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月奇谭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fa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巴是北海龙宫的门卫,每日的工作就是校查龙宫的出入人员,俸禄不低,任务还轻,是个不错的工作。
  老巴,雄性,七百来岁,有十条腿,两只手和三只眼睛,一身海青色绒毛,身材魁梧,沉默寡言。妖到中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到龙宫内上班,入了宫,那好歹是个神仙,便不再是妖了。
  这一日,龙宫来了个新面孔:银发黑袍,佝偻着腰。每天进宫的都是熟人,只需点个头,也不用作声便就放行了,今日这新面孔一出现,少不得问询问询,这一开口,便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新面孔乃是西海海妖,平日里做的是以物易物的勾当,说是在她那付出什么代价,便能还以什么东西。前些时日,西海人鱼国小公主去她那用声音换了双腿去陆上追求爱情,最后化成了泡沫,也算是被她间接害死,海妖恐被海王责罪,便一路向北向东,来到北海这严寒荒芜之地。老巴这一听,心生好奇,也有着考校之意,怕这不是个哪来的骗子,道:“我这双手太过纤细,总被巡游的大虾笑话,不知可否让我这双手变成一双巨螯?”
  “这可得你交出一双腿可才能算得上等价。”
  “换便换!”老巴一想自己腿多,也不心疼,换了螯去了腿便放行了海妖。
  那一双大螯当真是威风。海妖也顺利得到庇佑,还当了个小官,也算是因祸得福,成了正果。再出宫时,海妖给了老巴一颗珠子,说是可以对着珠子进行次交易,也算是对放行的小小报答,再闲聊几句现为何职,赐宅何处,便离去。
  暑去寒来,又是几年。老巴的日子一如既往,每日从洞府去往宫前,抬头望望顶头漂浮的冰盖,而此前海妖给的珠子也几乎被遗忘。不料一日,老巴往宫路上忽遇海震,震得老巴从崖上滚落,跌得他关节齐错,只得侧着行走,不过索性是保住了一条性命。屋漏偏逢连夜雨,有一日老巴宫前正行,撞见了出宫的太子,却因横行侧视,转身不及便被怪罪,被贬去陆地边近海浅滩巡游,月圆涨潮时还需到陆上巡游一番。
  老巴巡的这片近海常有海族被人类捕钓,原来是临近一片渔村。这夜月亮正圆,照得滩上一片雪白,老巴寻潮上岸,也不担心被人发现,此时几近子时,日落便息的渔民都早早睡去。可这才一上岸,就听见一声稚弱女音,“是谁在这?”月光照得女孩肌肤雪白,可更苍白的是那空洞的双目。
  “是个盲女。”老巴一喜,“还好没有第一次来陆上就被抓个现行。”
  “我是外村来捉鱼的,你这附近月亮大的时候鱼儿多,就我知道,嘿,这不是来贪个便宜嘛!”
  女孩也没细问。交流几句,老巴得知这还是个孤儿,平日靠着邻里的帮济过活,喜欢在涨潮夜里寻着浪声来海边,便继续巡游去了。
  之后的几次十五,老巴也总会碰着女孩,一来二去倒也与之熟络了起来。女孩总是主动唤他,有闲暇时,女孩还会问老巴这那,老巴啥也不懂,每次就按着听来的说法胡诌。女孩乐此不疲,老巴也乐得其中,他觉得这前半辈子和妖说的话也没这几夜说得多,说得自在。
  天气渐寒,老巴看女孩的衣物却仍旧单薄,只因女孩长得太快,邻里也没合适的旧衣给她了。老巴第一次摸了女孩的头,很小心,一双大螯毛茸茸的。“好暖和啊!”女孩笑呵呵的。这晚,老巴掏出珠子,用一身青绒换了件大小能跟着女孩成长的绒毛暖衣。月光下,女孩裹著暖衣,边上坐着老巴,青色的没了绒的壳,映得月光却是暖洋洋的,那双大螯也还是毛茸茸的。
  严寒已至,一妖一人却总在月下相聚。老巴没有伴侣,更没有晚辈,几乎将女孩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我真的好想见见你啊。”女孩不止一次说。
  “好。”老巴第一次这样回答。
  老巴去找了海妖,恳求下,海妖狠下心重操旧业:“光你的一只眼睛是不够的,要加上声音,但这样的交易对你不公平,你还想得到点什么?”老巴想到声音,又想到化成泡沫的小人鱼,说:“让我能吐泡泡吧。”他想让女孩看见月光下的泡沫有多美。
  老巴得到两瓶药水,一瓶喝下去他便失去声音和一只眼睛,另一瓶女孩喝下去就会重见光明。
  再到月圆,女孩一口气喝下了药水。目光渐渐灵动,看到的却是一只竖着双眼,青壳宽扁的怪物,没来得及的灵动化为恐惧,“妖怪啊!”老巴想解释,但因为着急,张口只是一片白沫,女孩头也不回地逃跑了。
  这以后,女孩再也没敢回来过。老巴没了声音,他越发落寞,没了青绒,背壳也愈发弯曲。他最后一次找到海妖,他后悔,但他更想女孩能有个亲人,“我什么都没了,我孤独,不能让她也和我一样孤独。”这一次,他用为妖的思维给女孩换了一个亲人。交易第二日,一个叫老巴自称是盲女父亲的中年男子找到渔村,带着女孩到南边生活了。
  没了思维,老巴再也不是门卫老巴了,他变成了一只没有智慧的普通海族。没了青绒,没了妖身,它耐不得北海严寒,最后也到南边河流过活去了。在失去意识,思维褪去的最后一刻,老巴心想:“我再也不是妖怪了。”
  《异妖志》云:“北海有虫,十足而青绒,三眼立之,并以二钳,何其怪哉。”又有《夏历·江南治水篇》载:“江河有一甲虫,八跪而二螯,横行其道,善挖洞引水,又喜夹人,后禹使巴解督工,解掘沟引之,注以沸水,虫遇水则红,食之,味鲜香透,众人皆食之,称虫[蟹]也,以记巴解。”
其他文献
雨水  阳光解开黎明的纽扣  门前的小河  便露出鼓涨的奶头  春风摇着尾巴  跟前跟后  晚归的小鸟衔回了  一片云  活着  总跟死亡打着交道  背着一块沉重的墓碑  走一路,埋一路  一些名字很快消失  剩下几个称呼  远远地  站在梦里  初春  风从黎明的门缝  塞进几声鸟鸣  浪花咬破冰冻的河面  一口气跑进黄昏  柳树舒展着全身的筋骨  一条辫子甩来甩去  迎春眨着小眼晴  跟我打了
期刊
地坑院  地坑院是看不见的村庄,隐藏在黄土高原的深处。老榆树弯曲着,突兀地挺在苍茫的大地上。它是村庄的发髻,绾着琐碎的时光。有它的地方,一定会有一处历史悠久的地坑院。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在空旷的大地上,在历史的深处,民间工匠们因地制宜,奇思妙想,挖地数尺,仿窑洞凿室,便筑成了这冬暖夏凉、安居乐业的地坑院。一条幽深的甬道,是开启地坑院大门的钥匙。门里,四四方方的天井,那是幽静的院
期刊
有知  不是一场大雪就可以掩盖  所有的黑  不是一场骤雨就能洗刷  所有的痕迹  不是一场大火就能毁灭  所有的证据  不是一句浅薄的道歉就可以抚平  破碎的心  不是所有的树订立了同盟  就能保证不走漏风声  雪融尽  老虎苍蝇的齿痕终将一览无遗  雨停歇  证据会大写在空中  漏网的风会把信捎到  双手够不着的远方  念想  点一缕檀香  打通隔断的空间  烧点纸钱温热夜的冷黑  默念咒语催
期刊
失眠者  落日落在沙滩上成为鹅卵石,起飞后成为 黑夜  在失眠者看来黑夜是太阳背后的影子,是木柴燃烧的灰烬  思想在黑夜里行走的人  往往在黑暗里寻找陈旧的斑驳陆离  向往色彩: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浪花  丘陵腹部棕色的种子——红色的、紫色的 玫瑰  博物馆陈列的青铜器——不可毁灭的银色 梦想  失眠者所向往的冥冥注定赐给美梦者  遐想——幻想——空想。勾勒不成现实的 轮廓  练就遗忘的催眠术让思
期刊
溅起梦中的浪花  倒下最后的一仓,豆粒。把惊天动地  留给风云雷电反思  一朵浪花忙于  疏散,另一朵浪花  一河浑黄的水  急着,自我澄清  岸边的老榕树,栓住  绳子的野性,打渔船的  摇晃,和漫水桥的摇晃  又见——蓝的天,白的云,金的光  塘角的莲叶下  七只鹅、八只鸭,互探底细  老宅的瓦檐留不住  几颗掉队的雨点。我真怕  雨点们飞溅开来。又会溅起你  今夜梦中的浪花  两朵不相识的云
期刊
荒原子的诗  春风是可信的  日子还在冷弦上踱步  但春风已打开折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充满着柔软的力量  途经的燕子,衔泥、筑巢  飞得起,也落得下  天空高远,时间忽然缓慢  炊烟努力生长,顺便  也捎来解馋的乡愁  春风过处,湖岸的杨柳  用指尖,比划自己的倒影  向晚不归的人,习惯坐在湖畔  一边吹着笛子,一边  听风,听水,听苇丛招摇的鸟鸣  人世苍茫,是时光凝固的话题  春风
期刊
嘎嘣、嘎嘣……  奶奶咀嚼黄豆的声音很响。这让我很是吃惊。奶奶已经老了,银发稀疏。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虚岁计算,应该九十二岁了。不可思议的是,奶奶满嘴的牙齿依然健在。于是,儿时的我曾问过奶奶,你的牙齿为啥这么坚硬呀?奶奶亲昵地摸着我蓬乱的头发,到底说一句:盼着奶奶掉牙哪?  我似乎摇摇头,怔怔地注视着奶奶。奶奶满嘴的牙齿整齐又洁净,全然不像九十多岁的样子。那时,母亲就说,人老了,牙齿不掉,就会长寿的
期刊
无论怎么说,我想,我与刘淑愈这个人还是有缘的。昨天,当我翻阅李怀国主编的《临沂历史书院》一书时,书中介绍的临沂地区明清建立的28个书院中,最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那个从波翻浪涌的漩涡中走来的刘淑愈。所以今天一早,我就约嘉鸿兄一起,驾车去费县的探沂镇寻访刘淑愈了。  从沂南驾车到刘淑愈的“岐山书院”,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且路况一般,多亏有GPS导航,路上拐了许多弯,直至跨过祊河,又行走了一段路程,拐出
期刊
村人说,十年学成庄稼汉,一年学成买卖人。言外之意,做生意,简单;要想做一个称职的庄稼人,很难。在农村,同样的田地,不同的人经手,庄稼长的就不一样,有的肥黑流油,嗖嗖地向上冒着,有的黄瘦黄瘦的,要死不活。这不是勤快和懶的原因,是方法的问题。  种庄稼,不只是会使力,还得有技巧,有眼光,栽秧就是这样的。  1  栽秧在麦子割了后,可是,下秧,却是在割麦前。一般农家,当麦黄鸟在坡上叫着“麦黄——快割,麦
期刊
一  故乡在江南,老屋是我家。  老家老屋,注定是我最安生、最难忘、最熟悉的家园,久居于心。我家的老屋,坐北朝南,位于张家里一座四合院建筑的上方。可能出于排水考虑,建筑美学的因素,老屋的高度及其地基“出人头地”,在大合院中显得高出好几尺。  老屋是有靠山的。背面倚靠一座五六十米高的小山包,山脚后的西边面,有一座用于集体生产队仓库的古庙;屋后面,开门见山,有我孩提时的“花果山”,翠竹茂树,树影婆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