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味大过天,作险犯难也要舔它一缕鲜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让议童年的很多个暑假,都是在渔船上度过的。小时候,外婆認为做工赚不了大钱,于是父亲与两个舅舅搭伙,买了一艘渔船,一家人开始了跑船生活,船一离岸,便是十年。他至今仍记得父亲的船号——闽连渔68,哪怕那是将近十年前的事情。
  小学时,一到暑假,奇达村本就不多的陆地上晒满了海带,田里、屋后一层一层的山丘上、路边空地,到处都是,从远处望,整个村子快被海带铺满。吴让议和表弟跟着父母到渔船上过暑假,也会帮家里晒海带,不过他们晒海带的场地,在远离陆地的一座叫西洛岛的无人小岛上。
  岛岸处停着十来艘船,都是来岛上晒海带的人家。帮母亲晒完海带,他就随父亲出海捕鱼,海边人做事很看天、看潮汐,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出去四次,来回八次。从家里带一些包菜和糟菜,午餐就在船上解决,旧时女人不允许上船,做饭都是男人的活儿,船上蔬菜少,但海鲜却是不缺,“吃的都是随手捕捞上来的好鱼,肯定不会亏待自己。”墨鱼、麟虾、海鲈鱼都是捞上来就煮,白灼、煮汤,味道自然不会差。印象中吴让议还记得,家里的船每年都会捕到几次河豚,虽知晓危险,但海边的人并不惧怕,头、内脏和血处理干净之后煮汤,味道非常鲜美。富余的便拿去晒干,是海边人最喜爱的酒配。就着这样的酒配,父亲和舅舅们喝着酒,谈事业(此处语境指讨海的活计),谈明天。


  好的收成也不是总有的,渔获不多的时候,为了省下来回的油费,出去没捕到东西,是不会回到岸上。本地话说“qian an”,音有点像“牵绊”,船就抛锚停在航标附近的海面上,等到潮汐差不多了,就再次捕捞。
  海边人靠海吃海,每天一睁眼就是海鲜。虾米最多的时候,晒干,拌点酱油,早上用它来佐粥。吴让议记忆中小时候最爱的,还是奶奶煮的笔架,香油一炒,吮一吮,滋味就出来了。海边人都是吃螺贝的高手,唇齿之间,轻轻一嘬,丁点大的肉应声入口。大部分海鲜只放一两片姜、鱼油、老酒,自然的馈赠已足够鲜美。
  海边人对海是又爱又恨。每年台风大的时候,村子里的男人基本都不在家,避风港里停满了船,讨海人的身家性命也都搁在船上,靠海边的房子,一个浪打过去前门后门都通了;风刮的如果比较小,台风之后收成都会不错。跑船的人心里矛盾,又想台风过后有收成,又不想风浪太大,有所折损。
  捕鱼的一张巨网撒下去,头尾却也疏密有分,头上的网孔眼大,随海浪张开,大鱼就落入了网中段,尾巴的网细,常常捕捞些杂鱼虾米。渔获一拉上船,就被挑拣分类,堆在箩筐里。在船上就会卖掉一部分,旧时没有电话,船上有传呼机,联系附近的鱼排,按一箩筐一箩筐的卖。
  海边人的故事,常与勇气、欲望与运气牵扯着。讨海人走了海运,捕上一条大黄花鱼一夜暴富的新闻,在连江年年都有,他听了却十分淡然。上了斤数的黄花鱼才卖的起价钱,这样的深海鱼,要靠大型船去远海,才有运气捕到,一艘大型船的成本就得几百万,所以并不稀奇。奇达都是小船,兴许捕着一条黄花鱼,反差之下就是大新闻。
  “我奶奶跟我讲过一句话,家里有船的,不要去钓鱼。”即使和很多男孩一样爱钓鱼,但吴让议却很少钓鱼。几年前,父亲已经转行在近海做起鲍鱼养殖,虽不如原来辛苦,但满手的茧子仍未褪掉,朋友和他开玩笑,“和你爸爸握手有压力。”在大埕,一下车,他又闻见熟悉亲切的味道,往远看,又到了开始晒海带的季节。
其他文献
在连江的地理版图上,陆地面积只有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一。陆上的人有地可耕、有山可樵,但对于海边人来说,以海为生、逐鲜而活。不仅是唯一的选择,更是为了生存而生发而出的内在动力。在这种“逐鲜”的过程中,有海洋的赐予,有渔民们在海上捕鱼的向海而生,也需要时间的积淀和技术的打磨。如果说“鲜”是抽象的,那么这种具象的“逐鲜”的过程本身,或许正是连江之鮮最好的代言。
期刊
千百年來,连江人以舟楫为马,海洋为田,他们最拿得出手的,当然是鲜货。最高妙的食鲜之道,也定来自于逐鲜而居的当地人。渔家少年的记忆中,船上的渔获即捕即食,无需过多烹调,历经风浪讨得的天然鲜味,自有不可言说的妙。在黄岐、在奇达,到了海鲜的最优产区,生炊与鲜蒸当然好,海产最原始的鲜味得以保留,饕客一抬筷,便也停不下来:当真鲜的一塌糊涂。  连江的第一晚,抵达已近深夜。街灯点亮,市声喧哗,一路寻来夜市大排
期刊
连江海里捕上来的杂鱼杂蟹,弃之可惜,食之却仍是顶级美味。连江人似乎舍不得最后的这点鲜味被浪费,用来加工成为各种海味产品,在城市里卖得紧俏。在不经意间,成就了都市人嘴边的那点鲜。  [官坞村·海带]  海带原只生长在辽宁、山东等北方海域。上世紀50年代末,连江成功将海带南移,本土养殖才随之兴起。不过,在很长时间里,海带都是海产中上不了档次的“大路货”,要么作为普通海产品低价出售,要么作为鲍鱼、海参饲
期刊
一个地方如果临海,就有吃遍海鲜的好口福,倘若这个地方还沿江,那么这份好口福自然也就加倍幸福,这样的好地方在全中国都是屈指可数,福州的连江刚好就是其中之一。  连江县地处闽江的出海口,县域内有山有江,更有广袤达三千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湾海岛比比皆是,海产品资源极其丰富,咸淡水交接处的天然优势得天独厚的孕育处各种美味海鲜,晓澳的海地龙、北茭的海鳗、百胜的老蛏、马鼻的跳跳鱼和章鱼、官坞的海带、黄岐的
期刊
从地图上看,连江的形状颇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凤凰的两只翅膀,一只扫过陆地,另一只则探入海洋。在连江4280平方公里的县域范围内,只有三分之一留在陆地,其余的3110平方公里则属于广阔的东海。  这片海是连江不折不扣的“第一生产力”。  早在三国时期,东吴就因连江多山、临海而在此建造船屯,又因这里温泉广布、城内遍植大麻而为其命名为“温麻船屯”。到了五代十国,当时的闽王王审知为拓展海外贸易,招徕外商
期刊
连江县地处福建省东部沿海,襟江抱海,拥野附山,拥有312平方公里的海域,几乎是其陆地面积的三倍。20多年来,这里的水产总量名列全省第一,全国县级第二。沿海岸行驶,漫长的海岸线与辽阔浅海滩涂一览无遗,连江已然是一个巨大的海上“牧场”。  一路望去,是连片纵横的海田。这样的天气,讨小海的人家早已忙活开来,在路边晾晒海带,阵仗得有几十米长,大船停在近海远处,而小船就码在岸边,齐整如画幅,连缀出低矮的船坞
期刊
初来到马祖的先民,在记忆中依循家乡的样貌,胼手砥足盖起安身立命的闽东式石屋,并将原乡的信仰带到马祖,他们自给自足,和连江人酿一样的老酒,讲一样的福州话,信仰同一个妈祖。澳口立起白马尊王、妈祖庙、五灵公庙等庙宇,成为心灵的依归。原本从事渔捞行业的渔民,依然出海操持旧业,捕捞的渔获由台湾来的机动铁船收购,销往港台地区,经济来源无虞;渔闲时期,则在岛上进行屯垦,让原本荒芜的岛屿,逐渐发展成错落有致的梯田
期刊
〔鱼鲞〕  很早以前吃冰鲜鱼是没有条件的,连江人用干腊和腌制来保存海鱼。将鲜大黄鱼剖开晒干,这就是著名的黄鱼鲞,味鲜美可口,也是本地主妇的拿手菜之一,本地话称“黄花鱼”为“黄瓜鱼”,糟鱼鲞是用生糟、白酒腌制黄瓜鱼,吃时上笼屉一蒸即可食用。明代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中就有记载:“石首鱼,腌糟食之。”此外,连江人料理一些菜时,喜欢放入一些熟鱼干,如煮粉干或鍋边。  〔虾酥〕  虾酥是连江常见的佐餐小菜
期刊
驱车来到晓澳镇,在道澳村下车,穿过小小的村落,翻过一座小小的山头,再往前走,滩涂就在眼前了。  在整个连江县域范围内,晓澳是滩涂资源的集中地,也正因为这里的辽阔滩涂,平日里渔民讨小海的赶海“盛况”也成为了海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晓澳镇共有道澳、百胜、长沙、赤湾四个行政村,沿着15985亩的滩涂一字排开。天赐良田,这片滩涂自古以来就是周边村落的垦殖范围,周边村落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来讨海。  目之所及
期刊
因地缘的关系,马祖先民大多数是来自长乐、连江及琅岐一带以海维生的渔户及渔商,星罗密布在闽江口外海的岛群,成为近海的渔户及渔商在渔讯时期,往来捕鱼及贸易通商的暂居之所,就地取材利用岛上的石块、土块、竿草在澳口搭建成草寮,成为村落最初的型态。  相传妈祖落海后尸身漂至南竿塘,因此南竿塘又名媽祖岛,当地居民认为“妈祖岛”太过女性化,便将妈祖岛去除女字旁,改用“马祖”沿用至今。另外,原本属于罗源县的东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