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类比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应用,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以全新的模式出现,促进了学生思维创新性发展,让他们养成了主动探究知识的好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类比教学法;数学课堂;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3-0025-02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进行计算,实际不然。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巧妙渗透数学类比思想,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类比思想对问题进行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一、借助类比教学法,助力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很好地对抽象且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习效率明显不高,而且有时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厌烦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类比教学法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长方体,并给学生讲解了长方体的基础知识: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在学生表示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先从教室中找到长方体物体,学生积极投入寻找中,铅笔盒、粉笔盒等都属于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数一数铅笔盒一共有几个面、几条棱,并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记录铅笔盒的长、宽、高。 经过测量,学生发现,长方体的6个面中,两个对面的长和宽都相等。教师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家中的冰箱、电视柜、洗衣机等都是长方体, 路上奔跑的公交车、火车等也都是长方体。通过和生活中的长方体相类比,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长方体的知识。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将生活中的长方体和课本中抽象的长方体知识相结合。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物体的观察和分析,更加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运用类比教学法,提高知识的关联度
每一个数学知识框架都是独立存在的,但知识框架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新知的了解是必然的,但也不能忽略对旧知识的复习,教师通过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有效对比,可以让学生对新知有更全面的認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教学法,帮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不同知识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圆柱体进行观察,然后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就是一个长方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柱体相应的部位进行对比,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柱体底面的周长,而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圆柱体的高,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 就这样,学生通过类比法,找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案例中,教师通过类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圆柱体侧面和长方形进行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体侧面面积公式的理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对应公式,促进了学生数学类比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意识,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通过类比教学法,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灌输,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学生很难有机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学效率低下。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出发,认真研读教材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学生素质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类比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批零件需要甲、乙两人生产,原计划每人生产一半,但实际生产中发现,甲可生产零件1200个/天,乙可生产零件1120个/天,甲、乙两人同时完成这批零件,甲比原计划生产零件数多了220个。请问完成零件的生产,两人用了多长时间?初遇此题,学生很难发现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会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来解决另外一道题目:甲、乙两列货车由两地相对出发,甲车行驶速度为1200千米/天,乙车行驶速度为1120千米/天,当两车相遇时距离中点为220千米。请问两车的行驶时间为多少?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这道题目为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故依据公式: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就可算出答案。在此题的基础上,学生转换思维进行对比,很快就能解决第一个问题。
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行程问题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题目的对比,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启发了学生的解题思维,使学生顺理成章地产生了猜想和推理,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对比意识,拓宽了解题思路,提高了解题效率。
四、应用类比教学法,促进知识有效迁移
成功的学习依赖于对自身知识、经验的有效提取,是以这些经验为基础对新的教学内容的反复循环学习和知识的有效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类比教学法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学习不再是单纯地做题,而是通过学习、沟通,实现认知结构的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再盲从,而是有效地形成数学思维,能够更好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对知识内涵与外延加强了理解,从本质上学会了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就能获得有效提升。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中将整数混合运算和分数混合运算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促进知识有效迁移,也让学生在类比的过程中,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利用类比教学法,领略数学知识乐趣
数学知识奥妙无穷,蕴含着很多乐趣,这些学习的乐趣有待学生挖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挖掘教材中知识间的异同点,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类比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学生通过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对比,对相似知识进行类比,查漏补缺、及时修正,可以领略到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类比教学法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对比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类比思维的形成,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稳步上升,为学生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有这样一道探究题目:将一个立方体切成大小相等的27个小立方体,至少需要切几刀?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切的过程中,立方体保持不动,这样切出27个立方体就需要6刀。这时,有同学提出,如果切的过程中可以任意调整切出部分,是不是还需要6刀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三维空间想象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一时很难找出答案。这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将一个正方形切出大小相同的9个小正方形,至少需要几刀?或是再找出更为简单的类似题目:如果将一条直线分为大小相等的三段,需要切几刀?学生很快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每形成一个端点就需要切一刀,由此推出一个小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的形成都需要切一刀,因此,至少需要6刀。
案例中,当学生不能很清楚地思考三维立体结构时,教师利用二维、一维的例题让学生逐步对比、思索、探究,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探究方法,体验解题的乐趣,有助于学生转变思维,形成探究的习惯,提高解题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类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思考,找出知识间的关联,既可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认识、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魅力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彭玲燕.類比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8):109.
[2]赵艳艳.类比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24):31.
[3]方美红.深度学习:基于“学”的视角重构小学数学课堂[J].教育科学论坛,2020(26):3-6.
作者简介:薛红云(1987— ),女,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数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类比教学法;数学课堂;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3-0025-02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进行计算,实际不然。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巧妙渗透数学类比思想,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类比思想对问题进行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一、借助类比教学法,助力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很好地对抽象且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习效率明显不高,而且有时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厌烦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类比教学法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长方体,并给学生讲解了长方体的基础知识: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在学生表示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先从教室中找到长方体物体,学生积极投入寻找中,铅笔盒、粉笔盒等都属于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数一数铅笔盒一共有几个面、几条棱,并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记录铅笔盒的长、宽、高。 经过测量,学生发现,长方体的6个面中,两个对面的长和宽都相等。教师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家中的冰箱、电视柜、洗衣机等都是长方体, 路上奔跑的公交车、火车等也都是长方体。通过和生活中的长方体相类比,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长方体的知识。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将生活中的长方体和课本中抽象的长方体知识相结合。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物体的观察和分析,更加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运用类比教学法,提高知识的关联度
每一个数学知识框架都是独立存在的,但知识框架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新知的了解是必然的,但也不能忽略对旧知识的复习,教师通过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有效对比,可以让学生对新知有更全面的認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教学法,帮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不同知识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圆柱体进行观察,然后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就是一个长方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柱体相应的部位进行对比,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柱体底面的周长,而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圆柱体的高,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 就这样,学生通过类比法,找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案例中,教师通过类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圆柱体侧面和长方形进行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体侧面面积公式的理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对应公式,促进了学生数学类比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意识,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通过类比教学法,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灌输,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学生很难有机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学效率低下。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出发,认真研读教材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学生素质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类比教学法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批零件需要甲、乙两人生产,原计划每人生产一半,但实际生产中发现,甲可生产零件1200个/天,乙可生产零件1120个/天,甲、乙两人同时完成这批零件,甲比原计划生产零件数多了220个。请问完成零件的生产,两人用了多长时间?初遇此题,学生很难发现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会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来解决另外一道题目:甲、乙两列货车由两地相对出发,甲车行驶速度为1200千米/天,乙车行驶速度为1120千米/天,当两车相遇时距离中点为220千米。请问两车的行驶时间为多少?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这道题目为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故依据公式: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就可算出答案。在此题的基础上,学生转换思维进行对比,很快就能解决第一个问题。
案例中,教师以学生熟悉的行程问题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题目的对比,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启发了学生的解题思维,使学生顺理成章地产生了猜想和推理,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对比意识,拓宽了解题思路,提高了解题效率。
四、应用类比教学法,促进知识有效迁移
成功的学习依赖于对自身知识、经验的有效提取,是以这些经验为基础对新的教学内容的反复循环学习和知识的有效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类比教学法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的学习不再是单纯地做题,而是通过学习、沟通,实现认知结构的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再盲从,而是有效地形成数学思维,能够更好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对知识内涵与外延加强了理解,从本质上学会了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就能获得有效提升。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中将整数混合运算和分数混合运算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促进知识有效迁移,也让学生在类比的过程中,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利用类比教学法,领略数学知识乐趣
数学知识奥妙无穷,蕴含着很多乐趣,这些学习的乐趣有待学生挖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挖掘教材中知识间的异同点,让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类比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学生通过对易混淆知识点进行对比,对相似知识进行类比,查漏补缺、及时修正,可以领略到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类比教学法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对比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类比思维的形成,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稳步上升,为学生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有这样一道探究题目:将一个立方体切成大小相等的27个小立方体,至少需要切几刀?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切的过程中,立方体保持不动,这样切出27个立方体就需要6刀。这时,有同学提出,如果切的过程中可以任意调整切出部分,是不是还需要6刀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三维空间想象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一时很难找出答案。这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将一个正方形切出大小相同的9个小正方形,至少需要几刀?或是再找出更为简单的类似题目:如果将一条直线分为大小相等的三段,需要切几刀?学生很快发现线段有两个端点,每形成一个端点就需要切一刀,由此推出一个小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的形成都需要切一刀,因此,至少需要6刀。
案例中,当学生不能很清楚地思考三维立体结构时,教师利用二维、一维的例题让学生逐步对比、思索、探究,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探究方法,体验解题的乐趣,有助于学生转变思维,形成探究的习惯,提高解题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类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思考,找出知识间的关联,既可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认识、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魅力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彭玲燕.類比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8):109.
[2]赵艳艳.类比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24):31.
[3]方美红.深度学习:基于“学”的视角重构小学数学课堂[J].教育科学论坛,2020(26):3-6.
作者简介:薛红云(1987— ),女,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数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