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cas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语言学习的黄金期,是由出生开始到十二岁左右。这一段漫长的岁月,让我们能从亲密的言谈互动,大量的阅读,灵活的书写、创作以及团体的讨论、演说、辩论中,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小学阶段是关键期。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把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育全然无效,终生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坚决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中指出:我们要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但在仍然以重书面语言、轻口头语言表达的学业检测中,我们会更多地重视读写训练,而忽视让学生从自己的语言仓库中提取适当语言,通过加工并用口头加以表达的训练。
  口语交际是互动的过程,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具体、特定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所以,应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主动性。长期加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表达自信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以提高。
  一、创设情境,使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
  生活本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对语文的感受程度、领悟程度往往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积累。当新知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接近时,他们就会充分调动脑海中储存的相似性模块,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比较、归纳、揣摩、感悟,从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见,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空间。而口语交际的内容又都源于生活,它更应该根植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应遵循反映论原理,通过图画、录像、模拟表演、语言描绘等多种手段把生活情境重现于课堂中,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兴趣,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大力发展形象思维,有利于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春雨的色彩》一课为例,课始,板书“春雨”二字,让孩子们聊聊春雨。正值春雨最充沛的季节,孩子们天天见到春雨,自然有话要说。在孩子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我随机引导孩子从春雨的样子、速度、声音等来聊,搭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课中,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入情入境,把自己当做小燕子、小麻雀、小黄莺,说说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利用文本,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课终,拓展谈话:我是( ),我也想说:春雨是( )色的。你们瞧,(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让思维向生活延伸。
  这一教例,我紧紧抓住语文与生活这根链条,积极调动学生生活储备,有效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由于具有熟悉的生活空间,思维就显得比较活跃,语言的表达也就呼之欲出。因此,我们应建立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生活的各领域自然延伸、拓展,全方位把语文根植于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留心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并及时地增删、重组有关的教学内容,使语文充满生活的气息,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引领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感受活生生语文的存在,让生活融入语文,语文走进生活,使生活与语文的通道通畅,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二、构建语境,催“活”课堂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是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学生口语表达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对口语交际的内容的兴趣。因此,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境,有意识地催“活”课堂,将有助于促进语言的自然生成。
  1.恰当运用多媒体,感染学生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恐龙的灭绝》一课,恐龙,这是一个能让孩子的思维、想象、情感燃烧起来的名字,对于未知而遥远的恐龙世界,学生既好奇又所知 甚少。抓住这个兴趣点,我找来了演绎恐龙生活的视频,令人震撼的场面一下子勾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每个人都睁大了眼睛,“哇……”“哇……”的惊呼声不绝于耳。顺势而导,我请孩子们说说此时想说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再加上一把火,我让学生给这段画面配上解说词。这一下,学生要把自己脑海中呼之欲出的语言梳理成一段通顺的话,虽然难度加大,但这神奇的恐龙世界、直观可感的场面深深地揪住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说话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语言积累“活”起来了,整个课堂也“活”起来了。
  2.音乐激情,营造氛围
  为了激发学生形成真切而鲜明的情感体验,寻找一些合适的音乐作为铺垫,无疑是十分有效的。人教版四上教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刚刚经历过7.3级大地震,仍静静躺在医院为海峡另一岸一位素不相识的人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多么感人。在充分朗读课文之后,《感谢》低沉的旋律响起,让学生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教学人教版一下教材《夏夜多美》时,在教学高潮部分,我为学生播放了歌曲《萤火虫》,悠扬的乐曲和着轻灵的歌词不断流转,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并打起了拍子,音乐已止,其旋律仍袅袅不绝于耳,音乐营造的氛围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进而描述刚才聆听音乐时,脑海中所浮现的美丽夏夜的情景。
  音乐与语言文字的结合,让说话有了动力,让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多维互动,锻炼应对能力
  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互动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动态教学过程,闪烁着一种流动生成的变化美。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激赏,对文本的独特诠释与激活,它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   1.与文本对话,让理解和表达相辅相成
  人教版二上《清澈的湖水》的教学,我学习了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攥”和“扔”的对峙,让学生去比较、去发现,学生的目光被聚焦过来,思维如泉涌,付诸口头表达,精彩的简介层出不穷,有效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师:(播放“湖光山色、游鱼嬉戏”的录像,并伴着优美的音乐,动情地解说)这清澈的湖水真是一面神奇、美丽的镜子呀!蓝天、白云、山峦、山石、树木、花草以及游人都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还有那活泼可爱的小鱼,构成了一幅多么优美的画面呀!(录像画面定格,出现两个重点句子,伴奏音乐继续)来,我们想象这些优美的景物,美美地把这两段话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清澈的湖水这么美,难怪小洁被吸引住了,要把面包纸紧紧地攥在手里。(动作演示)她攥住了什么呀?
  生:面包纸。
  师:是的,她攥住了面包纸。但,仅仅是面包纸吗?
  生:小洁攥住了清澈的湖水、攥住了美丽的风景……
  师:可是,另一个动作——“扔”,却让这美好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请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看看那个小孩扔走了什么。
  读了第四自然段,学生纷纷畅所欲言:那个小孩扔走了小鱼、扔走了美丽的景色、扔走了湖水的清澈……
  一个“攥”、一个“扔”,此时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而成了诗一样的字眼,成了智慧火花的激发点。学生的口语表达得到了提升,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润。
  2.再现熟悉的生活场景,内化语言
  学习人教版五上《威尼斯的小艇》时,当讲到“船夫的驾驶技术”那部分内容时,我请学生分别饰演船夫和游客,旨在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生(扮“船夫”上台吆喝):快过来乘小艇吧!咱们威尼斯小艇世界闻名,形如新月,行动灵活。你们瞧瞧,这船舱里的皮垫子软得像沙发一样!我可是在这里干了二十多年了,我开起船来又稳又快,这些水路,我闭着眼也能摸得出来。
  师(“怂恿”“顾客”细心地提问):好呀!今天咱们算是遇到资深船夫兼导游了!他的水平究竟怎样?小艇的设施是否齐全?出行是否方便?我们可得细细地盘问一番。大家可别错过这个机会!
  生(扮“游客”上前询问):这小艇开起来快吗?
  生(扮“船夫”回答):怎么不快?小艇开起来,你坐在船舱里,会看到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
  生(扮“游客”继续质疑):这小艇看起来又窄又深,我坐你这小艇安全吗?你的水平究竟怎样?
  生(扮“船夫”回答):请您放心,我开这小艇都二十多年了,从没出过事!
  生(扮“游客”继续质疑):小艇内的设施是否齐全?
  生(扮“船夫”回答):船舱里有舒适的座位,有窗子可以观景,还供应茶点呢!您看还缺什么?请别担心了,您快上来吧!
  此一环节,学生的语言发挥自由度很大,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文中的重点、难点一一化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综上所述,说是写的基础,说得流畅才能写得通顺,言之有物。我想,只有在各种语言实践中多进行口语表达与交际,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说话准确、简练、有条理的能力。?
其他文献
姚鼐说过:“大抵学故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而自悟。”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足见,朗读是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历来是与阅读教学平分秋色的教学任务。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和习作要求,需要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进行改革。如何改革?研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一个极其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度重视评改在习作中的作用。  习作评改之于学生,其意义究竟何在?贾岛因“推敲”冲撞韩愈而与他进行切磋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个道理不言而喻。
一课时完成了《大自然文字》的教学,其中学习字词的过程是这样的:  出示词语:罗盘、小熊星座、铁砧、石灰石、花岗石  师:课文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名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些词。  (生朗读,师纠正砧、岗的读音)  师:你了解这些事物吗,知道它们的用途吗?  生:小熊星座就是天空中的一个星座。  师:人们把它的形状想象成——  生:小熊。  生:罗盘在水手航海时可以帮他们指明方向,不会迷路。  师:它还有
大家皆知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都在6岁左右,他们的特点是好奇心强,表现欲强,模仿能力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教学生趣学语文,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让每个学生爱上语文课。  一、设计小游戏,巧编小儿歌,引领学生趣学拼音  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控力较差的特点,教师要
每个课堂都同时容纳了几十个生命体,每个生命体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就必然会出现若干个不同的结果,有正确,当然也会有错误。大多数教师看到学生的错误都畏如蛇蝎,生怕耽误了教学进程,影响了教学效果。但偏有那么一位老师会将学生之错视如至宝,他就是华应龙。  他深谙教育之道,创造性提出“融错教育”理念,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错误之花,借花酿蜜,将学生人格向纵深处延伸,用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所自营、所必需的。特别是对于美术这种艺术创作性学科而言,生活是其创作的不竭动力与活水源泉。如果没有生活这块沃土肥田,没有生活这个绚丽舞台,美术创作、美术审美将不复存在。小学是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启蒙阶段与关键时期,而且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虽然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是人生阅历尚浅,生活经验不足,理解与审美依赖于
一提到作文,不少孩子就心生恐惧。孩子们为什么怕作文?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不少呆板的教学形式、令人望而生畏的作文要求,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抑制了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孩子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也应该是生动有趣、快乐活泼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建议是:“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如何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觉得写作
文本细读的重要性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是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如何进入细处,读出其精微幽邈之处,则是大家普遍感到较为头疼的一个问题。笔者试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谈一谈散文如何细读。  一、“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推敲词语,细读文本  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在词语的反复推敲中寻求文本理解的突破。在教学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抓
在Markus Zusak位于悉尼的居所中,客厅中间放着Edra Essential沙发,搭配Space Furniture的Etoile黑白根大理石桌面咖啡桌和Hub Furniture的Ivano Redaelli Antitesi咖啡桌,桌上的雕塑作品同样来自Space Furniture。下方铺设了Tibet Sydney的Borderland地毯,后侧墙上安置的是来自Spence
最近,本校的吴微老师在全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研讨会中上了一节观摩课,执教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二)》,即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研讨的过程中,出现了颇有争议的话题。  这节课吴老师的设计是结合学校即将开运动会这一现实背景,创设三个情境:跑步比赛(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求商)、分饮料(用进一法求商)、买奖品(用去尾法求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三种不同的求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