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高中英语课程文件比较研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happy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和台湾,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拥有共同的文化心理,但两岸毕竟分隔多年,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英语学习都属于外语学习范畴,都有着大多数以中文作为母语的学生的教与学方面的规律探索的要求,其中包括指导英语具体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文件规定了课程的实质性内容,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具有纲领性、法规性的特点,对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国家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英语标准》)是指导大陆高中英语教材编写的课程文件,台湾教育部于2008年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英文]课程纲要》(以下简称《英文纲要》)是指导台湾高中英语教科书编写的课程文件。比较研究上述课程文件,可以进一步明确高中英语教学的总体思路,以利两岸英语课程文件的编制,在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宗旨确定中取长补短。
  一、《英语标准》与《英文纲要》的共同特点
  《英语标准》共分五个部分,有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英文纲要》由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组成,并且,两个系列单独设置课程文件。必修科目的课程文件由课程目标、核心能力、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和实施要点五个部分组成。选修科目的课程文件包含英语听讲、英文阅读与写作、英文作文、英文文法等四个课程纲要。这四个选修科目的课程纲要的结构框架除缺少“核心能力”一项外,其他均与必修科目同,即主要由“课程目标”“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和“实施要点”四个部分组成。大陆和台湾的高中英语课程文件,都能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安排教材的各项内容,以期达到提高英语教与学的综合目标。
  (一)体现目标性,充分提升语言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英语标准》认为,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为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英文纲要》也强调其目标为“旨在提升学生之英语文能力,以作为将来升学或就业之准备”。
  (二)体现时代性,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
  《英语标准》提出,“教材所选语言素材要有时代性”,要求语言要素的运用要体现语言发展的要求,要体现学生语言能力与时代发展的融合,要体现当前学生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英语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列出了高中阶段语言技能六至九级的目标描述,并指出,“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文纲要》在“实施要点”部分明确指出,教材编写时,要注意课程的上下衔接,要“注意教材内容应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英文纲要》在“核心能力”部分清晰描述了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的基本能力和进阶能力,同时列有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的基本能力和进阶能力的目标描述,还指出“教材编纂宜兼顾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应重视四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三)突出价值性,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英语标准》和《英文纲要》在明确课程的任务后,都从课程目标、内容、教材选编、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保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英语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强调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英文纲要》在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课程的五个目标:增进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应用于实际生活沟通;培养用英文进行逻辑思考、分析、判断与整合创新的能力;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加强自学能力,奠定终身学习之基础;涵育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主动涉猎各领域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与科技知能;促进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尊重,培养国际视野与全球永续发展的世界观。
  《英语标准》在 “内容标准”部分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做了六至九级的目标描述,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做了七至八级的目标描述。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英文纲要》则在“核心能力”部分对语言能力、逻辑思考、判断与创造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与态度和文化涵养与世界观等方面做了“基本能力”和“进阶能力”的具体描述。
  《英语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原则。要求评价采用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有促进作用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英文纲要》则强调“学生本位”的理念,指出 “教师并应针对不同程度之学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教学评价强调“了解学习成效,及诊断学生学习困难,作为实施补救教学之依据”的目的,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过程、态度、成果及个别进步情形”。两个课程文件都强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只是教学实施、评价实施各有侧重。
  (四)突出技能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英语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中阶段听、说、读、写的训练应该立足于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并在“内容标准”部分对听、说、读、写做了六至九级的具体标准描述,在“教学实施”部分对各项技能从目的、技能项、活动、材料、评价等给出具体的建议。《英文纲要》在“核心能力”部分对听、说、读、写单项技能及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从基本能力和进阶能力两个层面做了具体标准描述,指出高中英文教材编撰“宜兼顾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应重视四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同时,另立选修科目《文法》《作文》《听讲》《阅读与写作》的课程纲要。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两岸英语教学共同关注的重点。   (五)注重方法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
  《英语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部分指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并重点指出,要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并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从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四方面做了目标标准描述。在“实施建议”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要求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方式。《英文纲要》则在“核心能力”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与态度”部分对兴趣点和学习方法做了基本能力和进阶能力的具体表述。教材编选原则强调课文“以一般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启发性的文章为主”,练习和活动的编写方式“力求灵活有变化”,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注重跨越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念和跨文化意识
  《英语标准》将“文化意识”列为五大课程目标之一,重点强调要扩大学生了解、接触不同国家文化的范围,提升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扎实基础。并从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四方面做出目标描述,强调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强化中外文化比较,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英文纲要》提出“促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培养国际视野与全球永续发展的世界观”的总目标,在“核心能力”的“文化涵养与世界观”部分提出了文化、世界观培养的基本和进阶能力的目标描述。要求在选用教科书时,内容应结合学生其他领域的学习,配合科学发展、社会脉动与世界潮流。
  二、《英语标准》与《英文纲要》的双向比较启示
  (一)课程文件结构方面,两者各有侧重,自成体系,可以充实互补
  《英语标准》的前言部分,高屋建瓴地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包括模块名称、学时学分分配,但不包括年级分布)进行详细论述,较之《英文纲要》更具前瞻性、导向性。《英语标准》的课程目标较之清晰,内容标准部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进行系统概述,宏观把握能力较强,对教材编撰的“标准性”更具体。实施建议部分对高中英语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及教材编写和使用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意见,针对大陆面广量大、基础不一的各地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英语标准》面向大陆各地实际和高考要求,更强调统一性,而《英文纲要》则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更注重因材施教,其必修科目结构主要由课程目标、核心能力、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和实施要点五部分组成,其中“教材纲要”包括编纂原则、编写方式和教学资料三部分,“实施要点”包括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学评量和教学资源四项。
  《英文纲要》强调了选修科目文法、作文、听讲和读写,单独编撰课程纲要,这是《英语标准》所没有的。虽然《英语标准》也强调选修和必修相结合,虽然两者都强调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但《英文纲要》重点突出了选修的相关课程,同时,单列了“时间分配”,对必修和选修课目的教学时间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更具操作性。
  从两者比较可以看出,《英语标准》适应面广,宏观性强,原则性强,但如何鼓励、引导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方面,个性不明显。而《英文纲要》主要面向岛内学生,相对范围较小,基础较为统一,强调选修、必修,强调操作的具体性。
  (二)课程结构方面,都有必修与选修,但本质有所不同
  《英语标准》中课程设置模式采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但它从“语言与文学”学习领域来规划英语科目,再从英语科目中分出必修和选修。《英文纲要》则直接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将“英文”列入必修,将文法、听讲、阅读与写作、作文列入选修,是依据学生身心特点要求而定的。《英语标准》只在“前言”的“课程设计思路”中规定,英语必修课程共设10学分,每个模块2学分,按5个模块开设,教学时间为36学时(每周4学时), 同时,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程的同时和之后,可以学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为两个系列,系列I是在必修课程5个模块的基础上按顺序开设,共有6个模块,且要求所有学校保证开设前3个模块(相当于必修),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设后3个模块。系列II的课程主要分三类,即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为任意选修课程。系列II中的选修课程不规定学生选修的次序。
  《英文纲要》规定必修课程为24学分,每学期4学分,每周授课四节,整个高中阶段都需要教学。文法、听讲、阅读与写作在第一或第二学年每学期一至二学分,每周一至二节课;作文在第一至第三学年每学期一至二学分,每周一至二节课。
  比较两者可见,《英文纲要》要求必修与选修不分先后实施教学,课程单独设计,高中阶段都需安排。给人的感觉是必修和选修并重。《英语标准》中规定的系列I中的选修课程有一部分(前3个模块)实际上是必修课。系列II中的选修则给人可修可不修的感觉。总体显得必修重要,选修形式、应试痕迹难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质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对于必修课程的内容,大陆和台湾在具体和模糊方面不妨相互各自借鉴一点。而选修课程大陆不妨借鉴台湾贯穿始终。
  (三)教材建设方面,都有原则性要求,但操作性更为重要
  《英语标准》在“实施建议”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部分指出,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和思想性,要求教材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求教材选择做到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要求教材选择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方式。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教材选择要以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指导思想,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总结教材使用情况等使用建议。《英语标准》在 “实施建议”中用一节的篇幅对教材编写和使用做了比较全面、准确的原则性要求。
其他文献
经常有这样的情景:在期中期末甚至中考阅卷中,发现一篇佳作得意地拿出来与其他阅卷老师分享,却被“温馨提醒”:这是××杂志上××期的一篇题为××的“套作”,几乎一模一样。也曾发现,金华市中考满分作文《情满人间》中的范文,出现在下一届的中考作文中且照样被打满分或高分。曾听一位朋友说,他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在一位“生意颇为红火”的语文老师那里接受培训,每天背诵三五篇作文,直到初中,每次作文考试仍管用能拿高分
笔者在研究2014年高考试题时,曾对全国大纲卷的第21题进行过一番思考. 原题呈现: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F,直线y=4与y轴的交点为P,与C的交点为Q,且QF=PQ.(I)求C的方程;(II)过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若AB的垂直平分线l′与C相交于M,N两点,且A,M,B,N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的方程.  第(I)小题在此不作详细阐述,笔者在做了第(II)小题后再
摘 要:复习课教学要求教师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准“生长点”,构建“关联点”,抓取“延伸点”,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直角三角形;數学核心素养;生长点;关联点;延伸点  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
基于标准和学生认知心理框架下的教学设计是指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发展点,以激发学习胜任力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逐步推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互动性学习过程. 在此过程中,应依据学的情况不断调整教的行为,使之不断适应学的行为,它是以推进成功的感受阈为目标,不断促进学习者自主和有效建构的过程,它是合作背景下的协作性学习.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
摘 要:主题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史学阅读是深度学习的必由路径,问题解决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史学研究成果和教材内容分析,自主建构学习主题,设计问题链,指导学生研读与主题有关的史学文献,思考解决系列问题,不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主题学习;史学阅读;问题解决;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以考定教”,随意缩压课程;“以练定教”,使学生深陷题海战术。语文教学成了模块化的“死应试”!   我们的现代文阅读评价到底是基于阅读素养的考查,还是基于答题技术能力的考查?值得深思,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要不要教真语文的问题。   作为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核心——阅读素养,PISA(Programme for
人教社物理必修1教材第一章第3节是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研究,是高中学生第一次将微元和极限思想结合起来,对较为复杂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研究,最终得出匀变速运动规律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表达式. 教材首先通过“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的测量记录,用分段累积的方法估算物体的位移,用语言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如果时间间隔越小,应该是估算越精确,然后用v-t图直观显示,时间间隔取得越小,越来越窄的
摘 要:“时空观念”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思维方式。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时空观念水平的划分来指导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具体实施策略可以是:运用时空表达方式,培养历史思维的准确性;搭建特定时空框架,促进历史思维的深刻性;构建相关时空联系,增强历史思维的综合性;选取恰当时空尺度,培养历史思维的创新性。  关键词:历史思维;学科素养;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
摘 要:在某一节课上,教师在讲完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内容后指出:宰相一定程度上能制约君权,而内阁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事实上,历史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合作、协调是主要的,而且相权对君权的制约是很脆弱的。说阁权不能制约君权也不符合史实。只有把相权、阁权与君权的关系放在官僚制度的大背景下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历史教学;官僚制度;君权;相权;阁权  在一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明清君主
初中思想品德以“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诚信”“责任”“理想”等说理课占了很大的篇幅。然而,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这些道理,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教学才能把这些“理”说清楚,并使学生自觉地付之以行呢?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以及对一些优秀课例的剖析,笔者总结出了提高说理课实效性的一些做法,供参考。  一、 通读教材,厘清“理”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框架  说理课中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