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許變遷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營地大街上的遠來餅家擁有八十四年歷史,1920年至1984年為大型茶樓,為當時眾多大型茶樓之一;後改為經營傳統餅食,原址於1994年被售出並已拆卸,現於原址對面繼續經營。第一次走進餅家,老闆很樂意接受記者的訪問,不過老闆告知記者遠來的另一位老闆在遠來資歷最深,這位老人家自幼便在遠來打工,直到今天成為這裡的老闆之一。
  這位老先生名叫李釗球,今年已經八十七歲,但精神依然不錯,回答記者問題時聲聲有力、字字鏗鏘。李先生的一生都貢獻在遠來餅家,對於澳門過去的種種事跡,他如數家珍,說起遠來過去的歷史,他時常將一句話掛在嘴邊:“我入遠來的時候是九歲,我今年就八十七……”,李先生的奮鬥歷程可以說是與遠來餅家的歷史緊緊相連。當年李先生家庭環境一般,家裡沒辦法讓他繼續上學,於是當年只讀了幾年書的他就要早早外出打工幫補家計。憶述起當時第一次來到遠來見工的情景,他仍記憶猶新,“那時候我的名字只有兩個字,當時的第一任老闆鄭樹忠替我在名字中間加了一個釗字。”李先生入職打工時是一名學徒,遠來仍未轉型成為餅店,在當時是一家茶居,只有幾圍檯。作為學徒的他月薪只有九元,包食宿,但在那個年代經濟環境不好,吃的是粗茶淡飯,對於雞鴨魚肉,李先生搖搖手地歎息,“想都不敢想。”
  茶樓轉型為餅家之初,只是從雞仔餅、杏仁餅此類硬餅做起,再後來漸漸增加各種款式的唐餅,如老公餅、老婆餅、白糖光酥餅和黃糖光酥餅等等。回憶當初學做餅的時候,李先生直言“捱到金睛火眼”,在過去的年代沒有機器,全靠人手造餅,每日製造上百個糕餅。後來生意額逐漸上升,每日造餅的需求量已達到上千個,此時除了零售以外還要應付批發的需求,需要用機器造餅才能應付每日的供應量。時至今日,遠來餅家的所有糕餅都是在黑沙環的工場製造,每天在清早運送到總店和另一家分店。
  問到李先生遠來餅家的必食推薦,他毫不猶豫地向我們推薦了白糖光酥餅和黃糖光酥餅,是遊客街坊都會一再回購的,還是沿用以前的舊包裝保留著懷舊的風味。臨近中秋,店舖內也開始堆放了不少月餅包裝,店內的一名員工表示,店裡月餅的銷量一直很好,一個中秋季可以賣出十幾萬盒月餅。遠來成為餅家之後生意一直很好,幾乎沒有生意清淡的時候,尤其是回歸之後開放了自由行,遊客帶旺了不少生意,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回頭客。
  店內格局裝修都很嶄新,裝修也基本是現代風格。不過在店內有一古典的拱門上,掛著遠來的招牌。李先生告訴記者,這塊來自上海的雙面招牌有著很長的歷史,上面的字是用黃金漆就而成,一面寫著“遠來”兩個字,另外一面是壽星公捧著月餅――因為遠來的月餅是全澳最出名的。數十年的老字號, 數十年堅持售買中式餅食的餅家,在面對澳門品牌手信連鎖店林立,李先生卻表示毫不擔心,店舖有自身的市場,並且他堅信自家老字號的出品數十年如一日,如同那塊金漆招牌一樣是信心和品質的保證。晶記餅家同樣坐落於紅街市旁邊的桃花崗,與鳳凰餅家毗鄰,也是經營了四十多年。店舖的面積也不是很大,幾個裝著糕餅的大玻璃瓶、黑漆漆的陳年焗爐,似在訴說著晶記餅家數十年的歷史,晶記有另一分店位於盧九街,也有近三十年的歷史。老店只有兩名老員工,一位負責造餅,一位負責收銀,而這次接受我們採訪的便是在這裡工作多年的鄭師傅。
  鄭師傅在這裡做了三十多年,從舊時的年輕小夥做到現在已開始白髮斑斑,記者來到時,他正忙碌著整雞仔餅,通常一日裡面鄭師傅都要這樣一直忙得不可開交,每日都要在長按上搓餅,切鹹切酥。晶記一向講求新鮮出爐,而且店內每日的銷售情況一直都很好,儘管是一家小店,只有一臺黑漆漆的焗爐,但是熟客回頭客都很多,記者進行採訪時人客還未算太多,但是下午時候又是店舖的客流高峰期,所以正午時候就要做好一批餅以應付下午的供應量,連飯也顧不上吃。生意稍微有影響的那時候就是沙士時期,當時人人害怕上街,遊客更加一下子銳減,當時算是一個小小的低潮,之後就再沒有受過什麼大影響。
  在六、七十年代桃花崗是工廠區,每到下午茶的時段,工廠妹以及附近工作的工人都會來這邊飲茶食餅,到後來附近買菜的街坊都會來這裡幫襯,由於品質和口碑都很好,大部分都成為了回頭客,開放了自由行之後遊客多了,便又有了新的一批客源。鄭師傅在這一行從學徒做起,就算後來成為了師傅都是辛苦勞碌,對此他卻沒有過多的抱怨,在這行幹了三十多年對做餅還是有著深厚的感情,每日起早做餅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只要還有心有力,就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記者在訪問的間隙,鄭師傅從罐內拿出了一個合桃酥送給記者品嘗,晶記的合桃酥與外間不同的是厚薄沒有機器製造的那麼均勻,看得出真的是純手工製作,咬下去口感香酥,比一般的桃酥要濕潤一些,油味比較重。其他的品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杏仁餅,除了傳統的純綠豆粉、杏仁餅和原粒杏仁餅之外,還有別處較少見的蛋黃杏仁餅,夾雜著鹹蛋黃的鹹香和杏仁的清香。店內的大部分餅類大都是散裝買賣,比較受歡迎的幾個品種都有精美的紙盒作外包裝,方便遊客帶回去。中秋節的月餅則在盧九街分店製造,那邊的地方比這裡要寬敞得多,有三、四個本地工人現場做餅,月餅也都是手工製作,全部都是真材實料,絕無額外添加。
  雖然現在手信業藉助旅遊業迎來了第二個春天,但是現在晶記已經無意再擴張,目前只是希望維持好兩家店的生意。晶記餅家見證著一代人的記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它曾是那代人閒暇休憩時的美味回憶,雖經歷低潮,但在旅遊業帶動之下晶記餅家又迎來另一個新高潮,儘管現代的食品加工越來越發達,但晶記餅家堅持全手工製作的堅持,那份讓人懷念的味道卻永不變。
其他文献
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商業美人——關蕙農月份牌畫展”,透過欣賞這批集合藝術、平面設計、印刷技術及商業於一身的月份牌作品,可領略雅俗共賞的美學意義,展期至12月28日。  月份牌是於20世紀早期流行的一種年曆海報,題材以時裝女子形象為主,亦有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神話等,用以推銷商品,為當時一種相當重要的商業宣傳手段,而商品、商號及年曆則放在畫面的下方或兩旁。它糅合了中國傳統繪畫、西方素描、
期刊
貴刊7月新刊載文《2020年,澳門輕軌通車有多遠》,令人感到政府從上到下都沒準備好,絲毫沒有輕軌時代即將來臨的概念和將怎樣迎接或應對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深入思考。值得關注的是,近年政府在交通問題上見步行步,或頭痛醫頭,沒個章法與整體規劃,從而手忙腳亂,引發新一輪的民怨沸騰。  只是有了輕軌,本澳交通就一定會得到改善嗎?澳門這狹小之地,居民出行難,常常不是缺乏交通工具,而是交通工具過多,公共巴
期刊
時值下午一點左右,正是紅街市人潮洶湧的時候,紅街市旁有一個寧靜的小巷名為羅約翰神父街,老街坊則暱稱為:桃花崗,這裡座落著兩家餅家,它們在一個不算起眼的角落,但是卻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大多來到紅街市賣菜的街坊,在買完菜後都會順便來這邊買幾個餅回家。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兩家餅店位置雖不起眼,但生意和口碑絕不輸蝕給其他的連鎖西餅點。今日記者就來到這兩家餅店一探究竟,首先介紹的,是以全手工製作月餅著稱的
期刊
穿針,將美麗貫穿;引線,把靚麗延長。織成了一匹匹布,製成各式各樣的衣裳。在過去成衣製造業尚未發展,多數人都會在布行挑選布匹,再交由裁縫製衣。而現今人們追求潮流時裝,潮流每季更新換代,未必有太多人願意去為一件衣服等幾日時間。那麼目前澳門的布業發展如何呢?今期我們講帶你走進這幾家布行,瞭解現今澳門的布業發展。
期刊
由行政公職局和體育發展局聯合舉辦的“2014公共機構體育競技大會”,自5月開始,經過了兩個多月的激烈比賽,已於7月6日在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運動場——室內館圓滿結束,各項比賽的優勝者亦順利產生,活力大獎得主為司法警察局,本屆的公共機構體育競技大會共有61個公共機構合共2950人次參加,賽事包括:7人男子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壁球、網球、保齡球、游泳、田徑及澳門公共機構小龍賽10個體育項目,以及康
期刊
外皮酥脆內餡軟滑的老婆餅,薄脆而充滿濃濃蛋香的鳳凰卷……穿梭在熙熙攘攘的澳門街,不難發現這些傳統中式餅點的蹤影,這門傳統手藝從上世紀開始流傳到今天,依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在手信業再度騰飛之時,這種傳統美食又得以再度發揚光大。然而澳門有不少老字號餅家,名氣雖不及澳門其他連鎖手信店昭著,但勝在手工製造的濃厚人情味以及老字號的信譽。今期本刊將帶你走進澳門本土小有名氣的老字號中式餅家,品味傳
期刊
2014年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前夕,由中國新聞社和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聯合組織“行走中國——2014海外華文媒體美麗四川行”大型新聞採訪活動正式拉開帷幕。來自澳門、美國、意大利、新西蘭、加拿大、俄羅斯、法國、新加坡、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位海外華文媒體負責人及骨幹記者、編輯,首站走進世紀偉人鄧小平同志的故鄉——四川廣安。  廣安市是世紀偉
期刊
今年六月初,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就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發表重要講話。講話內容顯示,他所強調的公共安全除了涵蓋人們較為熟悉的社會治安之外,也包括食品安全、藥品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避險救災等領域。  曾幾何時,中國各地公共安全所面臨的隱患、突出矛盾和問題,給當地政府不斷敲響了警鐘,各地不時發生的踩踏、火災、交通意外、自然災害等事故,包括食品藥品安全事件不斷,不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帶
期刊
為加強福建省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在體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體育發展局組織青少年體育交流團前往福建省進行為期四日的“閩澳青少年體育交流活動”。  “閩澳青少年體育交流活動”是在兩地體育部門簽署的《閩澳體育交流合作意向書》框架下進行。今年體育發展局組織22人的體育交流團到訪福建,活動於6月28日至7月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進行。交流團與福州市青少年進行羽毛球及乒乓球兩個項目的交流,雙方教練藉此機會交流了訓練技術
期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倡行與發展慈善事業的國家。與之相應的是,其慈善思想也源遠流長。先秦諸子百家與隨後的佛家、道家都對慈善有過精闢的闡述。譬如,儒家講“仁愛”,佛教講“慈悲”,道教講“積德”,墨家講“兼愛”,各流各派雖在表述上不盡相同,然義理相近,都蘊含著救人濟世、福利為民以及人類共通的人道理念和道德準則。  澳門雖小卻是塊蓮花寶地,澳門居民秉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民風淳樸、重教重義。回歸十五週年以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