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价值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eng4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设立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大幕正式拉开。苏州市文化资源丰厚,早在2004年就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十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为苏州率先探索设立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带来了重要机遇。本文将从苏州设立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必要性、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及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重要价值三个方面具体探索苏州设立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意义。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虽然该项工作实践已十年有余,但文化生态保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仍处在探索阶段。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需要保护区域里的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泛的认同和尊重,这样才更有利于其保护和传承。
  苏州设立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必要性
  设立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法律体系已日趋健全
  2004年,苏州被确定为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城市。2005年,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上,我国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6年,《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设立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设立3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部2007年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0年2月下发《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0]7号)。2011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第26条明确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指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江苏省于2011年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并出台《江苏省文化厅关于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苏文非遗〔2011〕5号)。截至目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有18个,江苏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有8个。苏州市于2014年1月1日实施《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其中第十七条明确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相对完整、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较好的传统村镇、街区等特定区域,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特定区域,设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并逐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扶持机制。”国家、省、市对非遗的区域性整体保护已作出明确要求,为苏州市设立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情况的需要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共有非遗线索2094条,非遗项目2938个,项目之间的生态链特色明显,形成了风格不一的非遗集聚分布区。但随着苏州城乡一体化推进进程的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正在遭受一定程度的侵害。2008年,苏州被列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2014年,又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6个深化改革试点城市中唯一以“城乡一体化”为主题的深化改革试点城市,计划至“十二五”期末,苏州的城市化率将达75%,至“十三五”期末,将达到85%。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将形成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布局。现存于我们社会中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源自农耕文明的产物,乡村面貌全面改观,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给人们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蕴含着浓郁农耕文化、稻作文化等人类农业社会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些地方逐渐失去了生存环境,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正在被遗忘,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为此,尽快建立苏州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其依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是当务之急。
  苏州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上已有成熟的实践性积累
  2011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6条明确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指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自此,苏州市第一时间正式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常熟虞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张家港沙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吴江同里水乡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后入围江苏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列,数量位列全省第一。2014年底,苏州市具体对吴江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暂定名)与吴中区环太湖地区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暂定名)建设的可行性进行调研。同时,当前苏州市正在积极研究制定《苏州市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办法》,目前,该《办法》正在积极申报苏州市2016年立法相关计划项目。以上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为苏州尽早设立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
  苏州设立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面临的
  具体问题
  我国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具体思路和建设模式还未最终定型
  2006年《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设立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自此我国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但是,在2011年6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六条中,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进行明确,并未涉及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提法,而且在文化部已经批准设立的若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名称中还保留“实验”字样。由此可见,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路和模式还未最终定格,需做进一步科学探索。由此可见,苏州市级层面全面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将对非遗的整体保护工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有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   向“非遗”保护要GDP的执政思路普遍存在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非遗”整体保护为核心,具有极大的“公益性”,需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智力,但收效周期长,且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当下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显著,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地方主管领导层普遍希望非遗保护工作能赢利创收。由此,以合理利用非遗资源为由头,把非遗保护项目开发成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旅游产业等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只注重眼前功利,把特定区域整体保护变成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的做法,不但不能很好地推进当地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反而会使很多珍贵的非遗资源受到破坏。
  在推动非遗整体性保护方面成效尚不明显
  苏州市的常熟虞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张家港沙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吴江同里水乡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先后入围江苏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列,数量位列全省第一。但是在我们后期的调研中发现,以上三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工作流于保护实验区规划的字面上,入围前和入围后,基本一个样,雷声大,雨点小,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打退堂鼓的现象。在规划的制定上,偏重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等的保护,而忽视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让“非遗”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让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
  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全市非遗综合
  保护的重要价值
  有助于明确从整体上开展“非遗”保护的工作思路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至少包括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及其资源保护和其它人文精神财富保护等等在内。在《江苏省文化厅关于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原则,坚持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整体性保护原则,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原则,坚持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由此可见,只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整体保护,并居于核心内容的中心位置,才能使“非遗”整体保护的思路清晰准确起来,把握其整体概念。
  有助于发挥非遗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价值
  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有效保护措施,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机制,成为一个和谐并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生态整体。通过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利于充分发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方面的示范作用,引导有市场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等方式提升自身活力;有利于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助推经济发展;有利于探索实践出适应苏州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要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项目类别特点的包括生产性保护和生态性建设在内的多种保护方式,在科学保护、保存其核心技艺和文化记忆的前提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融入当今民众、融入当代社会,为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有助于通过探索创造出成功的“苏州经验”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探索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尝试,也是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项创举。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恒定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所强调的动态、整体性保护方式是针对非遗类特征而采取的一种科学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苏州市如若在如何科学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条荆棘之路上有所突破,创造出符合苏州实际,符合非遗保护实际的“苏州经验”,必将会对推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增强市民群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文化自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必将会对培育民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苏州市“十三五”期间非遗综合保护工作跨越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
其他文献
榆林市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审旗以及榆林辖内的横山、米脂、佳县、神木相毗邻,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二。境内以明长城为界,沿南属丘陵沟壑区,沿北为风沙草滩区。由于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别具一格的旅游文化景观,成为旅游者、摄影爱好者、文化学者、美术家感受陕北、采集素材的天堂。  “杏树文化”:榆阳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  旅游,是一种文化。人文旅游,是显而易见的文化现象。生态旅游更
期刊
古歌梅葛是彝家山寨静夜浮动的花香、天幕上调皮闪烁的星光、驱走黑暗迎来光明的阳光;是晶莹甘美洗去心灵尘埃的清泉;是连结彝民心与心的彩虹桥;是摆脱现实困扰消除疲惫的良药。千百年来,古朴传神充满神秘色彩的史诗梅葛,是远古彝民对万物起源的思维表白,是彝民千锤百炼世代流传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千里彝山永远传接的古歌绝唱。  彝族梅葛是彝家天使的语言。“你是我亲戚,我要说给你……”歌手在演唱古歌梅葛时总要深
期刊
水族是一个具有拥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水族人爱马喜马,生活中更是离不开马,其在节日中形成的独特的赛马习俗,是少数民族中极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之一。从以马代步的交通行为,到养马赛马的特色风俗,体现的是水族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热爱。而水族赛马独特之处在于“挤马”,水族人认为,马坡跑道狭窄,有坡度,赛马“挤马”才显出精湛的骑术和赛出优秀骑手和优良赛马。因此水族村寨多以拥有“挤马”为荣,哪个村寨拥有马坡,
期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东晋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而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也有着这样一个说法,相传隋唐朝年间,永春古城桃源两岸种植了许多桃树,每逢春花灿烂时,桃花姹紫嫣红,薄雾轻纱,隐隐笼罩,吸引了许多前来踏青赏花之人。雾中观花,这种独特的景致激发了当时艺人的创作思维和灵感,纸织画便由此应运而生 。  永春纸织画历史悠久,
期刊
从伦敦帕丁顿车站乘坐火车,仅90分钟,就可以到达英国西南部的温泉古城巴斯(BATH)。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巴斯从罗马帝国的繁华盛世中一路流淌而来,最终成为英国最优雅精致的古城和最受欢迎的历史遗迹旅游目的地,也因为严密的城市规划和优美的历史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历史巴斯  “巴斯”在英文中是洗浴的意思,从城名就可看出,这是一个与洗澡有关的城市。传说在公元前850年,一
期刊
李红军  陕西千阳人,陕西省艺术馆副研究馆员。1982年毕业于陕西省凤翔师范美专班,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艺术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民间美术研究与当代艺术创作。创作的年画、油画、装置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其中年画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入选中国美协的东南亚巡回展;装置作品在德国、美国、意大利、港澳等地展出,并入选第二界国际构形展、聚焦中国当代艺
期刊
2011年5月9日,经宁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研究,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要求,决定将宁夏歌舞团、宁夏京剧团、宁夏秦腔剧团、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宁夏文化艺术服务中心、银川市秦腔剧团、银川剧院、红旗剧院合并组建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近年来,集团公司始终坚持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面向市场、面向观众,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以出人才、出好戏为根本任务,培养高
期刊
快乐是什么?当一个朋友问到我这个问题时,我曾经不假思索地回答她:“良辰美景,花好月圆,父慈子孝,国泰民安。”但当我所有的回答都不能解决她的问题时,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我这个朋友,白手起家,身价过亿元,聪明过人,但她并不快乐。因为家庭纠纷,她甚至已经带着两个女儿远走异国,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当我们在白天嘈杂地工作生活的时候,在异国他乡夜半未眠的她会幽幽地
期刊
从中国陕西省出发的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大型商队已抵达终点——“哈萨克汗国”发源地塔拉兹市。10月8日,在哈萨克汗国550周年庆典上为哈萨克斯坦人民献上中国人民最诚挚的祝福。商队由136峰骆驼、8匹马和100余人组成,从陕西省泾阳县启程,“重走丝绸之路”,途经中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的18个城市,历经一年到达塔拉兹市。
期刊
2015年10月20日下午,首届美丽中国·魅力城市梦想大使选拔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四季厅隆重举行。本次赛事由联合国亚洲文化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的国家级核心刊物《文化月刊》共同主办,北京智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供求世界传媒集团联合承办。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还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刚果民主共和国驻华参赞、联合国华盟世界低碳环保总会副主席王维丽,国务院侨办侨商投资企业协会秘书长于晓以及来自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