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危机后出现的产业经济学术语,目前国内外对其有了一定的研究。本文主要对目前的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国外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方面,国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特征、培育和发展、发展思路方面。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产业选择的研究
国外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最早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了“战略性产业”这个名词,即它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构成、会影响到国家长远发展的产业。西方国家在产业研究中关于产业选择普遍认同的是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代表人物是赫希曼、罗斯托和筱原三代平。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是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的,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发展也会出现更替,要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市场发展状况选择适合该阶段的主导产业,并通过政府的帮扶来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产业是适合的,可以作为主导产业呢?罗斯托主张通过产业扩散效应的大小来判断,成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的大小和扩散效应的大小正相关。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通过后向扩散效应影响给其提供企业生产原材料等投入品的上游行业内企业的发展;通过前向扩散效应影响下游行业部门的发展;通过旁侧效应带动当地整体发展,比如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促进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促使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产业选择的优化使得国民经济结构更加的合理,主导产业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需要国家和地区的配套制度化建设的完善,促使国家和地区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等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规范的制度反过来给主导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赫希曼的主张和罗斯托的思想很相似,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赫希曼标准,即产业关联度标准,认为选择主导产业应是选择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这种关联也是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的影响力的高低来实现的。筱原三代平的主张和上两位学者的主张侧重不同,他在本国本土资源不丰富的背景下分析了有限资源的重点流向领域,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要依据两个可以量化的指标:生产率上升率指标和需求收入弹性指标。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一般会有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投入产出比高,应该把有限资源更多的引导投向这样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要通过增加产品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获得高收益和高利润,这也是资源重点流向的另一个领域。
总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条件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经济、资源、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各国各地区的主导产业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各国各地区要根据上述的三位学者的主导产业选择的不同依据标准,来选择适合本国本地区发展的产业。
2、有关产业发展的研究
国外有关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产业发展阶段研究、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研究。
产业发展阶段研究的理论主要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于企业来说,其产品是有产品生命周期的,这要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对行业来说,其内部企业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管理,尽量延长其生命周期。同样,产业发展也必然会经历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
产业经济学学者Gort和Klepper建立的G-K模型中,认为产业发展要经历引入期、大量进入期、稳定期、成熟期、大量退出期五阶段,并强调了技术创新在发展阶段更替中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厂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会发生被淘汰的现象,数量因此发生变化。其后,Klepper和Graddy在G-K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产业的技术内生化发展,重新划分为成长、淘汰和稳定三个阶段[19]。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目前比较普遍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都是五阶段理论。
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可以通过产业竞争力来衡量。产业竞争力又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都强调了外在的资源禀赋的差别体现了产业竞争力的差别。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杨小凯的内生分工理论则认为先天的资源禀赋不存在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利用后天的分工選择来积累竞争的优势。波特的钻石理论则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国内研究综述
1、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和特征的界定
国外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我国在西方国家已有的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提法的基础上,独创性的提出了融合两者特征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名词,并由不同研究者对它进行了不同的含义阐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最早由前总理温家宝(2009)提出,并认为它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其后,科技部部长万钢(2010)提出,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长远看,应该具有成为一国支柱型产业的可能性[20]。
华文(2010)独创性的从“战略性”、“新”和“兴”这三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描述,他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强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的影响,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的效应;“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产品、服务或组织形式;“兴”可以理解为刚刚出现的时候规模比较小,但长远的增长速度较快、规模扩张潜力巨大,对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主导性作用[1]。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认为应从新兴性和战略性两个方面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新兴性体现在以下方面:创新性、需求、盈利、成长性;战略性的内涵特征体现在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动态性[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工程师王新新(2012)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科研成果、技术发明、知识创意、组织形式聚集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形成的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战略发展具有支柱性和带动性的产业,是指一批具有全新社会形态、全新经济形态、全新技术形态、全新组织形态的产业群或产业集群[3]。 其后,还有很多的学术界研究的定义,比如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吴慈生等[4],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钟清流等,综合来看,基本都是從科技技术的角度、主导产业的角度、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的描述。
2、有关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和条件的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认为,在产业培育上,应分阶段采用不同方法。早期应该分各类产业专项进行,采用有限资源重点投入、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关键产业区域实行点式突破,中期应搞好技术转化,并对于国家确定的七大产业都进行投入,实现共同发展,长期则要从整个产业整体考虑,要实现产业的融合。
顾海峰(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升级需要金融系统的支持[5]。
龚惠群等(2011)强调了在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科技的作用。认为“应该依靠科技创新,全面多方位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构建科技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聚化;以军转民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降低产业发展风险”[6]。
3、有关对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的研究
综合对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的研究,基本在于以下方面:发挥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过程中的重点作用;发挥金融机构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资金支持作用;发挥科研机构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三、总结: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依据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早期研究,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具体。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国内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特征、培育和发展、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意见上的统一,极大地完善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 华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与领域[J]. 新湘评论, 2010(11).
[2]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1(02).
[3] 王新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及对策取向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09).
[4] 吴慈生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省发展机遇和对策.研究报告, 2011.
[5] 纪衍茜. 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6] 龚惠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培育经验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23).
作者简介:
张颖(1980-),女,合肥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本文是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淮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及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A-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产业选择的研究
国外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最早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了“战略性产业”这个名词,即它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构成、会影响到国家长远发展的产业。西方国家在产业研究中关于产业选择普遍认同的是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代表人物是赫希曼、罗斯托和筱原三代平。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是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的,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发展也会出现更替,要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市场发展状况选择适合该阶段的主导产业,并通过政府的帮扶来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样的产业是适合的,可以作为主导产业呢?罗斯托主张通过产业扩散效应的大小来判断,成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的大小和扩散效应的大小正相关。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通过后向扩散效应影响给其提供企业生产原材料等投入品的上游行业内企业的发展;通过前向扩散效应影响下游行业部门的发展;通过旁侧效应带动当地整体发展,比如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促进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促使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产业选择的优化使得国民经济结构更加的合理,主导产业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需要国家和地区的配套制度化建设的完善,促使国家和地区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等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规范的制度反过来给主导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赫希曼的主张和罗斯托的思想很相似,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赫希曼标准,即产业关联度标准,认为选择主导产业应是选择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这种关联也是通过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的影响力的高低来实现的。筱原三代平的主张和上两位学者的主张侧重不同,他在本国本土资源不丰富的背景下分析了有限资源的重点流向领域,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要依据两个可以量化的指标:生产率上升率指标和需求收入弹性指标。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一般会有较快的技术进步速度,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投入产出比高,应该把有限资源更多的引导投向这样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要通过增加产品生产满足市场需求,获得高收益和高利润,这也是资源重点流向的另一个领域。
总之,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条件下,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经济、资源、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各国各地区的主导产业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各国各地区要根据上述的三位学者的主导产业选择的不同依据标准,来选择适合本国本地区发展的产业。
2、有关产业发展的研究
国外有关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产业发展阶段研究、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研究。
产业发展阶段研究的理论主要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于企业来说,其产品是有产品生命周期的,这要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对行业来说,其内部企业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管理,尽量延长其生命周期。同样,产业发展也必然会经历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
产业经济学学者Gort和Klepper建立的G-K模型中,认为产业发展要经历引入期、大量进入期、稳定期、成熟期、大量退出期五阶段,并强调了技术创新在发展阶段更替中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厂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会发生被淘汰的现象,数量因此发生变化。其后,Klepper和Graddy在G-K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产业的技术内生化发展,重新划分为成长、淘汰和稳定三个阶段[19]。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目前比较普遍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都是五阶段理论。
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可以通过产业竞争力来衡量。产业竞争力又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都强调了外在的资源禀赋的差别体现了产业竞争力的差别。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杨小凯的内生分工理论则认为先天的资源禀赋不存在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利用后天的分工選择来积累竞争的优势。波特的钻石理论则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国内研究综述
1、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和特征的界定
国外没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我国在西方国家已有的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提法的基础上,独创性的提出了融合两者特征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名词,并由不同研究者对它进行了不同的含义阐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最早由前总理温家宝(2009)提出,并认为它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其后,科技部部长万钢(2010)提出,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从长远看,应该具有成为一国支柱型产业的可能性[20]。
华文(2010)独创性的从“战略性”、“新”和“兴”这三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描述,他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强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的影响,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的效应;“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产品、服务或组织形式;“兴”可以理解为刚刚出现的时候规模比较小,但长远的增长速度较快、规模扩张潜力巨大,对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主导性作用[1]。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认为应从新兴性和战略性两个方面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新兴性体现在以下方面:创新性、需求、盈利、成长性;战略性的内涵特征体现在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动态性[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工程师王新新(2012)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而产生的科研成果、技术发明、知识创意、组织形式聚集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形成的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战略发展具有支柱性和带动性的产业,是指一批具有全新社会形态、全新经济形态、全新技术形态、全新组织形态的产业群或产业集群[3]。 其后,还有很多的学术界研究的定义,比如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吴慈生等[4],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钟清流等,综合来看,基本都是從科技技术的角度、主导产业的角度、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的描述。
2、有关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和条件的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认为,在产业培育上,应分阶段采用不同方法。早期应该分各类产业专项进行,采用有限资源重点投入、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关键产业区域实行点式突破,中期应搞好技术转化,并对于国家确定的七大产业都进行投入,实现共同发展,长期则要从整个产业整体考虑,要实现产业的融合。
顾海峰(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升级需要金融系统的支持[5]。
龚惠群等(2011)强调了在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科技的作用。认为“应该依靠科技创新,全面多方位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构建科技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聚化;以军转民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降低产业发展风险”[6]。
3、有关对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的研究
综合对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的研究,基本在于以下方面:发挥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过程中的重点作用;发挥金融机构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资金支持作用;发挥科研机构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三、总结: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依据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早期研究,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具体。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国内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特征、培育和发展、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意见上的统一,极大地完善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 华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内涵与领域[J]. 新湘评论, 2010(11).
[2]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1(02).
[3] 王新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及对策取向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09).
[4] 吴慈生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省发展机遇和对策.研究报告, 2011.
[5] 纪衍茜. 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6] 龚惠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培育经验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23).
作者简介:
张颖(1980-),女,合肥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本文是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淮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及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