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按照一般常规,语言表达应该清楚明晰,否则,交际就会出现障碍。可是在被称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这一大千世界里,“模糊”语言却具有特别迷人的风光,值得认真探索和品味。
什么是模糊语言呢?就是语言所指范围边界不确定和不清晰。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如:经理派你去车站接一个未曾见过面的客人,只告诉你“他是一个胖子,中等个子,男性”,在这一句话中,只有“男性”一词是一个外延界限明确的词语,“胖子”“中等个”两词并没有准确地说明“他”到底体重多少公斤,身高多少公分,外延界限十分不明确,句义非常模糊,可你却凭着这种模糊的語言顺利地将客人接回来。如果经理告诉你“他是一个男性,体重八十公斤,身高一米七三”这样一句句义精确的话,那么你就会面对着茫茫人海而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模糊语言并不是语言含糊,模棱两可,令人费解,而是利用语义的模糊,准确地反映出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或者出于礼貌,考虑到交际环境、目的、内容和对象的心理因素,必须采用模糊语言;或者出于修辞的需要,用模糊语言表达某种不便直说的思想感情。其实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而且,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它,如《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虞候受高太尉的指使,要在草料场害死林冲。陆虞候的鬼鬼祟祟引起了酒店李小二的怀疑,赶忙报告林冲。林冲问:“那人生得什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显然,李小二使用的是模糊语言,提供的是一组模糊数据。“五短身材”,到底短小程度如何?“白净面皮”,究竟白到什么地步?“没甚髭须”,应该怎样估算?“约有三十余岁”,是31岁,抑或35岁?有趣的是,根据李小二所提供的模糊数据,林冲迅速作出了判断,随后的事实证明,这一判断是准确无误的。
这样看来,模糊语言运用准确非但不会影响表情达意,反而具有很强的表达效果,这种语言现象在文学作品中更是俯拾皆是。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首诗歌中,如果把“三千丈”看作精确词语,那么“白发三千丈”一句则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长呢?其实,“三千丈”并非确数,而是模糊语言,作者利用模糊语义,进行艺术的夸张,极言愁思的深重。
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诗,也是利用“袅袅”“空濛”“夜深”这些词所表示的模糊语义,把清风徐徐、香雾弥漫的清幽月夜描绘地动人而形象。假如改为“东风风速五米/秒、夜间十二点”的话,就会诗意尽失,淡然无味,绝对不会产生如此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肖像描写更是常用模糊语言,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有这样一句话:“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句话并没有准确具体地勾勒出“东家之子”的体态容貌,整句话的语义非常模糊,就是这种模糊具有“此处模糊胜精确”的艺术效果,逼真地刻画出“东家之子”的美的魅力——恰到好处。如果改为精确词语则显得呆板可笑,况且美是一种感觉,假如真实地描摹出来也会众口难调。
鲁迅的作品素以含蓄著称,这种效果的产生,其主要手段就是利用了模糊语言的修辞功能。
“可恶,然而……”这是《祝福》中刻画鲁四老爷的一句语言描写,话并没有说完,答案有好几种,句义也相对模糊,但这种模糊句,具有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将鲁四老爷虚伪、自私、卫道的复杂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麽……啊唷!哈哈!Hehe!he,hehehehe!’”这是鲁迅的作品《立论》中的一句结束语,整句话句义非常模糊,并没有给人们一个清晰的答案,就是这样一句模糊语言却传达出了精确语言无法传达出的语义,写出了作者既不想说假话,又不能说真话的无奈和愤怒,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强烈的嘲讽和揭露。
“原来如此!……。”这是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句话。当得知左联五烈士被害的消息时,作者面对国民党的如此卑劣和凶残,心中涌动着的是愤怒、震惊、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惋惜、痛悼之情,这些复杂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因而作者巧借省略号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省略号的语义是模糊的,这种模糊语言充满了耐人寻味的魅力。
模糊语言充满了人们的生活。无数事实表明,虽然这种语言是模糊的,但它并不妨碍交流。相反,它大大地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使交流更顺利、更轻松。模糊语言不像准确的词语那样开门见山,直来直去,而是曲折迂回地表达内在、含蓄的感情。若在口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则可妙语惊人,巧妙地传达出难以直说的微妙情感;若在文学作品中准确借用模糊语言的修辞功能,则可产生凝练、生动、形象、含蓄的语言魅力,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尽显模糊语言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二中学)
什么是模糊语言呢?就是语言所指范围边界不确定和不清晰。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如:经理派你去车站接一个未曾见过面的客人,只告诉你“他是一个胖子,中等个子,男性”,在这一句话中,只有“男性”一词是一个外延界限明确的词语,“胖子”“中等个”两词并没有准确地说明“他”到底体重多少公斤,身高多少公分,外延界限十分不明确,句义非常模糊,可你却凭着这种模糊的語言顺利地将客人接回来。如果经理告诉你“他是一个男性,体重八十公斤,身高一米七三”这样一句句义精确的话,那么你就会面对着茫茫人海而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模糊语言并不是语言含糊,模棱两可,令人费解,而是利用语义的模糊,准确地反映出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或者出于礼貌,考虑到交际环境、目的、内容和对象的心理因素,必须采用模糊语言;或者出于修辞的需要,用模糊语言表达某种不便直说的思想感情。其实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而且,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它,如《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虞候受高太尉的指使,要在草料场害死林冲。陆虞候的鬼鬼祟祟引起了酒店李小二的怀疑,赶忙报告林冲。林冲问:“那人生得什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显然,李小二使用的是模糊语言,提供的是一组模糊数据。“五短身材”,到底短小程度如何?“白净面皮”,究竟白到什么地步?“没甚髭须”,应该怎样估算?“约有三十余岁”,是31岁,抑或35岁?有趣的是,根据李小二所提供的模糊数据,林冲迅速作出了判断,随后的事实证明,这一判断是准确无误的。
这样看来,模糊语言运用准确非但不会影响表情达意,反而具有很强的表达效果,这种语言现象在文学作品中更是俯拾皆是。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首诗歌中,如果把“三千丈”看作精确词语,那么“白发三千丈”一句则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长呢?其实,“三千丈”并非确数,而是模糊语言,作者利用模糊语义,进行艺术的夸张,极言愁思的深重。
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诗,也是利用“袅袅”“空濛”“夜深”这些词所表示的模糊语义,把清风徐徐、香雾弥漫的清幽月夜描绘地动人而形象。假如改为“东风风速五米/秒、夜间十二点”的话,就会诗意尽失,淡然无味,绝对不会产生如此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肖像描写更是常用模糊语言,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有这样一句话:“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句话并没有准确具体地勾勒出“东家之子”的体态容貌,整句话的语义非常模糊,就是这种模糊具有“此处模糊胜精确”的艺术效果,逼真地刻画出“东家之子”的美的魅力——恰到好处。如果改为精确词语则显得呆板可笑,况且美是一种感觉,假如真实地描摹出来也会众口难调。
鲁迅的作品素以含蓄著称,这种效果的产生,其主要手段就是利用了模糊语言的修辞功能。
“可恶,然而……”这是《祝福》中刻画鲁四老爷的一句语言描写,话并没有说完,答案有好几种,句义也相对模糊,但这种模糊句,具有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将鲁四老爷虚伪、自私、卫道的复杂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麽……啊唷!哈哈!Hehe!he,hehehehe!’”这是鲁迅的作品《立论》中的一句结束语,整句话句义非常模糊,并没有给人们一个清晰的答案,就是这样一句模糊语言却传达出了精确语言无法传达出的语义,写出了作者既不想说假话,又不能说真话的无奈和愤怒,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强烈的嘲讽和揭露。
“原来如此!……。”这是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句话。当得知左联五烈士被害的消息时,作者面对国民党的如此卑劣和凶残,心中涌动着的是愤怒、震惊、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惋惜、痛悼之情,这些复杂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因而作者巧借省略号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义表现得淋漓尽致,省略号的语义是模糊的,这种模糊语言充满了耐人寻味的魅力。
模糊语言充满了人们的生活。无数事实表明,虽然这种语言是模糊的,但它并不妨碍交流。相反,它大大地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使交流更顺利、更轻松。模糊语言不像准确的词语那样开门见山,直来直去,而是曲折迂回地表达内在、含蓄的感情。若在口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则可妙语惊人,巧妙地传达出难以直说的微妙情感;若在文学作品中准确借用模糊语言的修辞功能,则可产生凝练、生动、形象、含蓄的语言魅力,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尽显模糊语言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