开始了。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能够容纳四十人的教室,几乎被坐满,柔和的灯光伴随着高山流水倾淌下来,偶尔有几朵柳絮从半敞的窗子飘进,木质陈旧的课桌散发着油墨的书香。一个亦幻亦真的读书会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几秒钟的沉默之后,王一梅首先发言:“刚刚我坐在窗边看最后一缕阳光消失,黄昏离我们而去,让我想起了季羡林先生的《黄昏》。黄昏本是极平常之物,平常到只要我们活着,就拥有黄昏。然而,黄昏又如此容易被人忽略,我们在忙乱中总是把黄昏关在门外,徒留失落和遗憾。季先生用短暂黄昏的寂寞离去提醒我们,不要匆忙、不要漠然,慢下脚步,认真感受生活、自然的赐予……”
  她从容的语言令刚刚从各种会议和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的读者们动情不已。是啊,有多少个黄昏从我们匆忙的脚步中溜走了呢!
  “若说脚步匆匆,时光易逝,我想各位再也没有比我更能体会得到的了!”已过耄耋之年的漫画家方成老先生悠悠说道。“就像丰子恺先生在《渐》这篇文中所说的那样,‘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当我们老了,有一天停下来想一想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为名为利其实是在每日增加苦劳而已。人生短暂,无论穷富,都不必太斤斤计较,放宽胸怀,心情愉快,方是处世之道。”
  老人家经过九十载岁月沉淀下来的处世之道让每个人都暗暗赞叹,同时也在思索人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
  作家叶永烈接着发言:“正如刚才两位所说,时光易逝,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短暂的一生,怎样过好每一天呢?我从大学时开始,就将高士其先生视为楷模,他一生的大半时间都在轮椅上度过,这在我是无法想象的痛苦,然而,高士其先生却能精神饱满的度过他的每一天。他曾写过《一天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他一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虽然他连穿衣、吃饭都无法自理,图书报纸都无法自己翻阅、写字都不能亲手完成,但是,他依然可以为写作去钢铁厂、去矿区实地考察,依然可以坐在折叠车上去参加会议,依然可以通过口述给读者们带来一篇又一篇科学生动的文章。与他相比,我们年轻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和工作呢?”
  听了高士其一天的故事,教室里的各位名人纷纷点头赞叹,原来那一篇篇妙趣横生的科学小品竟是在如此的环境下完成的。
  一直投身教育事业、关注青少年阅读的朱永新教授开口说道:“高士其先生的作品在今天仍然很受青少年读者的喜欢,提到科普作品,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总有他的《菌儿自传》。周国平曾在《好读书与读好书》中提到‘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士其的作品当属永恒的书,他本人也是一个纯粹的人。”
  谈到青少年阅读,朱永新教授有讲不完的话题。“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和智慧在哪里?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里,在图书馆和你家中的书架上。读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在很大程度上,人的精神世界是由他阅读的图书塑造的。虽然我们早期阅读的图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往往正是这些图书造就了今天的我们。不要为错过了一些伟大的图书而后悔,只要有一些书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的心灵,深刻地影响到你的行为,就足够了。但是,古人讲的‘开卷有益’,现在已经不是那么确切了。许多书是不值得看的,甚至有些坏书看了是有害的。正如周国平先生说,只有读经典,与大师对话。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些经典里聚会,你走进去,就能够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大师是亲切的,不会拒绝任何努力亲近他们的人。”
  提起阅读经典,大家的分享开始热烈起来。
  朱铁志:我最喜欢《兰亭集序》,此文“文情高旷,辞采清亮,疏旷淡宕,潇洒自然,‘如云气空濛,往来纸上’,‘苍凉感叹之中,有无穷逸趣’,最能表达晋人超然玄远、旷达风流的胸襟”。
  苏叔阳:每每阅读《桃花源记》,都要哭出来,为陶渊明高洁的人品。
  陈四益:作为媒体人,我向大家推荐《刺世疾邪赋》,这“可算一篇‘怨以怒’的‘乱世之音’,是对一个腐败社会发出的一声呐喊,表现了对世态的愤怒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严歌苓:我青年时背诵的《阿房宫赋》,“让我们看到了杜牧作为一个诗人的社会良知,以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永远推卸不去的天职,即对于政治和历史的批判,对于自己民族兴衰的思考以及对后人的警示”。
  文学评论家何西来:我向喜欢阅读的朋友们推荐王勃的《滕王阁序》,此文“虽是戴着镣铐的跳舞,却舞得自然、流畅、有气象,跃动着生命的蒸腾”。
  陈歆耕:我最喜欢清代诗文大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它一直是我最为仰慕的“美的极致”与“精气神”的完美融合。
  哲学家周国平:不论做人,还是作文,我最看重的是真性情。在中国古典作家中,庄子是真性情的鼻祖。中古以降,把真性情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的,非苏轼莫属。苏轼是一个旷世奇才,他兼有赤子的率真,诗人的敏感,英雄的豪迈,智者的幽默,哲人的超然,这些品质荟集于他一身,真是造化的奇迹,中国文学的大幸。从他的《超然台记》中可以品味出真性情之人,不但有诗人的心灵,热爱人生,富于生活情趣,还必须有哲人的胸怀,彻悟人生,能够超然物外。倘若没有后者,人就会受外部事物和外在遭遇的支配,患得患失,生活情趣便荡然无存了。超然未必是消极的出世,反而可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你和你的人生保持一个距离,结果是更能欣赏人生的妙趣。   霍达:我也最欣赏苏轼的豪放旷达,每当我遇到不平事,怒而拍案时,脑际都会倏地闪过“天下有大勇者,卒(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胸中怒气便骤然平息,这篇《留侯论》,一直作为我“制怒”的良方。
  “经典也并不一定是古人之作,近现代的大作家也有很多经典之作。”周作人研究专家止庵说道,“比如周作人,堪称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散文家,他的《谈文章》,也堪称周氏一生为文的总结。”
  “还有与周氏南北呼应的林语堂,二人同为‘闲适幽默’的代表人物。”作家冰波接着说道。“在《记鸟语》中,他以冷静的姿态,旁观者的身份躲藏在山林之中,看世人去笑,笑完又无奈摇头。这种温和的讽刺,笑中含泪,泪中带笑式的幽默,正是林语堂散文的智慧。可惜,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的散文和他的处世态度却招来鲁迅先生的激烈批评。”冰波的一席评论引发了大家对鲁迅与周作人、林语堂的讨论。
  “鲁迅先生一生刚硬坚定,我们且不谈,还是给大家推荐他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问世近百年,至今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纲领,希望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鲁迅先生认为,当好父母‘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艰苦困难的事’。做为好父母,要有三原则,即理解、指导、解放。这个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认真学习。”教育专家孙云晓将大家的讨论话题转移到了家庭教育上。
  “各位刚才所推荐的几乎都是逐渐离我们远去的名人大家的作品,在当代文坛,也有很多值得称道的作品,我本人就是地道的‘纯’粉。这位半职业或非专业的写作者陈奕纯,一位以绘画或者教学为主的教授,以自己丰沛的才情勾画出多面的艺术人生,他的散文以少胜多,以质取胜,以情驭气,摄人心魄。《我吻天使的羽毛》,画家的散文,掌握住语言细微之处,像工笔画般细腻,一字一句组成之后,借一片羽毛传达出浓烈的诗情画意!”作协高主席用缓慢的语速朗读着文章的片段,将大家也带入了一片诗情画意的境界。
  夜已渐深,北京少见的星星也闪亮起来,仿佛被这一篇篇美文吸引而来。教室里的分享还在继续,陈建功、曹文轩、张颐武、陈晓明、贺卫方、赵丽宏、徐小斌、李国文、阿成、金波、邱华东、陈村、韩小蕙、彭程……从作协主席到大学教授,从知名大作家到报纸杂志的编辑记者,每个人都分享了他们最喜欢的那篇中国好文章,每一句分享都洋溢着大家风范,或深沉、或激扬、或感染,与他们所推荐的文章交相辉映,充满灵性。
  这正是《中国好文章》的本质所在,将中国最好的文章推荐给中国读者。
  如果你还没有听够,如果你也想来参加这个读书会,那就翻开《中国好文章》,细细品读吧,那质感、韵味肯定让你过目不忘。
其他文献
读到陈俱先生翻译、复旦大学陈绛教授校阅的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SamuelWells Williams)所著的《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煌煌两大册,极其厚重,不禁对两位陈先生付出的艰辛劳动由衷敬佩。此书出版,令我心情格外激动,是因为我也曾想将此书译成中文,并已翻译了一部分。后因此项工作实在太艰巨而作罢。2002—2003年,我曾到香港浸会
《浮光流年》是一本随笔集,作者的网名叫西西里柠檬。据说这个人在网络上很火,还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的一名干部呢!在封面上找了半天,未知真名何许?出差途中随手翻一翻,就觉得吸目夺魂,不可抵御。轻灵飘逸的思绪、幽婉洒脱的风格、一往情深的诉说、一气呵成的文字,如风吹起,如云飘散,如花初绽,如影摇曳,或激昂、或悠扬、或深沉、或嘹亮,生命的歌咏凝聚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溯流而上,我发现作者的心灵深处埋
官无封建 吏有封建  问:您在新著《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中谈到了近世中国历史关键点的问题,您认为中国历史的关键点都有哪些?  韩毓海:历史的实质就在于变化,而只有抓住历史变化的关键点,方能透悉历史规律——即变化之所以然。  考察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整个汉代乃至古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就在于上层贵族与基层豪族之间的争斗,而国家只有抓住了盐和铁这两个最大的社会财富,才能调停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版,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已清晰明确,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终究是隐性的,如何让隐性的素养显性化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所言:“以往的教学多在知识技能与教材上呈现,现在主要考虑基于教材的情境建构,以及如何在分析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1]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环境,是人们行为
我藏有两本林纾译作的早期印本。这两本书是十来年前在地摊上以今天看来是极低廉的价格买来的。一本是《海外轩渠录》,“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1906年)孟夏月首版”,“中国商务印书馆”说部丛书第五集第六编,署“英国狂生斯威佛特”原著。另一本是《吟边燕语》,“光绪三十年七月首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说部丛书第一集第八编,原著者署“英国莎士比”。  《海外轩渠录》即今天大家熟悉的《格利佛游记》,所谓大人
《人与衣:张爱玲(传奇)的服饰描写研究》,邓如冰著,即将出版  秦兆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发表过一篇文学论文,题目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当时我读了颇受感动,至今认为是在那时读到的一篇很好的文学论文,现在我将它的副标题移用于女性文学研究上。  一个文化领域的兴起,都是在与旧有的文化传统对立的意义上被自觉提倡的。女性文学也是在与男性文学对立的意义上发展起来的。这几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带有规律性
由中共西湖区委、西湖区人民政府、西溪湿地管委会主办,杭州西溪研究院、中国湿地博物馆、杭州西溪红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杭州与红楼梦”研讨会不久前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举行。蔡义江、周思源、土默热、孙玉明等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学专家齐聚西溪,探讨杭州与《红楼梦》的文化渊源。  中国红楼梦学会发来贺信,著名红学收藏家杜春耕向杭州西溪红学研究中心捐赠了我国最早的《红楼梦》连环画、红楼梦镜画、《红楼梦》甲戌本等
西湖的景致美不胜收:夜观三潭映月,33个月亮的奇观令人惊艳;烟雨朦胧的断桥残雪使人想起优美的传说;众多的名人墓碑发人们思古之幽情;西湖泛舟又让人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不同的意境。这真是“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无怪乎苏轼发出衷心的赞美:“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无怪乎一年四季,西湖总是风景如画、游人如织。  不知是否受孔老先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记得上次写蒋复璁(字美如,号慰堂)老师,是1990年他去世的时候,我正在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斯机构(Smithsonian)作研究。文章发表在台湾《新生报》。转眼间,20年过去,那家报纸已经没有了。  蒋老师在台湾做过中央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院长。我上他的课,是史学系的博士课程。他教我们“版本目录学”,地点在故宫博物院宿舍。学期结束,他都要请我们吃饭,那是一件大事。  大约30年前,蒋老师曾经跟我们
一    李清照是一位“女神”,宋代以来的中国文人共同参与了这场造神运动。这场运动在“五四”以后达至颠峰,妇女解放思潮为之添加了催化剂。四十多首词,几篇零星的诗文,是迄今为止李清照留给我们的一切。然而,这些少得可怜的作品却丝毫不妨碍中国文人的造神冲动。王仲闻先生说,李清照的词“使婉约派发展到了最高峰,从此也没有人能够继续下去”(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后记》,P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