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冬梅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培计划”专家委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曾获全国科研优秀教师、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226”工程培养对象等称号。多次参加课堂教学评比,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等好成绩。
  教学风格以“亲和”为特色,主张“亲和数学亲和学”,既关注数学本身的“亲和”,又强调要“亲和”地学。其领衔的名师工作室致力于“亲和数学”的研究,着力构建数学内涵与儿童趣味相和谐的数学学习活动,既关注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又关注儿童的生命价值与生活世界,使儿童获得生命成长。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方程》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练习内容参考第8~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享与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内涵。
  2.进一步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3.在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小黑板;(学生)学习单、错题集等。
  课堂实录:
  一、简单回顾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将进行有关“方程”的第一次分享会,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
  生1: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等式和什么是方程。(板书:等式和方程)
  生2:我们还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板书: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二、热情分享
  (一)小组交流
  师:关于这两项内容,大家有些什么学习体会与经验呢?先请大家在小组内分享,要求(屏幕显示):
  生5:方程已经被装在这个大口袋里面了,应该是里面的小口袋。
  小老师2:(边画边讲)是的,也就是说,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却不一定是方程。(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大家看我们这两题解方程,解第1题的方程时用了等式的哪个性质?
  生6:用了等式的第一个性质,就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小老师3:是的,我们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6.4,得出方程的解是x=6.8。那第2题用了等式的哪个性质呢?
  生7:用了等式的另一个性质,就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小老师3:是的,我们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5,得出方程的解是x=35。
  小老师4:我们小组总结了一下,发现不管是用等式的哪个性质来解方程,其实都是为了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就得出方程的解了。(全班掌声)
  师:感谢这个小组分享了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经验。那就让我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方程。
  屏幕显示题目:x÷9=90 x-54=18,学生独立解方程。
  师:来吧,谁愿意跟大家讲讲是怎么解的?
  生8:我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9,这样等式的左边就剩下x,所以x=810。(掌声)
  生9:为了把方程左边的“-54”抵消,我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54,我算得x=72。(掌声)
  师:老师发现英哲同学做得跟大家有些不一样,英哲,你能跟大家讲一讲吗?
  生10(英哲):我是这样想的,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9,那么左边“÷9”跟“×9”正好可以抵消,所以我就把它们想在心里,直接写x=90×9。
  师:谁能上来圈一圈,英哲把什么想在心里了?   生11上来圈:
  师:以后我们解方程既可以像以前那样做,也可以用英哲“想在心里”省略写的方法。我们再练两题解方程。
  屏幕显示题目:0.9x=2.43 76 x=91,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学生都自觉使用了“想在心里”的方法。
  三、质疑解难
  师: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睛里读出了智慧与自信。又到了“我是小问号”的时刻了。
  1.小组交流
  师:拿出我们的错题集,看看自己整理的错题以及“我是小问号”部分,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先在小组里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一会儿再全班交流讨论。
  师:他的解法跟我们以前的解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24:这种解法也是利用了等式的性质,但是以前都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以同一个数,而这里是同时乘x。(掌声)
  生25:我是根据未知数的位置来解的。未知数是除数,所以就等于20÷4。
  生26: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在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4,这样方程就转化成5÷x=1,这样就知道x=5。
  师: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大家觉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25: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想办法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掌声)
  师:解决了“是不是”与“怎么解”的问题,我们再来研究“为什么” (板书:为什么),为什么要学方程呢?
  生27:方程可以解很多难题呢。
  师:关于方程的魅力我们可以一起来体会。我们来进行一个小竞赛。当屏幕上的题目出示完毕,我们比一比,谁最先举手,能用方程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
  屏幕显示:今天早上,8路公交车从江苏路站出发时,车上有x人。到傅佐路站时,下去4人,上来6人;到西流湾公园站时,又下去5人,上来9人。这时,车上有12人。那么从江苏路站出发时,车上有多少人?
  (题目出示完毕,几乎全班举手)
  生28:x-4 6-5 9=12。(全班掌声)
  师:这么复杂的数量关系,你们是怎样又快又对地列出方程的呢?   生29:我们只要按着题目的意思顺着写就行了。
  师:多形象的一个词啊!“顺着写”,知道吗?“顺着写”是方程最大的魅力!
  师:关于方程的魅力我们继续来体会。
  屏幕显示:
  2.看图列方程,不用解答
  一瓶800毫升的果粒橙,正好倒满5个小杯和1个大杯。
  课后思考:
  周国平说:“教育不是制造,学生不是产品。所以衡量教育质量,不可能用外在的需要、外在的目的来制造机械产品,来制定指标,用指标来衡量。所以,要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前提就是把学生当成人,了解学生的生长,对他们的培育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说我们要真正做到教育目标上以人为本,教学方式上人性化,那么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积极状态。
  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首先把学生看成一个真正的人。把学生当成人性意义上的人,让他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人性的丰富、做人的尊严、做人的快乐,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其次关注个性的发展,把每个学生看成独特的个体,让他最好的禀赋能够显示出来,得到发现,得到发育。
  《“方程”分享会》是在学生学完“等式和方程”“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后的一节练习课,但它又与一般的练习课稍有不同,是让学生以分享的形式进行自主交流与自觉练习,并在自由分享的过程中提升认知的一节“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课型不是公开场合的作秀,“分享会”“经验发布会”“讲评会”等一系列课型,是我们琅琊路小学开发的数学常态课堂。“分享会”所呈现的一些课堂环节也是平时课堂的一些常态动作,如“数学分享”时刻、“我是小问号”时刻,等等。
  在今年3月3日举行的南京市小学数学教学现场会上,本课向全市的领导、教师开放,南京市教研室朱宇辉主任评价:这是一堂表达学生学习力的数学课,更是一堂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数学课。《“方程”分享会》绝不是一堂精雕细琢的课,甚至不是一堂可以“试上”与复制的课,说得更直白些,它就是一堂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裸课,为什么能得到专家的赞叹呢?我想这也正应了“最常态的课便是最好的公开课”这句话。
  认真思考本课,以下几点表达了学生在中央的教学理念:
  1.学习经验源自于学生的真切感受——真分享
  课开始时的“热情分享”,学生始终以“主人”的角色参与活动。小组分享时,学生们围绕主题轮流说自己的认识与学习体会。每个同学既要说清楚自己的体会,还要听懂别人的认识,最后还要综合本小组的经验,以便全班分享。我们看到:有的小组在组内分享时有相互纠错的过程,有的小组有相互质疑的行为,更多的是相互补充与提醒。小组分享弥补了教师无法面面俱到的缺憾,让课堂里所有的声音都得到了关注与承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彼此聆听的能力。
  在“全班分享”时,同学们又呈现了属于他们的精彩。“我们小组认为,等式就是含有等号的式子,而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如果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等式都放在这个口袋里,那方程应该在哪呢?”“不管是用等式的哪个性质来解方程,其实都是为了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就得出方程的解了。”……学生们的语言是稚嫩的,也许还不够完美、不够科学,但它们却是学生们自己的真切感受,是学生们自己的独特体验。
  学生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只是初步学会了解方程,如何帮助他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形成相应的技能呢?在一般的课堂里,一定有老师的说教,可在这里只有学生彼此之间的分享。英哲同学的解法跟大家不一样,英哲分享说:我是这样想的,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9,那么左边“÷9”跟“×9”正好可以抵消,所以我就把它们想在心里,直接写x=90×9。老师抓住“想在心里”这一策略,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算法化。同学们通过比较、评价不同的方法,在算理与算法并行的同时,掌握了解方程的技能,让解方程的过程更简洁,让解方程的思考更加流畅,也与中学里解方程的“移项”等方法相接轨,有利于提升解方程的能力。
  正因为分享的学习经验都是学生的亲身体会,所以在整个“热情分享”时刻,课堂氛围始终如此轻松、自然、平等,学生不必严肃拘谨,没有正襟危坐,有的只是愉快的分享、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彼此会心的笑脸。学生真正地站在了课堂的中央,真实地拥有了一个乐于表达的课堂、促进自我内在对话的课堂。
  2.研究问题源自于学生的真实疑惑——真研究
  在质疑问难环节,同学们首先以自己的错题集为载体,根据整理的错题及记录的“我是个小问号”内容,开展自我剖析与互相帮助的小组活动。有的同学在小组里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错题经验,有的同学在小组里寻求帮助,也有的同学相互一起交流、争论着某一问题。此时,每个学习小组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每个同学都能在小组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获得看得见的生长。   学生以主人的姿态交流自己的学习,包括自己的问题与疑惑,有些疑惑在小组内得到了解决,也有些疑惑小组内不能解决,于是就有了全班讨论。在全班讨论阶段,同学提出了“71 29=x”与“10-( )=2”是不是方程的问题,还提出了怎么解方程20÷x=4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只是作出简单的解答,或者是苍白的说理,而是依然让学生站在课中央,把话语权给学生。学生对于71 29=x是不是方程的问题,尽管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但在学生的争论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对于方程内涵的理解:方程不仅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更是把未知数摆到与已知数同等的位置参与列式。
  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的关键是体现“人”与“人性”,“71 29=x”是不是方程的问题是教育界一直争论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选择了直面,更是在学生争论后,善意地告诉学生,教师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并转载了许多专家的观点,引导学生去再阅读、再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与教师是如此地平等,包括机会的平等、表达的平等、精神的平等……学生的学习不会因为40分钟的结束而停止,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是促进学生41分钟发展的课堂。
  无论是对于“是不是”方程的问题,还是“怎么解”方程的问题,因为都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疑惑,也就有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与热情,学生始终以小主人的姿态主动、自觉地研究问题。
  3.学习习惯源自于学生的真情经历——真养成
  数学学习一直强调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良好的学习习惯哪里来?一定不是仅凭单调的说教就能形成的。本课学习中,学生表现出了优秀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堂学习习惯与课后作业、思考习惯等。具体如错题整理的习惯,及时记录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合作学习、相互质疑、懂得分享的习惯,等等。
  课上完后,听课老师们纷纷上来,查看学生的错题集,发现我们学生的错题集上有与众不同的一栏,那就是“我是个小问号”部分,同学们会在这一栏里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以便共同研究与探讨。听课老师们还索要了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单,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思考,愿意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自己的同伴。
  听课老师们疑惑:为什么这些学生拥有如此好的学习习惯呢?没有更多的理由,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也许一开始还有些制度化的成分,可当学生们亲身经历,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后,这些“习惯”也就成为学生们自己最自然的需要与最真实的学习品质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中央的课堂并不是教师不作为的课堂,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更智慧的作为。如在本课的质疑问难阶段,学生们提出了“是不是”与“怎么解”的问题,老师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真实经历,学生真切体会到了方程“顺着写”的魅力,也感受到了方程是一种模型的思想,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的核心素养有“真、善、美”三个维度,而本课的“真分享”“真研究”“真养成”,旨在引领学生以学习小主人的角色自觉探索数学真理、热情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主动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力,逐步拥有数学品质,并最终形成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是儿童的数学课堂:课堂不再“秀”教师,而是儿童自由表达的舞台;课堂不再是戏场,只追求精致美、流畅美、细腻美,而是更关注学生体验解放感、震撼感、力量感;课堂不再只是教学内容的落实,而是对数学的快乐享受,更是儿童生命的美妙拔节!学生在中央的数学课堂指向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它着力表达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打造第一人称视角的课堂,快乐的课堂,促进41分钟发展的课堂。?筻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目标,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哪些习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养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文章中讲述了许多具体
《大江保卫战》(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是一篇通讯报道,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墨真实地叙述了1998年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的感人场景。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陆华山老师在我校执教此课时,没有播放视频,没有出示画面,只用了几张纯文字的幻灯片,就让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扎实的训练、朴实的情感,把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整堂课,他都立足文本,关注典型的语言现象
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苏教版五年级上学期的《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以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的故事给予世人一个高贵的回答。第二课时的教学,在承接第一课时学习恩科西与可怕的艾滋病顽强斗争的基础上,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体会他与周围人群的歧视、政府的冷漠作出的不懈斗争,最终唤起社会各界对艾滋病患者应有的尊重、关注和救助,从而真正读懂小斗士的内涵。同时基于儿童的视角,引导孩子们理解恩科
阅读指导要求:  以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物为主线,达到指导学生读懂书中语言文字的目的。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同学之谊,由各个故事场景去体会同学之间的浓浓深情。让学生能受情感染,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丰富与升华,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抒发真情。  阅读指导重点:  以小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物为主线,达到指导学生读懂书中语言文字的目的,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阅读指导过程:  一、相遇——进入主题    1.
作文难写,这是很多学生的心声。常常看到学生流水账似的文章,事情平实叙述,没有主次、没有详略,老师总用“欠具体、欠详细”这几个词评价文章。  纵观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从起步的句、段到篇,课本里都只有提到要求,但都没有具体写作方法的指引。一部分语言文字感悟特好的学生,在写作中,凭着感觉,依葫芦画瓢地学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确实能写出一定篇幅的优美文章。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总觉得老师说的“具体、详细”
北京大学工学院占肖卫课题组发展了一系列高性能三元共混体系,有效提高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研究论文发表于《先进材料》。基于一个电子给体和一个电子受体的二元共混本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实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一次重大跨越。最近,为了克服二元共混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缺点,科学家们发展了三元共混体系,在一个电子给体和一个电子受体的基础上,加入功能性第三组分。所有含第三组分ICBA的有机太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而在对农村低段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如此重要的风与帆热爱它的孩子却是如此之少,扬起它的更是少之又少。低中段是孩子阅读的关键期,为什么农村孩子会缺乏阅读的兴趣呢?是否有一盏灯照亮农村孩子童年的阅读呢?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我们如何成为孩子阅读的点灯人呢?  一、阅读
学习目标:  1.自读两则童话,读懂故事内容,体会童话的特点。  2.比读故事,找出异同,作出情感选择,进行人文启蒙。  流程设计:  一、聊故事1《小木偶的故事》——课文  你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都知道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作家?  (一)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则童话故事——《小木偶的故事》。  1.自己很快地读读这个故事,(有些故事是适合看的)看自己能不能看懂。  合上书,回忆一下,这个故事中
近年来,随着微纳米力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新型材料和结构的应用,微纳米结构薄膜(或涂层)作为一种研究载体愈来愈受到关注。陶瓷涂层由于较好的耐磨、耐腐蚀、高熔点、低热导等性能在航空航天、航海、化工和能源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对这种热障涂层体系力学性能的研究,不仅对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还促进了薄膜和界面力学理论的发展。  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结构热障涂层的损伤灾变实验及机理研究”
策划人语 课型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型主要有识字写字课、阅读课、作文课、口语交际课、复习课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型主要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等。本期视角旨在引领教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应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以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下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