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被提出,在这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还需要有意识地创设出来相应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基于此,本文就将在问题解决之中重点对其数学思维的培养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思维习惯
引言: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已经成了当下教育教学当中的核心内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整个数学学习当中的重要表现,是一種非常重要数学素养。对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引导大家去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合作探究和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解题的方式,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策略,进一步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
一、重点分析问题共性,培养总结归纳的良好习惯
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着很多相类似的概念,但是在不同的表达情境当中却都存在一定区别,因此基本都会运用不同的名称对其进行表达。小学生们在学习当中经常不能准确快速地发展其中的基本联系,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就需要有方向地引导学生的基本思考行为,确保在遇到这种同类事物表达方式不同的问题时,可以加强对事物的思考,从中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把几个问题同时提出来,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不断提升其归纳总结的习惯,这样在后面发现同类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总结的规律找到其中的联系,进而解决问题。比如,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用乘法解决的问题都有哪些?”这样大家在试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学习方法,进而思维习惯就可以获得培养。
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主动推理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提出一些与现实相关联的问题,以此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这之中还可以通过转变问题方式来培养大家的思维习惯[1]。比如,可以这样提问:“想要买五支中华牌的铅笔应该要花多少钱?”这可以让大家在思考的过程中去商店询问单价,进而根据价格计算公式,即数量单价获得最终答案。另外还可以让大家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获得更多相关联的问题。比如,一条公路有1000米长,已经建设了4天,平均一天修80米,剩下的必须要在6天内修完。依照这些已知条件,让大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比如:“倘若剩下的几天每天建设的长度是一样的,那么每天需要建设几米?”或者是:“剩下的道路平均每天修建的长度要比之前每天建设的长度多少米?”或者也可以是:“建设完成之后,相当于一天平均建设多少米?”。如果大家遇到层次比较高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适当对其进行补充,以此让大家可以充分了解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将其方法运用到其它问题的解决当中。
三、运用数形结合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转换能力
小学数学当中已经有了一些与数形结合相关的内容,比如在行车速度当中,往往都需要使用线段来促进数字运算的简单化。图形和数字是数学科学当中最重要的两项组成部分,将这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促进运算效率的提升。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这种思维方法,使其在后期可以更好地使用它解决问题,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一题多解方式,培养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在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教授一些常见的解题方式,与此同时还应该要引导大家进一步挖掘这些新型的解题方式,进一步突破思维定式与解题思路,通过集体与个人的力量寻找更多的解题方式[2]。比如,超市当中香蕉与西瓜一共有72千克,其中重量比例为4:5,那么香蕉与西瓜各有多少千克?这种题目就是“按比例分配”,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找到几种不同的解题方式。
第一种,根据基本比例。即香蕉:72×4/(4+5)=32(千克),西瓜:72×5/(4+5)=40(千克)
第二种,归一法。即4+5=9,72÷9=8(千克)香蕉:4×8=32(千克);西瓜:5×8=40(千克)
第三种:分数法。先将香蕉是西瓜的几分之几算出来:即 =
西瓜:72(1+ )=40(千克);香蕉:40 =32(千克)
通过以上集中不同解题方式的探究,学生们基本都会对这一类问题实施全面的思考,从而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下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有效巩固其已经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大家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五、给学生们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
受到课时限制,几乎没有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都是教师带着大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长时间以来就导致大家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另外教师运用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快速以往知识点,所以这就需要在教学的时候让大家运用相异构想,留给更多思考的时间,使大家可以将知识内容进一步吸收和消化。比如在上课期间给学生们留出5分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提问,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可以独立解决的教师不要进行讲解,解决不了的再让大家一起进行分析讨论,找到解题思路。这样就算是最终没有做对,但是在不断的思考当中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解决问题”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顿悟和渐变相互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从实践出发,加强“问题教学”,积极引导大家去对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以此促进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给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金飞. 在“问题解决”中提升数学思维素养[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8(2).
[2] 翁新丽. 如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J]. 考试周刊,2018(12):89-89.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思维习惯
引言: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已经成了当下教育教学当中的核心内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整个数学学习当中的重要表现,是一種非常重要数学素养。对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引导大家去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合作探究和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解题的方式,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策略,进一步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
一、重点分析问题共性,培养总结归纳的良好习惯
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存着很多相类似的概念,但是在不同的表达情境当中却都存在一定区别,因此基本都会运用不同的名称对其进行表达。小学生们在学习当中经常不能准确快速地发展其中的基本联系,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就需要有方向地引导学生的基本思考行为,确保在遇到这种同类事物表达方式不同的问题时,可以加强对事物的思考,从中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把几个问题同时提出来,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不断提升其归纳总结的习惯,这样在后面发现同类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总结的规律找到其中的联系,进而解决问题。比如,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用乘法解决的问题都有哪些?”这样大家在试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学习方法,进而思维习惯就可以获得培养。
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主动推理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的时候,还可以提出一些与现实相关联的问题,以此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这之中还可以通过转变问题方式来培养大家的思维习惯[1]。比如,可以这样提问:“想要买五支中华牌的铅笔应该要花多少钱?”这可以让大家在思考的过程中去商店询问单价,进而根据价格计算公式,即数量单价获得最终答案。另外还可以让大家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获得更多相关联的问题。比如,一条公路有1000米长,已经建设了4天,平均一天修80米,剩下的必须要在6天内修完。依照这些已知条件,让大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比如:“倘若剩下的几天每天建设的长度是一样的,那么每天需要建设几米?”或者是:“剩下的道路平均每天修建的长度要比之前每天建设的长度多少米?”或者也可以是:“建设完成之后,相当于一天平均建设多少米?”。如果大家遇到层次比较高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适当对其进行补充,以此让大家可以充分了解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将其方法运用到其它问题的解决当中。
三、运用数形结合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转换能力
小学数学当中已经有了一些与数形结合相关的内容,比如在行车速度当中,往往都需要使用线段来促进数字运算的简单化。图形和数字是数学科学当中最重要的两项组成部分,将这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促进运算效率的提升。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这种思维方法,使其在后期可以更好地使用它解决问题,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一题多解方式,培养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在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究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教授一些常见的解题方式,与此同时还应该要引导大家进一步挖掘这些新型的解题方式,进一步突破思维定式与解题思路,通过集体与个人的力量寻找更多的解题方式[2]。比如,超市当中香蕉与西瓜一共有72千克,其中重量比例为4:5,那么香蕉与西瓜各有多少千克?这种题目就是“按比例分配”,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找到几种不同的解题方式。
第一种,根据基本比例。即香蕉:72×4/(4+5)=32(千克),西瓜:72×5/(4+5)=40(千克)
第二种,归一法。即4+5=9,72÷9=8(千克)香蕉:4×8=32(千克);西瓜:5×8=40(千克)
第三种:分数法。先将香蕉是西瓜的几分之几算出来:即 =
西瓜:72(1+ )=40(千克);香蕉:40 =32(千克)
通过以上集中不同解题方式的探究,学生们基本都会对这一类问题实施全面的思考,从而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下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有效巩固其已经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大家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五、给学生们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
受到课时限制,几乎没有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都是教师带着大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长时间以来就导致大家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另外教师运用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快速以往知识点,所以这就需要在教学的时候让大家运用相异构想,留给更多思考的时间,使大家可以将知识内容进一步吸收和消化。比如在上课期间给学生们留出5分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提问,然后再去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可以独立解决的教师不要进行讲解,解决不了的再让大家一起进行分析讨论,找到解题思路。这样就算是最终没有做对,但是在不断的思考当中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解决问题”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顿悟和渐变相互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从实践出发,加强“问题教学”,积极引导大家去对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以此促进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给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金飞. 在“问题解决”中提升数学思维素养[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8(2).
[2] 翁新丽. 如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J]. 考试周刊,2018(12):89-89.